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朱子家训·增广贤文(中华国学经典)
8592800000017

第17章 去韵(7)

但能心静即身凉

【原文】

训是:汝等见朕于夏日盛暑不开窗、不纳风凉,皆因自幼习惯,亦由心静,故身不热。此正古人所谓“但能心静即身凉”也。且夏月不贪风凉,于身亦大有益。盖夏月盛阴在内,倘取一时风凉之适意,反将暑热闭于腠理。彼时不觉其害,后来或致成疾。每见人秋深多有肚腹不调者,皆因外贪风凉而内闭暑热之所致也。

【译文】

你们见我在盛夏不开窗户,不吹凉风,这是从小形成的习惯,也是由于心中清静,所以身上不觉热。这正是古人所说的“只要心静,身体自然清凉”。盛夏不贪一时凉快而吹风,对身体是大有好处的。因为盛夏酷热,阴气存于体内,要是贪图一时凉快而吹风,反而会将暑气关闭在体内,不能散发出来。当时不觉得有什么不适,以后或许会导致疾病。我经常遇见深秋季节脾胃不和消化不良的人,都是因为夏天贪图风凉而将暑气关闭于体内而造成脾胃不调的。

食宜清淡至老犹健

【原文】

训曰:朕每岁巡行临幸处,居人各进本地所产菜蔬,尝喜食之。高年人饮食宜淡薄,每兼菜蔬食之,则少病,于身有益。所以农夫身体强壮,至老犹健者,皆此故也。

【译文】

我每年外出巡视,所到的地方,当地人就各自进献本地出产的瓜果蔬菜,我非常喜欢。上了年纪的人饮食应该清淡一些,经常吃些蔬菜,这样可以少生疾病,对身体健康有好处。农民身体健壮,到老仍健康无病,就是因为他们常吃蔬菜。

蔬果熟后方可食

【原文】

训曰:诸样可食果品,于正当成熟之时食之,气味甘美,亦且宜人。如我为大君,下人各欲尽其微诚,故争进所得初出鲜果及菜蔬等类,朕只略尝而已。未尝食一次,也必待其成熟之时始食之。此亦养身之要也。

【译文】

各式各样的水果,应在其成熟以后再吃,不仅味道好,对人身体也有益处。我身为天子,臣民们都想为天子表明他们的心迹,所以争相将头一茬新鲜水果和蔬菜敬献入宫,我也只是略微尝尝而已。即使是以前没有吃过的水果,也一定要等它成熟以后才吃。这也是养生的一条重要内容。

酒乱身心能饮不饮

【原文】

训曰:朕自幼不喜饮酒,然能饮而不饮,平日膳后或遇年节筵宴之日,止小杯一杯。人有点酒不闻者,是天性不能饮也。如朕之能饮而不饮,始为诚不饮者。大抵嗜酒则心志为其所乱而昏昧,或至疾病,实非有益于人之物。故夏先君以旨酒为深戒也。

【译文】

我从小不喜欢喝酒,不过,我是能喝酒而不喝酒的人,平时在饭后或遇到逢年过节举行筵宴的日子,我只喝一小杯。有的人一点酒也不喝,这是他天生不能饮酒。像我这样能喝酒而不喜欢喝酒,才称得上是真心的不好饮酒之人。一般来说,嗜好饮酒的人,他的思想、志向会被酒所迷乱,从而糊涂、愚昧,或者导致生病。酒这东西,实在是对身体没有一点好处啊!所以,古代夏朝的先君都将贪恋美酒作为最要紧的戒法来执行!

酒乱德性不可不节

【原文】

训曰:原夫酒之为用,所以祀神也,所以养老也,所以献宾也,所以合欢也。其用固不可少,然沉酣湎溺至不时不节,则不可。是故,先王因为酒礼,宾主交错,揖让升降,温温其恭,威仪反反,立监佐史,常以三爵为限,况敢多饮乎?此先王之所以戒酒失也。奈何今之人无故而饮,饮必醉而后已?富家子弟败家破产,身罹疾戹,皆由于此。而贫者穷者才得几文,便沽饮尽醉,行凶遭祸,抑何比比。故《周书》以酒为诰,而曰:“我民用大乱丧德,亦罔非酒惟行。”

【译文】

酒的用处,原本是用它来祭祀,用它来行养老之礼,用它来进献宾客,用它来联欢改善人际关系等等。它的用途固然不少,然而一味追求痛饮后的快乐,沉迷于酒,以至于既不合时又不按礼节乱饮一气,这显然是不可以的。所以,先王为此制定了种种关于酒的礼节,宾主交错之中,使宾主间的气氛柔和、恭敬;半酣时,能保持慎重、和善、庄严的容貌举止;还专门设立了监督、辅佐执行酒礼的有关官员,常常以饮三爵为限,哪里还敢多饮呢?这就是先王之所以选用这样的办法防止饮酒造成的失误的原因。为什么现在的人无缘无故去狂饮,一饮酒又必定要醉倒才罢休?富贵人家的子弟之所以弄得家破财没,自身也遭受疾病灾难的不幸,就是因为他们饮酒无度。而且那些贫穷的人身上才有几文钱,就去买酒喝得酩酊大醉,造成行凶惹祸的人或事,到处都有。所以《周书》中专门以酒为题作了一篇《诰》,其中说:“要使我的百姓道德沦丧,用酒来乱其品行才能达到目的。”

