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写给未来的自己
8593500000001

第1章 萤火如豆也是灯(成长)(1)

感谢上帝,没有给老虎插上翅膀

19岁那年,我高考落榜。在那个灰暗的日子里,我整天蜷缩在家里,无所事事。生活仿佛走进了死胡同,青春的一切美好都离我远去,包括那些曾经令我热血澎湃的梦想。我像一个输光了一切的赌徒,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巨大的空虚吞噬着我,我的灵魂飘忽不定,居无定所。

我开始自暴自弃,妄图毁掉生活中一切完美的东西。每毁灭一样东西,我都会幸灾乐祸,洋洋得意。母亲的苦口婆心于我形同虚设,父亲的严词厉语也没有丝毫作用,渐渐对我生出绝望之心。

二龙家的玻璃是茶色的,很漂亮,我就让它碎几块;冬子的山地车很酷,我就常常放它的气……我活得不自在,你们也别太快乐,这就是我当时唯一的想法。

所有人都避开我,我没有朋友,就连头顶上的那个上帝,每天也是对我摇头叹息。

按说,比我惨的人很多,比如隔壁的四虎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倒霉蛋。一年前在建筑工地被重物砸断了右腿,一辈子再离不开拐棍了。刚住了几天院,包工头就迫不及待地给了些补偿金,打发他回家。在回家的路上,他又被劫匪抢走了藏在内裤里的钱袋,最后靠要饭才回到了家。可是倒霉的事情还没结束,回到家后他发现家里冷冷清清,原来,他的老婆早已经自力更生,另谋出路去了。

取笑这个倒霉蛋,便成了我每天的必备节目。有时候,我会趁他睡觉的工夫把拐棍偷走,让他求我,这样我就可以要求他给点“小费”买皮蛋吃。我也知道,他靠编筐挣点钱不容易,可是自己就像潘多拉盒子里跑出来的魔鬼一样,每天不停地在他身上搞着恶作剧。奇怪的是,他竟然不和我生气,总是那么笑呵呵地“哀求”我把拐棍还给他。他这宽容的后果,就是让我变本加厉地坏,恶魔在心底似乎根深蒂固了。

和我相反,他的院子每天都很热闹,人们喜欢到他那里,和他聊天,他一边编筐一边和人说笑,脸上看不到一丝悲苦。我就对他说,你都残疾了,老婆也跟人跑了,你怎么还笑得出来?没想到他语出惊人:老天爷不给你碗,你难道就不吃饭了吗?

我知道,我说不过他,也没办法打击他,他似乎是一个麻木的人。

但事实很快证明,他也有情绪低落的时候,因为我看到了他的眼泪。

那天,我听到他吹起了笛子,尽管依旧是欢快的曲调,却给人一种忧思。一只鸽子飞到了他的房顶上,那是他曾经养过的一只鸽子,灰白相间的鸽子,他认得,丢了很久之后又飞了回来。我用石子打它,却怎么打也打不走。这一次他是真的急了,冲我大喊,让我不要打走它,我看到了他的眼角潮湿,亮晶晶的液体流了出来。于他,那是多么珍贵的珍珠啊。我竟然被他吓了一跳,从来没看见过他这个样子。我躲进屋子里,看见他把自己吃的米拿出来洒到地上,慈爱地看着他的鸽子在那里一粒一粒地啄着。然后,就开始给鸽子做起鸽子窝来,一边做一边哼哼着难听的小曲。我想这只鸽子一定勾起了他的伤心往事,又或许是他在想,老婆会不会也像这鸽子一样,失而复得呢?

四虎依然那样快乐地生活着,他的院子里依旧热闹,鸽子也是上下翻飞,自取其乐。除了那个小小的“插曲”外,看不到他有一丝异样。但就是这个小小的细节,让我窥到了他的精神世界。他不是不懂得疼,而是在用乐观消解着那些疼。

那些天,我的耳畔反反复复都是他的话:老天爷不给你碗,你难道就不吃饭了吗?

他是一个多么值得敬佩的人。我第一次有了这样的想法。并且开始为自己的种种行为感到可耻。我不再捉弄他,在一个晴朗的早晨,搬来一个梯子,偷偷把他做的鸽子窝放到了他的屋檐上。

父亲多次让我去他工作的工厂实习,我都不去,但那天晚上,我主动提出来要去上班。父母都很讶异,父亲还主动拥抱了我。

非洲有个谚语说,不要抱怨上帝创造了吃人的猛虎,相反,我们应该感谢上帝没有给老虎插上翅膀。非洲人相信命运,按照他们的说法,如果你运气好,打猎的时候“那该死的猎物连你的咳嗽声都听不见。”如果走了背运,连头顶上的水罐都会无缘无故的裂开。不过,他们对此依然表现得异常乐观。他们会说:“如果头顶上的水罐裂了,那就趁机会洗个澡吧。”按照这个逻辑,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我现在的处境呢:你没有车子,意味着你还有太多的车子可供挑选;你没有工作,意味着你还有太多的工作可供应聘;你没有房子,意味着你还有更漂亮更舒适的房子可供选择……你一无所有的同时,意味着你拥有一切。所以不管生活多苦,都笑笑吧!哪怕只是为了抚慰一下你的灵魂也好。

早上照镜子的时候,发现自己又会微笑了。没有大学,也不是绝路,只不过换了一条道路而以。父亲骑着老旧的自行车,我坐在后面,竟然轻轻哼起了小曲。估计和四虎哼的一样难听,要不然父亲怎么会在前面笑个不停呢!

