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朋友--贾平凹写人散文选
8550200000115

第115章 《唐兴顺散文》序

因为在《美文》杂志社工作,就接触了许多作家。作家里也是各色人等,有的文不如人,有的人不如文,有的见过一面了从此不愿再见,有的相见无事,不见倒又想他。唐兴顺是从河南风尘仆仆地来过一次,他长得很厚实,言语也质朴,大家对他的印象非常好。在我的观人经验里,越是像文人的越不是真正的文人,模样朴拙者却往往成文章高手。再者,不服一人或逢人便服都是妄人。唐兴顺走后,我对编辑讲:要重视这个人!果然以后他写得很多,除了在《美文》上发表过,国内一些重要的报刊上常见到他的作品。我曾经把他和许多作家作过比较,企图要验证我的一些看法,比如他不是专业作家,也不就职于文化部门,他首先是为写作呢还是首先在活人,他和书斋化的作家区别在哪里,带到作品里又有哪些特点?当现在相当多的人写作成了他的工作,为文章而文章,使散文愈来愈佻丽浮华,唐兴顺和类似唐兴顺的写作会给我们什么启示呢?还有,当我们普遍对散文现状不满,努力促进散文改革,有许多新的概念出现,而又同时有了语言暴力的黑客侵入,使散文失去散文的纯洁,唐兴顺这一类作品对于建设汉语基础上的新散文还有什么可供参考的价值吗?当然,唐兴顺散文的影响还未到日在中天的程度,就他本人而言,一切还在发展中,但认真地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有很多话头。

现在,唐兴顺将他的新作结集一册《大道在水》,我重新又读了其中大部分篇章。散文写作,它不同于长篇写作,一部优秀的长篇可以使读者同时熟知了作者的名字,而我们往往知道某某是著名的散文作家,却不知道他究竟写了什么散文。散文作家是宜于读他的结集的。《山崖之树》给我最强烈的东西是精神饱满,或许我差不多要老了,我最困惑和害怕的是文章里的精神不饱满。精神,当然指文学精神,既是境界的高远也是激情的洋溢。唐兴顺来自基层,有着极其繁忙的政务工作,《山崖之树》却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就事论事的文字,他思考的是社会和生命,高蹈大方,而又脱俗,充满了一种雅致。他的文笔当然好,却没有刻意修饰的痕迹,起伏断续率真自然。精神饱满使文章有了一股鲜活,这如灯笼的通明和苹果上的未经涂染的那一种红的颜色。

唐兴顺的这部新书,我相信如果能静下来读,读进去,喜欢他文章的人会越来越多,能读出快感和思想的。

2001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