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的天堂
8610700000241

第241章 金太仓之光(2)

让太仓人最感自豪的还有一件事,便是太仓乃是中国昆曲的发源地。

现在大多数人知道昆曲是昆山人创造出来的。这一点亦非虚假,不过,追根溯源,昆曲最早一直是流传于太仓和昆山一带的一种民间戏曲,而昆曲真正成为“拿得出手”的曲种,是因为后来一直定居于太仓南关的魏良辅,潜心数十年收集和总结了流传于当地的昆山声腔和北曲的一些优点,又融入这一带民歌的元素,才革新、创制出了流丽悠远的“水磨调”,即真正意义上的昆曲。

太仓人认为昆曲是他们的祖先创造的,还有一条根据是:在清初,宋直方的《琐闻录》和叶梦珠的《阅世编》记载:一位善唱北曲、素工弦索的张野塘,因罪流戍太仓,魏良辅非常欣赏此人,将女儿许配其为妻,使张野塘成为其改革创新昆曲的得力助手。张野塘“并习南曲,更定弦索音节,使与南音相近,并改三弦之式”,在此基础上融合南北声腔,组建了弦乐、管乐配置完备的丝竹乐队,为昆曲伴奏,故而使昆曲真正开始成熟。

“一曲丝竹心已醉,梦听余音夜不寐,内中微妙谁得知·仙乐霓裳人间回。”江南丝竹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一个重要种类,它属于太仓之种,所以太仓现在被国家文化部门授予“中国丝竹之乡”。

太仓不仅是戏曲、民乐之乡,而且还是许多民间故事和传说的重要发源地。其中最有影响力的《牛郎织女》——这对千古不朽的“中国情人”的故事——据说就是产生于此。我小时候就去过太仓城厢南郊的一个叫黄姑村的地方,听父母讲以前这里有一座牛郎织女庙,1958年大跃进时拆掉了,近几年又修了起来,只有庙前那棵千年古银杏树从来没有挪过窝。“七夕女儿节”,在我们老家又称乞巧节,亦叫香汛节,每年逢此节时四方善男信女蜂拥而至,虔诚地举行祭祀仪式。

文化得以如此多姿,皆因太仓有个“六国码头”的大港。古时太仓因港兴业,现时太仓的繁荣仍然没有离得开港口的作用。

相比之下,太仓在苏州各县市中常常被称为“小弟弟”,除了它特殊的地理原因外,太仓地小人少,与大块头常熟、张家港比自然小得多。常熟总人口超过百万,张家港有八十多万,太仓只有四五十万人,面积也比上面两个大县市小了近三分之一。过去通常情况下如此论说太仓,太仓人自然心里不服气,但不服不行,因为中国许多事是要看“总量”的。于是太仓吃亏是必然,“小太仓”的名声也是这样有意无意中形成的。

太仓人憋足劲,这些年“小个子”使出了大劲,连年跨上新台阶,与昆山、常熟、张家港、吴江几位老大哥一起,也进入了全国百强县市前十名。可是苏州人知道,太仓能进百强前十名,使的劲儿绝对比几位老大哥要多得多。所以当获悉太仓进入百强县市前十名时,苏州领导特意跑到太仓表示祝贺。“小弟弟”进入百强前十名,对于苏州来说意味着“全体出线”,对太仓来说则意味着从此谁也别小瞧了“咱”!

“咱是好样的!”太仓人扬眉吐气啊!

开始我并不了解,后来才知道,十多年前的上世纪末,太仓有过一段“屈辱”的时光。那个时候苏州除太仓之外的各县市发展得已经相当强大,一直高居于全国百强县市的前五位,惟独太仓这个小弟弟始终没能上百强前十名的榜。那些年与太仓一路之隔的邻居昆山发展一日千里,“昆山之路”的光芒和声望闻名天下,他们的开发区经济模式如日中天。恰巧那时正在进行撤县改市的风潮,于是有人在苏州领导面前出谋:干脆把“强昆山”与“小太仓”合在一起叫“昆太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