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柳传志的领导智慧
8551900000030

第30章 爱事业就像爱生命 坚定信念身先士卒 (1)

在联想历史上,不少企业曾经给联想造成了压力,最开始是有着政府背景的老牌个人电脑企业长城;长城之后是南京同创,在1997年前后,这家有军工背景的个人电脑企业借助其特殊背景发展迅速,曾经逼得联想很被动;再之后是方正,凭借其良好的品牌优势和足够的人才厚度,也曾让联想承受了巨大的市场压力;今天的戴尔更是让联想上下为之紧张了好一阵子。此外,TCL、神舟等都曾给联想制造过一定的麻烦。

对于创业之初的艰难以及接踵而至的挑战,柳传志给出的答案是坚持目标毫不动摇:“每个人都要经历挫折,我们必须从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但联想有能力经受不利的经济环境的考验。我们已经有办法应付这种局面了。对于那些刚起步的新公司,我的建议是坚定不移。你们应该知道,每个人都面临着失败和挫折的可能,这是我们每个人人生经历的一部分,他们必须坚持自己的目标,并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动摇。”

一个领导者要想带领队伍成就大业,必须坚信目标,身先士卒。联想创业之初,面对各种困难和刁难,柳传志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事业心和坚忍不拔。柳传志那种视事业如生命的态度,不仅为企业的生存赢得了转机,而且鼓舞了同伴,吸引了人才,为联想的发展积累了比物质更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大凡成大事者,多是胸怀宽广之人。马云喜欢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男人的胸怀是被委屈大的。”

今天回望当年柳传志的种种行为,的确需要一点精神元素在里面支撑。在一切利润都不归企业家所有的年代,柳传志能开创联想今日之大局面,单纯只是靠满足其干一番事业的事业心似乎还远远不够,奉献精神当为柳传志事业心之外的另一支柱。柳传志能够一手把联想带大,与他志存高远、不计个人荣辱是紧密关联的。

柳传志对曾国藩极度推崇,其在多次内部讲话中都提到向曾国藩学习。两者之间有诸多神似的地方。一是带队伍。柳传志和曾国藩都基本上属于白手起家,前者的联想后者的湘军,都有浓郁的国家色彩。二是不仅做出了大事业,也带出了世界级队伍。曾国藩带出的队伍中,除李鸿章、胡林翼等文臣不说,武将江忠源、罗泽南、塔齐布、彭玉麟、杨载福等都成柱石。而柳传志旗下的杨元庆、郭为、朱立南、赵令欢、陈国栋都是或正在成为其所在行业的大佬。三是对外部环境的认知。曾国藩曾言:“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柳传志无疑是这种观念的信奉者,他多次说“不做改革的牺牲品,而做改革的促进者”。

众所周知,在中国企业家中,柳传志的谦恭是公认的。

很多记者写柳传志的时候,都有一种“和他是朋友”、“很近”的情绪的流露。因此,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就站在了联想的立场和角度。其实,真的是朋友、真的很近吗?当然不是。但为什么你会有这种感觉,这种明明不真实的感觉?这就是柳传志非常特殊的魅力。他让事实上离他很远的人都觉得很近。而更重要的是,在柳传志身上,这种风格并不造作,不是装给谁看的。

实际上,柳传志的谦恭是一种有自知之明的体现。柳传志格外推崇曾国藩,就是因为曾国藩多次检查自己如何不如左宗棠,如何不如他的幕僚,这就是一种自知之明,而不是自卑。柳传志继承并发扬了这种为人处世的哲学。不仅做人如此,做企业也是一样。他不仅知道自己哪些事情行哪些事情不行,而且对企业的长板、短板也了然于胸。所以他总是强调“学会妥协”,“有理想但不理想化”。

有两个关于势的关键词,一个是时势造英雄,另一个是势比人强,这两个词合在一起得出的结论是: 对领导者来说,要想成就事情必须因势利导。只有懂得因势利导,就会懂得如何利用各种有利或不利的现实,为自己的努力加分,或为自己蓄势。

柳传志不相信运气,厌恶投机,但他却是一个懂得因势利导的高人。柳传志最成功的一次因势利导的举动是1994年率先喊出“扛起民族产业的大旗”这一口号。也许有人说,口号人人都会喊,爱国主义的提法也是每个中国企业的心声。让我们回到1994年,回到那个外资大举入侵,国产品牌步步紧逼,民族情绪极度高涨的那一年。那一年,正好是联想蓄势待发,杨元庆摔打两三年后逐渐成熟的一年。这么多的天时地利人和凑在一起,很显然柳传志的举动不是喊两句口号那么简单。

