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世民管理日志
8551700000036

第36章 十二月大匠无弃才

第一周星期一宽大

其志,平正其心宽大其志,足以兼包;平正其心,足以制断。——《帝范君体第一》【译文】人君应该有宽广和远大的志向,这样才足以兼容并包;使自己的心平静正直,这样遇到事情才足以正确决断。“志,心之所之也。”唐太宗作为一国之君,管理着整个国家,如果他的志向短浅,怎么能心怀天下、包容宇宙、涵容万物呢?怎么能有容人的器量呢?身为国君,如果心不平正,则难以明辨是非;以平正的心态看待人与物,就会辨认出他们本来的样子。《大学》有言:“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心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所谓修身,就是要做到能够使自己的心平正。一个人心中有愤怒,则做不到平正;心中有喜好,则做不到平正;心中有忧愁,则做不到平正;心中有恐惧,也做不到平正。第一,树立远大志向,着眼于长远利益。以一颗泰然的心对待眼前的功过与得失,只要最终达成目标、取得成果,牺牲短期的蝇头小利又何妨?第二,摒弃私心和个人好恶,客观地看待人与物。树立正确的评判标准,以成果为导向,判断人与物的存在价值,升迁应当依据员工对组织的贡献度而定。

星期二恩威并用

非威德无以致远,非慈厚无以怀人。——《帝范君体第一》【译文】没有威望和好的德行就不能号召远方;没有慈善和广厚的爱心就不能安抚万众。身为国君,没有威严和崇高的德行,则不能使邪恶畏服,不能弘扬正道,国家就不会太平;而一味穷兵黩武,以残暴之心对待天下,也会导致民怨载道、分崩离析。威德的建立不是依靠强制力量,而是顺应天道和民意,严厉制裁不符合道义的行为。孔子曰:“慈可以服众。”树立威德之后,还需要用慈善和厚爱来抚恤天下,让尊崇道义者得到实惠。一次,唐太宗准备在洛阳修建一座行宫,结果有个叫张玄素的官员上奏反对,并尖锐地指出,如果太宗这样做,就和身死国灭的隋炀帝一样滥用民力、昏聩透顶。唐太宗看了奏折之后不仅没有下令诛杀胆敢犯上的张玄素,反而采纳了他的建议,停止修建洛阳行宫,并嘉奖了直言进谏的张玄素。这件事情对于文武大臣的影响极大,大家在感受到唐太宗威严治国的同时,还体会了太宗宽厚施恩的一面。奖惩必须公正而客观,奖惩也要公开和分明。

星期三仁、礼、孝、恭抚九族

以仁,接大臣以礼。奉先思孝,处位思恭。——《帝范君体第一》【译文】以仁义来安抚九族,对大臣要以礼相待。敬奉祖先要想到孝,高居皇位要想到谦恭肃敬。这段话提及了四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仁、礼、孝、恭。“仁”的含义非常宽泛,具体而言,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通情达理、为别人着想等。作为国君,需要以仁义来对待皇亲国戚,唐太宗也有言:“九族之亲,长者安之,少者怀之、爱之,勿可骄慢。”“礼”指符合规范的行为准则。这些行为准则可能是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礼节,也可能是为了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刻意制定的。对待大臣,必须遵循约定俗成的准则,不能蛮横无理地对待他们;否则,不是培养出奴隶,就是造成大臣的背叛。“孝”指对父母的奉养和顺从。“孝”的精神内核是对前辈的尊敬和奉养,这是人类社会需要遵守的基本准则。“恭”指谦虚、恭敬。身居高位,很容易产生傲慢、骄傲的情绪,对别人颐指气使。这是修养不够的表现。越是有涵养的人,越是表现得谦恭,而这样的人,才会赢得别人真正的尊重。在组织内部提倡仁、礼、孝、恭。星期四借助外力

