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的资本
8541000000017

第17章 习惯的力量(15)

这类人本来就有着一种轻视自己、自我削弱和不愿去主宰一切的倾向。他们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完全依赖自身以外的力量,依赖他人、组织及大自然。他们并不固执己见,不做自己做的事,一心一意听从外在力量的指挥。他们也往往很少去体味一下“我要”或“我是”这种感觉是什么滋味。在他们看来,生活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既无法去主宰也无法去控制……有些人不仅轻视自己,屈从外力,而且还自我伤害、自我折磨。

弗罗姆描述的这种性格,还被有的心理学家称为“被动症”人格。

“在各种灾难来临之际,首先惊慌失措的是他们,而他们又往往是最没主意的一群;倘若没有他人相助,他们就甭想办成事情,而平时又羞于启齿向他人求助;缩手缩脚,寡言少语则是他们的一个专长。”

这种性格的人有两个特征:

(1)懒惰依赖依赖,通常表明两层含义:一是个人缺乏主宰自己命运的能力;二是当事人缺乏一种主体意识。前者是由于知识和经验不足,导致依赖心理的滋长,而后者则是一种观念,一种品质的缺陷,致使当事人对他人的被动依赖。

他们在生活中的表现是:

总是需要他人的督促,只有别人告诉他们什么,才知道做什么;在生活中也表现为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主张;

他们常常是按部就班地生活和工作,创造性极差,无法独自完成某项工作任务,却又缺乏主动合作意识。

显然,这种依赖性不是一朝一夕生就而成的。他们的性格一般发源于幼年时期。幼年时期儿童离开母亲就不能生存,在儿童印象中保护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母亲是万能的,他们必须依赖她,总是怕失去这个保护神。

这时如果父母过分地溺爱其子女,或者因内疚、自觉有负罪感而超乎常理地爱护其子女,或者因内心自卑而特别优待其子女,以此来获得子女的爱戴、尊敬、满足其自尊心,因此鼓励子女依赖父母,这就使他们失去了自立的机会。

这样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己作主,而总是依靠他人来作出决定,缺乏自信心,终身不能负担起选择及采用各项权利的责任。

(2)消极等待

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性格中缺乏一种主动出击的品质。所以在不幸来临的时候,他们的态度是消极防范,惊慌失措;他们没有足够的勇气去主动地认识困境,弄清事理,以选择走出困境的契机。他们往往是在不明不白中等待。

懒惰依赖,消极等待,构成了一些人性的悲剧。

其一,导致他们对困境状况的不明不白。

人要摆脱困境的束缚,首先要对引起困境的主观和客观原因作出正确判断,然后对其危害程度以及可能引起的连锁反应及时准确地弄清楚。

对于懒惰依赖,消极等待的人来说,由于他们既没有积极主动的意识去认识和把握困境,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认识和驾驭困境的变化。所以,他们对困境的状况以及实际危害模糊不清,也难以决定走出困境的行动。

其二,错失良机。

人生在于设计,在于主动地谋划。机遇是人生飞跃必不可少的条件,然而机遇是与这种懒惰等待的人无缘的,它只垂青于那些富有进取意识和创造力的人。

机遇,往往是在人作出积极准备的过程中出现的。在相同情况下,有的人有机遇,走出困境,而有的人却与机遇无缘,自然也就难以走出困境。这种积极的准备,就是一个创造过程。试想,一个人如果陷入人际矛盾复杂的困境中,不积极地创造条件化解矛盾,就会丧失解决问题的契机。同样,如果你身陷囹圄之中,不主动了解和分析事态的真相,找出问题的症结,解脱自己的机遇也不会降临。

从这个意义上讲,错失良机的实质就是丢掉了本应完成的创造性准备过程,这对于被动、懒惰的人来说,就意味着丢掉良机。

其三,难以自拔。

显而易见,对困境的不明不白,自然也就无法避免错失良机。因而,他们要想在困境中被救出来,也就只好依赖他人,求上帝保佑!

难以自拔,这是消极等待、依赖心理的必然结果。

毫无疑问,被动症人格的人,是心理、性格不健全的人。这是可以被改变的。

怎样战胜自我,解开懒惰依赖的精神枷锁?

第一,永远只盯住眼前的困难。

一些人一听到别人说他“永远不能成功”时顿时就沮丧,怯场,甚至打退堂鼓。遇到困难就犹豫不决,不再尝试,回复到无所事事的懒人心态中,这样的人不可能有长进,在遇到危及生命的严峻考验时,就获得不了生还的希望。

在1997年的时候,一对美国的青年情侣去登山冒险,他们不幸从500多英尺高的峭壁上跌了下去,他们在峡谷中经历了24个小时的意志和身体考验,他们身受重伤,互相不能靠近,为了保存体力也不能多说话,但他们镇静自若,想办法联系上了救援队,并且积极地配合救援,靠着一条绳索从惟一能生还的原路被拉了上去。他们没有左顾右盼,没有消极等待,而是盯住眼前的困难,一步一步地克服,直到重获新生。

第二,保持活力,培养创新意识。

有懒散这种性格缺陷的人对任何事都抑郁寡欢,提不起精神。对事情的前因后果考虑来考虑去,一种可怕的失落感就流遍全身。有的懒人从来不愿做任何一项工作,甚至连洗碗也不愿把水抹干,这样的人永远只能是无所作为。

