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如何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8578000000021

第21章 改变教学观念(15)

(1)充分利用充分利用黑板的有效面积,主要应做到三点:一是四周空间适当;二是分片书写;三是字距适当。

(2)布局合理在板位安排时,应当注意整体效果,合理布局。哪部分在左,哪部分在右,哪部分位上,哪部分位下,必须有一个全局安排,使之位次适当,措置有序,编排合理,给人一种整体美感。一般来说,应将板面分出若干区域,譬如标题区、推演区、绘图区、便写区等。标题区比较重要,需要学生注意和记录。通常位于左侧上边,字写得比较庄重、醒目。推演区因内容较多,又要随写随擦,所以应单辟一区,以左右之中为宜。绘图区不一定太死,可根据图的多少和难易而定。便写区是处理临时情况用的,通常靠右,以免干扰其他区。

(3)主次分明在板位安排上,不可主次不分,平面直推。应准确的把板书内容的主次在板位安排上体现出来,才能使学生明确重点,便于理解和记录。需要分层次时,应正确使用层次序号。

2板书行列板书的书写大都站立面壁而书,最常见的毛病是字行写不直,不是偏上,就是偏下,或者是曲曲弯弯,很不整齐,很不美观,既影响学生观察,也不便于板面的充分利用。因此,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

总之,精妙的板书设计,能将优美的文字书写、精美的图表、图解和口头讲述糅为一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它会使课堂增色生辉,使学生精力高度集中,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它能再现教学内容的精髓,能创造一种美感盎然的教学情景,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情的陶冶和学识的增长。

因此,老师不能不重视板书艺术。

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教学即时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具体表现所作的即时的表扬或批评。即时评价往往与教育活动过程融为一体,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评价的方案和评价的结论,强调对具体行为的评判和指导。即时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教师的口头评价为主,并且辅以适当的体态语言。抓好即时评价,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评价对教学的管理和促进功能。

一、分层评价,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知识结构、智力因素、思维发展等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这种差异有先天的遗传因素,也有后天的教育因素,教师没有必要也不应该首先关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上的差异,把他们来进行横比。横比忽视了学生的基础,忽视了学生智力因素的挖掘和转化这一动态过程,使许多学生失去发展的信心,自觉永远落后于他人。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不注意细节,只用“一把尺”去衡量所有学生的话,那么基础好的学生用不着怎样思考就能回答“好”,这样他们很容易就会变得浮躁起来;中等生可以达到老师的基本要求,但却得不到更好的发展;学困生却因总是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而对课堂产生了厌抑之心。这样,不仅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也显得索然无味,死气沉沉。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去寻找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不同角度对学生作出不同层次的评价。让不同的人在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真正体现“人人都能学好”和“不同的人学不同的”的教学理念,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对上课产生兴趣,也流露出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肯定和赏识,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出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曾荣获“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成都市教育专家”等称号。他那诗人般的激情,平等待人的民主教学作风,以及他那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的艺术魔力,能把学生深深吸引住。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李老师在教学生读《再别康桥》时的精彩片段:

师:好了,下面请一个同学起来读,读的时候尽量按你的理解,我听你的读就知道你理解了多少,谁愿意起来读?(何思静举手)师:何思静读。咱们男同学也要争取时间读,徐志摩是个男的。认真听,一会儿要评的。

(何思静读错了“似的”,李老师做记录)(读完后,大家鼓掌)师:读得很好。掌声就能说明问题。但我只给她98分。有两个字读错了。(有同学小声说“河畔”的“畔’’读错了)生:似的。

师:对,还有一个读音:青春似火。多音字。

师:还有长篙。她读成了hāo(一声)师:再请一个同学起来读。还请一个女同学吧。康婕,再别康婕!(大家笑)(康婕读,声音较低,读完后大家鼓掌)师:大家鼓掌,说明读得不错。但是我还要问一下,你在读的时候能不能给大家谈一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康婕:他有些地方表达……比如说。

师:先请前一个同学谈一谈怎样处理。

何思静:他的第一段与最后一段是惜别的感情。中间还是比较欢乐的。比如在星辉放歌,欢乐。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要读得重一些,对康桥的感情是很深的。

师:刚才你读放歌时声音大,为什么?

何思静:感觉。

师:男同学哪一个读一读?

