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如何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8578000000029

第29章 不断掀起课堂小高潮(6)

竺可桢将水的合成实验装置图挂在教室的墙壁上。“讲台上是水的合成实验要用到的器材,哪位同学能参照这个挂图,把装置安装好呀?”

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把手举得高高的。

这正是竺可桢要达到的目的: “好,刘明、王芳,你们俩一起来做吧。其他同学在下面仔细看着,如果发现他们的错误,可以及时提出纠正。”

很快,两个学生将一切安装妥帖了。

竺可桢很是满意:“两位同学非常细心,做得很好。大家注意做实验一定要细心、认真,这是化学实验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不然,一旦发生事故,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前面学习中我们就已经认识了水,大家说水的分子式是什么?”

“H2O。”学生们高叫。

“H是氢,O是氧,也就是说水是由H和O经过一定的化学反应形成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分解水,验证这个公式的正确性。”

竺可桢开始操作实验,一边讲解,学生则一边观察、一边记录。当反应结束后,火自然熄灭。

竺可桢提问:“反应完成了,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玻璃管中的气体少了。”“玻璃管中还有些气体呢。”“水面上升了。”……竺可桢说:“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但是H和O的合成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能看到氢原子和氧原子的运动吗?”

学生纷纷摇头。

竺可桢笑了:“我有一个办法能让你们欣赏到这一奇观。我们来看挂图,这是在高倍显微镜下的‘水的合成’。”

当讲解结束时,竺可桢对着意犹未尽的学生们道:“大家清楚水是怎么合成的了吧,在点燃状态下,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结合才能形成一个水分子,这样我们就可以推断出水的合成化学方程式了。现在,你们告诉我,水的合成化学程式是——”

学生们一齐答道:2H2+O2点燃2H2O……一堂课,丰富而又充实,将微观的理论直观化,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传统的课堂实验教学课是教师一人在讲台上做实验,学生观察教师的做法,根据教师的讲解和说明,填写实验报名单,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心生厌倦,觉得上课索然无味了。

竺可桢明显地颠覆了这一传统。他一改传统的做法,开课便展示出漂亮的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程,其学习效果自然会好很多。

在这一节课中,重点、难点的教学占用了将近二十五分钟时间,其中新知识比较多,学生此时无论从视觉还是从脑力上都开始疲劳,这时,就特别有必要给学生一些新的刺激,使之保持旺盛的精力、浓厚的兴趣、活跃的思维,再次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

竺可桢采用形象而直观的图形、图像,运用形象化手段,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图像,并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图画及挂图的使用,将学生的学习环境转换到一个更明亮的空间。而且直观效果更佳,同时又可以避免大量板书,节约时间,做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高效率。

竺可桢的直观教学启示我们,在运用直观教学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以文绘物,以物成文,培养学生静态观察力直观教学赞成描写身边的事物,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譬如当教师要求学生观察身边事物写一篇说明文时,很多学生往往写不出来,主要是对事物观察不仔细,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时,你可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在观察时如何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去细致深入地观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提高学生的观察质量和观察能力。

2以媒激趣,用媒引导,培养学生动态观察力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学生表演或借助多媒体,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学习,激发学生“爱学”的兴趣。

运用直观、形象、新颖的实物或图像,感染力、可视性强的“表演”或多媒体调动学生观察、思维、联想和想像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使之相互作用,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形成学生视学习为乐事,变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为有话要说,有事要写。

3减形去声,去头藏尾,有效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在多媒体材料或学生表演材料的选择上,要选择那些学生熟悉、理解或曾经历过的材料,这样学生才有兴趣、有体验、有话可说。要根据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对所选材料作适当的取舍处理。

如对一媒体资料去声,让学生添加语言描写;去掉图像只留声音,让学生根据声音,绘出相应的图像。对某一描述性事件,去掉开头,让学生根据后面内容,说出事件背景;或去掉结尾,让学生根据前述内容想像和判断事件的结果。

