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打开文学之门
8591800000002

第2章 “疏瀹五藏,澡雪精神”:文学是什么?(1)

我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篇讽刺小说,一时兴起,自己也写了一篇,还颇为自得。

一个晚上,我抑制住自己的兴奋和得意,装出一副谦虚的样子拿给一位语文老师:“请多多指教。”小说也很短,不大一会儿,他看完了。我尽量抑制住自己的心跳声,等待他的赞美。谁知道,这位老先生看完之后半天不说话,只是看着我兴奋的脸和熬夜熬出的红眼睛,最后似乎是感觉到再不说话我就要爆炸了一样,他满脸忧虑地望着我,缓缓地问:“你想投到哪里?”我不好意思地笑了:“嘿嘿,想投给《人民文学》。”看着他更加忧虑的目光,我赶快说:“实在不行,就投给《XX》吧。”他还是不发一言,我只得又说了一家影响力较小的文学刊物,他还是那副表情和目光。最后我急了:“那就投给县报的‘文艺副刊’吧!”我几乎是吼着说的。孰料他还是不发一言。半晌,看着即将崩溃的我,他终于慢条斯理地说道:“不是投给《人民文学》或县报‘文艺副刊’的问题。”他停顿了一下,看了我一眼,似乎在看我是否能承受接下来的话,最后他终于果断地说:“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你投错对象了。你应该投给检察院,或者监察局。实在不行,就给公安局。或者,我有一个学生在派出所,你给他看看,看看能不能解决问题……”

不用我解释,大家都明白了。我主观上是想写一篇“讽刺小说”,客观上却写成了一封“检举信”,所以这位语文老师说我投错了对象。不该投给文学刊物,而应该投给惩治贪腐的检察院,这本身可能就是现实生活中最大的讽刺小说了。

讽刺小说与检举信之间有何差别?毫无疑问,两者共同之处都在于揭露生活中丑恶的一面,借以提醒和告诫人们去除它;不同之处则在于一个是文学,另一个则不是文学。那么我们如何来区分它们呢?这个先不谈,我们先来看看文学史上一些著名的带有揭露性质的文章。

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女性,她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违背当时之礼制,“以女身而为帝王”,激起当时民众的反对,她就是武则天(武曌)。著名文人骆宾王写了一篇讨伐武则天的战斗檄文,号召天下之人群起而攻之。武则天看了这篇檄文后感慨万端。我们先来看看这篇檄文吧。

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骆宾王

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尝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密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神人之所共疾,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遗训,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桓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誓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公等或家传汉爵,或地协周亲,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傥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移檄州郡,咸使知闻。

——[唐]骆宾王著,[清]陈熙晋笺注:《骆临海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骆宾王这篇文章其实是一篇战争宣言,或者说是战斗檄文。政治上的战争宣言、动员令最终却成了文学史上的千古名篇。由此,我们会问:什么是“文学”呢?

乍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不就是我们常常阅读的那些文学作品,比如中国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外国的《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戏剧、托尔斯泰小说等吗?不过,我们认真一思考就会发现:上面的回答只是指文学作品,而不是指“文学”。换句话说,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是什么东西使我们刚才所说的那些文字作品成为“文学”,或者说,决定一篇文字成为“文学”的条件是什么。用理论的话来说就是“文学的本质”是什么。这样一想,我们或许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问题很复杂。

要回答这个问题非常困难。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首先看看“文学”这个学科的归属及其性质;其次看看“文学”这个词的产生和演变。

在今天,大学里有着复杂的学科体系,如文学、历史、哲学、法律、管理等等。这样的学科划分已经导致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分属于不同学科的学生已经不再去关注其他学科的内容了。比如说,一个文学系的学生不去看历史书籍,认为那是历史系的学生才关注的;反过来,历史系的学生也不去关注文学了;以此类推,法律系的也不去看历史书和文学书了……这样的观点其实是非常错误的,因为今天这样的学科划分是后来才有的,在古代是不存在这样的学科划分的。比如说,今天我们如果要问:《庄子》到底属于哪一个学科?恐怕庄子再世也难以回答。而更关键的还在于:这样的观点误解或者忘却了文学的学科属性问题。文学、历史、哲学属于人文学科。什么是人文学科呢?简单来说,它的直接目的不在于实用,而在于对灵魂、性情的塑造和涵养,也就是重点关注“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不管一个人读什么学科,干什么工作,都必须具有自己的灵魂和性情。但这个问题对我们今天来说可能已经有点陌生了,因为第一,今天我们已经很少去关注灵魂和性情了;第二,在现代观点看来,各种灵魂和性情尽管存在不同,却是平等的,所以谈不上对它的重视和改造了。但是,如果要真正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我们就必须重建对灵魂和性情的关注。文学所属于的人文学科(文史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和塑造高洁的灵魂和美好的性情。刘勰说的“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这句话可以很好地说明文学等人文学科的目的和作用。灵魂和性情凡人皆有,所以人人都应该去阅读文学、历史、哲学书籍,一个不去阅读的人实质上忽视了自己的灵魂和性情,将自己等同于野蛮的动物。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中国和西方对“文学”的理解来了解文学是什么。

在中国,“文学”的说法相当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儒家经典《论语》就记载说: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

孔子从四个方面(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来概括他的学生的特长。这四个方面就是一般所说的“孔门四科”,“文学”是其中之一。那么,这里所说的“文学”是否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呢?不是,它的含义只是“博学古文”(皇侃)、“善先王典文”(范宁)。①也就是说,对孔子时代以前的文化典籍相当熟悉和了解。既然这里的“文学”不是指我们今天的“文学”,那么我们今天又为什么要用“文学”这个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了解什么是“文”,也就是“文”的含义是什么。顺便说一下,今天我们使用的许多字词,在古代具有不同的含义,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古代的含义,但是这样的含义已经不大被我们关注了。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追溯字词的古代含义不失为一种重要的研究途径和方法。“文学”就是明显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