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朱子家训·增广贤文(中华国学经典)
8592800000015

第15章 去韵(5)

声音的规律,以和为根基,所以《尚书》上说:“八音和谐,不要相互失去条理,天人也因此而和睦。”我曾经看见近代的人事,文人学士空谈道理和准则,拘泥于先前的传闻,对于声音文字的意义,鄙视而不讲究;乐师们则专门研习声音,熟悉字谱,而对于音律的缘由,茫然无所知。殊不知工尺等字,就是宫商的省文啊。“工”、“凡”、“六”、“五”、“乙”、“上”、“尺”七个字,而五音二变也合成七音。工尺七字有出调,而五音二变也有旋宫,旋宫就是转调,而当变徵、变宫时就出调。古代圣贤的立法,原来是很简单的,而后代的人反而从难处入手,去探索深奥的道理,不知道解说越繁琐而道理越晦涩。古代的雅乐,只用正五音而间杂以变徵、变宫,称作七音。现在的南曲也只用宫、商、角、徵、羽五字,而出调二字不用。北曲就杂以出调变徵、变宫二字,称作北调。既然如此,那么古今的乐曲,又何尝不是以正变之声来作为宫调的准则呢?总之,音乐以阴阳二气既矛盾又统一作为根本。所以古代圣明的君子只求得到和谐的音乐来确定大乐,因此他能和天地同和,把大乐献给郊庙使鬼神享受,拿到朝廷上演奏使人心风俗也得以匡正。

创业难子孙不可易视

【原文】

训曰:今者各国海外诸物毕至,珍禽奇兽,耳之所未闻,书传之所记者,皆得见之,且畜养而孳生者亦有之。即此观之,凡物各遂其性,虽禽兽亦如其本地之生有焉。汝等如此少年,甚至于孩提之童,遽能见此各种禽兽,岂可易视也与?

【译文】

当前,海外各国的好东西都送来进贡了,珍贵的飞禽,奇怪的野兽,耳朵从未听过的,书籍上所记载的,都能见到,并且经过人工饲养而繁殖的也有。由此看来,所有的动物都要各自顺从它们的本性。即使是禽兽也会如同本地生育的一样。你们这样年轻,甚至是两三岁的幼儿,就能见到各种飞禽走兽,怎么可以轻视呢?

不好奇物养志修性

【原文】

训曰:产狮子西洋国极远,即彼处亦难得之,得则进贡中国。今西洋国进贡之狮,朕心以为无甚奇处,但念彼自极远处进奉,嘉其诚心,不便发回,所以收养耳。朕不好奇物也。

【译文】

盛产狮子的西洋国距离中国非常遥远,即使是那里也不容易捕捉到,但他们捉到了狮子就进贡给我国。现在看西洋国进贡的狮子,从心里说,我认为也没有什么奇异的地方,但考虑到他们从那么遥远的地方来进贡,感念他们一片诚心,不好退回去,所以收下蓄养。其实,我并不爱好珍奇异物。

学以致用读书至要

【原文】

训曰:朱子云:“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亦奚益于学哉!”此言乃读书之至要也。人之读书,本欲存诸心,体诸身,而求实得于己也。如不然,将书泛然读之,何用?凡读书人皆宜奉此以为训也。

【译文】

朱子说;“读书的方法,应当循序渐进,并具有一定的情趣,用心专一且不放松,在文辞语意已尽或未尽之处,在文理意义之间从容领会其用法,在德行操守、身体力行方面进行实践的体验,然后才能够做到心中平静、道理明晰,而逐渐见出文章的妙旨。倘若不是这样的话,那么,即便广求博取,每天诵读五车书,对于治学又有什么好处呢?”朱子这段话对读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人们读书,原本是打算把得到的知识储存在心上,亲身去体验,而使自己得到真实的本领。如果不是这样,只是仅仅把书本泛泛地读一读,这有什么用?凡是读书的人都应当遵循朱子的这段话,把它作为训律。

不忍舍处方是得书真味

【原文】

训曰:朱子云:“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得书真味。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者,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此言极是。朕自幼亦尝发愤读书看书,当其读某一经之时,固讲论而切记之。年来翻阅其中,复有宜详解者。朱子斯言,凡读书者皆宜知之。

【译文】

朱子说:“读书必须读到不愿意放下的时候,才能明白书本中的真正道理。如果读了几遍,大略知道其含义就厌弃它,想寻求别的书来读,那么就是对于这一卷书还未得到它的旨趣。”这些话非常正确。我从小也曾经发愤读书、看书,当读某一经典的时候,我就一定要通过讲论它,把它牢牢记住。近年来翻阅以前读过的书。又有一些应该详加理解的地方。朱子这些话,凡是读书的都是应该知晓的。

