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快餐.十九世纪:欧洲中心
8544300000007

第7章 亚历山大一世

亚历山大一世,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使俄国的版图和势力范围又向欧洲心脏地带推进一步,使俄国成为当时欧洲的霸主。亚历山大一世时代是沙皇俄国历史上的全盛时期。他建立起来的欧洲新秩序,历经19世纪中期欧洲政治版图的多次变迁,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登和约》才被完全取代。

一、弑父者

亚历山大一世(1777年12月23日~1825年11月19日)俄国沙皇(1801~1825年在位)。保罗一世之子。幼年由其祖母叶卡捷琳娜二世抚养。1784~1795年从教于瑞士启蒙思想拥护者拉阿尔普。1801年3月23日其父保罗一世在宫廷政变中被弑。亚历山大继任沙皇。

亚历山大一世

在历代俄国沙皇中,亚历山大一世是最难以评价的一位,动荡的年代更反映出他思想的复杂性。从小,他成长于祖母叶卡捷琳娜和父亲保罗的矛盾敌视的夹缝中,在两者之间保持着平衡,既得祖母的欢心,又得父亲的重视,初步显示出这位“王座上的演员”的能力。

1796年,一代女皇叶卡捷琳娜大帝驾崩,她临终曾立下遗嘱,由孙子亚历山大直接继位,但最终还是由亚历山大的父亲保罗抢先一步登上沙皇宝座。实际上知道内情的亚历山大并没有显露出意见。

保罗一世即位后,他乖戾暴躁的性格和他联法抗英的政策都引起了贵族阶层的深深不满,他甚至与拿破仑约好远征印度,导致大批官兵无谓的牺牲。1801年,参政院官员、近卫军官兵在英国支持下发动了政变,保罗一世在寝宫中被勒杀,亚历山大在半推半就中成为俄国新沙皇。实际上,亚历山大事先知道政变阴谋,而且默许了政变之后由他继承皇位。尽管此变化符合俄国的发展利益和多数人的意愿,但亚历山大还是长期深受良心的谴责,这应该也是造就他复杂性格的一大原因。

二、内政改革

19世纪初叶,俄国农奴制开始发生危机,为防止革命爆发,继位初,亚历山大一世伪装自由主义者,释放一部分政治犯,放松书刊检查制度。1802年仿照西欧国家政府机构模式,设立外交、司法、内政等8个部,并成立大臣会议。1803年发布法令,允许地主在获赎金后释放农奴,允许商人、市民和国有农民购买无主耕地。1808年委托斯佩兰斯基伯爵拟订国家改革草案,在他的倡议下,1810年成立了作为咨询机构的国务会议。亚历山大前期内政上的最大的举措是推行军屯制度,就是在国有的土地上推行兵农合一的制度,既训练了一支庞大的后备军队,又使其自给自足,不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但这些措施,并未触动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基础。亚历山大一世在位后期对内政策日趋反动,实施阿拉克切耶夫制定的警察专制政策,继续推行军事屯田,并允许地主随意把农奴放逐到西伯利亚。

三、外交政策

在对外政策上,亚历山大一世采取灵活的策略。继位初,同法、英修好。1804年,亚历山大确立了联英抗法的决策,1805年参加反法同盟,亲任俄奥联军总司令,12月在捷克的奥斯特里茨第一次亲身领教了拿破仑这个科西嘉怪物的厉害,损失惨重之后乘夜逃脱。

1806年,拿破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了普鲁士,进入波兰,这严重威胁到了沙俄的利益,亚历山大不得不再次组织抵抗。1807年波兰战场,本格尼森率领的俄军节节败退,亚历山大被迫求和。亚历山大与拿破仑在涅曼河中心的木筏上举行了一对一的会谈,亚历山大又一次将他“演员”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最后双方签订了《提尔西特和约》,实际上是法俄两国瓜分欧洲的协议,两国结盟,瓜分波兰,俄国承认拿破仑在欧洲各国的既得利益,法国则允许亚历山大在瑞典和巴尔干“自由行动”。利用这个“自由行动”,此后的几年,亚历山大使北极熊的贪婪本性重新发作起来,1809年入侵瑞典,夺取整个芬兰和瑞典本土的一部分。1811年,再次入侵土耳其,夺取了摩尔多瓦东部地区,后来,还吞并了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

