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的智慧
8607200000001

第1章 梁惠王上(1)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前400~前319年),惠是其谥号。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士庶人:士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称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据刘向《战国策·序》载,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àn):满足。

⑩遗:遗弃,抛弃。

【评析】

是啊,何必一开口就说利呢?

孔子不是早就说过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为人处世是这样,治理国家也是这样。

荀子认为,盛世重义,乱世重利。(《荀子·大略篇》)司马迁说自己读孟子见梁惠王,常常感叹不已:利实在是天下大乱的原因啊!(《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以,儒学的传统就是君子不言利。

然而,朱熹《孟子集注》说得好:“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不唯利是图而已。孟子之所以说得那么坚决,是因为当时的人唯利是图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对于今天的世界来说,利义齐飞,君子已不羞于言利。或者说,君子也要言利。

但是不是也有必要多言“仁义”而“救其弊”呢?当然,的确也不可能只说仁义而不说利,这已不合乎我们今天的现实。今天我们应该既说利也说义,还是圣人孔子的那句话说得好,叫做——“见得思义”。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①,‘经始灵台②,经之营之。庶民攻③之,不日④成之。经史勿亟⑤,庶民子来⑥。王在灵囿⑦,幽鹿攸伏⑧。幽鹿濯濯⑨,白鸟鹤鹤⑩。王在灵沼,於轫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注释】

①《诗》云:下面所引的是《诗经·大雅·灵台》,全诗共四章,文中引的是前两章。

②经始:开始规划营造,灵台: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③攻:建造。

④不曰:不几天。

⑤亟:急。

⑥庶民子来:老百姓像儿子似的来修建灵台。

⑦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

⑧幽鹿:母鹿;攸,同“所”。

⑨濯(zhuó)濯:肥胖而光滑的样子。

⑩鹤鹤:羽毛洁白的样子。

灵沼:池名。

於(yú):赞叹词;轫(rèn):满。

《汤誓》:《尚书》中的一篇,记载商汤王讨伐夏桀时的誓师词。

时日害丧:这太阳什么时候毁灭呢?时,这;日,太阳;害,何,何时;丧,毁灭。

予及女:我和你;女同“汝”,你。

【评析】

这一段记载充满了戏剧性。

正在花园中休闲散心的梁惠王,又不得不接见那个劝他不要谈利的“叟”——孟老头了。他一边左顾右盼地观赏园林池台中的珍禽异兽,一边漫不经心地问:“你们这些不言利的先生贤士们觉得这园林风光、珍禽异兽好不好呀?你们也会以此为乐吗?”语词间满含奚落的味道。想不到孟老先生聪明人装糊涂,就像没有觉察出什么来似的,反而将话就话,接过他的话头来就亮出了自己的主题:“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然后沿着这一正一反两条线索展开,以周文王和夏桀的典型例证作为论据,提出了当政者应“与民同乐”的思想主张。从而梁惠王又一次受到了教育。

孟子的思想主旨是,仁慈的政治领导人要与民同乐,这才是真正的快乐。残暴专制独裁者穷奢极欲,不顾老百姓的死活,结果他自己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从历史的情况看,夏桀王固然没有好下场,后世的殷纣王造酒池肉林,秦始皇建阿房宫,隋炀帝修迷楼,宋徽宗筑艮岳,慈禧太后建颐和园等也都有一样的结局。他们大兴土木,原本都是为了享受快乐,但由于贪婪残暴,不顾人民死活,结果是民怨鼎沸,几乎没有一个有好下场,也没有一个享受到了真正的舒心和快乐。这些都证明: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不可否认的正确性。

其实,各级领导人来都同样需要与民同乐。例如,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人,是一心想中饱私囊,捞他一把,还是想致力于改善广大职工的福利,走大家共同富裕的道路,这的确是一块试金石。而实际情况是,往往那些只顾自己,不惜铤而走险的人,虽然也可能在短时间内满足自己的欲望,真的捞上了一把。然而欲壑难填,其最终结果多半是以身试法,并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

甚至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只需要把与民同乐的“民”字稍加替换成“与人同乐”,我们的立身处世都会具有非常积极意义。我们的确看到,有的人通过千辛万苦的拼搏和奋斗,钱倒是挣了不少,可是晚景凄凉,并没有亲人乃至知心的人来与自己分享,结果是了无生趣,并不觉得人生有什么快乐可言。相反,是穷家小户,“人亲喝口水也甜”,一家人和和美美,其乐也融融。

说到底,乐的问题本来就是一个精神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物质的问题。虽然物质条件和环境的好坏可以影响精神和心理,但它毕竟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如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又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不都是精神超越物质的典型吗?所以,如果精神方面出了问题,就会有如孟子举出夏桀的例子那样,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的确也是“虽有台池鸟兽,其能独乐哉?”