案例1·坚持到底

汉卡的初战告捷,让联想与越来越多的客户建立了合作关系,借这个机会,联想可以卖更多的国外的微机,收益颇丰。但是没有“进口许可证”是柳传志最为头疼的一件事。在那个时代,计划经济的弊端已经显露无遗。旧制度的束缚让人施展不开手脚,于是很多人就此放弃了,但是柳传志却是一个永不言弃的人。柳传志信奉“上帝关闭一扇门的同时,必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因此,虽然苦于没有“许可证”,他却另辟蹊径,寻找那些手上有许可证的人。结果,还真的让他找到了。那便是中银集团的电脑部,是IBM微机的用户,而且有代理权。

不过,有了许可证并不表示万事大吉。在一次展会上,一个叫王珂的退役游泳运动员告诉柳传志,体委想要购买12台IBM微机,并且答应和柳传志签约。当柳传志费尽心思打通体委财务处这一关时,更麻烦的事情又来了。原来,体委购买这批微机的钱在中国仪器进出口公司,而且其手上掌握着“进口许可证”。当柳传志和王珂一起来到中仪的时候,最让人气愤的事情发生了。柳传志和王珂两人,一个想卖电脑,一个想买电脑,都是用自己的钱,却低声下气地找第三方中仪。中仪的业务员更是以代理就是外商为借口,在众目睽睽之下把柳传志轰出了门。

多年之后,柳传志回忆这件事时说:“我实在受不了,这对我来说是很屈辱的一件事情,当时我也40几岁的人了,当着那么多人……在科学院哪受过这个?”是的,那个时候的知识分子虽然不富有,但是至少还保留着一份尊严。被一个小小的业务员无理训斥,简直就是对人格尊严的一种践踏。然而,一心想把电脑卖出去的柳传志却顾不了这么多。

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最终得以登坛拜将,至于他能够从胯下穿过,是忍耐还是无奈,今天的我们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而柳传志面对中仪业务员的当众羞辱,没有选择当场恼羞成怒,甚至事后还笑脸相迎,陪对方闲聊、吃饭,甚至帮对方换外汇,不计个人得失,只为了把公司的这桩买卖做成。

成大事者不拘泥于小节,不在乎一时之得失。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中国,生意场上的事情有不少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这也正是诸多老外很费解的地方。当然,中国几千年来延续的传统,又岂是外人所能一下子就参透的。这当中的辛酸、苦楚和屈辱,也是难以计数的,只有当事人自己心里才最清楚。

柳传志受尽屈辱,万般艰难地搞定这桩生意之后,更加棘手的问题又来了。由于和香港中银的合作没有签订书面协议,完全是君子的口头协定,在分配利润时,不知道对方是有意还是无意,少给了2万美元。2万美元,就算在现在,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更不用说在那个年代了。横生的这一枝节让柳传志火冒三丈,当下决定奔赴香港讨债,最后却由于无法过海关而滞留深圳。

想讨债又想省钱的柳传志,选择了住在广东省科学院的招待所里,和一群陌生人共住一晚只需8元钱的房间。此时他的妻子正在医院里动手术,自己不能陪护却远在异乡为了公司追债。他连夜写了一封感人肺腑的书信,在信中,柳传志以讲故事的形式,把自己和一群中年男人一起为了公司奋不顾身的情形讲述给对方,最终打动了对方,成功追回了公司的钱。试想,如果没有对事业的无比忠诚和锲而不舍,柳传志能成为后来那个被推崇为企业教父的柳传志吗?

几年前,美国著名心理学博士埃尔森对世界100名各个领域的杰出人士做了问卷调查,结果让他十分惊讶: 其中61名杰出人士承认,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并不是他们内心最喜欢的,至少不是他们心目中理想的。这些杰出人士竟然在自己并非最喜欢的领域取得了辉煌的业绩,除了聪颖和勤奋之外,究竟是靠什么呢?博士走访了多位英才,其中纽约证券公司的金领丽人苏珊,如今她已经是美国证券界的风云人物,在被调查时,仍心存遗憾地说:“老实说,至今为止我仍不喜欢从事这份工作。”当博士问到,为什么不喜欢的工作还能做得那么优秀时,她的回答十分明确:“因为我在那个位置上,那里有我应尽的职责,我必须认真对待。”

不管喜欢不喜欢,这份事业就是自己必须面对的,没有理由去草草应付,而是应该尽心尽力,因为有责任感才可以创造奇迹。事业心,责任感,这些都是能够震慑人心的词。《易经》有云:“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简单地说,就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却又帮助了他人,这个就是事业。

为了对自己的企业负责,对员工负责,柳传志置生病的妻子于不顾,并因此遭到家人的谴责,虽然感到极度愧疚却又无怨无悔。柳传志的奋不顾身、忍辱负重、执著坚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着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