(5)鉴别诊断
本病与淋巴细胞白血病所表现的内脏肿瘤变化肉眼无法区别,需要做病理组织学诊断才能鉴定。一般可根据以下几点予以鉴别诊断。马立克氏病出现神经受损引起运动障碍、肢麻痹以及“灰眼冶症状,且法氏囊多萎缩,而白血病则不然;本病多发生于2~5月龄鸡群,而白血病多发于性成熟后鸡群。
2.防治
本病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和免疫预防可降低该病发生率。
(1)加强饲养卫生管理
实行网上饲养和笼养,减少鸡只与羽毛、粪便接触;坚持自繁自养,执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避免不同日龄鸡混养;严格卫生消毒制度,尤其是种蛋、出雏器和孵化室的消毒,加强检疫,消除各种应激因素,及时淘汰病鸡和阳性鸡。
(2)疫苗接种
现在生产中经常使用的疫苗主要有单价苗或多价苗,有HVT+SB1或HVT+HPRS-16或HVT+Z4疫苗,单价苗有火鸡疱疹病毒冻干苗(HVT)和CV1988疫苗,多价苗主要是二价苗(2型和3型组成)。由于血清1型苗与二价苗都是细胞结合疫苗,其免疫效果受母源抗体的影响很小,比3型马立克病疫苗HVT单苗的免疫效果显著提高,在有经常发生免疫失败的鸡场和存在超强毒的鸡场时,就要使用血清1型疫苗CV1988和二价苗。注意的是,该疫苗在运输的过程中需要在液氮的条件下保存,给运输和使用带来一些不便。3型马立克病疫苗HVT苗与马立克病毒有交叉免疫作用,对鸡和火鸡都不致瘤,生产成本低,可以对强毒马立克病毒的致瘤起到作用,但是不能抵抗超强毒的感染,因此在没有超强毒的鸡场,就要使用HVT。为了提高免疫效果,可适当提高HVT的免疫剂量。
另外,疫苗的储存温度、稀释方法、稀释剂的选择、稀释后的保存时间和温度都对疫苗的免疫效果产生影响,所以要在鸡出壳后马上注射疫苗,注意稀释好的疫苗一定要在1个小时内使用完。因为从免疫接种到产生保护力需要一周时间,所以免疫的鸡要密闭饲养,防止出雏和育雏期间的早期感染马立克病毒,育雏舍应在进鸡前彻底消毒,并远离其他年龄鸡舍,鸡舍里面不能饲养其他日龄的鸡,同时也避免病毒的感染。特别是防止免疫抑制病的感染,以保证鸡群产生足够的免疫力。
十、禽传染性脑脊髓炎
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是因为侵害雏鸡为主的病毒感染了鸡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特征就是头颈震颤和病雏运动失调,产蛋鸡可导致产蛋率一时急剧下降。
病原体是属于肠病毒属的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其对冰冻和干燥抵抗力较强,对氯、乙醚、酸、胰蛋白酶等均有抵抗力,病毒在粪便中能存活4周以上。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火鸡、野鸡和鹌鹑等。
1.诊断
(1)流行特点
本病传播性极高,可以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主要侵害的是3周龄以内的雏鸡。带毒鸡病鸡和通过粪便大量向外排毒,水平传播主要通过消化道入侵易感鸡,使它感染发病;垂直传播的途径为:感染后5~10天的种鸡所产的蛋带毒,直至感染后3~4周内所生产的鸡蛋均有病毒,如果孵化就会出现死胚和带毒鸡。
有的小鸡在出壳后不久就会出现症状。在临诊中见到,10日龄左右雏鸡在免疫接种新城疫郁系苗的时候,引起了该病。一般的雏鸡发病率为:10%~20%,最高达60%以上,死亡率平均为10%左右,有的可超过50%。成鸡感染的时候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一般会在2周左右生产蛋的数量减少,随后会恢复正常。耐过的成鸡可产生长期的免疫力,并且可以经过种蛋传递给雏鸡,使雏鸡的母源抗体可维持6周左右,这种雏鸡在易感期内获得一定的保护力。本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其他季节也有发生。
(2)临床症状