旷道不可偏制,故与人共理之;重任不可独居,故与人共守之。——《帝范建亲第二》【译文】这么旷大的国家一个人怎么治理得好呢?所以要与别人来共同治理它;这么至尊至重的皇位一个人怎么守得住呢?所以要与别人来共同守卫它。项羽不信任手下的将领,最终走向灭亡;而刘邦能够放手用人,最终获取了胜利。唐太宗深知一个人治理国家不能长久,一个人独守皇位不能稳固的道理。所以,他信任并重用人才,让他们发挥各自的长处,减轻自己的重任。身为管理者,事必躬亲,企图依靠一己之力做完所有的事情,无异于天方夜谭。一个人的时间、能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即使你才华卓越,也如同在暗夜中点灯,照亮的范围有限。因此,要使自己的事业扩展,必须善于借助外力。很多从一线被提拔上来的管理者,在走上管理岗位前,他们是公司的业务精英,是生产能手,是成功的自我管理者。可是,当他们成为管理者之后,却没有及时转换角色,不懂用人、分权、授权等,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管理者的成效来自于被管理者的成功——这是对管理者角色的最准确的定位。管理者的职责就是让下属充分发挥能力,让他们更成功。合理运用授权,将权力和事务分给部属,然后致力于让他们成功。

星期五集权、分权

封建亲戚,以为藩卫,安危同力,盛衰一心。——《帝范建亲第二》【译文】分封皇亲国戚,让他们成为国家的藩卫,大家同心协力关心国家的安危盛衰。采用分封制还是中央集权制来维护国家的统一?这是每一代帝王都绕不开的问题。唐太宗以他睿智和实践经验,对这个问题提出了深刻的见解。一方面,他还是主张采用分封皇亲、贵族、功臣等,来稳固国家的统治。他吸取了秦王朝覆灭的教训,认为不任用皇族本家、独断专权是导致秦朝短命的原因。另一方面,唐太宗看到汉朝分封王族,诸侯地广兵强,导致诸王叛乱。

因此,他主张“众建宗亲而少力,使轻重相镇”,就是多分封一些宗亲王族,又不让他们实力过于强大,并且让他们相互制约。集权和分权,是管理者需要掌握的管理艺术。古语云:“流尽其源竭,条落则根枯。”支流没有了水,整个水源就要枯竭;树枝都凋落了,树根就会枯死。如果过分集权,不通过“分封”的方式来构建管理团队,那么管理者就没有羽翼,形不成稳固的根基,决策很难得到有力执行。如果权力过于分散,部属权力过重,管理者将被架空,无法实现有效管理。启用你信任的人,给予他们一定的权位,让他们和你一起成为共同的利益群体,这样他们才会和你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共同开创事业。同时,权力的分享必须得到有效的平衡和制约。

第二周星期一亲疏并用

远近相持,亲疏两用。——《帝范建亲第二》【译文】关系亲近的人和关系疏远的人一起任用,让他们相互牵制。用人不能全都用自己的三亲六故,也要任用一些和自己没有关系,但可靠而又有才能的人。这样就能够起到远近相互牵制的作用,有效地避免拉帮结派、相互勾结的行为。纵然有一些人心里生出叛逆朝廷的野心,也会因为无人响应,或被别人阻遏,而成不了气候。如何实现组织权力的制约和平衡?这是每一位管理者都会面临的问题。在重要职位的任用上,管理者大多会选择自己的亲信。这样的做法容易损失更多优秀的人,因为当贤能之士看到你是一个任人唯亲的人,他们就不愿意追随你。另外,总是任用亲信,就可能形成权力之间的互相勾结,最终造成权力失衡。应当将关系亲近的人和关系疏远的人并用。

星期二博达

君德之宏,唯资博达。——《帝范建亲第二》【译文】国君德行的宏大,唯有依靠博学通达才可以实现。唐太宗深知独断专行的危害,所以他非常注重听取他人的意见。贞观八年(634),大臣皇甫德参上书奏事,因为言辞过于激烈,触怒了唐太宗,唐太宗认为皇甫德参是在诽谤朝廷,要将他治罪。魏徵进言劝谏说:“过去,贾谊在汉文帝时上书奏事,其中说:‘有可以为君王痛哭的,有可以为君王长声叹息的。’自古以来,上书奏事,通常多激烈而迫切的话,如果不激烈迫切,就不能打动君主的心。激烈迫切就相似于诽谤,希望陛下仔细详察说的对与不对。

