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如何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8578000000025

第25章 不断掀起课堂小高潮(2)

3以读动情,以情激趣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从来没有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当的情感渲泻。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情景交融、情理兼备的好作品,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去充分利用,去挖掘其各种因素,采取各种手段去调查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体会到情起趣生,趣寓情中,二者是异曲同工,相得益彰。

那么,情为何物?如何引趣入情呢?上面已经谈过,意思是情要系于教材,情要系于教学目的,情要系于学生心理。文情、师情、生情三者要融为一体,教学就会妙趣横生,教学高潮就会一浪高一浪。当然以情为铺垫,引趣入情的形式很多,而以读动情,以情激趣也是一种好的形式。

我们来看朱自清的散文《春》的教学案例:

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斗大的“春”字,接着他首先采用语言艺术的优势,用抑扬顿挫的语气说:“一提到春,人们的眼前就会展出春光明媚、万象更新、百鸟争鸣、生机勃勃的景象。人们热爱春天,描写春天。古往今来,文人笔下的春天是百花齐放,绚丽多姿,令人神往,令人陶醉。”一席话像清泉流入了学生们的心田,像洪钟敲响了孩子们的心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学生们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老师。“大家想想看,唐朝大诗人是怎样描绘春天的?”学生的情绪再也抑制不住:“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同学们脱口而出。“北宋诗人王安石在他的《泊船瓜州》里又是怎样描绘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同学们诵读如流水,应答如爆竹。“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又是怎样描绘春雨春潮的?”老师和同学们一块吟起了咏春的佳句。琅琅诗情音收住,诗意将孩子们带入春境,学生情弦被拨动。这时,老师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爱我们家乡的春天吗?”(爱!)“我们家乡正值阳春三月,你们每天上学的时候,看到了哪些春景?鸟儿是怎样叫的?花儿是怎样开的?树上的枝条是怎样摇曳?田野里,山坡上又是什么样子?能不能描绘出来? ”同学们静静地听着,随即小声议论起来,但没有人马上举手。这时老师抓住同学们思维的契机,语锋一转:“好,让我们先来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三首古诗的回味和吟诵已使学生们心驰神往。春天美丽的景色使同学们向往、倾倒、沉醉,诗的意境一次一次掀起同学们情感的波澜,学习的兴趣随咏春、爱春之情的起伏逐渐高涨,这时老师趁势将同学们的思维引导到朱自清的《春》的教学上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上一遍又一遍地满怀激情吟诵诗句,这样既圆满地推进了教学的主旋律,又将同学们的兴趣,再一次推向新的高潮,这样的情境创设,以读动情,以情激趣,不仅一峰三叠,又见峰回路转,真可谓妙哉。

4以动助读,边读边舞以动助读,边读边舞是在学生理解教材之后,为了复习巩固新知,深化理解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采取的一种方法。它是指在绘声绘色朗读过程中,配上形体动作,将头、脸、眉、眼、手、臂、身、腿、脚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它会使学生对朗读产生极大的兴趣,提高朗读效果。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他们的思想感情表达也是比较明显的,他们想到哪里,手就动到哪里,他们心理的变化,高兴、难过都会反映在脸上。根据这些心理特征,教师指导学生以动助读,边读边舞,会使学生兴趣盎然,消除学习疲劳,会将教学推向新的高潮。

例如,《鹅》这首诗,全文共有十八个字,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白鹅戏水的美丽图画。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深刻表达了诗人喜爱白鹅的情感。

教师教这首诗,除了先打出彩色投影让孩子们直感画面中白鹅浮绿水的形象,水里还出现游动着红色脚掌的美丽情景,帮助理解词句,想象白毛、绿水、红掌三色衬在一起的色彩美。老师立刻问学生:“这几种颜色浑然一体美不美?”“美!”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老师放上录音朗读,学生们先是随着轻声吟诵,录音停止,同学们放声自练,这时人人轻轻摇头,个个朗朗上口,都尝到参与朗读机会的快乐。接着老师说:“我们一边读一边加上动作好不好?”“好!”教师又放起了轻音乐,随着乐曲声响起,老师让学生学他的样子,先伸出右臂呈弯曲状,再将右手高高抬起做鹅头向天点头示意高歌的动作,并读出“白毛浮绿水”,最后将两手垂在身后做“拨”的动作,并读出“红掌拨清波”。“请同学们再练几遍。”语音未落,同学们情绪高涨,随着乐曲声个个边舞边读,边读边想白鹅浮在绿水上愉快戏耍的可爱形象。这时学生的脸上露出甜美的笑容,好像真的看到了一只只活生生的白鹅在绿水里嬉戏玩耍的情景。这时,老师问一位女孩:“你有什么感觉?”她说:“我读着读着,好像自己也是一只小白鹅在水中游。”一位男孩说:“我读着读着好像听到鹅的叫声,看到它们游水的样子和那美丽的颜色。”

