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的智慧
8607200000026

第26章 告子上(3)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①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注释】

①要(yāo):即“邀”,求取,追求。

【评析】

所谓“天赐”只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天爵实际上是精神的爵位,内在的爵位,无需谁来委任封赏,也无法世袭继承。人爵则是偏于物质的、外在的爵位,必须靠人委任或封赏或世袭。

说白了,天爵是精神贵族,人爵是社会贵族。

今天发展到民主的时代了,社会贵族(至少在名分上)已日趋消亡,而精神贵族(按照我们这里的特定含义,而不是通常的意义)却长存。

转过头来说,孔、孟又何尝不是他们时代的精神贵族呢?

“忠信仁义,乐善不倦。”

这样的精神贵族,即使是在我们这个平民化的时代,是不是也多多益善呢?

【原文】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①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②。’而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③人之膏粱④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⑤也。”

【注释】

①赵孟:春秋时晋国正卿赵盾,字孟。他的子孙如著名的赵文子赵武、赵简子赵鞅、赵襄子赵无恤等都因袭赵盾而称赵孟。这里以赵孟代指有权势的人物,不一定具体指哪一个。

②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引自《诗经·大雅·既醉》。

③愿:羡慕。

④膏粱:肥肉叫膏;精细色白的小米叫粱,而不是指今日的高粱。

⑤文绣:古代要有爵位的人才能穿有文绣的衣服。

【评析】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佛主慈悲,一语道破天机,开悟众生。

事实上,佛主所说,与孟子这里所说倒有了相通之处。

自尊者人尊之,自贵者人贵之。相反,自经沟读,自惭形秽,妄自菲薄者人贱之。

所以,人以自尊自贵为贵,千万不要“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用我们俗话来说,叫做“端着金饭碗讨饭”。

要不端着金饭碗讨口饭来吃,关键是要自己知道所端的是金饭碗,知道它的价值。要自尊自贵,关键是要知道自己有值得尊贵的东西,这就是孟子所说“人人有贵于己者”。从后文来看,这种己所贵,事实上就是仁义道德、令闻广誉,与之相对的,则是膏梁文绣,也就是金钱富贵。所以,在孟子看来,世上有两种尊贵的东西,一是外在的,即膏粱文绣,这是要靠别人给予的;二是内在的,即仁义道德,这是不靠别人给予而要靠自己良心发现,自己培育滋养的。前者并不是真正尊贵的东西,因为别人可以给予你也可以剥夺你;后者才是真正尊贵的,别人不可剥夺的。

正如孟子引曾子所言:“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少)乎哉?”(《孟子·公孙丑下》)这是自尊自贵的典范。谈到这里,事实上又回到上一章所讨论的“天爵”与“人爵”问题上去了。

孟子的这些想法,对于我们今天文人们所提出的保持社会良心地位,“抵抗”金钱与物欲的诱惑,是不是具有重要意义呢?

【原文】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①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注释】

①与:助。

【评析】

兵法说的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杯水车薪,自然是无济于事。不审时度势,反省自己是否尽到了努力,而是自以为火不可灭,灰心丧气,放弃斗争。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这实际上是助纣为虐。

所以,当不能取胜的时候,应努力不够而加强力量,改杯水车薪为桶水车薪、池水车薪,最好是再加上水龙头和其他灭火器。如此看来,莫说是车薪,就是你一屋子的薪所燃烧的熊熊烈火也照灭不误。

【原文】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①,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注释】

①志:期望;彀(gòu):拉满弓。

【评析】

孟子曾经说过:“羿教人射箭,总是期望把弓拉满,学的人也总是期望把弓拉满。高明的工匠教人手艺必定依照一定的规矩,学的人也就必定依照一定的规矩。”

这正是《离娄上》所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的意思。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嘛。

没有规矩,教师不能教,学生就无法学。

小至手工技巧,大至安邦定国,治理天下,凡事都要做到法则依,有规律可循。

所以,一定要遵循其规律,不可停逆而行。如果悖逆而行,就会出现“上无道楼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离娄上》)那样的情况,天下大乱。所以,规矩绝不是小问题。大家都应该自觉遵守清洁卫生、交通规则等从身边事做起。

