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状态
即界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大、晋升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等)、身体不良状况(如长时间加班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它的特点是时间短暂、影响轻微并能够自己调整。
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它的特点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往往对障碍对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及动作行为等),而对非障碍对象可能表现很正常。对其社会功能影响较大,可能使当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标准完成某项(或某几项)社会功能。
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它可引起强烈的心理反应,出现明显的躯体不适感,只能勉强完成部分社会功能。
根据异常心理发展的程度分析,异常心理有以下类别。
病态心理
自私、贪婪、吝啬、空虚、迷信、虚荣、嫉妒、自卑、孤僻、固执、多疑、自我封闭、病态怀旧、定式错位等。
情感缺陷
焦虑抑郁、暴躁、淡漠等。
神经症
常见的有焦虑反应、恐怖症、神经衰弱症、疑病症、抑郁症等。
心理过程障碍
如感知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和意志障碍以及综合性的意识障碍和智力障碍。
人格障碍
主要表现为人格形式障碍、人格特质障碍和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有偏执型、分裂型、自恋型、回避型等人格障碍。
性行为障碍
表现为性冲动障碍和性对象的歪曲。
(1)功能障碍。如阳痿、性冷淡、性厌恶等。
(2)对象歪曲。如同性恋、恋阴癖、恋物癖、兽奸等。
(3)活动歪曲。如露阴癖、窥阴癖、异装癖、口交、施虐淫、尸奸等。
(4)反社会。如强奸、乱伦等。
精神病
一般分为精神分裂症、情感精神病和偏执精神病三类。
心身疾病
亦称心理生理反应,是一种具有心理病因的躯体疾病。所包括的范围极广:
(1)心血管系统。原发性高血压、偏头痛、心绞痛、心动过速等。
(2)胃肠系统。消化性溃疡、溃疡结肠炎、神经性厌食症等。
(3)泌尿生殖系统。排尿障碍、阳冷、阴冷、月经失调或痛经等。
(4)内分泌系统。甲状腺机能障碍、糖尿病等。
(5)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慢性呃逆等。
(6)皮肤系统。荨麻疹、突然性斑秃、神经性皮炎等。
(7)肌肉和骨骼系统。周身疼痛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5、心理健康维护
现代文明社会要求人们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不仅要拥有良好的智商,还要有良好的情商。出现心理问题时,人们开始重视并寻求咨询和医疗,这是社会文明进步和人们文化素质提高的一种表现。生活条件越好,文化层次越高,人们对心理卫生的需求也就越迫切。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现象极其复杂,每个人的情况千差万别,不能像测量血压或体温那样划出一个明确界限。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程度:其一,能正确对待自己,有自知之明,对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评价,不自卑、不自亢,能正确对待别人,善交友。与人交往时,善意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喜悦等)多于敌意的态度(如怀疑、嫉妒、憎恶等)。其二,能正确对待工作,热爱学习和劳动。劳动、工作和学习对于心理健康之重要,犹如身体之必需维生素,饱食终日而无所事事,即使体格再健壮,其精神也是空虚的。其三,能正确对待环境,适应能力好。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总在不断变化之中,秋去冬来,人们应当调整自己的衣食住行以适应四季气候的变化,要改造自然首先要适应自然,对待社会环境也是这样。面对客观现实要分析哪些是需要改变和可能改变的,哪些是不可能或暂时不能改变的,以此为依据来决定自己应该采取何种态度和行为。其四.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麻烦,不退缩、不逃避、不幻想。
一个人如能做到以上4个方面,他就可以使自己的心理处于一种和谐、自然的健康状态了。另外,这四条“正确对待”既可以作为心理健康的手段,也可以作为心理健康的目的,在这里是把手段和目的一体化了。心理健康同时是一种理想和追求,没有止境。
良好的心理健康是人一生适应各种挑战的精神支柱,是保持良好生活质量的精神动力。作为健康的现代人,应该拥有正常的智力,能够较好控制情绪,具有对事物和他人的爱心,具有适应和改造周围环境的处世心态,具有坚忍的意志品质和完整的人格。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乐曼提出的十条心理健康标准,是目前公认的“标准的标准”。
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心理健康的维护
心理失衡,是一种不健康的状态,会影响一个人的社会定位及价值成就。因此,必须设法摆脱异常心理,维护心理的健康。
加强修养。
遇事泰然处之
要清醒地认识到生命总是由旺盛走向衰老直至消亡,这是不能抗拒的自然规律。应当养成乐观、豁达的个性,平静地接受生理上出现的种种变化,并随之调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主动地避免因生理变化而对心理造成的冲击。事实上,那些拥有宽广胸怀、遇事想得开的人是不会受到灰色心理疾病困扰的。
合理安排生活,培养多种兴趣
人在无所事事的时候常会胡思乱想,所以要合理地安排工作与生活。适度紧张有序的工作可以避免心理上滋生失落感,令生活更加充实,而充实的生活可改善人的抑郁心理。同时,要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广泛者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生活丰富多彩就能驱散不健康的情绪,并可增强生命的活力,令人生更有意义。
尽力寻找情绪体验的机会
一是多想想你所从事的事业,时时不忘创新,做出新的成绩,跃上新的台阶;二是要关心他人,与亲朋、同事同甘共苦,无论悲欢离合,都是对心理的撼动,它会使人头脑清醒,心胸开阔;三是多参加公益活动,乐善好施,为子孙造福。最好是学会一门艺术,无论唱歌弹琴、写作绘画、集邮藏币,都会使你进入一种新的境界,产生新的追求,在你的爱好之中寻到乐趣。
保持心里宁静
面对大量的信息不要紧张不安、焦急烦躁、手足无措,要保持心情宁静,学会吸收现代科学信息的方法,提高应变能力。最后,要尽量多地设想出获取它们的可行途径,并选择一个最佳方案行动,从而减轻个人的心理负担,又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适当变换环境
一个人在一个缺乏竞争的环境里容易滋生惰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过于安逸的环境反而更易引发心理失衡。而新的环境,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生活,可激发人的潜能与活力,变换环境进而变换心境,使自己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避免心理失衡。
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要根据社会的要求,随时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使之更符合社会规范。要摆正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对待个人得失、成功与失败。这样,就可以减少心理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