这种朗读训练是在新颖,活泼的形式中进行的。通过朗读训练,学习既理解了诗句内容,掌握了朗读技巧,又激发了朗读兴趣,培养了表演能力,是一种令学生愉悦的训练方式。

5.语体不同,读法有别根据思维基础、言语特点和交际目的的不同,我们可以把语体分为实用语体和艺术语体两大类。这两种语体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朗读时必须注意它们的差异,才能做到绘声绘色。

(1)实用语体的朗读实用语体包括科技说明文、应用文、论说文等。中学语文中的说明文、议论文,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劳技、政治、历史等课文均属实用语体。实用语体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具有抽象性、理智性、科学性、平实性等特点,朗读时必须紧扣这些特点,做到条理清楚、准确明晰、质朴平实。

条理清楚。要求读出文章叙述情况、说明事物、议论事理的逻辑次序,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朗读时要弄清文章的结构布局、表达顺序,是由先及后还是由后及先,是从内到外还是从外到内,是由近及远还是由远及近,是由总到分还是由分到总等等,都要分析清楚,并通过语音手段予以显示。一般地说,层次间用较长的语音停顿,提起性、衔接性或呼应性的词语要读重音。如下面一段话:

绿色植物既有呼吸作用,又有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利用太阳的能量,把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放出氧气;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和氧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提供能量,使植物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得以完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互相对立又互相依赖的过程。(初中《自然科学》)这段话的组合方式是:总——分——总。交接处应有较长的语音停顿,句间衔接性词语“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要读重音,这样可使文章的层次表现得更加清晰,语意更加突出。

准确明晰。要求确切地读出文意,不出错,不含糊,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吐字要准确,如不要把“发生”读成“花生”,“原料”读成“颜料”,“直线”读成“切线”或“极限”等等。停顿要合理,不能在不该停的地方停顿,以致产生误会。速度要适中,尤其不能过快,造成音节界限不明,影响理解。要恰当使用重音,特别在信息的重点处要以重音予以突出。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中:

万人大礼堂,里面宽七十六米,深六十米,中部高三十三米,体积达八万六千立方米,像一座大厦。

朗读这些精确的数字丝毫含糊不得,需要以重音予以突出,给人以清晰的感觉。

质朴平实。要求读出应用语体质朴平实的风格特点。在语气音量上不作夸张渲染,读得朴素、实在,接近于生活语言,这一点与艺术语体注重情感和形象,强调艺术夸张和渲染大不一样。

2艺术语体的朗读艺术语体,可分为韵文体和散言体两大类。韵文体包括诗、词、曲、赋等;散言体包括散文、小说、戏剧、相声等。中学语文中许多课文属于艺术语体,艺术语体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具有情感性、形象性、音乐性和变异性等特点,朗读时必须注意把握这些特点。

首先,要准确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任何一个文艺作品,无论是韵文体,还是散言体,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只是表达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或借事抒情;有的强烈奔放,有的含蓄幽婉。朗读时,必须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搏,并通过各种语音手段恰到好处地予以体现。如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的开头一节: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

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

诗句表达了作者对周总理无限崇敬和深切的思念之情。朗读时应带着深情,以呼告的口气来读,语速稍慢,反复的词语重读,并加重语气,通过词语的回环、语调的扬抑,强化对总理的思念之情。

其次,要充分展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文艺作品主要通过刻画形象来反映生活,不同的形象有不同的性格特点。这种特点是通过作品的叙述、描写和人物对话等表现出来的,朗读时必须准确把握。要了解不同人物在不同情况下的特定心理,想人物之所想,急人物之所急,朗读对话时要读出不同人物的语调口吻,不能千人一腔,同一人物也要注意前后变化。如《变色龙》一文,警官奥楚蔑洛夫善变的性格特点主要是通过几次对话表现出来的,朗读时必须注意运用不同语气音调来突出一个“变”字。再如:

刘胡兰屹立在刑场中间,像钢铁巨人。她转过头来,望了望在西边的妇女,这里边有她的母亲和妹妹,又望了望东面,有她的父亲。她望了望所有的人,好像在和家人告别,和云周西村的乡亲们告别,嘱咐大家不要悲伤,告诉大家:革命的烈火是扑不灭的,胜利就要到来了,然后,她两眼狠狠瞪着匪军,大喝一声:“我咋个死法?”张全宝凶恶地说:“一个样!”