顺适为安自然为孝

【原文】

训曰:尝观《宋史》,孝宗月四朝太上皇,称为盛事。孝宗于宋固为敦伦之主,然而上皇在御,自当乘暇问视,岂可限定朝见之期?朕事皇太后五十余年,总以家庭常礼出乎天伦至性,遇有事奏启,一日二三次进见者有之,或无事即间数日者有之。至于万寿诞辰、嘉时令节,朕备家宴,恭请临幸。则自晨至暮,左右奉侍,岂止月觐数次!朕巡狩江南,出猎塞北,也随本报三日一次恭请圣安外,仍使近侍太监乘传请安,并进所获鹿、狍、雉、兔、鲜果、鲜鱼之类。凡有所得,即令驰进,从不拘定日期。且朕侍皇太后家人礼数,以至顺适为安,自然为乐,并不以朝见日期限定礼法而称孝也。

【译文】

我曾经阅读《宋史》,发现宋孝宗每月要四次朝见太上皇。并把它称为盛美之事。宋孝宗在有宋一代,固然算得上是敦厚、笃于人伦的国主,但是太上皇还健在,就应当抽出时间,随时随地去问候,怎么能够限定一个朝见的时间呢?我侍奉皇太后五十多年,总是保持着家庭日常的礼节,一切做法都出自天伦的本性,遇到有事需要禀告的,一日拜见二三次的情况也有;没有什么事间隔几天才去拜见的情况也有。至于皇太后的诞辰、嘉庆的日子、节日,我准备了家庭宴席,恭请太后临幸。从早到晚,我都在她身边侍奉,岂止一个月去拜见几次!我巡视江南,到边塞去狩猎,随着三天一次的奏折附上我对太后的恭敬问安之语,并且还经常派身边的侍从太监借助驿传去向太后请安,并呈献上我捕猎所得鹿、野鸡、鸭兔以及新鲜水果、鲜鱼等。只要获得什么,我即派人快马给太后送去,从来不限定什么日期。我侍奉皇太后按照家庭的礼节,仅以恭顺安适为好,以自然、不造作为快乐,并不以定下日子去拜见、执行这些礼法而认为才是孝顺。

至德要道莫如尽孝

【原文】

训曰:尝阅《明宣宗实录》,其侍母后和敬有礼,至今览之,犹足令人感慕。朕尝思,先王以孝治天下,故夫子称至德要道,莫加于此。自唐宋以来,人君往往疏于定省,有经年不一见者,独不思朝夕承欢,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家庭常礼出于天伦至理,何尝以上下而有别也?

【译文】

我曾经阅读《明宣宗实录》一书。明宣宗朱瞻基侍奉母后和顺恭敬有礼,现在读起来,还令人感动。我曾想,先古君主以孝来治理天下,所以孔夫子认为最高和最主要的德行,没有能超过孝道的。自从唐、宋以来,做君主的人,往往疏忽于对父母的请安问候,有些人甚至整年没有去拜见一次父母,他们怎么没有想到,早晚问安、承受父母的欢爱,这是从天子到普通老百姓出自天性至理的家庭常规礼仪,哪能够有什么上下的区别呢?

凡事究其本意

【原文】

训曰:《记》云:“昏定晨省”者,言为子之所以竭尽孝心耳。人当究其本意,不可徒泥其辞,必循其迹以行之,如朕子孙众多,逐日早起问安,汝子又早起问汝之安,日暮如此相继问安,不但尔等无饮食之暇,即朕亦将终日不得一饭之暇矣,决非可行之事。由此观之,凡人读书俱究其本意,而得之心可也。

【译文】

《礼记》上说:“早晚问安”,是说作为儿子的应该对父母竭尽孝心。对于这句话,应当探究它的原意,不能够仅仅拘泥于字面的解释,一定要遵循本意的轨迹去实行。比如我有众多的子孙,你们每天都早起向我问安,你们的儿子又早起向你们问安,到了傍晚又是如此这般的问安,这不仅仅你们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就是我也将整天得不到吃一顿饭的时间,这是绝对不能实行的事。从这一点看来,凡是人读书都应该推究作者著书的本意,在心中领会,这才是可行的。

事之美莫过于良言善行

【原文】

训曰:吾人燕居之时,惟宜言古人善行善言。朕每对尔等多教以善,尔等回家,各告尔之妻子,尔之妻子亦莫不乐于听也。事之美,岂有逾此者乎!

【译文】

我们退朝在家的时候,只适宜说古人的善行、善言。我每次都教诲你们要多行善事,你们回家后也要把我的话告诉你们的妻子、儿女,你们的妻子、儿女也没有一个人不乐于听从你们的劝导的。世间的好事,还有超过这件事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