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的智慧
8607200000005

第5章 梁惠王下(1)

【原文】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①,文王事昆夷②;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③,勾践事吴④。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⑤。”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

“《诗》云⑥:‘王赫斯⑦怒,爰⑧整其旅,以遏徂莒⑨,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注释】

①汤事葛:汤:商汤,商朝的创建人;葛:葛伯,葛国的国君。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北十五里处。

②文王事昆夷:文王,周文王。昆夷,也写作“混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

③大王事獯(xūn)鬻(yù):大王,周文王的祖父,即古公父。獯鬻:又称猃狁,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

④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公元前497年至前465年在位)。吴:指春秋时吴国国君夫差。

⑤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引自《诗经·周颂·我将》。

⑥《诗》云:以下诗句引自《诗经·大雅·皇矣》。

⑦赫斯:发怒的样子。

⑧爰:语首助词,无义。

⑨遏:止;徂(cú):往,到;莒:古国名,在今山东莒县,公元前431年被楚国消灭。

⑩笃:厚;祜:福。

《书》曰:书,《尚书》,以下引文见伪《古文尚书·周书·泰誓》。

厥:用法同“其”。

衡行:即“横行”。

【评析】

本章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外交策略;二为匹夫之勇和大勇的内容。

以前我们见到孟子的言论,大都集中在内政方面,而本章中齐宣王开口就问:“交邻国有道乎?”径直将问题引向了外交方面。孟子于是做出了他的外交策略阐述。归结起来,就是大国要仁,不要搞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而要和小国友好相处。另一方面,小国要智,不要搞闭关锁国,不要夜郎自大,而要和大国搞好外交关系。做到了这两方面,那么,就会出现大国安定天下,小国安定国家的世界和平格局。而做到这两方面的心理基础,便是大国以天命为乐,顺应“天地生万物”的好生之德,不欺负弱小,替天行道;小国敬畏天命,服从天命,不与大国为敌,以维护自己的生存。此间的天命不一定要理解为神秘化的东西,还可以是历史、地理条件和时代形成的国际大方向。

在这里,孟子所阐述的外交策略也不深奥,但很实用。其中关于大国、小国的做法,对后世乃至今天也仍然是有参考价值的。

然而,齐宣王对孟子所说的这一套却不能领会多少。因为,作为战国时代的一位国君,齐宣王所眼见的和亲历的国与国之间的问题多半都是靠战争来解决的,那可真有点“强权就是真理”的味道。而现在照孟老夫子的一套说来,无论你是大国还是小国,似乎都不应该打仗,不该进行军事力量的较量了。根据以前和孟子的多次谈话,他已经领教过了,知道孟子说话总是会有一连串的道理,所以也不好说孟子说得不对。于是,他采用了一个自认为高明的以退为进的办法。他一方面赞扬孟子的话很有道理且高深莫测;而另一方面却自我批评说自己有毛病,恐怕很难理解孟子的论断。

孟子怎么会不知道齐宣王心里到底想的是什么。他只是把话锋轻轻一转,一下子就抓住了齐宣王的破绽,进而又是一番宏论。

齐宣王承认自己好勇,孟子顺水推舟说好勇也没什么,只是别好小勇就可以。于是便连带阐述了关于大勇与小勇不同的问题。

我们常说的匹夫之勇就是小勇。这种匹夫之勇首先是一种血气之怒,动不动就会以性命相拼,而不是从理义上进行斗争。

从效果上看,小勇只能敌过一人,而大勇却能安定天下。

比如,小勇就是莽张飞、黑李逵,而大勇只能是刘皇叔、宋公明。在一定意义上,楚霸王也是小勇,而汉高祖却是大勇。对我们来说,孟子关于小勇和大勇的论述的确是可以使我们耳目一新并有所启迪的。比如说我们见到那些在大街上、公共汽车上动辄提劲逞勇的人,包括那些车匪路霸,一副亡命徒的样子,其实不过是“小勇”罢了,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需要以社会公理为武器,这样大家才能挺身而出,才可以战胜那些人的“匹夫之勇”,我们的安全才能得到保护,社会秩序才能安定。

实际上,真正的勇不是力量的斗而是智力的斗,不是血气的斗而是理义的斗。在斗的过程中,当然会有牺牲。可如果大家没有牺牲精神,那才会真正胜负难卜,甚至有时候还能让“小勇”逞强得势。

【原文】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②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③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④问于晏子⑤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⑥,遵海而南,放于琅邪⑦。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⑧,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⑨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其诗曰:‘蓄君何尤?’蓄君者,好君也。”

【注释】

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相当于当今的别墅之类)。

②非:动词,认为……非,即非难,埋怨。

③非:不对,错误。

④齐景公:春秋时代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至前490年在位。

⑤晏子:春秋时齐国贤相,名婴,《晏子春秋》一书记载了他的事迹和学说。

⑥转附、朝舞:均为山名。

⑦琅邪:山名,在今山东省诸城东南。

⑧豫:义同“游”。

⑨睊睊:因愤恨侧目而视的样子;