刘胡兰昂首挺胸,从六位烈士遗体前走过,踏着他们的鲜血,走到铡刀跟前……这段话表现了刘胡兰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朗读时要怀着崇敬的心情,运用坚定的语气,加重音量,提高音调,以突出她的英雄气概。“我咋个死法?”一句要读出她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情态。

再次,恰当地表现作品的节奏韵律。艺术语体,尤其是韵文体,都十分重视语言的音乐性。这种音乐性主要是通过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表现出来的。节奏主要由音步来体现,一个音步就是一个节拍。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每句三个音步。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每句四个音步。韵律主要由平仄、声韵等语音手段来表现。平仄指声调的抑扬,平声长而空,仄声短而实,平仄互为交错,读起来抑扬起伏,铿锵悦耳。新诗没有平仄的严格要求,但也讲究语势的抑扬。押韵是同韵呼应,韵文体讲究押韵,或隔句相押,或句句相押或一韵到底,或数韵并用,形式多样,散言体也偶有用韵。朗读时要注意音步、声调和韵脚字的和谐处理,把节奏起伏、声调抑扬和音韵回环的美感充分体现出来。

热烈地辩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学习中的某个重点、难点或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问题,各抒己见,展开争论,从而使学生明辨是非,得出正确结论,形成教学小高潮。

开展热烈的课堂辩论,能激发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调动全体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讲,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才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议多辩,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从而使学生能从具体到一般,从表象到本质,找到规律性的东西,得到一个科学的结论,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思维的创造性。

请看下面这个案例:

我在讲《翠鸟》一课时,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留10分钟时间让学生来辩论:“‘我真想捉一只翠鸟’的想法对吗?为什么?”这个问题。由于平时我经常提类似的问题,鼓励学生们怎样想,就怎样说,要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求异思维的训练。

经过一两分钟的讨论后,同学们都积极举手发言。有的同学说:“我认为这种做法不对!我们应该爱护鸟类,不能捕捉它!”又有的同学补充:“如果我们不爱护翠鸟,随意捕捉它,过几年或几十年后就再也见不到翠鸟美丽的羽毛,灵巧的身影了!”听到这个同学的发言,又有个同学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我在东芝动物乐园中,就看到由于人类不善于保护动物,美洲虎已经灭绝了!”这时我发现“小个子”刘子博把手举得高高的,还不停地使劲晃动,想引起我的注意,没等我叫他,他干脆站起来,跑到我眼皮底下,大声嚷:“老师,我不同意他们的看法!”我平息了大家的“热情”,让刘子博发表自己的意见:“我认为捕捉翠鸟是对的!捉住它把它养起来进行人工繁殖,想什么时候看它那美丽的羽毛、灵巧的身影就什么时候看!”胡雄志听了刘子博的话,也跳起来,抢着说:“我也同意把翠鸟捉起来,要不翠鸟越来越多,还不把鱼都吃光了,我们人类该没有鱼吃了,而且让鱼类灭绝也不行呀!”刘倩马上站起来反驳说:“我从一本书中看到,翠鸟虽然吃鱼,但对渔业危害不大。”

看到同学们热火朝天的讨论场面,听到他们头头是道地辩论,我高兴极了。这时我及时引导他们:这就涉及到保持生态平衡的问题了,鱼和翠鸟、翠鸟和人、人和鱼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人和大自然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相互影响的。说到这,我接着追问:“我们怎样做才能随时听到翠鸟清脆的叫声,随处看到它美丽的身影,而又不危害渔业呢?”

学生们一听,兴趣更高涨了,积极出主意,想办法。有的说:“保护翠鸟,亲近翠鸟,主动喂它鱼,也不吓唬它!”也有的同学说:“要是能办一个翠鸟养殖厂,人工繁殖翠鸟,那不就能满足我们的心愿了吗?”“机灵鬼”刘子博又站起来说:“我长大了研究出一种翠鸟爱吃的饲料,让它们既不吃鱼,也不挨饿!”中队长王琪满怀信心地说:“我长大了要当一名生物学家,把中国变成鸟的天堂,把世界变成动物的乐园。”……就这样,通过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学生们的思维异常活跃。这种做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受到了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教育,扩大了知识面!

让学生辩论吧,它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在辩论中唇枪舌剑,针锋相对,火药味十足,有迂回的小心翼翼,有重磅炸弹的狂轰滥炸,也有旁敲侧击的流弹,这么多的“巧妙”就包含了无尽的情感。爱与憎,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新与旧……从语言中显露,从手势中表征,从体态中张扬。学生们的情感丰富了,他们会在生活中动用这一次次的感情储蓄,动用后又会一次次的增进,这样的感情良性循环“储蓄——动用——增进——储蓄”可以使学生们的情感世界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