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名家讲堂·吴小如讲杜诗
8602400000029

第29章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2)

说点题外话。程毅中同志是搞小说的,他从《汉书·艺文志》一直到《隋书·经籍志》,找出了一部佚书《宋玉子》,书是看不见了,但我读了他的考证文章受到启发。宋玉的一生,究竟怎么回事,不很清楚。但有两点,《屈原列传》写得很清楚,宋玉是能写赋的,现在流传下来的赋是否宋玉所作,不敢说,但宋玉能写赋。现在都说《九辨》是宋玉作的,那是模仿《离骚》的。不管怎么说,屈原以后,写“楚辞”,有名的就是宋玉,而且他的赋很有名。宋玉流传的这些赋有意思极了,《风赋》、《登徒子好色赋》、《高唐神女赋》等,《文选》里都有,每一篇赋都是一个小说。程毅中研究小说,他从小说的角度切入,来研究宋玉。宋玉的特长是用当时流行的赋体来写传奇故事,所以有高唐神女的故事、登徒子的故事等等,甚至包括《对楚王问》,都带有传奇色彩。中国的小说,如果往上推,可以推到《穆天子传》,推到战国时的《燕丹子》,现在程毅中又找出《宋玉子》。用赋来写小说,一直到敦煌的文献里还保留。不要以为中国古代就没有小说,而且中国的小说往往不是通过散文、故事来写的,而是通过这样一个庞大的文学体裁,以一种特殊的形式来写传奇故事。请问《桃花源记》算不算一篇小说?也是小说。文学史上的现象很不容易理清楚,看了程毅中的文章,受很大的启发。我始终坚持一点,尽管宋玉的赋不一定都可靠,但我坚信《高唐神女赋》肯定在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赋》之前。如果没有《高唐神女赋》这样的姊妹篇,那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赋》出不来。我以前给北京出版社《历代赋选》写过序言,有人说那篇序言解决了不止一个问题。《高唐神女赋》的主要特点,就是人跟神发生爱情关系,这样的情节在《楚辞》里屡见不鲜,《离骚》、《九歌》里都有,总之都跟神女打交道。所以《九歌》里的《山鬼》实际是《神女赋》的前身,后来林庚先生也同意我的观点。《山鬼》里“采三秀兮於山间”,“於”读“巫”,所以我就跟林先生说,注《楚辞》“於山间”能不能注成“巫山间”,山鬼实际就是神女,后来林先生认为可以。因为《楚辞》里找不出“於”是介词的。“於”是象形字,指一群乌鸦在飞,是“乌”的本字。我这个说法,周祖谟先生也同意。有点古文常识的都知道,古书里“於戏”读“呜呼”。我跟周先生讨论过,现在有个词,北京话口语说,我“糊弄”你,什么是“糊弄”?“糊弄”就是戏弄。因为“戏”最早读“hū”。我当年在北大,选过三四门周先生的课。周先生上语言班的课,课堂只有三四个学生,而我是正式选课的学生。其实我是文学班的,不是搞语言的。周先生开《尔雅》的课,我选了。有一次跟周先生讨论,我说准备搞《尔雅》,并提到王闿运有关《尔雅》的书,周先生说没看过。后来又跟魏建功先生谈了想法,魏先生说,丁福保有《群雅诂林》,别人搞出来了,你就别费事了。我又准备搞《方言》,杨伯峻先生说,杨树达先生搞了,遂又作罢。但我后来就以外行玩票儿式的搞训诂,也搞出了一点点名堂。我搞训诂虽然属于外行,也算解决了一些问题,而且被我的老师所认可。

回到杜诗。我讲杜诗有时也钻牛角尖,“支离东北风尘际”,我们现在“东北”的概念,以山海关以外作东北。唐朝高适的《燕歌行》也是这么认为的,“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榆关”是山海关,“碣石”是秦皇岛的渤海湾,“燕”是河北,所以高适的《燕歌行》说的是河北的东北部。安禄山造反是在河北、山西一带,用我们现在的观点指华北。可见唐朝的东北概念跟我们今天不一样。那为什么叫东北呢?我后来懂了,唐朝的中央不是今天的北京,而是长安。所以在长安的东北边的,都叫东北。比如山西,今天看,肯定在中国的西部,可是在唐朝,那是东部,因为陕西是中央。唐朝有个词“三边”,刘长卿的诗说“独立三边静”,后来我查书,“三边”指幽州(河北)、并州(山西)、凉州(甘肃)。这样看,“支离东北风尘际”,杜甫的方向是以长安为中心,因此安禄山在幽州、河北造反,杜甫就认为是东北。

