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无论如何,昆山给人最强烈而深刻的印象还是它的城市化进程。作为“中国首富之城”,今天的昆山,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完全可以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尤其让人惊叹的是,现在的昆山处处呈现现代化的气息和风物。有国内的一个省级参观团的干部到昆山后感叹道:以后我们不用出国考察了,外国的先进东西,昆山几乎全有;而且昆山的现代化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创造的,更有社会主义的特色,便于我们学习仿效。
事实上,著名的“昆山之路”,走的就是通过开发区来促进城市和乡村现代化的道路。而昆山开发区从最初的317平方公里,发展到618平方公里,仅用了三年时间。后来被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后的发展速度更加令人瞩目:14平方公里,22平方公里,44平方公里,72平方公里,一直到现在的140平方公里。25年时间,开发区扩容了几十倍。老县城在30年前只有41平方公里。而现在,你到昆山走一走似乎有这种感觉:这个城区分不出哪里是城市,哪里是乡村,整个昆山都像一个生机勃勃的都市,都像蒸蒸日上的开发区……说透了,昆山发展之路,根本的一点是他们的思想解放和紧紧抓住外向型经济这个“牛鼻子”,并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及以人为本,因此才使得昆山有了富足的今天。
家住长江花园的王玉珍阿姨每天心情舒畅:以前遥不可及的小康富裕生活如今天天在享受。她告诉笔者,多年前,全家老老小小只靠她和爱人微薄的工资度日,可现在,即使不上班坐在家中,也有不菲的收入。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小区附近经营的一家小超市,年收入有几万元;除了自住的房子外,老城区还有一套多余的房子出租,年收入有2万多元。一年下来,光这些工资以外的“闲钱”就有近十万元,日子过得滋润又自在。在玉山镇泾河村住了一辈子的村民黄老伯,说起一年的收成,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除每月固定领取几百元的养老金外,每年村里的富民合作社还会分红1万多元,加上帮助村纸箱厂联系业务,仅他个人一年的收入就有四五万元。
国庆期间,周市新镇村村民沈志明来到昆山商厦,给自己添些换季“行头”,一套休闲服饰再加一双名牌皮鞋花了3000多元。“放在以前,我肯定舍不得花这么多钱买衣服。”年近六旬的沈志明笑着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之初,20多岁、正值青春年华的他,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很少买新衣服穿。“那时候,钱很少,一分钱都要算计着怎么花,不要说买衣服,就连吃的东西也很少买。现在不一样了,生活条件好了,花钱也越来越有底气了!”沈志明自豪地说道。
从单位分配的60多平方米简陋两居室到自购商品房,再到现在的临湖别墅,在某单位工作近十年的小徐的生活可谓“每三年一变样”。除了住的房子越来越大外,他还不惜重金将家里装饰得富丽堂皇。不仅如此,前年又花钱买了一辆车,每到节假日都带着家人“自驾游”一番。对这样的生活状态,小徐很满意,“过去父辈们因为贫困,生活目标就是有吃有穿有地方住,充其量是解决温饱问题。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们的生活目标就是吃好穿好住好,享受现代生活的便捷,提高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