4以文富形,用情点形,有效升华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各科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贯穿其中,赋予文字以形态,赋予文字以生命,让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习中得到升华和提高。

如在讲《水调歌头·长沙》时,通过情形的点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情怀;在讲“勾股定理”时,加入古代的勾弦计算,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王国的兴趣。总之,利用直观教学,直观明了,可以摆脱教师枯燥无味的说教,能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特别是在数、理、化等理科教学中,强化直观教学,可以蓬荜生辉,使沉闷的课堂教学活跃起来。

因此,聪明的教师应挖各种直观因素,并充分加以利用,相信你的课堂气氛和教学质量都会跃上一个新台阶。

激趣,让学生更投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带着兴趣学习,枯燥无味的知识就会变得生动有趣,被动的学习也会变成主动。

课未始,趣先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学生一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乐学不倦。同时,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接受外来信息和知识,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各种器官实现的,是先有感觉后有认知。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运用激趣艺术,掀起课堂小高潮,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中,触发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激趣的方法有很多,下面介绍一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以供教学中参考。

一、以美引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生动的前提,美是兴趣的来源,是诉诸于直觉的感受,故可以说,生动有趣是美的再现、塑造和扩展。

因此,在教学中,以美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内在美,将美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同时在教法上贯彻审美的原则。这样师生才会共同形成一种和谐优美的教与学的默契,从而达到孕美于教,以美引趣的目的。

再从教学过程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审美过程,这种过程从审美的主、客体的关系看,教学美包含着欣赏因素和创造因素;从审美对象看,教学美包含着内容因素和形式因素。综合以上因素,在教学中,以美引趣应从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1提供审美材料美的东西多是新奇的、形象的、直观的、具体的,可以凭着人的感观(主要是视觉和听觉)直接感受到的。因此,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学中的美,就必须给他们提供一些审美材料,这些审美材料必须具备形象性和可感性,它既有生动直观的感性形象成分,又有理性思维的抽象规定,这样,一方面把抽象的问题形象直观化,从而促进学生的感知速度;另一方面把“枯燥”的知识传授融在美的感受、鉴赏、表达与创造之中。如此一来,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进了注意力的集中,更重要的是刺激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事物真谛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述比例线段中黄金分割时,可提供审美材料:舞台上的报幕员站在什么位置报幕给人以美的感受?正五角星格外美观、大方、庄重,给人以神往、有气魄之感,这是什么原因?诸如此类的问题会使学生以一种浓厚的兴趣去探究其实质。

2创设审美氛围教师把情感注入到知识里面去,使情感和教学交融,就形成了氛围,在这种特定的氛围里,来培养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情感,这种氛围的形成,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产物,同时又是师生共同的审美体验。教与学双方共同沉醉其中,共享美感,增加学习情趣。

3创设审美环境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也是与知识结构同化的过程,课堂教学则是完成这种同化过程的一种中间媒介,审美的目的是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要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在审美的过程中形成,就必须把教学过程创设为审美环境。情知教学论者认为,课堂教学应在教师的主导下,使课堂结构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信息交流网块,使美的信息在师生之间来回流动,这样,有利于密切师生的关系,造成愉快的课堂气氛,把教学搞活。

教学本身具有多种类型的“美”:线、形、体的美;和谐、对称、整洁、有序的美;思路清晰、多项传导、构思巧妙的思维美等,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上述三点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注意影响以美引趣的几种因素:

1语言不规范语言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它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信息传播工具。课堂上的语言应在如何传输信息内容、让学生理解其语言(语言信息)和传输信息的实际效果(价值信息)上下功夫,课堂上的语言美主要表现在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形象生动、风趣幽默,富有启发性,富有感染力。反之,只会使学生进入“麻木”状态,当然更谈不上以美激趣了,故切忌语言不规范。

2表情冷漠表情是属于体态语言,它与口头语言一样,能被理解,试想在课堂上的交往仅限于口头语言,那将是乏味之极。事实上,口头语言只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以姿态助说话,如眼睛的神韵、手臂的轻挥等等,态度活泼、表情丰富将会造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无时不受着美的感染。