我老说,讲“四书”也不太容易,动不动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那个“家”跟我们今天的“家”不一样。先秦的“家”是家族,不是今天的小家庭,所谓宗法制度的一个大家族。“四书”里“家”的范围比我们今天“家”的范围大,而“治国”的“国”比今天的“国”小得多,那个“国”是诸侯国,那时的“天下”就指周朝的版图,不知道中国以外还有世界。《穆天子传》,跑到西边去,看见西王母,那就出了“天下”的圈了。我们看京戏《伍子胥》,老觉得戏词不通啊,伍子胥一家三百余口满门抄斩,一家有那么多人吗?后来改成“数十余口”,那也够多的。其实不对,这里指伍子胥整个一个大家族全都受株连。

“支离”就是颠沛流离的意思,指诗人在大乱的局面下东奔西跑,逃难。“漂泊西南天地间”,四川是西南,这个好理解。

“仇注”有时也有问题,“三峡楼台淹日月”,他说杜甫在夔州耽搁的时间太久了,把“淹”当留讲,我说不对。杜甫在夔州只是居留四川阶段里的一段时间,“丛菊两开他日泪”,没待太长时间。“淹日月”不是淹留日月,“淹”有时是遮盖的意思。这句杜诗怎么讲?三峡本来四面皆山,中间一条长江,已经够高的了,别管什么神女峰,七十二峰全都是高山,而高山上面又有楼台,因此日月就被遮挡住了,看不见了。用梁朝吴均的散文就能说明问题,“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连树枝遮挡,就看不见太阳了,何况在群山之上又有楼台,当然日月就被遮盖了。所以“淹”一定不是淹留、耽搁,而是遮盖的意思。“五溪衣服共云山”,古今的注都没注清楚。我在废名先生讲陶诗的课堂上,跟他聊天,聊出这句杜诗怎么讲。“五溪”指少数民族。五溪蛮,这个少数民族四川、广西、湖南都有,是一个大范围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穿的服装都是花花绿绿、五颜六色的;而西南方的山,包括三峡的山,一直到广西、云南、贵州等地,也是五颜六色的。我们画画有个词叫“金碧山水”,指山不是单纯的绿色或灰色,南方的山是五颜六色的,和北方的山色彩不一样,所以五溪少数民族穿的衣着、装饰跟云山的色彩是调和配合的。而云霞也是五色的,不是一个颜色。这样讲就通了。此两句不是具体古迹,但杜甫已经写出当时的特点。

“羯胡事主终无赖”,承第一句,“羯胡”指安禄山,他在造反以前,对唐玄宗特别尽忠,竭诚表忠,博得唐玄宗百分之百的信任。“无赖”,仇注引古书,解释成今天的“无赖”、“二皮脸”的意思。我认为不能这么讲。赖者,倚靠也,“终无赖”就是终于靠不住啊。安禄山造反前和造反后的态度截然不同,那是假的,赖当依靠讲,《孟子》里有“富岁子弟多赖”,衣食无缺,不事生产,反正有所依靠。而诗人却受牵连了,“词客哀时且未还”,从安史之乱开始,诗人一直有忧患意识,为时局担忧,“词客哀时”。“且”用的很无奈,暂且的意思。老想着回去,但暂时回不去。

“庾信生平最萧瑟”,庾信一辈子倒霉,但是“暮年诗赋动江关”,晚年写出了不朽的作品,他的《哀江南赋》不但在北方流传,甚至南方人读了以后也觉得很沉痛、很有感情,诗人的意思是,我虽然写不出《哀江南赋》,但我的心愿、思想是跟庾信一样的。所以这首诗里,既有“咏怀”,又有“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