进德修业须从读书起

【原文】

训曰:凡人进德修业,事事从读书起。多读书则嗜欲淡,嗜欲淡则费用省,费用省则营求少,营求少则立品高。读书之法,以经为主。苟经术深邃,然后观史。观史则能知人之贤愚,遇事得失亦易明了。故凡事可论贵贱老少,惟读书不问贵贱老少。读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读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此夫子所以发愤忘食,学如不及也。

【译文】

一个人要使自己在品德、学业上有所成功,事事都要从读书起头。书读的多了,一切的嗜好与欲望就会淡薄;嗜好与欲望淡薄了,就会省去许多费用;费用省却了就会少到处钻营、谋求;钻营、谋求少了,树立起来的品格就会高尚。读书的方法,以读经典为主。倘若经典之术精深,接下来就可以观看史书。观看史书就能够了解人的贤明或愚昧,碰上什么事情,就容易明了其中的得失利弊。所以什么事都可以论它个贵贱、老少。只有读书不必问贵贱、老少。读了一卷书,就能够得到读一卷书的益处;读了一天书,就有读一天书的益处。这就是孔子为什么那样废寝忘食,惟恐学习赶不上的缘由。

修学尤不可半途而废

【原文】

训曰:从来有生知、有学知、有困知,及其成功,则一未有。下学既久,而不可以上达者,但功夫不可躐等而进,尤不可半途而废。《书》云:“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正为半途而废者惜也。

【译文】

自古以来,人有一生下来就明白事理的,有通过学习才有知识明白事理的,有感到困惑通过学习而获取知识明白事理的,离开了这三种情况而能够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则一个也没有。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依然不能达到最高境界的,仅仅就在于用功还不够;功夫是不能超越等级阶段而前进的,更不能半途而废。《尚书》上说:“用土堆积数丈高的山,只差一筐土就放弃了,功败垂成。”正是替半途而废的人扼腕痛惜!

一日之功一日之益

【原文】

训曰:为学之功不在日用之外,检身则谨言慎行,居家则事亲敬长,穷理则读书讲义。至近至易,即今便可用力;至急至切,即今便当用力。用一日之力,便有一日之效。至有所疑。寻人问难,则长进通达,自不可量。若即今全不用力,蹉过少壮时光,即使他日得圣贤而师之,亦未必能有益也。

【译文】

治学的功效就存在于日常的生活之中,约束自身就要在言谈行为之中谨慎从事,在自己家中就要敬事亲长,要穷究道理,就要读书、讲论道义。最最切近平易的事,现在就可以用力去做;最最急迫紧要的事,现在就应当用力去做。用一天的心力,就有一天的功效。遇到有疑难的事,向人探询请教,就会增长知识,通达事理,所得到的,自然不可限量。假如现在一点也不用力去做,荒废了青少年时光,即便以后有圣贤为他做老师,也未必能够得到什么益处。

日进日新可谓盛德

【原文】

训曰:《易》云:“日新之谓盛德。”学者一日必进一步,方不虚度时日。大凡世间一技一艺,其始学也,不胜其难,似万不可成者。因置而不学,则终无成矣。所以,初学贵有决定不移之志,又贵有勇猛精进之心,尤贵精进而又贞常永同、毫不退转,则凡技艺焉有不成者哉!

【译文】

《易经》上说:“每天学习新的知识可称得上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或一种极高尚的品德。”喜欢学习的人应该每天都有所进步,才能不虚度光阴。大凡人世间每一种技艺,开始学习的时候,其难度往往使人忍受不了,就好似不可能成功似的。如果因此而放弃不再学下去,那终将是一事无成。所以,对初学者来说,可贵的是要有一经决定就不再改变的意志,还要有勇敢、不断追求上进的心,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要有一种言行一致、固守正道、誓不后退的决心,那么又有哪一种技艺学不会呢?