师:我现在点一个同学:请李镇西同学读一读。李老师不一定有他们读得好,但我可以说我为什么要这样读。

(师读。读完后大家鼓掌)师:客观地说,我们三个人谁读得最好一些?(大家齐声)何思静。第二位是谁,我们两个争亚军。

师:下面我们一段一段地一起来读。何思静和我一起做朗诵指导。先读第一节。

师:何思静你来评价一下?(点头)读这一节,哪一个词作基调?

何思静:轻轻的。

师:他为什么不走得壮烈一些?

生:他比较留恋。

师:我们对喜爱的东西总是轻拿轻放。第一次读得太重,(李老师摹仿)我走了。

师:第一段再朗诵一下,咱们第一段朗诵深受何思静同学的好评。第二节大家读。

师:(第二节完)何思静同学评论一下,哪儿可以更好一些?(何思静点头)呵呵,以鼓励为主。

师:那河畔的金柳,金要重一些,读新娘要读得幸福一些。(边示范)波光里的艳影。读到这儿眼前就要有一片波光。荡漾,要读得轻柔。(伴以手的动作)咱们试读一下。学生读第二段,何思静怎么样?

何思静:感觉好一些。

师:第三自然段你给大家说说应该怎么读。

何思静:油油的应该停顿一下。

师:为什么?

何思静:说不出来。甘心重一些,第三句稍微轻一些。

师:示范一下好不好?

(何思静示范)师:读得太好了,就要像她这样读。(师生一起读这一段)李老师的课,朴实无华,但却给人以真正的美感享受,同时李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力令人叹服,由此我们得出:教好语文,并不是掌握了多少教学技巧就可以了,关键是老师要有丰富的文学储备,丰富的文学内涵能使语文老师言谈举止充满了文学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

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李老师面对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为了促使全体学生获得良好发展,尝试在课堂中进行分层评价,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处于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及时进行激励调节工作。

实施分层教学,转变教师教育观念,由过去的“学”适应“教”改变为“教”适应“学”;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控制、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有利于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大面积提高。

二、让学生参与评价,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传统课堂教学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就是课堂评价的“主宰”,因此课堂上缺乏了学生的参与,学生也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随着课改的进行,大家都意识到,这样的课堂显得不和谐,教师并不是课堂的主宰,不能把自己的评价作为学生惟一评价,单方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有时难免有失偏颇,应该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也参与评价,而加强老师评价、同学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相互结合,才是学生认识自己的有效途径,也可为学生进行自我修正提供最有力的依据,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我们来看下面的案例:

“今天‘音乐大舞台’的表演内容是《太阳出来喜洋洋》,最佳表演者可以获得三颗星……”我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欢呼声。胡朦丹率先带领几个女生走上舞台。声情并茂的演唱,惟妙惟肖的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我说:“老师给这一组的每个同学加三颗星,你们同意吗?”“同意!”学生们齐声附和着。“我不同意。”“你为什么不同意?那你说该加几颗星?”我奇怪地问王子成。“今天她们可以加三颗星,只是我对每次都是老师说该加几颗星就加几颗星有意见。有时候我们(指成绩较差又调皮的学生)唱得很好,你最多只给我们加两颗星,她们表演得和我们差不多,你却总是给她们加三颗星,这样不公平,你就让我们自己来做评委好了。”

学生热烈响应。好,就让学生自己评!

规则就这样定下来,舞台上的节目继续开演:对唱。一曲唱罢,小评委们用手势亮出得星数,大多数同学打“2”。“他们唱得很熟练,只是没有感情,所以我扣了他们一颗星。”“对唱这种形式很有趣,就是好几个地方没有跟上音乐节拍,所以我也扣了他们一颗星。”

上台表演的学生一组接着一组,不管得到什么等级,学生们对评价结果都能愉快地接受。

让学生开展评价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的体现。以往的学习评价是老师的事,学生作为被评估的对象,只是学习的主体,以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形成为主要任务。学生很少参与评价,缺乏评价的主动性,缺乏相应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和同伴的表现有着自觉、能动的反应——尽管程度不同、范围有限,这些反应往往稍纵即逝,学校生活中丰富的活动,将很快淹没这种内在的评价反应。如果学生参与评价活动,这种反应能被加强和发展,在同学评同学的同时,学生还学会了互相欣赏。因此,在新课程下,课堂评价应融入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体现出多主体参与。

