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的口才价值百万
859700000090

第90章

第3篇第2章第10节夸人也有讲究

赞美的话,人人都会说,但要说好,不仅要掌握许多小窍门,而且还要有所讲究。

首先,赞美要有根据,比如根据对方的为人或处事来赞美。有根有据,有板有眼才能避开阿谀之嫌。

每个人在为人方面都有其优势,笼统的词语难以说明什么;有事实作根据将变得真实可信、生动形象。

季羡林是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教授,现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副主任。《东方之子》采访了这位82岁的学术老人。主持人一开始面对电视机前的观众说道:

“也许,了解季羡林可以从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开始:几年前,有一个北京大学的新生入校带了大量的行李,他看见路边有一个淳朴得像农民一样的老者,便以为是学校的工友,于是,他让这位老者替自己看行李长达半小时之久。这位老者欣然同意,并尽职尽责地完成了任务。过了几天,北京大学召开新生入学典礼,这位同学惊讶地发现,坐在主席台正中的北京大学副校长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者。”对于这位对印度古代语言、中外文化交流史、东西方文化比较有着高研究水平的学人的访谈,从“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开始”,目的很清楚,正如编导所说,从“他们的渊博的学识背后”,了解其“散发着独特魅力”的人格。

对于领导来说,特别需要做到切实以事实为依据,以功行赏,首先必须掌握公正这一原则。

汉高祖刘邦很擅长对有功之臣进行评功封赏,对萧何尤为赏识,他起兵于沛时就任命萧何为县丞,做汉王后又任命萧何为丞相。萧何成了帮他夺天下、定乾坤的三杰之一,常常在众大臣面前得到刘邦的称赞。到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后,论功评赏,认为萧何功勋最为卓著,封之为“酂侯”,赐予很多采邑。有些功臣不服气,向刘邦进谏道:“臣等亲自披坚执锐,冲锋陷阵,多则打仗百多次,少则几十次,攻城略地,各有其功。萧何未曾有汗马之劳,只会舞文弄墨,发发议论,根本不会打仗,却功居我等之上,原因何在?”大臣们的发问有理有据,刘邦的回答更是妙喻连珠。他问道:“你等知道打猎吗?”群臣道:“当然知道。

”刘邦又问:“你们知道猎狗吗?”群臣不知其意所指,只答道:“知道。”刘邦巧妙引喻道:“打猎时,追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但发现野兽、兔子的踪迹并指示其所在位置的是人。现在萧何的功劳就像打猎时的猎人,确定其位置并指点给你们捕捉的方法。况且你们只是自己随我奔走,最多也只是兄弟两三人,萧何则是带领全宗族几十人都跟着我,他的功劳是他人难及的。”而刘邦巧用妙喻,将萧何的功绩逐一列出来,既说明自己平时的称赞和此时的赏赐有充分的事实根据,又巩固了自己作为开国之君的地位,树立了自己以功行赏的明君形象。群臣自知萧何之功非己所能及,一改昔日不服之想,敬仰有加。刘邦以萧何功居群臣之首,特准他“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为自己的社稷树立了一可倚重的支点。

其次,不要假充内行。

俗话说:“不是船工乱弄篙——假充内行。”肯定和赞美他人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特别是一些专业要求比较强的方面,尤其如此,如果你不懂装懂,就难免会出洋相。赞美是一门学问,其中一个重要的法则就是要懂行。只有“懂行”才能抓住赞美之事的特点与实质,才能不说外行话。如果不懂装懂,则经常会发生讲外行话,语言不到位等情况。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发生这种情况:在一个书法展上,常常听到有人感叹,“这字写得真是漂亮”。但究竟好在哪里,他却什么也不知道,这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一个画展上,看见一位参观者站在一幅抽象画前说:“这幅画不错,可惜看不出它是画的啥东西。”这让内行的人听见了,岂不是笑掉大牙。

一些人明明自己是外行,还不自量力,没有自知之明,甚至厚着脸皮装内行,结果让别人看笑话。既达不到赞美他人的目的,而且还暴露了自己的无知。一位男士陪他的女朋友去听音乐会,而实际上他只会听一些流行音乐,对于高雅音乐一窍不通,当音乐会结束时,主持人希望在座的人能发表一些看法,这位男士站起来说:“演得实在太好了,让人听起来欢欣鼓舞。”这时,四下响起一片哄笑之声,事后他看到女朋友脸上挂满了泪痕,原来演奏的是一支非常伤感的曲子,女朋友一气之下与之分手了。因此,在赞美他人时,要懂得适可而止,不必画蛇添足。在措辞上,选择一些大而空的赞词,这样才不至于走嘴。