”唐太宗听后,觉得他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不但没有治罪于皇甫德参,反而赐给他二十段帛。管理者修炼自身的德行,不仅需要投资时间于书本和课程的学习,而且需要怀着一颗谦虚的心,勤于求教,乐于求教。当然,部属的意见不可能全都正确、合理,有些甚至很幼稚。对待这些意见,如果一味予以否决,表现出轻蔑或嘲笑,就会挫伤提建议者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就会阻塞沟通渠道,很难得到有效的意见。管理者首先应当肯定主动提建议的行为;其次,要善于发掘“幼稚”建议中的合理部分并予以采用;再次,对于错误建议则应当予以解释和说明,直到提建议者内心认同。以谦虚好学的态度,广泛地听取意见。

星期三设分悬教

设分悬教,以术化人。——《帝范建亲第二》【译文】张设名分,悬示教令,以法来管理和教化人民。设立名位、职责、权利,将政令和法令公之于众,人民才能知晓对和错,才会趋善避恶,遵道守法。管理者都明白制度的重要性,他们花费人力、财力,甚至不惜重金聘请专业人员,为组织构建管理体系,制定详尽的管理制度,可成效却不尽如人意。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把制度公之于众。仅仅停留在纸面和口头上,对组织的管理状况不具有任何改善意义。制度无法执行,是因为人们根本不知道制度的存在,或是人们并不清楚遵守制度的好处和违反制度的后果。只有让所有人都明确知晓制度的内容和相应的奖惩措施,才可以真正发挥制度的作用。在组织内部构建透明化的管理机制,做到制度透明、评估透明、奖惩透明。

星期四应务适时

应务适时,以道制物。——《帝范建亲第二》【译文】顺应时代潮流和当前形势,因时制宜,依据事物运转的规律来驾驭万物。道是统御万物的秩序,道永远不变;然而,道的表现形式、存在条件却不断变化。因此,管理者既要遵循真理,坚守核心价值观,又要因时因地制宜,懂得灵活变通。经验是人类认知外部事物的重要工具。积累丰富的经验,可以触类旁通,复制借鉴,但也正是经验的作梗,人们经常作出错误决策。因为决定成败的环境、条件等因素时刻变化着,对这些因素的考察和认识不准确,就可能导致失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水土、气候等环境发生了变化。管理者需要树立并坚守组织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超越利润之上的追求,例如,松下电器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制造像自来水一样充裕而有用的产品;惠普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为我们所从事的领域贡献技术;尊敬惠普人并给予他们机会;提供顾客负担得起的高品质产品”。一方面,管理者需要树立核心价值观,绝不轻易更改;另一方面,在处理具体事务时,需要细心地觉察变化的因素,灵活变通地运用真理。

星期五蓄势待发

士之居世,贤之立身,莫不戢翼隐鳞,待风云之会;怀奇蕴异,思会遇之秋。——《帝范求贤第三》【译文】精通古今事务、贤达清明的杰出人才,处身立世,没有不收敛羽翼、隐藏鳞甲等待风和云相会的;包藏着奇特的本领,积蓄异常的才能,想着圣主和贤臣会遇的时候。“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这是楚庄王的故事。楚庄王能够一鸣惊人,是因为他懂得在有所作为之前隐藏自己的锋芒,暗自修炼学识和品德。管理者在怀才不遇或时机未熟的时候,绝不能怨天尤人、无所作为,而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提升自己的素质与技能,这样才能在风云会遇之际振翅而飞。管理者的自身能力和成就的高低永远是成正比的。“春播种,夏耕耘,秋收获”,这是自然的规律。春天不播种,夏天不耕耘,能指望秋天收获果实吗?同样的道理,不提升自己的素养和才能,又怎么能希望在机遇降临之时乘风扶摇而上呢?要学会蓄势待发,也就是在暗中积蓄自己的力量,等待时机成熟的时候喷发而出: 第一,要具备忍辱负重的精神。第二,管理者要甘于寂寞。

第三周星期一借助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