那天夜里,我梦到了上帝。他有些措手不及,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我这个连他都无力改变的不可救药的人,怎么转眼像换了个人似的?这个终日里对我摇头叹息的小老头儿,终于咧开嘴嗤着牙笑了。

令我惊讶的是,他笑的时候,竟然和四虎一模一样。

我的戒尺冷了

女儿上初中了,数语外三科,偏偏外语跟不上,月考竟然不及格。我很生气,第一次动用了武力。我做了一把戒尺,扯过女儿的手,毫不留情地落下,女儿忍着没有哭,眼泪却在眼眶里直打转。她也知道她伤了我的心。一直,她都是我的骄傲,我忽然有一种掉下悬崖的感觉。

女儿没考好,做家长的也有责任,为了惩戒自己,我对女儿说,打你多少下,我也会打自己多少下。然后狠狠地抽打自己的手心,直到那里渐渐泛起红色的血丝。女儿终于“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她使劲地来抢那把戒尺,她说她一定会认真背那些英语单词,她说她一定好好学习。

打她不哭,打我自己她却哭了,看来这个“苦肉计”还是挺有效果的。女儿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也确实很努力,英语成绩长进了不少。只是好景不长,她懒散的毛病又犯了,那把戒尺好像从来就没有消停过,使用率极高,也算是物超所值了。以至于女儿常常向她外婆诉苦,说她因为学习不好常常挨打:“以前是妈妈的女子单打,后来是爸爸的男子单打,再后来是爸爸妈妈的男女混合双打”。

无意间看到了女儿写的一篇日记,她说她的心中有个秘密,那就是喜欢上了洗手间里的马桶盖。原因是,在爸爸妈妈眼前,她只能写作业、背英语、解难题,只有到了洗手间,她才有自己的自由。累了,到洗手间里坐一会儿,竟是她最惬意的时候。爸爸妈妈问起,回答一声上厕所。用女儿的话说,那是个永恒的借口。

我的心仿佛被扎到了,很疼。但每个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和这个伟大愿望比起来,那些疼就变得如同蚊虫叮咬一样,小菜一碟了。

转眼又到了期末,女儿擎着她的成绩单,颤巍巍地站在我面前,我就知道,这次考试一定又歇菜了。果不其然,这次考试名次又落后了,都是因为偏科的缘故,她的外语又一次没有及格。

我四处寻找我的戒尺,戒尺不见了,我翻了很多地方,都找不到。我猜想一定是女儿把它藏了起来。

“怕挨打就给我争点气,戒尺是不是被你藏起来了?”我大声地向女儿吼着,女儿低着头,不置可否。一边去找戒尺,一边一个劲儿在那里小声地为自己“辩解”着:我藏起来,是不想让爸爸的手再出血了。

女儿藏起戒尺,原来是看不得我打自己。

“行啦,如果真心疼我的话,就考个好成绩给我。”我揶揄着一颗孩子的心,如同捏碎了一颗苹果。苹果的眼泪洒落一地。

“我努力学了,可就是记不住那些该死的单词,我恨它们。”女儿依旧声若蚊蝇地为自己辩解着。

我拿着戒尺的手忽然慢慢垂了下去,女儿说她尽力了,这也就够了,我还有什么理由打她呢?

戒尺掉到地上,笔直地伸着懒腰,我想,该让我的戒尺去睡觉了。

第二天早晨,我在我的书桌上看到了女儿的一个作业本,作业本是翻开的,显然是故意放在那里的。那是她有史以来,做得最好的作业,每一页都工工整整的,每一页都有一个大大的红色的“优”字。我想女儿一定是想让我相信,她也可以得“优”的,她也可以是个优等生。

我把那个作业本小心地收藏起来,我知道,我的女儿永远都是个满分的女儿。

戒尺不见了,这一次,是我自己把它藏了起来。我希望,这一辈子,都不要再找到它。

我的戒尺冷了,心却暖了过来。

我身边的“士兵突击”

当初,他和我一样,也是经过几年的复读,才考上这所三流大学。报到那天,他在宿舍看书,见我进来,给我倒下一杯水,乐呵呵的说,一来就能打到开水,真不错!

