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村中的那些故事
85857700000087

第87章 村里徐老四的姑爷

村里徐老四,大家都叫他小艳。给他起个女人的名字。他本名徐春艳,他是村里徐粉匠的四儿子。

徐老四与他媳妇刘香都是村里最能干的年轻一代人了。徐老四家里每年以种大葱为主,还种了大田地的玉米和黄豆,春秋不忙的时候,两口子都出外找零活干,老四在水泥厂找活干,他媳妇小香就在村里给农户打零工,这样,自己家里的地不耽误,还能挣到现钱,够生活费用了。

早些年,生产队时,种的土豆都不好销售,队长就请了徐粉匠来做漏粉条的生意,徐粉匠带着儿子女儿从绥化迁落到了我们浩良河村。

我们小时候都爱去漏粉条的小厂房里,看见那长长的土豆粉,可喜人了。队里有粉房那些年,村里人吃粉条可方便了,有时到了冬天,家里还能分到粉条呢,那些年,我们吃粉条那真是过瘾呢。

好景不长啊,后来,生产队解体了,粉房也分家了。以前村里做粉条的时候,镇上的居民和外地的人都来村里买粉条,都说我们村里漏的粉条好吃。那时卖的粉条也便宜。

可后来,村里不漏粉了,我们再想吃粉条,都得去集市上买了,也有路过村子里的车叫卖粉条的。可有时候都是假粉条,一点都不纯,买了那些假粉条在锅里是不抗炖的,下锅里就烂了,碎了。村里有不少人家都上过当,都留恋自己村里那粉房漏出来的粉条呢,那真是好吃啊。

徐老四两口子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他们家里从绥化买来的大葱籽在我们村的土地上实验一年后,那是真是丰收啊,大葱好的一根有七八两重,快有一米高了,秋天起大葱时,一捆一捆的送到集市上卖,换回来一叠一叠的钱,那是最让人感觉到幸福快乐的。

从那年后,我们村里种菜的户,每年都会学着种大葱了。栽大葱虽然很费工夫,可管理好了,赶上秋天卖个好价钱,那真是挣钱的了。

徐老四家里只有一个女儿,徐晓红,她是九零后的生人,属羊的,独生女,小红念初中的时候就自己处了个对象,离我们村不远的一队刘宝瑞的儿子,刘志强,也是一个独生子,九零后生人,刘志强的父母也是老实巴交的老农,家里有点稻田地,老两口勤劳勤俭的养活这个孩子。

说起刘志强,这孩子也是九零后生人,他可懂事了,他吸收了父母待人处事的优点,在班里上学,总是班里的守继律的好学生,平时不善说话,为人乐善好施。是很懂礼节的好孩子。

村里有很多像他这样的独生子女,可他们每天都是管家长要钱,又懒又不爱干活。

而刘志强与小红好上了。后来他又念了伊春技校。学习了电器悍,他的手艺学得很精。各种电器悍压护悍他都会。

小红与他很般配的,个头都不太高,长相都很普通,可两个孩子心眼都很灵,志强为人实在,用心好学。

徐老四两口子都同意女儿的选择,他们两家人意见相同,他们两个人结婚很早,开始时小红与婆婆住在一起,后来,志强挣钱买了大楼,都搬到楼里住了。

刘志强和小红都是有上进心,吃辛苦的人,这对年轻人,才三十岁,两个人的小日子就过得比同龄的男孩子女孩子们条件好了。

这一切都是这两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小红结婚后,再没有生孩子的时候,就去镇上的饭店里打工,志强也给人卖手腕子挣钱,

他们能吃苦耐劳,不讲究吃喝穿戴,比村里那些只爱虚荣的花花公子们强多了。

他们都是独生子女,可徐老四两口子在女儿身上真的不费心,不操心的。

这一点,让村里人都羡慕呢,志强心眼好使,村里有个大活小活的都求他去干,他有时还不管人家要钱,村里人都说,他真是是懂事,他的父母老刘修几辈子修来的这样的好儿子呢。

志强是个孝顺的孩子,有一年,徐老四在地里干活晕到了,送进了医院,刘志强一直陪着他的岳父,直到出了医院。

刘志强是个会过的孩子。同龄大的孩子,同学总是找他吃饭,他都是有时推脱了。他不是小气,也不是抠门。他想到了自己有家,他不能那么散漫了,他是个男人,得像个男人样,他不能亏了媳妇,也不能对不住父母和岳父岳母,

志强,年龄不大就知道挣钱养家,他从不向自己的父母要钱,自己与小红在几年的时间里,存下来的钱,就买上了大楼,住在镇上的商人街处。那商人街,好几栋大楼,都是商品楼,有钱人都在那地方买楼的。

这一点是让村里的孩子们,特别是年轻一代人,那些啃老的,吃老的不爱干活的年轻人值得学习的,村里有些年轻人,整日里花天酒地的活着,没有理想没有目标,父母都受着儿女的气,像刘志强这样孝顺,懂事的年轻人太少了。

我们都诚心诚意的祝福他们,愿他们的小日子越过越红火。让更多的年轻人向她们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