亚历山大一世与拿破仑会谈

很快,俄国同拿破仑的关系破裂,又一场战争已不可避免。导火线是波兰问题,拿破仑坚持要在波兰地区建立一个华沙公国,但俄国绝不肯让出其已经得到的肥肉,矛盾的根源还在于俄国参加拿破仑对英国的“大陆封锁体系”严重损害了国内资产阶级的商贸利益,迫于压力,亚历山大又重新向英国靠拢,这就触怒了拿破仑。

四、卫国战争

1812年6月24日,拿破仑率领近60万军队侵入俄国。他没从俄国首都圣彼得堡开刀,而是单刀直入,直取俄国心脏莫斯科。他想借助占领莫斯科来孤立几百公里外的圣彼得堡,然后等待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投降。战争一开始,俄军节节溃败,几乎无还手之力,斯摩棱斯克很快失手,丧失大片国土。9月7日,在莫斯科以西124公里处的博罗季诺,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指挥12万俄军同法军展开著名的“博罗季诺会战”,在战斗中俄军死伤惨重,损失约4万人。为保存俄军有生力量,库图佐夫决定放弃莫斯科,诱敌深入,让俄国广袤的国土“像海绵一样吸干拿破仑这股洪流”。9月14日,莫斯科城里部分居民随同军队一道,撤离莫斯科。

9月15日清晨,历史性的时刻到了,拿破仑骑马带队浩浩荡荡进入莫斯科城。尽管此时的莫斯科看上去像一座空城,法军在空荡荡的大街上几乎看不到任何居民,然而占领莫斯科毕竟是一个大的胜利。法军士兵都认为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此时的拿破仑也认为可以静静地等待亚历山大来投降,然而法国人的美梦才做了一天就破灭了。

16日夜,拿破仑正在克里姆林宫休息,突然一名副官走到近前把他叫醒,神色慌张地说:“陛下,莫斯科全城都烧起来啦!”拿破仑匆忙穿好衣服,透过克里姆林宫的窗户向外眺望,只见莫斯科全城烈焰腾空,一片火海。这位法国皇帝顿时惊得面如土色,连声叫道:“多么可怕的景象!”此时正赶上狂风大作,火势更加猛烈。克里姆林宫附近、莫斯科河南岸一带和索良卡等地,火逐风飞,烟焰满天。最后,连克里姆林宫也燃起了呼呼的火苗。

拿破仑惊呼“多么可怕的景象!”

在侍卫的搀扶下,拿破仑逃离一片火海的克里姆林宫。此时,莫斯科城内已经乱成一团。法国人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大部分粮草、大炮和枪械,还有住所慢慢化为灰烬。

在俄罗斯爱国诗人的笔下,这场大火被赋予了拟人化的色彩,它就像一个勇敢的战士,把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大军赶出莫斯科。但是俄罗斯人又不得不面对一个惨烈的现实:一个美丽的城市毁于一旦。

被大火赶出莫斯科的拿破仑仍没有死心,他认为俄国军队所剩无几,莫斯科已成废墟,圣彼得堡唾手可得,亚历山大肯定会来求和。他派了使者找沙皇商议停战,亚历山大斩钉截铁地回答:只要俄国疆土上还存在一名法国士兵,就不议和!

俄国冬天的酷寒又即将到来,四周都是虎视眈眈的俄军,后方的补给线面临被切断的危险,而且,拿破仑的军队中爆发斑疹伤寒,“斑疹伤寒将军”的杀伤力超过任何一位敌将。拿破仑不得不决定撤退,而此时他的60万大军只剩下了10万出头。从莫斯科到巴黎,法军一溃千里,沿途屡遭俄军袭击,狼狈不堪。11月14日,撤退的拿破仑大军被第聂伯河拦住去路,而此时库图佐夫的追兵逐渐逼近。由于桥梁已被俄军破坏,拿破仑强迫士兵下水架设简易桥,由于天气寒冷,很多下水建造浮桥的人都冻死了,最后只剩下1万多名士兵跟随拿破仑狼狈逃回国内。

五、结盟反法

亚历山大迅速组织起了有俄、英、普、奥、瑞等国参加的第六次反法同盟,1813年10月莱比锡一战(此战被称为“民族之战”,因为欧洲几乎每个民族都有人参加,而且也确实关系到每个民族的命运),联军终于打败了重新组织起来的拿破仑大军。亚历山大以“解放者”的身份,同普鲁士国王、奥地利首相一起雄赳赳地踏上法兰西的国土。法国外交大臣塔列朗宣布投降,拿破仑退位,被放逐到厄尔巴岛。