我们成了好朋友,但在学习成绩方面,无论我们如何努力,他总是排在最后。

老师们一门一门耐心指导他补考,四年后,我们一同毕业。

班里绝大多数同学留在了这座较大的城市,小部分去了县城,他却去了乡镇。分手那天,他劝慰大家,不用为我担心。

一年后,小城的同学纷纷进大成,他还窝在小镇上,也没什么怨言。同学聚会,他很少参加,大家用叹息的语气提到他。一天,不知谁冒出一句话,说他正准备考牛津。一桌人有好几个笑岔了气。我替他难过。

两年后的一天,他匆匆跑来找我,面色凝重,半天才挤出一句话:我是来跟你辞行的。他真的考上了牛津,是最差的一个系。想起他的补考,我为他担心,要想在那样的名校拿到毕业证,绝非易事。要不要考虑考个更好的系?他们说,如果有机会,也可以改系。就这样,他走了,一年后,他给我写信说,另一个系有一个学生没报到,名额被他申请到了。

四年时间很快过去,他拿到了牛津的文凭。那时候正兴回国热,洋文凭很烫手。我建议他回国,没想到他却选择了去应聘联合国做义工。他的要求很低:不要工资,有吃有住就成。

他被录取了。在一次世界范围的考察活动中,大家都不愿意去印度,他却填了印度,半年后考察结束,他变得又黑又瘦,有的同事竟然认不出他。

两年后,他所在的机构增加两个部门,缺人手。上司问他愿不愿意留下来,当然愿意,他说。

他有些激动地告诉我这一切,我不由得为他高兴。不料他却说,只是工资低了一点,才几千美元一个月。几千美元?我吓了一跳。他却说,他很快就要跟一位英国姑娘结婚,正缺钱呢。今年三月,他和他夫人回到我们当初读书的城市。

我们为他接风,全班同学毕业十五年之后,再次相聚……

灵魂高出4厘米

中国北方,有一个偏僻的小城,那里有两个奇怪的风俗,一是孩子每天早上起床,都要对着窗外喊一句:妈妈,加油!二是小城的每户人家门外,都有一个供奶箱,每天奶箱里都有一瓶为孩子准备的免费牛奶。

这两个奇怪的风俗并非由来已久,前前后后算起来,前一个也就二十来年的样子,后一个也就十来年。

故事还得从30年前说起。那时,牛奶还是稀罕物,全城能喝得起牛奶的也就几十户人家。每天早上,天还没亮,一阵咣咣当当的声响像一支清脆的乐曲,把小城的人们从睡梦中唤醒。

不知道从哪一天起,一栋楼宇的三楼窗口,总会传来一声“妈妈,加油!”然后又是一阵清脆的咣咣当当的乐曲,在小城的每一条街道上回荡。城西小学顾名思义坐落在城西。那天晚上,学校三年级两位男生发生打架事件,一个名叫小虎的同学把另一个男生的眼睛打肿,而起因是那个男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小虎没有了爸爸。老师很生气,决定把两个孩子都留在学校里,等家长找上门来。

那个男孩的爸爸在天黑前找到学校,听说了事情经过,当着老师的面把儿子狠狠地揍了一顿,然后拉起小虎的手,和老师一起坐在教室里等小虎的妈妈,说要当面向她道歉。

小虎听了,让他们别等,说妈妈此时到城外的奶站去了,半夜才能回家。

这时,蝙蝠出来了,星星出来了,天渐渐黑了下来。男孩的爸爸不愿老师久等,便带着孩子顺便把小虎送回家。

路上,小虎告诉同学的爸爸,说母亲为了让他念书,白天在自己开的裁缝铺,早上还要忙着送牛奶。为了安慰母亲,他每天早上都为母亲做早饭。当他听到咣当咣当的声音,就打开窗子,喊一声:“妈妈,加油!”他说一开始,妈妈听了会流泪,后来听了,就笑了。

男子听了,一路无语。把小虎送到家,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简朴而温馨的家,妈妈已经做好饭,放在了锅里……

没几天,小虎的妈妈发觉订奶的人家越来越多。很多次,当她把牛奶放进奶箱,下楼后,窗口都会有一个孩子冲着她喊:“妈妈,加油!”一开始,她还以为是孩子们在开玩笑,但好几家都是这样,她就觉得不对劲。

回家问小虎,是不是把“加油”的事告诉了别人。小虎便把那天学校发生的事告诉了妈妈。

当天下午,小虎妈妈找到学校,跟老师说要找那天跟小虎打架的孩子,晚上到他家去一趟,问一问是不是他们在帮她。

老师听了,笑着说,不用去了,这是那位家长和她一起安排的。

小虎的妈妈很意外。

老师接着解释说,你也不容易,小虎很懂事,他的行为感动了我们班上每一个同学。大家回家跟家长说了,每家都决定订一份牛奶,就当这是“爱心奶”吧,是你们的坚强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