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的天堂
8610700000151

第151章 昆山的称王之路(44)

当年的女市长郑慧珍再谈起过去的招商经历,这位曾为昆山开发区立下汗马功劳的巾帼女杰仍然细声细语地告诉我:“一个‘亲’字,一个‘诚’字,是我们赢得客商的最重要的两件法宝。”

1989年那场“北京政治风波”刚刚过,初涉大陆的台商们个个惊恐万分,纷纷撤离。宣炳龙司机的叔叔是当年大陆解放时逃往台湾的国民党人士,其儿子在改革开放后来到广东投资。北京一闹腾,这位台商给在台湾的父亲打电话问咋办。老爹告诉儿子,说我有一个亲戚在昆山,听说那里特别亲商重商,你问问他们那里还能不能留住台商。那个台商就给宣炳龙的司机打了个电话,这事被宣炳龙知道了,立即对司机说:“快把你的亲戚接到昆山来。”这个叫黄则仁的老板初到昆山时,满腹怀疑,宣炳龙便像兄弟一样把他接到自己的家里。“你要害怕,就吃住在我家。”宣炳龙对黄则仁说。

这黄则仁过去在台湾只听说共产党的干部个个都是“匪”,哪知大陆的“匪”原来这么真诚、亲切,完全把他当做一家人对待。黄则仁感动了,但又非常害怕大陆政策会变。宣炳龙说:“你怕的话我们就订合同,如果你再不相信,我先给你把厂房盖好了,你那个时候再确定投不投资。”这是台商没有想到的,连声说:“你们昆山要是真这样干,我就来。”宣炳龙说:“咱们一言为定。”没多长时间,用88万元盖起的厂房矗立在开发区。台商过来一看,直夸昆山人讲义气,当即与昆山正式签了约。1990年10月,他投资2000万美元的顺昌纺织厂在昆山正式开工,之后经黄则仁牵线,又有“顺发”、“顺风”、“顺龙”等“顺”字头的台资企业接踵而来在昆山落户。

如今“顺字”集团已经在昆山落户十几年,生意越发红火,而黄则仁和“顺字”老板们至今仍不知道,当年宣炳龙因与“顺字”企业的台商搞得“太热乎”而有人将他告到省里,并且派人当面对宣炳龙提出警告:你要站正立场,否则后果自负。宣炳龙义正辞严地回答说:“我只负责把昆山开发区搞好,如果开发区的经济搞不上去,我负全责。”

为招商亲商,敢舍头上乌纱帽。这就是宣炳龙的骨气和性格,也是许多昆山干部的骨气和性格。

1990年,李全林当上了昆山新一任市委书记,他主政后的昆山在前任领导的基础上,更加解放思想,尤其是在处理外资企业在昆山投资的一些具体政策上,其力度和政治远见常让台商们感叹“*领导”是“菩萨的心肠”、“孙悟空的本领”。比如当时不少外资企业想跳出“合资”的框框,搞独资企业。“这怎么行,一独资,不等于我们成了‘殖民地’吗·”有人坚决反对,而且这样的声音也来自某些上级部门。以李全林书记为首的昆山市委认为,外商到中国来就是为了赚钱,既然“合资”是一种形式,为什么“独资”就不行了·外商在大陆办厂,国家收税,当地还能安排人到这些企业就业,他们所用的原材料仍在当地采购,进出口经过的是我们的海关,再说就是给他们的用地也是有时间限度的批租,这样的好事有什么不可以呢·“只要有利于外商和他们投资的事,我们就做!”昆山顶住压力,率先在全国对外商实行土地批租和创办独资企业。

“别人问我为什么单单钟情昆山,我告诉他们,因为昆山对我亲、对我好、对我诚!”1994年夏,国民党中央委员、台湾工业总会理事长、统一集团董事长高清愿先生,当着几十位台湾籍工商界著名人士和大陆的众多记者们,对*昆山市委书记李全林这样说。就在这一天的宴会上,高清愿先生还宣布,他的“统一”打算在大陆建一百个厂,“所赚的钱都不拿回台湾去,要在大陆继续投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