战后,欧洲各国代表在维也纳举行大会讨论战后新秩序问题。除土耳其外,每个欧洲国家都有代表参加,实际上起主要作用的是俄、英、普、奥四大国。亚历山大与普鲁士国王结成联盟,主张由俄国独吞波兰,由普鲁士得到萨克森作为补偿,但遭到奥、英的强烈反对,几乎要兵戎相见。与此同时,拿破仑奇迹般回到法国,重新建立拿破仑帝国。这终于促使正在维也纳打口水的各国政要团结起来,迅速签署了《最后文件》,亚历山大如愿以偿得到了波兰的大部分。很快拿破仑兵败滑铁卢,亚历山大第二次胜利进驻巴黎。

六、神圣同盟

1815年维也纳会议结束不久,由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发起,得到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的赞同,于同年9月26日在巴黎签署《神圣同盟宣言》,标榜根据基督教教义处理相互关系,宣布:三国属于上帝统治下的“同一家庭的三个分支”,三国君主以“手足之情”“互相救援”。引导臣民和士兵“保卫宗教、和平与正义”,要求人民遵守教义,恪尽职责。并邀请承认盟约原则的国家参加同盟,大部分欧洲各国加盟。这个同盟已经有了后来国际联盟、联合国的雏形,但在当时的作用是协调各国政府的关系,以便共同镇压各国国内的民众运动。1820年,这个“以正义、仁慈、和平为宗旨”的同盟,第一次发挥了作用,在亚历山大建议下组织镇压了意大利、西班牙的革命。后因欧洲革命蓬勃发展,列强间矛盾加剧,1822年后名存实亡。在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和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冲击下,同盟瓦解。神圣同盟实际上维护维也纳体系、维护君主专制政治秩序的君主互助同盟。

七、孤独的王者

巅峰时期的亚历山大,却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回到圣彼得堡之后,亚历山大好像变了一个人,精神和意志急剧退化,喜欢独处,越来越深居简出,思想上逐渐倾向于神秘主义,对东正教越来越虔诚,多次表示希望退位。

据说亚历山大与欧洲各国许多贵妇有过私情,甚至还传说他有恋妹癖,但他只对“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感兴趣,终身没有留下一个后代。1825年,史载亚历山大暴卒,但据说他实际上只是遁入空门,后来还以修士库兹米奇的身份出现过。

亚历山大一世时代,通过一系列战争,主要是与拿破仑的战争,使俄国的版图和势力范围在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时的基础上,又向欧洲心脏地带推进一步,当他的铁蹄踏遍欧洲各国时,已毫无疑问是当时的欧洲霸主。亚历山大一世时代是沙皇俄国历史的全盛时期。而他作为主要参与者通过维也纳诸条约、“神圣同盟”建立起来的欧洲新秩序,历经19世纪中期欧洲政治版图的多次变迁,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登和约》才被完全取代。单纯从亚历山大一世的功绩上看,他可堪比彼得大帝和祖母叶卡捷琳娜大帝。他就任期间,放松农奴制度,打败拿破仑,组建神圣同盟,吞并芬兰和高加索地区,扩大了俄罗斯领土,在他任上,俄罗斯是欧洲大陆最强的国家,尤其是在拿破仑第一次流放时,俄罗斯的威名达到顶峰。

但是从另一方面,此人又优柔寡断,极有自尊,不听人言,是个有两面性的沙皇。他矛盾的个性还表现在他的思想上。沙俄皇宫是欧洲最顽固的专制主义堡垒,而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亚历山大,却深受具有共和主义和民主自由思想的老师拉阿尔普的影响。后来,他的铁蹄在追击拿破仑的战争中踏进法国这个启蒙主义思想的大本营,更开阔了他的眼界。他曾经这样评价过同他的统治根本对立的民主自由思潮:“也许这些东西都是幻想和错误,可这都是我年轻时赞同过、信奉过的东西,不应由我来进行惩罚。”亚历山大思想和行为的诸多矛盾之处,给俄国历史留下了诸多谜团,使他被后人称为“至死如谜的司克芬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