⑩胥:皆,都;谗:毁谤,说坏话;慝:恶。

方命:违反命令。方:反,违反。

大戒:充分的准备。

大师:读为“太师”,古代的乐官。

《徵招》、《角招》:徵与角是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中的两个,招同“韶”,乐曲名。

蓄(xù):爱好,喜爱;尤:错误,过失。

【评析】

这一章的核心仍然没有离开“与民同乐”的话题,只是角度比之前略有不同而已。

在《梁惠王上》篇里,孟子和梁惠王相见于沼上,那时他们谈到过“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的话题。在本篇中,孟子也曾与齐宣王两次讨论过“与民同乐”的问题。一次是在谈到欣赏音乐时,孟子告诉齐宣王,只要能够做到与民同乐,无论是喜爱古典音乐还是流行音乐都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另一次是在谈到皇家园林的大小时,孟子告诉齐宣王,如果与民同乐,向老百姓开放,皇家园林再大(如周文王的方圆七十里),老百姓也不会嫌它大。如果不与民同乐,不准老百姓进入,皇家园林再小(如齐宣王的方圆四十里),老百姓也会嫌它大。因此,本章实际是孟子第三次与齐宣王讨论有关“与民同乐”的话题了。

此次讨论的特点是,他们不仅说到了乐,而且还说到了忧。即所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更为完整地把孟子政治学说中的民本主义思想显示了出来。

我们因此会想到,宋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句传诵千古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不正是从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中发挥出来的吗?

然而,从“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一孟子式的与民同乐同忧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和“后天下之乐而乐”,其间注入了更为强烈的自我牺牲精神和使命感。而且,也更具有一种浓厚的悲剧意识。所以,人们才能够更为激动人心地传诵它。

即使今日,当我们想到为人民大众的利益而牺牲的原因时,同样会想到这两句话。

其实,追根溯源,这还是一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在影响着我们的认识和感情状态。而这些,同样会回到孟子“仁政”理论重要组成部分上来,其一就是“与民同乐”思想。

【原文】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①。毁诸?已乎②?”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③也,耕者九一④,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⑤,泽梁⑥无禁,罪人不孥⑦。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⑧。”王曰:“善哉言乎!”

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⑨好货;《诗》云⑩:‘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囊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注释】

①明堂:为天子接见诸侯而设的建筑。这里是指泰山明堂,是周天子东巡时设,至汉代还有遗址。

②已:止,不。

③岐:地名,在今陕西岐山县一带。

④耕者九一:指井田制。把耕地划成井字形,每井九百亩,周围八家各一百亩,属私田,中间一百亩属公田,由八家共同耕种,收入归公家,所以叫九一税制。

⑤关:道路上的关卡,近于现代“海关”的概念。市:集市;讥:稽查;征:征税。

⑥泽梁:在流水中拦鱼的设备。

⑦孥(nú):本指妻子儿女,这里用作动词,不孥即指不牵连妻子儿女。

⑧哿(gě)矣富人,哀此茕(qiáng)独:引自《诗经·小雅·正月》。哿,可以;茕:孤单。

⑨公刘:人名,后稷的后代,周朝的创业始祖。

⑩《诗》云:引自《诗经·大雅·公刘》。

糇(hóu)粮:干粮。

橐(tuó)、囊:都是盛物的东西,囊大橐小。

思:语气词,无义;戢:同“辑”,和睦;用:因而;光:发扬光大。

干戈戚扬:四种兵器。

爰方启行:爰,于是;方:开始;启行:出发。

厥:代词,他的,那个。

《诗》云:引自《诗经·大雅·绵》。

古公亶父:即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

率:循者;浒:水边。

爰:语首词,无义;姜女:太王的妃子,也称太姜。

聿:语首词,无义;胥:动词,省视,视察;宇:屋宇。

怨女:未出嫁的老处女;旷夫:未娶妻的单身汉。古代女子居内,男子居外,所以以内外代指。

【评析】

在这里,孟子所说的王政与前面给梁惠王说的王道并无二致,王政即王道之政。实际上,用仁德来统一天下的政治也就是他的另一个术语——仁政。

孟子也是与孔子一样,言必称文、武、周公的。所以,他在这里向齐宣王介绍王道政治时也是以文王治理岐山的政策为依据的。这里的话虽不长,但包含的内容却是很广,牵涉到农业税收、官吏制度、商业政策、渔业开放、刑法制度等等。尤其是,最后还把社会福利的问题重点说到了。

孟子认为,要想治国、平天下,就不可不重视社会福利事业。敬老院、孤儿院等应大大加强,养老保险、人身保险等等也应该提上议事日程。当然,要不要再开个婚姻介绍所,甚至是老年婚姻介绍所,这样的事就不是孟老夫子能想像到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