本病经胚胎传递的鸡为1~7天,潜伏期在接触感染的鸡最少为11天。一般会感染的鸡不会马上死亡,而是生长缓慢,肌肉萎缩无力,胚胎麻痹,80%的胚不能啄破卵壳而死亡。自然暴发多见于1~2周龄的雏鸡。病初表现精神不振,而后发生渐进性运动失调,病情严重的鸡不能侧立或者不能起立,头颈呈阵发性震颤,有的还出现晶状体浑浊瞳孔反射消失;有的不愿行动或以关节着地行走;病雏鸡始终有食欲,但因不能行走与站立,饮食不便,往往被踩死或衰竭死亡。病程一般5~7天,若精心护理病程可延长,促使部分鸡康复。成年鸡感染后,1~2周内鸡蛋减产,随后减产的幅度增大,可下降30%~40%,不过10天左右就可以恢复到原产蛋曲线。
(3)剖检变化
病理剖检没有特征性变化,肉眼所见病变只有腺胃的肌肉层有一种白色小病灶。脑膜下有针尖状或树枝状出血点,大脑、小脑水肿,沟回不清。成年鸡不会有任何的损害。
(4)实验室诊断
琼扩实验用禽脑脊髓炎抗原测定发病中后期鸡血清中抗体,如果血清孔与抗原间出现清晰可见的沉淀线,可判为阳性。
鸡胚接种就是把病雏鸡脑做成悬浮液,然后进行双抗处理,接种5~7日龄易感鸡胚(应无本病病原)卵黄囊,然后继续孵出小鸡,该实验雏鸡在10日龄内出现脑脊髓炎症状,即可作出诊断。
雏鸡接种试验取被检病鸡的脑制成悬液,加双抗处理后接种健康易感雏鸡脑内,如果在10天之后,病鸡也出现了相同的症状,那么就可以作出判断。
(5)鉴别诊断
本病诊断应注意与维生素B1缺乏症、维生素B2缺乏症、硒缺乏症,维生素D缺乏症、维生素E缺乏症、鸡新城疫相区别。维生素D缺乏症表现为明显的骨软症。维生素E缺乏症、硒缺乏症表现为渗出性素质白肌现象和小脑水肿。用相应的维生素及硒添加剂治疗很快见效。
2.缺乏症
主要表现为头颈扭曲,呈“观星状冶角弓反张,补充维生素B1后可较快康复。维生素B2缺乏症主要表现为脚趾向内侧屈曲,跗关节肿胀和跛行,绒毛卷曲,在添加大剂量维生素B2后可很快康复。鸡新城疫常有呼吸困难,剖检时常有喉头气管充血、出血,腺胃乳头有出血等可与之区别。
3.防治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通常是把病鸡捕杀之后深埋,更主要的是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
疫区种鸡应用本病疫苗免疫接种,要求在开产前3~4周接种禽脑脊髓炎疫苗,这样开始生产的鸡蛋就不会携带病毒,并且孵化出来的雏鸡里面还会得到母源的抗体,可以维持到雏鸡6周龄,度过易感日龄。
若种鸡发病,感染后3~4周内的种蛋带毒,故产蛋量恢复正常前的种蛋一律不能用于孵化。如果雏鸡发病,则要淘汰。如果鸡群发病率高,症状明显,那么就没有保留的价值。
(2)治疗方法
大群用百毒杀1:8000倍饮水5天;用吗啉胍、多种维生素、磺胺嘧啶、微量元素拌料5天。
利巴韦林、地塞米松磷酸钠肌肉注射一日两次,连用7天(有症状的鸡用)。
§§§第二节鸡寄生虫病
一、球虫病
鸡球虫病是因为艾美尔科的各种球虫寄生于鸡的小肠和盲肠引起的一种特异性出血性肠炎,在所有养鸡地区都存在该病。青年鸡和雏鸡的感染率很高,急性球虫发生时常常会造成大批鸡死亡,中度感染主要是影响生长发育,并降低对其他疾病的抵抗力。
1.诊断
(1)流行特点
鸡是各种球虫感染的天然的宿主,每个品种的鸡都容易感染。一般鸡在15~50日龄时最容易发病和致死,成年鸡对球虫有一定的抵抗力。病鸡是主要传染源,凡被带虫鸡污染过的饮水、土壤、饲料和用具等都有卵囊存在。鸡感染球虫的途径主要是吃了感染性卵囊。鸡舍潮湿、拥挤,卫生条件恶劣,饲养管理条件不良时,很容易发病。在气温较高、潮湿多雨的梅雨季节,最容易引发球虫病,而且往往迅速波及全群。
球虫虫卵对消毒剂和恶劣环境条件有一定的抵抗力,不容易被破坏,但是卵囊对干燥和高温的抵抗力比较弱。
(2)临床症状
盲肠球虫病,病鸡初期,食欲减退甚至不进食,喝水量增多,嗉囊内充满液体,拉稀;精神缺乏,常缩颈闭目呆立,羽毛松乱。可视黏膜、冠和髯苍白,病鸡消瘦、畏寒;有时候粪便中带有血液,有的则全部是血液。到了末期,就会经常有发生神经的症状,比如昏迷、瘫痪等,发病后1~2天可发生死亡。小肠型球虫病症状与盲肠球虫病相似,但临床上不拉鲜血。
(3)病理变化
盲肠球虫病,可以看见两侧盲肠明显的肿胀,外面是暗红色,浆膜的表面有针尖大到米粒大散在小红点和白色斑点。盲肠黏膜增厚、凝固的暗红色血液或腔内充满新鲜或黄白色干酪样坏死物。小肠型球虫病,可见以十二指肠为主肠道高度肿胀或气胀,肠壁上也会有白色的斑点,严重的患者则是斑点连成了一片,肠腔里面充满了纤维素块和内橙黄色黏液。