志于学乃圣人第一义

【原文】

训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圣人一生只在志学一言。又,实能学而不厌,此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千古圣贤与我同类人,何为甘于自弃而不学?苟志于学,希贤希圣,孰能御之?是故志学乃作圣之第一义也。

【译文】

孔子说过:“我十五岁时,就立志读书。”贯穿圣人的一生的一句话,就是“立志读书”。另外,真正能够做到学习了但时时不感到满足,这就是圣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的原因。自古以来的圣贤和我们都是同一类人,我们为什么要经常自暴自弃而不好好学习呢?假如有志于学习,希求达到圣贤境界的愿望又有谁能够阻挡得了呢?所以说,立志于学习是作为圣人的第一要义。

敢于承担责任

【原文】

训曰:凡人孰能无过?但人有过,多不自任为过。朕则不然。于闲言中偶有遗忘而误怪他人者,必自任其过,而曰:“此朕之误也。”惟其如此,使令人等竟至为所感动而自觉不安者有之。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也。

【译文】

作为人,有谁能不犯错误?只是人们有了过错,犯了错误,大多是自己不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我却不是这样。平常和人闲谈偶有因为自己遗忘而错怪他人的事情发生,事情过后,我一定会主动认错,并说:“这是我的责任啊!”正因为这样,竟至于使别人被我的行动大为感动并觉得不安起来,这种情况确实有过。大抵能够自己认错并能主动承担责任的人,多为品德高尚的人。

以恕存心以敬处世

【原文】

训曰:凡人持身处世,惟当以恕存心。见人有得意事,便当生欢喜心;见人有失意事,便当生怜悯心。此皆自己实受用处。若夫忌人之成,乐人之败,何与人事?徒自坏心术耳。古语云:“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是存心,天必佑之。

【译文】

一个人立身处世,应心存宽容。看见别人有喜悦的事情,就应该为他高兴;看见别人有失落的事情,就应该对他表示怜悯、同情。其实,这种心态对自己也很有好处。如果一个人只知道嫉妒别人的成功,对别人的失败幸灾乐祸,那怎么能和别人一起共事呢?只是坏了自己的心思罢了。古人说过:“看到别人有所得,就如同自己有所得;看到别人有所失,就如同自己有所失。”存有这种心思的人,上天都会保佑他。

深思熟虑无憾无悔

【原文】

训曰:凡人于事务之来,无论大小,必审之又审,方无遗虑。故孔子云:“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诚至言也!

【译文】

一个人对于即将发生的所有事情,无论是事大还是事小,必须要十分谨慎,仔细地审察和研究,这样,才不会留下后患。因而孔子说:“遇事不先问几个‘怎么办’、‘如何办’的人,我最后也要对他所办的事说‘该拿这件事怎么办啊!’”这果真是至理名言啊!

凡天下事不可轻忽

【原文】

训曰:凡天下事不可轻忽,虽至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之。慎重者,敬也。当无事时,敬以自持;而有事时,即敬之以应事物;必谨终如始,慎修思永,习而安焉,自无废事。盖敬以存心,则心体湛然。居中,即如主人在家,自能整饬家务,此古人所谓敬以直内也。《礼记》篇首以“毋不敬”冠之,圣人一言,至理备焉。

【译文】

对于世间发生的一切事情,都不能掉以轻心,即便是细小的事情,也应当持以慎重的态度。慎重,就是所谓的“敬”。在没有事的时候,用“敬”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在有事的时候,以“敬”心去应付一切。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一定要始终如一,谨慎小心,坚持谨慎持重的做事原则,并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就不会有什么过失、错误发生。所以说,一个人心中如果有了“敬”意,那他的身心就会处在一种厚重、澄清的状态之中。把“敬”放在心上,就如同主人在家,自然能够整理好家务,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敬”能够使一个人的内心变得正直的含义。《礼记》一开篇就以“毋不敬”开头,圣人的这一句话,的确是至理名言。

防微杜渐处处留心

【原文】

训曰:凡理大小事务,皆当一体留心。古人所谓防微杜渐者,以事虽小而不防之,则必渐大;渐而不止,必至于不可杜也。

【译文】

处理任何事情,都应当谨慎小心。古人所说的“防微杜渐”的意思,就是指无论任何事情,哪怕是极小的事情,如果在它渐露头绪或刚刚发生的时候不加以防范,小问题就一定会逐渐变成大问题;如果在它逐渐发展变化的时候,仍然不加以防范,那么,就必定会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身体力行不可懈慢

【原文】

训曰:顷因刑部汇题内有一字错误,朕以阃笔改正发出。各部院本章朕皆一一全览,外人谓朕未必通览,每多疏忽。故朕于一应本章,见有错字,必行改正;翻译不堪者,亦改削之。当用兵时,一日三四百本章,朕悉亲览无遗。今一日中仅览四五十本而已,览之何难?一切事务,总不可稍有懈慢之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