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创新与发展
8603500000047

第47章 闽台合作培育创新型人才共促产业发展研究(3)

闽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柔性化、技术化升级改变了人才需求的结构和层次,对闽台合作培育人才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福建省人才结构状况主要存在着“三缺”、“一低”问题,即高新技术人才短缺、高级管理型人才短缺、各种技能型人才(如高级技工)短缺,人才资源作为一个整体其知识结构与国际接轨的程度低,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类创新型人才的短缺:一是既熟悉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与资源利用五大行业国际前沿发展状况,又有能力制定正确的行业、系统、部门发展战略与对策,推动行业迅速发展的科技“帅才”;二是在基因工程、生物芯片、大规模集成电路、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具有国际水平的顶尖级人才;三是熟悉世贸组织规则,适应国际竞争需要和能够解决国际争端的专门人才;四是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27]。与福建相比,台湾在应用技能型人才和金融、贸易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型人才方面占有优势,但在以专业技术研发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为代表的创新型人才方面仍比较紧缺,急需补充。

综上所述,为适应人才需求结构和层次的改变,进一步推进闽台区域经济的深度合作和拓展,闽台应加快创新型人才合作培育的步伐,重点培育的创新性人才有以下四个类型:(1)高层次国际化经营管理型人才;(2)高层次技术研发型人才;(3)掌握高新技术知识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复合应用型人才;(4)具有高级专门技能、擅长实际操作的技能实用型人才。

五、基于闽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创新型人才合作培育对策建议。

(一)构建闽台区域经济合作中创新型人才培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闽台区域经济合作中创新型人才培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构建:一是按照闽台产业优化升级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需要,加快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结构,抓紧培育区域内重点领域急需紧缺的各类创新型人才,扩大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及其后备人才的培养规模,从人才资源的存量和结构上优化区域内人才配置。二是借鉴发达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验,整合闽台双方教育教学资源,优势互补,全面系统推进闽台教育体系、体制的综合配套改革,切实以创新素质培养为重点加快建设适应于培育创新型人才所需的高素质师资队伍,逐步形成闽台合作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教育体系和机制。三是着力推动区域内产学研合作及闽台教育科技交流与合作,引进和利用两岸优质科教资源,健全闽台创新型人才合作培育的保障机制,促进人才合作培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积极推进闽台人才资源的资本化进程,实现人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有机结合,加速创新产出,为产业持续优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以闽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导向,完善区域产学研合作培育创新型人才

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教育既贯彻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集素质教育、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为一体,又培养了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校企合作发展的合理形式。闽台区域内的人才产学研合作教育和培养有一定的基础,目前福建省共有87所高等院校、各类科研机构1200个、高新技术企业867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81家,5100多家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建立形式多样的产研合作关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但是在闽台产业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创新型人才合作培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发挥协同效应,加强人才载体建设,完善区域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下的创新型人才培育属于开放模式,强调培养过程与各种社会资源的共享合作机制。总体而言,为适应闽台产业优化升级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产学研合作需要进一步整合区域资源,拓展领域,突出重点,提升层次,创新机制。

(1)闽台高校立足产业升级重构多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培育机制。首先,在办学模式上,倡导闽台高校联合办学,广泛开展闽台教育合作交流,包括高校学科间的学术交流和科研项目合作等,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两岸产业优化升级中所需的各类创新型人才,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和进步,以创新机制优化产业结构。闽台高校教育各有专长,福建地区较重视基础研究,对人才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较有经验;台湾地区较重视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对人才的应用研究能力的培养较有经验。因此,为协助闽台产业结构优化,聚集两岸优势教育资源合作办学将从长远上解决闽台创新型人才不足的矛盾。其次,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上,根据闽台产业升级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调整教学计划,重组课程结构。按照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的整体最优原则及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教学改革方向,闽台高校可以相互引进双方的优势专业和特色课程,共同研发课程,合作编写教材,通过优化课程组合来修订创新型人才合作培养方案。最后,在教学实践上,开展产学研合作,闽台高校通过与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共建、共享等方式,建立应用型实习基地和设计型实习基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保障教育教学中实践环节的有效落实。

(2)加强人才平台和载体建设,完善闽台产学研合作机制。大力推进人才平台和载体的建设和发展,既符合闽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需要,又符合创新型人才合作培育需要,应坚持在闽台互利互惠的条件下,双向参与,优势互补,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第一,闽台政府、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应加强合作,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内国际一流人才载体,形成重点工程技术中心、示范性实训基地、实验室等载体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和团队培育统筹推进、相互促进的机制,逐步形成产学研合作网状格局。第二,以产业优化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闽台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办学,同时与闽台高新技术企业、行业联合成立产学研合作培育创新型人才协调委员会,共同研究和制定人才培养和发展规划,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第三,优化闽台高新技术开发区、创新创业园区、联合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的硬件和软件基础设施,重点支持科技创新人才和民营企业独立或联合创建研发机构。另外,围绕闽台重点优势产业,依托高新技术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平台,合作培育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团队,打造人才建设高地。

(3)围绕闽台现代产业体系建构,优化创新型人才培育的政策和社会环境。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是闽台合作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基本保障。首先,闽台官方有关管理部门要在对现有区域内产业体系和人才队伍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人才合作培育的总体思路、指导方针、政策导向和任务要求,抓紧研究制定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措施,加快构建完善的创新型人才合作培育的政策支撑体系,为推动闽台人才资源开发的区域性衔接与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同时加快建立官方指导和联络协调机制,对闽台人才资源开发中共同面临的政策法规、资源配置、教育科研等重大问题提供合理的制度性安排。其次,全社会应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可以借助大众传媒积极宣传有关人才合作培育的政策制度和人才创新文化,让社会各界了解和认识创新型人才培育的重要性,动员和促进社会各方支持闽台创新型人才的合作培育,例如可以通过创建环海峡人才特刊搭建闽台人才资源开发与交流的宣传平台,全面优化其社会环境。最后,探索建立闽台人才合作培养的长效机制,创造宽松的人才流动环境。一是设立闽台创新型人才合作培育和交流基金,扩大规模,增加投入,重点扶持闽台高新技术合作项目和引智专项计划,重点支持闽台青年科技人才开展诸如进修、培训、学术研讨会等形式的业务交流,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海峡科技论坛,促进两岸科技、文化与人才的交流。二是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两岸学历、学分的互认机制,在人才评价、学籍管理、资格认定等人才政策上互通互容,为深度拓展闽台教育合作和交流做好政策性铺垫。三是加强两岸人才中介机构的合作,建立闽台双向选择的人才流动机制。例如建立闽台现代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加快实现两岸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市场的衔接,实现人力资源信息的互通和共享。构建人才信息直通车,通过互联网加强两岸人才的联系和沟通,为两岸人才合作开辟广阔渠道,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

六、小结

本文在对当前国内外有关区域人才合作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理论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闽台合作培育创新型人才共促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并通过人才需求分析指出闽台产业优化升级中所需共同培育的创新型人才类型,最后基于闽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创新型人才合作培育的政策建议:构建闽台区域经济合作中创新型人才培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闽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导向,完善区域产学研合作培育创新型人才;围绕闽台现代产业体系建构,优化创新型人才培育的政策和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