【故事】

要保持平和的心境

不同心境的人,眼中的事物形象也不一样。好弄心机,便处处是杯弓蛇影;而心境良好,则能处之泰然。

在古代,就有一则“杯弓蛇影”的故事。把杯中的“蛇影”当成“蛇”,便是因为此人疑心太重,以致疑心生暗鬼,吓坏了自己。晋朝一位名叫乐广的人,曾做过河南的县令。乐广的一个亲友病了很久,他派人去打听。原来,乐广的亲友之前到乐广那里喝酒的时候,看见酒杯里有蛇,回去后便精神惶恐,得了大病。亲友以前所见的蛇影,乃是河南县府墙上挂着的角弓上面用漆画的一条蛇。乐广知道是那蛇画的影子照到了杯子里面,于是又把这位亲友请来饮酒。当场叫他又像以前一样看杯子里面的蛇影,对他证明这是角弓的蛇影,并不是杯子里面真有了蛇。乐广的亲友豁然大悟,终年的大病也就好了。把杯中的蛇影当成真蛇,并吓出病来,可见乐广的亲友对蛇的畏惧。正是这种畏惧心境,让亲友以假当真,精神惶恐。

不同的心境会引发不同的感受,也导致不同的作为。常常打猎的猎手,一听到风吹草动便会格外敏感,以为猛兽来袭。在古代就有用箭射石虎的故事了。

楚国有一位叫熊渠子的人,有天走在山里,看见了一个卧牛石,误以为是一只老虎,于是用箭去射,结果把箭射到了石头里面。汉朝李广在打猎的时候,看到草里面有一只猛虎,他用箭射去,老虎并不动,李广近前一看,原来他把箭射到石头里面,连箭尾的羽毛都没在石头里了,这就是著名的“射石饮羽”的故事。

以上故事都源于人的心境不平静,所以看见的东西都像要害自己,心怀恐惧,从而起了杀机。

心态平和的人,面对危机可以坦然面对,绝不会惊惶失措。他从心底散发出来的祥和之气可以感化凶暴的人。据《世说新语》记载:晋朝有一个很有权威的人叫做石勒。当时的人都非常害怕他,视之为狼虎。而有一位高僧叫佛图澄,却很得石勒的尊敬。他常常和石勒的养子石虎在一起闲游,石勒一族的人也都敬服佛图澄的道德。佛图澄本是西域高僧,公元310年来中国传教,受到石勒和石虎的优待。佛图澄帮助石勒称帝,建立了赵国,后又帮助石虎。石虎对待臣子手段毒辣。大司马燕公石斌在担任幽州牧期间聚集群凶,肆虐无度。石虎将他重打300鞭,并杀掉了石斌的生母,射杀石斌手下几百人。佛图澄闻讯急忙劝阻,杀红了眼的石虎对佛图澄却颇为尊重,听从劝告停止了杀戮。佛图澄的高德感化了石虎的暴威,使他化为柔顺,宛如猛虎化为海鸥一样无害了。可见一个人如能做到无念无心的地步,对周围之物都不起敌意,不但不足以畏惧,还可使其服从自己,变可以共同在一起游乐。

在一般的人的心里,蛙声喧闹无比,惹人心烦;而在心境平和的人听来,蛙声好比鼓乐,值得欣赏。南北朝《南史》中有个叫孔稚圭的官吏,他是齐明帝时候的南郡太守。他在家里营造山水楼台,闲暇的时候独自饮酒取乐,从来不打扫厅堂,以致池塘里的蛙天天喧噪。有人问:“太守是否要效法陈蕃之为人?”意思是问他,是不是像陈蕃那样不打扫一室,而只愿扫天下。孔稚圭回答说:“不是的,这蛙的声音像给我在吃饭、饮酒的时候作为鼓乐助兴的,我并非要效法陈蕃。”孔稚圭心无杂念,心态平和,这才能将这喧噪的声音听成助兴的鼓乐。

眼见、耳听的一切,由于个人的心境不同,就产生了喜欢和憎恶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如果心境平和则石虎可做海鸥,蛙声可当鼓乐。所见、所闻之物,不但不含有杀机,反而显露天然的真机。因此,我们在任何遭遇下都不要忘了保持平和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