再次,赞美必须从性别、性格、知识等全方位来考虑。

“男女有别”,对于不同性别的人,赞美方式也不尽相同。

邓宾是县委书记,在其领导班子内,有三个年轻的秘书,都是女性。本来这三位秘书的工作能力都挺强,也经常受到邓宾的赞扬,可他们之间的关系总是像有堵墙隔着一样,邓宾的称赞,也激不起这三位秘书内心的激动。原来邓宾为人豪爽,颇有大男子汉气度,讲话不避嫌,在称赞用语中经常用一些“牛X”或者“他妈的绝了”等词。虽说这些赞语对于那些老同志来说都习以为常了,但这三位刚刚从学校中出来,受过正规教育的秘书却感到极不舒服,毕竟她们是女孩儿。

“一母生百般”,即使是亲兄弟彼此的性情脾气也有所不同,更何况是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人士。

每个人由于其个性的差异,其所喜欢的赞扬方式也就有所不同,有的人喜欢含蓄委婉,有的人喜欢直露,有的人喜欢日常工作中一个眼神及一个手势的赞扬,有的人喜欢在正式场合的称赞。这就要求领导者要熟悉年轻下属的个性,照顾到年轻人的特点。如果,你对喜欢含蓄的人,用直来直去的赞语,就难以达到赞美的预期效果;若你对喜欢直露的年轻下属用较为含蓄的赞语,也许他根本不能领会。

老周是某部门内的一个司长,这不,今天刚好有两个年轻人到他所管辖的司内工作,一个是研究生,男性,另一位是本科生,女性。由于了解到这位男同志是山东人,且直爽,老周感到与他相处较为轻松,根本不需要考虑什么忌讳,在日常工作中,他只要注意作为领导者的身份,可以说,嬉笑怒骂皆可赞美。工作做得好了,走到这位男下属面前,拍拍他的肩膀,然后,可以在下班后,拉他在小馆子里撮一顿,借着酒劲,毫不客气地对他赞扬一番,第二天,小伙子工作起来特别有精神,他们之间相处的也很和睦。对于那位年轻的小姐,可没有这么随便,她是上海人,生性腼腆,说话做事比较含蓄,不喜欢直白的言辞。老周根据这一情况,对这位小姐在工作中的突出成就,就采取了与那位小伙子所不同的赞扬方式。有时受到领导的嘉奖,老周都要说是这位小姐和男士的功劳,当然女士排在前面,满足女性微妙的心理,而对于生性直爽的小伙子,对于这种排名先后,则无所谓。在注意到平常言语外,老周还经常运用赞许的眼神,及一些适当的物质奖励,来鼓励她的上进,如此一来,老周与她也处的和谐。于是,他们尽心尽力地工作,老周感到很是开心。

老周正是由于掌握了小伙子与上海姑娘的不同个性,采取了不同的赞扬方法,充分调动了其工作的积极性。

最后,赞美不要冲撞他人的忌讳,弄巧反成拙。

忌讳就是世界各国、各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于某些事物的禁忌,它常常反映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对于个人来讲,忌讳往往是一个人内心的永久的伤痕,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忌讳。每个人对于自己的忌讳往往又不允许别人轻易侵犯。

赞美别人时千万不可以冲撞别人的忌讳。因为冲撞别人的忌讳,极易造成交际的失败,往往也会使你的一片苦心变成驴肝肺,从而引起别人强烈的反感。因此,在赞美他人时,了解他人的忌讳是在人际交往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可忽视的环节。

在与朋友相处时,有时会因为二人关系密切,习惯成自然,对对方的忌讳满不在乎,结果往往使朋友陷入尴尬的境地,有时候甚至会使二人的感情破裂。

钱英和张敏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二人私底下无话不谈。在一次同学聚餐上,钱英一时兴起,笑着对大家讲了张敏暗恋班上某男生的事,而那位男生已经有了女朋友,当时两人也在场,一时间,弄得张敏下不了台,不得不哭着跑开了。这就警示我们,千万不要在众人面前暴露好朋友的隐私,既然是隐私也就不愿意让他人知道,如果让他人知道就冒犯了他或她的忌讳,是很不够朋友的表现。

另外,在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交往时,要注意不要冲撞他的忌讳。在赞美不同民族,不同国籍的人时,也是一样。因为不同的国家与民族往往都有一些忌讳。

数字的忌讳。如西方人普遍忌讳“13”。因此,在祝贺西方人成功时,送鲜花千万别送13支。

颜色的忌讳。比如说巴西人忌讳棕色,俄国人忌讳纯墨色,比利时人忌讳蓝色。

花朵的忌讳。欧洲人忌讳送菊花,巴西人忌讳绛紫色的花,日本人忌讳荷花。

动物的忌讳。中国人忌讳乌鸦和猫头鹰,伊斯兰教徒忌讳猪,俄国人忌讳兔子。

在赞美他人时,应该对赞美对象的一些忌讳有所了解,千万不要自讨没趣地往人家的枪口上撞,否则,你只有吃不了兜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