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的天堂
8610700000192

第192章 常熟的“品牌”故事(5)

这台改变英国传统纺纱技术的机器,将人类文明又推进到一个先进阶段。

伟大的发明就是在这样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中诞生的。

常熟(包括苏州其他县市)的现代工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是靠了一台不起眼的缝纫机和后来的一台纺织机带动起来的。在此后的二三十年里,迅速成长为具有中国乃至世界影响的“服装之城”,以及由服装和纺织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迅猛发展。

由于的确良的诞生和“纽扣革命”,苏南一带的手工业快速地朝着工业化方向发展,乡镇企业也因此不断跨跃式地发展并形成滚滚洪流……

然而这个洪流的形成,追踪其“源”也十分有意思,它靠的还是无数条涓涓细流汇合而成。比如缝纫机所形成的服装业,纺织机所形成的纺织业,前者开始是有那么一批串门走户的“小裁缝”所汇流而成的,后者是由无数巧手绣花的绣娘们汇流而成的。

常熟的乡镇企业之路有十分明显的本地特色。“波司登”形成“世界名牌”的国家顶级服装大企业所走过的路就是如此,而高德康在常熟并非是惟一的成功人士,80年代前后的常熟,像高德康这样的“小裁缝”干得轰轰烈烈的有很多。原王市乡的“小裁缝”就比白茆乡的高德康等“小裁缝”厉害,只是后来在市场开拓方面没有高德康有远见和魄力而已。

潘炳福便是当年比高德康名气大得多的王市“小裁缝”!

“老潘的眼睛很厉害!”早在20年前我就认识这位著名品牌服装“秋艳”的创始人、全国著名的乡镇企业家。第一次见老潘就觉得他的那双眼睛很独特,目光锐利。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北京解放军某兵种机关工作,有一天在一份中央级大报上看到一则消息:常熟王市举办第一个中国“农民服装节”。当时这事非常轰动,因为那个时候就连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都极少听说办正式的服装节,而常熟农民却能办“服装节”。报道还披露了这样一件趣闻,说是上海大明星张瑞芳也被邀去参加王市的“农民服装节”。张瑞芳自己说,开始她接到这样的邀请,纯粹是因为“不好意思驳农民兄弟的面子”,哪知“去了后才发现常熟小镇的农民们个个穿得艳丽漂亮。我演了一辈子农村妇女,穿得总是破破烂烂的,以后我再演农村妇女时可以告诉导演说,我也要穿得漂亮点!”

王市离我老家也很近,小时候父亲带我走亲戚时没少去过。于是我决定借一年一次的探亲假再游一次王市,看看那里的“农民服装节”到底什么样。

那时中国的不少地方男人们还多数穿着中山装和绿色军装,女人们稍稍时尚一点的也就是穿些花格子的“翻领衣”。但令我不曾想到的是,田埂边的王市“农民服装节”上,不仅人山人海,而且竟然有一半以上是外乡人,包括不少说着“阿拉”的上海人。这让我惊喜不已。我老家的人历来就有“洋上海”之说,意思是说,上海人最讲究吃穿,相比较,上海人对衣服更为挑剔。问题是,现在十分讲究的上海人竟然跑到百里之遥的“乡下”来参观王市的农民服装节,你说奇不奇·更奇的是,上海人竟然对“乡下人”做的服装大加赞赏,成批成批地往回买。于是老潘、潘炳福的“秋艳”牌服装没过多久就享誉上海滩……

其实让老潘的“秋艳”能够征服上海滩,还是他那双“厉害”的眼睛起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