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追求权术,也追求女性的人。因此,一个女性失败,并不会令他有太大的打击,相反更加磨利了他的锐气。他总结了自已失败经验,发扬革命先行者们的革命传统“跌倒了,爬起来,又继续战斗”那种不屈不挠精神,再接再厉。当他到阳关医院时,他的恋爱-失败-再恋爱的经历,足以使他成为是一个丰富而老练的“恋爱专家”了。
起初,他只是拥抱她的肩膀,他发现她没有拒绝,相反,将整个身躯依在他的胸旁。于是他再进一步地将她整个人搂抱住,吻她的发脚:“噢,很香”他喃喃地说,她没有任何反抗,也无任何拒绝。他继续吻她的头发、前额、耳后,鼻梁,她半闭着眼睛,尝着被人爱的滋味。突然,他的咀唇向她的小咀吧进攻了,那是一种热炽的感觉。他,抽烟的咀吧,强烈的烟味,使她有点不习惯,她本能地拧转她的脸,来避开突然冲进的烟味。不过,到手的猎物,绝对不会轻易地放过,他的双手早已将她的脸紧紧地捧着,她只能动一下,即时被他那捧着她脸的手箝着,紧接住他的两臂,将她整个头抱住,他紧紧地吻在她的唇上,她知到她不能反抗,也没有再反抗,他的舌头伸进她的口腔内,起初,她不敢有所动作,直至他的舌头在她的口腔内撩动几下之后,她才紧紧地吮着他的舌头。他将她整个身躯压在草地上。
突然,一道强烈的光,射在他的背上,将他压住她的情形,完全暴路出来,并且,远远传来几个人的大笑大叫声,“哗,你们睇下,有戏睇!”,又一阵大笑。把这两只野鸳鸯吓得魂不附体。当他定睛朝剌眼的强光望去时,原来是一只在河中驶过的货船照来的强光,船上的水手,发现了一幕精彩的免费表演。
船远去了,笑声也渐渐细声了,夜又重归静寂,这一对野鸳鸯惊魂开始缓和下来,但经这样一折腾,她怕极了,她生怕被路人行过发现,那就不得了。
“走吧,怕甚么,这只是路过的船,有甚么可怕,他们能见到甚么?再讲,见到又怎样?又认不出我们是谁,经过了,又走了,无甚么可怕的。行人?根本不可能,谁会在这么晚还出来行?你不见这里很静吗?”果然,马路上空无一人,而且,这里离马路有20-30公尺,就算偶而有一个人行过,谁会注意到、谁能看得到在黑黑麻麻、离这么远的草丛中会有人在“打野战”。她的心开始定下来了,真的,怕甚么,这些路过的船,过路的水手有甚么要紧,他又再吻她了,她不再拒绝,也不再怕了,也合作多了,他将她紧紧地抱着,紧紧地压在地上,她不觉得他的紧压有甚么不适,反而是一种舒服的感觉,越是抱得实,越是压得紧,越觉得舒适,越觉得好受。
他的手解开了她胸前的钮扣,一只手伸进她的胸围内,摸到她的乳房,紧紧地揸着、揸着,一边揸完,换第二边,两个乳房轮流抚摸,轮流揸压,谁都没有说甚么,谁都在感受着对方给与的爱。
他的冲动,随着他的热炽的吻而增加了,他那特有的男性“体征”坚硬地顶着她的下腹,她也清清楚楚地感受到他的硬度,而且,他的手不但揸乳房,而且在她身上任何地方,都在搜索前进。当手开始解开她的裤扣时,她有点抗拒,女性的本能,女性的自身保护提醒她:“不能在此地苟合!”,她不依从,她没有被他那坚强的下体所诱惑而心软,她用手推开他的手,可是他的力比她大,他继续解她的扣,并且,将她在裤扣下的拉链,往下拉,她突然推开了他紧压的身躯:“不,不能。”她说;
“为甚么不能呢?我爱你是真的,难道你不相信吗?”他近似哀求。
“不,我不答应,今晚才是我们第一次出来。总得有个时间给我适应,我不是不相信你,但是组织上是否同意呢?还是未知之数,此其一;第二,我不是如此轻率或者随随便便的女孩,谈恋爱,不一定一下子就要发生关系,如果你是爱我的话,请你尊重我,我一定会给你的,但绝对不是今晚;第三,这是甚么地方?这是露天,是在草地,如果我同你就这样发生关系,不是同只狗差不多?我们坐着的是草地,头顶是青天,草下是泥土,在这样的环境,我完全引不起兴趣,我害怕,万一有人撞来怎么办,很危险啊!我觉得没有安全感觉,原谅我吧。”她很有理智地说这番话。她没有经历过恋爱,更没有认为在野外性交有甚么罗曼蒂克,她只觉得害怕,打从心眼里怕出来。她这番话,任他如何咀滑,也想不出再有任何理由来反驳。她这番话,使他的冲动、他的热炽续渐降温,他的头脑开始清醒了。
“好吧,原谅我,我是一时冲动,爱,就是这样,爱,是没有理智的,当爱到高峰时,欲望就强了,就不会考虑在甚么场合、甚么地点。你刚才谈到组织上是否同意,这点我一定会向组织讲清楚。”他知到对于这样的女性,不能强求,既然强求不得,只能是逐步来,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
