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鲉的外貌和大小同伊豆鲉相似,不同的是,蓑鲇头体被圆鳞,背鳍棘细长,胸鳍长大,头部和体侧长有黑色横纹约30多条,仿佛被戴的蓑衣那样。它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以及印度洋和马来群岛、澳大利亚沿海。它色泽美丽而鲜艳,仿佛是一种警告:“我有毒,不能吞食。”它棘刺中所含毒液能致入死地。
毒鲉体侧扁,头宽大,具有凹凸和棘棱,身体无鳞,却有皮瓣。背鳍连续,鳍棘发达,胸鳍常有一游离鳍条。它是底栖鱼类,外形酷似一块岩石,自保的本领很强,头棘鳍棘还含有强毒液。
鬼鲉(又叫鬼毒鲉、鬼鲉),身上长的刺就更多、更毒了,刺人的机会也多。它栖息在沿海海底,长着一副怪模样:丑陋的大头,裂开的大嘴,下唇比上唇长,褐黄色的身躯嵌着灰色斑块。粗看还误以为是一块石头哩。
鬼鲉的鳃盖上有长而锐利的毒棘,每边各6根,第一背鳍有5~6根棘也有毒。鳃盖棘为皮肤所盖,只露出前端部分,棘的背腹两面,各有刺沟一条,沿每条沟有一梨形的腺组织,宽的一端连接棘的基部。当鬼鲇的毒刺受到挤压时,毒腺的腺细胞破裂,毒液进入刺沟,流进人或动物体内,仿佛在皮下注射了一针毒剂。
人们在海滨游泳或者下水作业、捕鱼时,不小心赤脚踩在鬼鲉身上,就会被刺伤。开始感到像烧灼般的剧痛,如果不立即治疗,剧毒往往会持续几小时或一整天。甚至还会得其他病症:晕厥、心跳、发烧、麻木、神经错乱,甚至引起恶心呕吐、呼吸急促和心脑麻痹,以致死亡,它比蝎子毒素还厉害,人们也叫它“海蝎子”。
鬼鲉的毒液为什么很毒呢?这是由一种分子量不同的肽、毒蛋白质和多种酶组成的。被鬼鲇刺伤后,用5%的过锰酸钾溶液,在伤处注射数滴,可以立即止痛,还能防止发炎。如果已经发炎,可以用这种溶液冷洗或温敷,既简便,疗效又好。
大马哈鱼的远航
大马哈鱼主要产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太平洋、大西洋沿海。
太平洋西岸产地在中国、朝鲜和俄罗斯等地。我国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盛产大马哈鱼。这是一种很美丽的鱼:体形似纺锤,大眼睛、大嘴巴,蓝灰色的外衣上,点缀着许多紫红色的斑点。一般重4~5千克,最大的达10千克。
大西洋也盛产大马哈鱼,英伦三岛历史上是著名产区。当时这种鱼很便宜,被称为“佣人的鱼”,绅士们是不吃这种廉价鱼的。后来,由于滥捕,价格猛涨,转而又成了珍贵食品。
大马哈鱼的名称很多,又叫大哈鱼、达发哈鱼、果多鱼,孤东鱼,学名叫鲑鱼。英国人对不同时期的鲑,分别给以不同的名称。白鲑、幼鲑、处女鲑等。英语、法语都来自拉丁语Salmo,都是“跳跃者”的意思。因为,鲑溯江而上的时候,遇到急流成瀑布,竟能一跃而过。美国爱达荷州的一个瀑布,就因此而名叫“鲑瀑”。
大马哈鱼同螃蟹的洄游习性正相反:它在河里出生,在海里长大,最后又回到江河里来产卵。它们一生中,都要往返地经历两次几千里路的远航。
每年8~9月间,在海里生活了几年的大马哈鱼,成群结队地溯流而上,回到自己的“故乡”产卵。
大马哈鱼善于逆水游泳,“记忆力”很强,在路途中碰上急流或瀑布,能够奋力跳跃,一跃就是4米高,越过障碍。继续前进,到达离海洋2000千米以上的江河上游,找到自己的出生地。
大马哈鱼产卵前,一定要找个干净、流急的江湾,它们在河底有细沙或砾石的地方,快活地游来游去,用腹部和鳍来清除水底的淤泥和杂草,然后拨呀拨的,把沙和砾石拨开,扒开一个椭圆形的坑穴。
鱼“妈妈”就伏在里面产卵了。它一生只产一次卵,一次能产下几千颗到一万几千颗红色透明的、黄豆大的鱼卵。卵产完后,鱼爸爸就在旁边射出了水雾样的精液。最后,鱼“妈妈”拨动沙子和砾石,仿佛给鱼卵轻轻盖上了一条“棉被”。
从此,大马哈鱼就在卵边游来游去,日日夜夜地护卫着。有时,遇到狗鱼等来偷吃鱼卵,就立即起来搏斗。