(4)病原检查
在球虫整个发育过程中,会出现卵囊、裂殖体、裂殖子、小配子和大配子五种形态,发现其中任何一种形态说明鸡有可能感染了球虫。如果鸡患了急性球虫病,那么往往病鸡出现临床症状或死亡是在球虫的裂殖阶段发生的,因此这时病鸡肠道内找不到卵囊,因此要在病变的盲肠黏膜上刮取少量样品,放在载玻片上,添加50%甘油液1~2滴,然后调和均匀,置显微镜下观察,看是否有裂殖子和裂殖体等。
2.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
定期清除粪便,保持鸡舍干燥、通风和鸡场卫生,试用堆放发酵的方法杀灭卵囊。同时应保持饮水清洁,笼具、料槽、饲料、水槽应定期消毒,至少每周进行一次,可用沸水、热蒸气或3%~5%热碱水等处理。补充足够的维生素K和维生素A,可以加速患病鸡康复。
这种病带虫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要把雏鸡和成年鸡分开喂养,避免带虫的成年鸡把病原体传染给雏鸡,从而导致雏鸡暴发球虫病。
(2)免疫预防
生产中使用球虫疫苗时,须考虑各球虫之间有无交叉保护,应使用多价疫苗,这样可以获得全面的保护。尽量采用致弱虫株,尤其是那些早熟的致弱株,既可减轻疫苗本身对机体造成的损害,又诱导出强大的免疫保护。轮换使用球虫苗,一般在同一鸡舍或鸡场,某种球虫苗连续使用2~3批鸡后,应换用其他疫苗免疫。球虫疫苗不可以用于紧急接种,而且在接种前后的饲料里面也不能添加任何一种抗球虫药,同时也不能使用影响免疫的药物如地塞米松等,以及影响球虫发育的药物如呋喃类、四环素及磺胺类等药物。
(3)药物防治
目前临床主要用聚醚类地克珠利、磺胺类药、尼卡巴嗪、硝基苯酰胺类、抗生素、氨丙啉等,治疗球虫病有较好的效果。
二、组织滴虫病
鸡组织滴虫病又叫黑头病,是一种传染性盲肠炎,主要是因为火鸡组织滴虫寄生在了鸡的肝脏和盲肠引起的急性原虫病。火鸡易感性最强。8周~4月龄的鸡多发,成年鸡也能感染,但病情轻微,有时不显症状。本病多发生于夏季,卫生条件差的鸡场常发生流行。
1.诊断
(1)流行特点
3~12周龄的雏火鸡和雏鸡最容易感染,它感染的对象主要是青年鸡和中雏鸡。可形成局部地区暴发流行,发病的地方,死亡率很高。成年鸡也可感染,但多呈隐性经过,并成为带虫者。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粪便以及被污染的器具、饲料、饮水等都可能是传播细菌的媒介。发病期一般是在春末至初秋暖热302季节,鸡舍潮湿、饲料质量太差、维生素缺乏、鸡群管理条件不善都会诱发发病。
(2)临床症状
病鸡表现倦怠、翅下垂,闭目缩颈,食欲不振或厌食、腹泻,步态僵硬、羽毛粗乱无光泽,病鸡消瘦、体重下降,稀粪呈淡黄绿色,有泡沫、臭味大,往往衰竭而死。
(3)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在盲肠和肝脏。
盲肠典型病变:一般都是一侧盲肠出现病变,但是有时候也有两侧同时发生病变的。最常见的急性病例,盲肠发生严重出血性炎症,肠腔中含有血液。在比较典型的病例中,可见盲肠肿大,肠壁肥厚坚实。剖开肠腔,见内容物干燥、坚实,变成一种干酪样的凝固肠蕊。肠蕊外面包裹着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渗出物和坏死物质,肠蕊的中心是黑色凝固血块,横切面呈同心圆状。盲肠黏膜发炎出血并形成溃疡。它的表面又有干酪样坏死物质覆盖,溃疡有时深达肠壁。可导致穿孔,引起腹膜炎。
肝脏病变:肝脏肿大,中央稍凹陷,边缘稍隆起的坏死病灶,表面出现淡黄色或淡绿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灶有针尖大、有小指头大、也有黄豆大,散在或密布于整个肝脏表面。
(4)病原检查
可在病鸡盲肠肠蕊与肠壁之间,刮取少量样品置载玻片上,然后加上少量37~40摄氏度生理盐水搅拌均匀,接着在400倍显微镜下查看,如果见到8~12微米做钟摆运动的活虫,以及高倍镜下可见到鞭毛,即可确诊。
2.防治
(1)治疗
甲硝唑:按0.06%~0.08%比例混入饲料中,连喂5~7天。
于呋喃唑酮(痢特灵):按0.04%比例混入饲料内,连喂7~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