三个月后,他们终于宣布结婚了。他成功了,最主要的是他能说服党委副书记兼揸人事部的张付顺同意。
“你要保证在你们今后的日常生活中邦助她改变人生观,站到无产阶级立场上来,可以做到吗?”张付顺在同谭永富谈他的婚姻问题时,提到这个原则。
“无问题,一定照张书记的指示去办。”这是一个多么灵活的原则,也是一个很容易就能答复解决的问题。改变人生观,你说它易,它就绝不会困难;你说它难,它也确是“品性难移”之事。但是,对于张付顺这么一个党委副书记,他不能不同他的下属讲清楚这个原则,来改变她“地主恶霸”的阶级立场,否则,怎能同一个“共产党员”同床共被?而谭永富呢?他很清楚这样的“传统教育”说法,作为党委副书记,他不这样交代下属是不成的,他必需这样做,谭永富只要应承下来,就大功告成了,至于今后是他改变她?抑或是她改变他,不重要。其实在他的脑里不也是满脑子地主阶级的人生观?他是由他那个地主养父从小养大,甚么地主阶级的剥削意识他都充分具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他的地主意识比她浓厚得多,他的志原是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劳心者”,以便他一旦权力到手,就可以“治人”,于是他绞尽脑汁向上爬,利用他的“根”是一颗“红色”的苗,血管内流着“贫农”的血作为政治资本,拼命住上爬,无需选择任何的手段:只要能成功,甚么手段都可以使得出。
何况他所需要的女人?!
人事科实际掌权的副科长黄学长,他是秉承张付顺的指示,直接将谭永富搞到阳关医院的关键人物。因此,他当然没有反对张付顺副书记的意见,也乐于促成这一段美好姻缘。黄学长此人是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无产者”。他原是一个城市工人,一解放,就同一些工人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在部队中当个小小的文书,没有打过仗,也没有经历过“惊心动魄”
的任何战争场面。四年之后,转业了,来到了阳关医院当个办事员、院长办公室的文书。其后,因他的办事能力非常有限,亦无一技之长,故此调到工会搞一下文娱之类的闲散工作,名称是“工会副主席”,可是却无实际工作。后来医院不断发展,人员职工增加很快,人事科人手不够,于是又调到人事科去当一名办事员。从此他开始发迹了,他的两任顶头上司都是人事科女科长,他是男的,又是工人出身,加上参加过部队,入了党,于是有关人事上需要“外出调查”的工作,绝大部分由他去做。渐渐地,经过两届女科长的调任离任,他对于医院职工的人事档案渐渐熟悉。于是当第二任人事科长调离之后,也因他是共产党员,被升为人事科副科长,实际人事大权,由他掌握。有关谭永富的调动,是他一手办理,因而很清楚了解他的背景。
张付顺、黄学长、李贾善、谭永富四人产生了很大的凝聚力。张付顺、黄学长、李贾善三人都是医学的门外汉,对医学一窍不通,又不原学习的人,然而他们掌权,掌握着人事大权。而最遭糕的是党委书记李青定初期也同医疗队一起,去到海门公社处“蹲点”一个时期。在这期间,他两头跑,没有闲暇觉察到他们之间在互相吸引,互相凝聚。当谭永富被调入之后,李青定已觉察到谭永富似乎“不够踏实”,但却找不到他的甚么碴子。谭永富被安排到内科当医生,是张付顺等人的刻意安排,他们要将一个党员医生安插在内科,对将来会有一定的作用,尤其是一个对自已衷心拥护的党员,更为难得。
此次,谭永富提出与陈白雪结婚之事,他们三人根本连考虑都不需要,就答应了。李书记想反对都不可能,因为他们三个都是党委委员,站在同一阵线上。
另一个党委委员是外科主任吴瑞敬,参加医疗队去了,不在医院;再一个是副院长、妇科主任王院长,她也是院党委委员。她之所以能参加共产党,完全是为了统战的需要,她同吴主任一样是基督徒,平时一句话也不多说的老太婆,除了妇科病人之外,她就甚么也不懂,甚么意见都无。因此,党委会要决定一件事情,只要张付顺他们三人通过,很少会遭到否决。
一天晚上医疗队开会,队长吴瑞敬主持会场,宣布一个决定:按四清工作队的指示,医疗队要到平坭农场去支援三个星期,因为平坭农场要在短期内重建农场职工医院院务及医院党支部工作,防止出现问题,所以需要医疗队立即前往,以填补工作的空白。
“是部分人去?抑或全体?”