3个多月过去了,小鱼儿已孵化出来。大马哈鱼爸妈因为不吃食、不休息,弄得又累、又瘦、又饿。有的得了病,就死在“故乡”了;有的被水鸟、水獭吞食掉。没有一条鱼“爸爸”是活着回去的,但是,大部分的鱼“妈妈”仍能重回大海。只要有丰富的食物,还是能恢复那青春的美丽色彩。
小鱼儿稍稍长大后,就去海洋里远航了。
大马哈鱼徊游时,有特别强的“记忆力”,而且每次都能正确地寻到自己的“故乡”。这是为什么?科学家认为:大马哈鱼是借助天上的星星来确定“航路”的,是个优秀的“领航员”。
但是,有的科学家有不同的看法。他们作了个有趣的试验:将产卵区捕捉到的大马哈鱼,分成三类,一类除掉视觉器官,另一类割去嗅觉器官,还有一类切除听觉器官,然后把它们全部放回水里。到了下一次产卵期间,依旧在原地捕捉。在捕到的鱼儿中,只发现那没有割去嗅觉器官的鱼。因此认为,大马哈鱼是利用水的气味来确定“航路”的,嗅觉器官就是它的“指南针”。
大马哈鱼味鲜美,营养价值高,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和各种维生素。它还有医疗价值,能健胃,治消瘦、水肿、消化不良等症。最近,美国科学家发现,大马哈鱼油中含有一种叫甘碳五烯酸的物质,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我国赫哲族人用鱼皮制革,做衣服、乌拉靴、烟包和钱包等。
大马哈鱼制的鱼籽酱世界著名。英国沿海的大马哈鱼产的籽,像“琥珀色的小珠”。
地球上最美丽的鱼
热带的河流和沿海珊瑚礁丛里生活的一些鱼儿,形态奇特,色彩斑斓,美丽的图案使它们独具风姿。在游动时,明暗的色彩熠熠生辉,更显露出神秘莫测的神态。
亚马孙河和非洲,东南亚、澳大利亚等河流里,生活着各种带有神奇色彩、观赏价值很高的珍贵鱼类。
有种叫“红莲灯”的鱼,体小而娇艳,红蓝色交错,前身两侧闪烁着蓝光,后身散出一束管状红光,仿佛水中的“霓虹灯”。蓝光随鱼儿游动而熠熠生辉。这是一种反射光。
“红莲灯”曾经是一种“稀世之珍”,十分稀少,只产在亚马孙河杳无人烟的密林深处。1936年,有一个法国人发现了它,并把它带回。它那骄艳和神秘的光彩,立即被人们赞赏不绝。到了1952年,日本的热带鱼饲养家试验用人工繁殖成功,终于成为普通人家里的“案上客”了。
亚马孙河还出产一种被人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鱼”一铁饼鱼。它形如铁饼,长20厘米以上,棕黄色的身体周围镶有青蓝色或金黄色的“花边”,体侧有几条平行展开的垂直黑纹。色彩有明有暗,条纹有横有纵,它那斑斓的色彩、优美的神态、不是一般热带鱼所能比拟的,被誉为“热带鱼王”、“七彩神仙”。
亚马孙河中还有一种叫“龙吐珠”的鱼,也是身价昂贵,一对价值高达30万港元。这种鱼的外形像把“镰刀”,鱼的吻部长有一对“龙须”般的触须,体内的鳔能产生气泡,这些气泡从嘴中吐出来,在水中冒出一缕缕的气泡,仿佛龙吐珠的样子,因此得名。
龙吐珠身躯上布满大块鳞片,在光的照射下,发出那耀眼的光芒。它的鳞片,有银色的,也有灰色、金色、红色、绿色的,同时闪耀出各种神奇的色彩。它在水中静止不动时,宛如一叶停泊中的小船,台湾人叫它“银船”。
龙吐珠栖息在河流的浅水地带,很凶猛,一发现猎物,就像箭那样快速行进,张口捕食。
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河流里生活的一种怪鱼,长约10多厘米,头吻部长有一对长须,看上去有点像猫头。浑身清晰透明,仿佛玻璃体那样。它被人称为“玻璃猫”。
玻璃猫真是名不虚传呢!它的透明度惊人,在水中仿佛是一个鱼的骨架子。在游动时,它那两根迷人的长须,仿佛翩翩飞舞的蝴蝶,既像鱼儿,又似蝴蝶:如果好多尾玻璃猫在一起怡游,那更像群蝶纷飞了。
南海中生活着一种叫老鼠斑的鱼,是石斑鱼中的一种,名声最响。石斑鱼是凶猛的食肉性鱼类,饥饿时甚至同类相残杀。老鼠斑却与同类不同,体形较小,以小螺、小虾、小蟹为食,不伤害同类。它体态很特别,身躯像蝶,嘴巴像鼠,身上黑斑颗粒分明,因此得名。幼鱼通体呈半透明状。镶有黑斑粒,可供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