3比喻牵强教学中的比喻具有加强理解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扩大知识领域,促进认知速度的效果。牵强的比喻,只能把学生搞“糊涂”,甚至引向“歧路”。比喻的本身就是优美的、崇高的艺术精品,所以比喻要做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耐人寻味,而且比喻要与教学内容具有相似性、和谐性,这样,才能达到趣味性和引人深思的效果。

4提问不切有目的、有对象的适时地提问,可以引起和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教育心理学认为:“思维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教师的提问应是美的交融,孕美于教。精心设问,其目的是以美去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实现教学过程中的目标,它要求针对学生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已有知识水平、能力大小以及所提问题目的明确,内容具有相似性、和谐性、逻辑性,切忌提问不切,违反审美原则。

5板书草率好的板书就是优美的图画,是美的形象性、可感性的再现,板书应字迹工整,笔画均匀,合乎规范。从内容上看,应准确无误,内容精当,线索分明,重点突出;从形式上看,应布局合理,排列有序,条理清楚。这样,具有内容美、书法美、形式美的板书不仅给学生笔记带来方便,而且给人一种优美的艺术享受,故切忌板书草率。

在教学中,我们在长期的教学艺术研究中,常常体会到:一个教师若能孕美于教,以美引出趣来,学生就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喜悦的心情去从事学习。人爱美的天性在青少年时期尤为突出,在教学中只要教师深入挖掘并艺术地展示出美的特征,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创设审美环境,为学生提供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良好条件,则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不仅如此,对陶冶他们的情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以及思想品德教育会收到卓效。

二、操作激趣对少年儿童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儿童对力所能及的,既动脑又动手操作的学习活动有较高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条件,并要求学生在操作时,做到边动手、边想,有时还要口述操作过程,这样既符合小学生“好动”的心理需要,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学习的乐趣。

教“圆锥体体积”一节时,张老师是这样组织的:教师首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倒水实验,这时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按要求进行操作,操作后学生发现三杯圆锥形容器的水正好倒满一个圆柱形容器(与这圆锥等底等高)时,很容易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时教师拿出一个新的圆锥形容器,让两个学生与原圆柱容器做倒水实验,结果发现1:3的关系不存在,在学生感到奇怪时,教师又拿出一个新圆柱形容器(与新圆锥等底等高)进行第三次倒水实验,学生再次发现1:3的关系存在。教师这样安排,又一次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此时教师及时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什么样的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大小存在1:3的关系呢?学生动手通过多次圆锥和圆柱的底和高对比实验后,自己发现了计算圆锥体体积的公式。

这样,通过学生操作、思考,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参与了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新奇激趣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刻意求新——求新意,求新解,探求新的知识领域,永远保持一种求新诱惑力,这可以说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把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的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原则,也是教学中的高超艺术。一些著名的教育家们都认为,兴趣并不在于一眼就能看得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教学艺术的高超之处,就在于要善于在学生的面前揭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他们在各种事物奥秘面前的惊奇感,这种情感越能抓住学生们的心,他们就越加迫切地想要知道、思考和理解,就越能奋发向上,这样,学习的兴趣就愈浓烈。

激励求新,使学生获得求新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1时刻注意对学生进行求新意和求新解的思维训练求新意、求新解的思维训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把知识学习得更深刻,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大展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见地探索知识、理解知识,这是激发智慧的一种重要方法。

有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把牢底坐穿》中的一句:“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牢底坐穿!”“坐穿”这个词,学生最初的理解是:“指把牢底坐透。”“指革命烈士毫不动摇的革命意志——宁坐一辈子牢,也不向敌人投降。”这样的理解和解释,是否已到此为止了呢?还有没有新的解释和理解呢?通过这样的“求新”,大家进一步认识到:“坐穿,是指革命烈士的革命必胜信念——只要革命到底,斗争到底,敌人必定有灭亡之日。至此,也就是把牢底坐穿之时——敌人的监狱彻底毁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