谁会不愿意与人分享快乐呢?反过来说,只有人与你分享时,你才会真正感到快乐。这恐怕是我们都会体验到的。

回到孟子的思想上来,与民同乐实际上是他仁政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这一点,在以后的篇章中还会有所表现。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①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③有肥肉,厩④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⑤;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⑥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⑦,其无后乎!’为其象⑥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注释】

①安:乐意。

②梃(tǐng):木棒。

③庖(páo):厨房。

④厩(jiù):马栏。

⑤且人恶(wù)之:按现在的词序,应是“人且恶之”。且:尚且。

⑥恶(wù):疑问副词,何:怎么。

⑦俑(yǒng):古代陪葬用的土偶、木偶。在用土偶、木偶陪葬之前,经历了一个用草人陪葬的阶段。草人只是略略像人形,而土偶、木偶却做得非常像活人。所以孔子深恶痛绝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始作俑者”就是指这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后来这句话成为成语,指首开恶例的人。

⑧象:同“像”。

【评析】

现在已经不是梁惠王被动地接受孟子的游说了,而是相反,梁惠王主动向孟子请教。

孟子当仁不让,再一次对梁惠王来了一番关于父母官要为人民的教育。

孟子认为,执政者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其基本的职责。相反,如果自己过着丰食足食的生活,而人民群众却在挨饿受冻,那简直就像是率领野兽吃人一样,是极大的犯罪。

孟子的言论不算深奥,道理大家也都懂得的,不外乎是一种民本主义的思想,问题还是出在实施上。

梁惠王肯定是实施得不好,不然怎么会出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而“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现象呢?但是,无论是与梁惠王同时代的其他国家统治者,还是后世若干年的当权执政者,又有多少“父母官”实施得很好呢?

这的确是千古政治的一大课题,或者说一大难题啊!

今天我们树立人民公仆的意识,反腐倡廉,为民办实事等等,不是依然在考虑如何为人民谋利益,真正为人民服务吗?

所以,孟子的言论并不过时,仍然对我们各级领导人起到警戒作用。

是啊,“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句俗语与孟子思想是何其相似?

【原文】

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②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③;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④;南辱于楚⑤。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⑥,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⑦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⑧;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注释】

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

②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

③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与齐战于马陵,兵败,主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

④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势渐衰,秦屡败魏国,迫使魏国献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15个县,约七百里地。

⑤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魏又被楚将昭阳击败于襄陵,魏国失去八邑。

⑥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全句说,希望为全体死难者报仇雪恨。

⑦地方百里:方圆百里的土地。

⑧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评析】

从一般的请教到倾诉苦衷,再到寻求雪耻图强的良方。梁惠王已经倍加信任孟子了。

孟子因此也不再卖关子,而是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其实还是不外乎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问题。

在物质生产方面,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刑罚,二是薄赋税,三是深耕易耨。虽然省刑罚属于法治,薄赋税属于财政,深耕易耨才属于农业生产。但说穿了,前两项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积极性,发展生产。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主要还是教育问题。但是,在儒家政治的教育中,德育是第一位的,做人是第一位的,而文化知识是第二位的,所以孟子在这里依然强调的是“孝、悌、忠、信”。

只要这两手都抓住了,国无论大小都可以发展壮大。

小国可以打败大国,弱国可以战胜强国。因为,施行仁政的人就会无敌于天下。

孟子当然也不是随便提虚劲,而是具体分析了敌对国的致命弱点,最后才鼓励惠王,请他不要怀疑自己的治国良方。

其实,莫说梁惠王,就是我们今天听了孟子的一番阐述申说,不也是觉得很有道理的吗?

【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③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④之?”

对曰:“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⑤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渤然⑥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⑦,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⑧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注释】

①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名嗣,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

②语(yǔ):动词,告诉。

③卒然:突然。卒,同“猝”(cù)。

④与:从,跟。

⑤七八月:这里指周代的历法,相当于夏历的五六月,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时候。

⑥渤然:兴起的样子。渤然兴之即蓬勃地兴起。

⑦人牧:治理人民的人,指国君。牧:由牧牛、牧羊的意义引申过来。

⑧由:同“犹”,好像,如同。

【评析】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正当孟子与梁惠王情投意合的时候,梁惠王却一命呜呼了。惠王的儿子襄王继位,他也召见了一次孟子。这里记录的,就是孟子见了梁襄王后的感受和他自述的谈话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