“全体,一个不留,因为该院正在四清工作紧要关头,医院的党支部领导要“靠边站”,因此需要我们全体前往,以便暂时接替该院的工作。”
“如何接法?是以我们为主:抑或还是以他们的工作人员为主?”外科陈医生问。
“我们这次去平坭农场职工医院,名义上仍然是“下乡医疗队”,仍然以“送医送药上门”的名义,去协助医院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但实际上是从旁去协助四清工作队,以保证在运动期间不能出现任何医疗事故,防止一些“四不清”的干部从中破坏。更要防止“阶级乱人”的捣乱而出现医疗事故。或者由小容副队长同大家讲清此次的任务。”吴主任将问题交由冯小容去向大家解释。
“上级党委这次很重视我们医疗队,将整顿平泥农场职工医院的工作交由我们整个医疗队去完成。这是一项又光荣,但却是很艰巨的任务。因为我们不是直接去参加“四清”,却要配合四清。现在四清工作要清到农场职工医院的领导层,必然会出现一些反复,甚至是破坏的事情。医院是治病的地方,任何一点一滴的错误都不可能出,也不应该出的地方。我们的任务,仅仅是保证医疗任务的顺利进行,而不是直接去参与四清,大家的任务也只是做回各自的业务。由于我们每一个科都有,我们只是协助他们工作,搞好以及健全他们的制度。并且,我们也要组织落乡小组到他们各个分场去巡迥医疗,将党的关怀,送到每一个农场的职工去。”冯小容不愧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工作能手,年纪轻轻,讲出如此一套大道理。
会议之后,何金水回到赤医训练班宣布放假三个星期,回去总复习,三个星期后总测验。也好,基础课刚学完,开始部分临床课,来一个总复习,有好处的。
第二天一早,医疗队员们,打起了背包,乘坐一部租来的长途公共客车,前往离开海门三十多公里,地处南海边陲的平泥农场。
平泥农场位于珠江三角洲出口,整个农场由十二个分场加一个总场组成。农场职工总人数近三万多人口,加上总场所在地是一个小镇,配备有各种修理农业机械及农业加工的工厂、商店、和生活附属设施,以及从幼稚园到高中和农业职业专科学校的教育机构,是一个比较规模宏大的国营农场。农场的成员由三种人组成:一是由当地的农民以及外地移民到此的农民,这是一些对农业有一定经验的人。但此类人不多,大多被安排到各个分场去,作为学生农民的指导,教这些学生如何耕作;二是由学生组成。这些学生绝大部分是城市知识青年,毕业后考不上大学,留在城市无工可做,被称为“待业青年”或“知青”。
于是近几年来为了安置这些人,党和政府不断在城市中进行各种宣传动员工作,续渐地将部分知青动员“下乡务农”。这些人年青,甚么也不懂,无社会经验,无生活经验,只有天真的幻想。这一类人占大多数,每一个分场约有80%或以上,都是这一类型的“新农民”,两成左右是第一类农民,加插在这些知识青年之中,目的是“以老带新”,将他们老农经验传授教育给这些“新农民”。但这两类人在生活上、思想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人,因而也是隔隔不入;第三类是由越南回国,被安置在农场当农民。这些越南回国的人,不少在越南时根本不是务农,而是经商。回国之后,没有那么多的其他工作安置他们,只好由农场来处理,给他们栖身。不过这一类归国华侨,多数是集中在一两个分场,因为他们的生活习惯与上述两类人差异很大,很难将他们放在一个分场来共同生活。而农场的总场,多数由部队转业军人来管理。这些转业军人,部分在部队时已经在“军垦场”参加农业军垦,有一定的集体农业的经验。
不过,他们是军人,有军人的管理纪律,不同于一般农民。而且上述三种人,都是习惯了自由散漫,不是一般军人的纪律能够约束得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