三、个性化评价,顺应自由的发展传统的评价过分强调统一标准。出于严格要求,教师往往以班里的尖子学生的回答作为评价参照,于是,大多数学生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就会“不尽人意”。

现代素质教育观倡导学生参与评价后,教学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增多了。在小组内、在班里有了机会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而再也不是去揣度教师期待的标准答案,课堂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声音,引发争论,甚至还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奇谈怪论”。

如果在这时候,教师还以权威去压制这些“奇谈怪论”,以自己的标准答案来作最终的评价,那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好奇、探究、创造的内在动力的减退,最终扼制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名师在课堂评价的标准上,一般强化“自我参照”,就是以学生个体原有水平为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与过程”这三个维度入手,综合地去评价学生。评价标准因人而异,学生的表现不求完美,只要有进步,就应该给予肯定。这样具有个体性特征的灵活评价,才能促进学生增强自信,发挥其创造潜能。

江苏省练塘中心小学的沈秋萍是位教坛名将,她对那些个性十足的学生的评价,以激励创新为主,尊重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奇思妙想,甚至一些不着边际的想法。

如在《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一课中,有这样一题:6个边长都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如下的新图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师:对于这个图形的周长,你是怎么考虑的?

学生们认真地思考着,有人发言了:老师,我发现这个图形的周长由10个2厘米的边长和4个不知道长度的小边长组成。

师:观察真仔细呢!

师:那有谁知道4个小边长的长度吗?

大家都疑惑着。

“我知道,2个小边长加起来正好是2厘米!”学生们惊讶中带着兴奋,相互交换着眼神,大声的议论着。

师藏起惊喜假装疑惑地说:“哦?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本来是2+2=4厘米,正好和一条2厘米的边长重叠去2厘米,剩下的部分正好就是2厘米,也就是2条小边长的长度。所以周长就是:2×12=24厘米。

“你真了不起,为大家解决了难题!”沈老师真诚地赞扬道。

生: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

师:是吗?你给大家说说你的想法!

生兴奋地说:“一个小正方形有4条边长,现在6个小正方形就是24条边长,图形中虚线部分正好就是6条边长,那么这个图形的周长就由18条2厘米的边长组成,18×2=36厘米。”也许是因为激动,小脸涨得通红。

“你太让老师佩服了,竟然会想到从小正方行边长总数去掉虚线部分的边长数量考虑,连老师都没想到这一点,不过你再仔细想想虚线部分的边长数量到底是不是6呢?”同时,沈老师向他投去信任和期待的目光。

生:噢!对了,我再仔细想想!

……在沈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就是一个个发现者,作为引导者的老师要充分相信他们的能力,尊重他们的发言权,把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目光毫不吝啬地给他们,激发他们内心的学习热情和潜能,在这种轻松、平等的学习氛围里,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四、延迟评价,激活创造性思维正常情况下,人们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

传统的即时评价是学生发表了一两个见解后,教师就急于作出“对”或“不对”的评判。这种教师权威性的评判极易挫伤学生深入探究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助长学生“唯师是从”的依赖性。

一个优秀的教师此时能把握好评价时间的度,合理推迟评价,就能让更多学生拥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之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参与表现的欲望,让他们就问题展开自由的讨论,互相取长补短,形成正确的观点,这时教师再评价,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疏导,这样就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中来,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多向思维等。

特级教师吴正宪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12以后,吴老师问:“把一张圆纸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占12。这句话对吗?”

学生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意见分歧很大。对此,吴老师没有立即作出评价,而是让学生按不同的意见站成两队。

吴老师又说:“既然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不同意见,那我们来开个辩论会吧!认为正确的同学为正方,认为错误的同学为反方。请正反两方推选代表,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

正方派出的两位同学,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张圆纸片,从中间对折后撕开。并拿出一片说:“我们把一张圆纸片分成两份,这其中一份难道不是占12吗?”反方同学见状不甘示弱,同样拿出一张圆纸片,撕成大小不等的两片,并拿出一小片,向正方同学反驳道:“像这样把圆纸片分成两份,这一小片难道也占12吗?”就这样,两队同学各抒己见,谁也说服不了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