美国创造工程学家奥斯本的座右铭是:“日行一创”。他努力开发自己的创造思维,使自己时时拥有新观点、新思想。任何新的、有别于过去经验的事都有某种神秘和令人畏惧的色彩。但是,只要敢于去尝试,就会获得新的经验,随着经验的积累,生活就向你敞开新的一页,而你也将逐渐走向成功。

第三,向懒散挑战。要想消除既想成功、又胆怯失败的犹豫不决的感觉,不可能通过回避事情得到解决。越想回避自身的毛病,越是感到不安和空虚,总想缩回到无所事事的硬壳中去。只要真的正视它,全身心地扑进工作中去,那种空虚和不安反而消失了。

消除惰性

惰性永远不能构成强者生活的内容。

当你听到这一说法时,你也许觉得很奇怪,人怎能选择自己的幸福?事实确实如此,亚伯拉罕·林肯曾经说过:“我一直认为:如果一个人决心想获得某种幸福,那么他就能得到这种幸福。”

人与人之间其实只存在着一种很小的差异——心态的积极与消极,但就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往往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天壤之别——有的人非常幸福,而有的人终生不幸。期望获得幸福者应采取积极的心态,这样幸福就会被吸引到他们身边。而那些态度消极的人不仅不会吸引幸福,相反还排斥幸福,当幸福悄然降临到他们身边时,他们可能毫无觉察,或者失之交臂。幸福是一种难以捉摸的、瞬息万变的东西。如果你去追求它,你会发现它似乎在逃避你。但如果你把幸福送给别人,于是它就会来到你的身边。但是,如果你把苦难和不幸分摊给别人,你得到的就只能是苦难和不幸。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总是烦恼,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都认为那些事无法令人称心如意,这恰恰是因为他们总是把烦恼分摊给他人。由此看来,寻找幸福的最可靠的办法就是竭尽全力使他人得到幸福。

有一对年轻夫妇,他们住在美国南部的一个小城市里,其邻居是一对年老的夫妇,妻子几乎瞎了,并且瘫痪在轮椅中,丈夫本人身体也不很好,他整天呆在屋子里照料自己的妻子。

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快要到了,这对年轻夫妇情不自禁地决定装饰一颗圣诞树送给这两位老人。他们买了一棵小树,将它装饰好,带上一些小礼物,在圣诞前夜把它送过去了。老妇人感激地注视着圣诞树上闪烁的小灯,伤心地哭了。她的丈夫也一再说:“我们已经有许多年没有欣赏圣诞树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要他们拜访这两位老人时,他们都要提起那棵圣诞树,对于这对年轻夫妇来讲,也许他们只是做了一件很小的事情,但他们把最大的幸福送给了他人,因而自己也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幸福。这种幸福是一种十分深厚的感情,而且也一直留在他们的记忆中。

对于每个人来讲,你可能是幸福的、满足的,也可能是不幸福的。因为你有权选择其中的任何一种。决定你选择的因素只有一点——你是接受积极的还是消极心态的影响。而这个因素至少也是你所能控制的。

世上有许多孤独之人,他们渴望爱与友谊,但是,他们似乎绝对得不到它们。有些人用消极的心态排斥他们所寻找的东西,另一些人蜷缩在他们狭小的天地里,绝不敢冲出去。他们只幻想一些美好的东西会从天而降,即使他们得到了这些东西,也不会将之与人分享。他们不懂得一点:如果你不把美好而称心的东西分给别人,那些东西就会自然减少甚至消失。

所谓惰性,就是你不愿意或者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活动的一种精神状态,是人对生活中的一些消极情绪的反应。也许你会认为,当有人们面临某些情况时,必定会表露出生气、敌意、羞怯等其他情绪,而且有时不得不如此。举一个十分简单的例子,当一个人对着你破口大骂时,你难道应该对之开心一笑吗?因此,你不愿放弃自己的这些不良情绪。但是,如果这些情绪会使你产生惰性,你就应当摒弃他们。

惰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极端的懒散状态以及轻微的犹豫不决。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

①一生气就不想说话、没有感觉或不能做事?

②由于羞怯而不敢去见你想结识的人?

③因心情不好而整天闷闷不乐?

④有时因事情不顺而饭都不想去吃?

⑤你的嫌恶感和嫉妒心是不是使你患上溃疡或血压升高?是否妨碍你有效地工作?

⑥你会不会由于一时的消极情绪而无法入睡?

⑦你是否让自己办公桌上的文件越堆越高?

……

如果这样,那说明你已经染上了一种惰性,并失去了你本应体验到的一些经历。如果你的情绪使你陷入了这种精神状态,那你就应该立即努力摆脱这种情绪。

下面简单列举一些可能使你产生惰性的情况,并按其轻重程度排列如下。

当你陷入惰性时,你是否:

①不能亲切地同爱人或孩子交谈,尽管你希望这样做;

②不能从事自己喜爱的某个工作;

③整天闷在屋里冥思苦想;

④不去打高尔夫球或网球,也不进行其他有趣的活动,因为你心情不愉快;

⑤不能主动去结识一个你所喜欢的人;

⑥避而不同某人谈话,实际上你知道只要做一个很小的表示便可改善你们之间的关系;

⑦由于焦虑而不能入睡;

⑧由于生气而无法保持思路清晰;

⑨辱骂自己所爱的人;

⑩脸部抽搐,或者由于精神过于紧张而不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惰性的范围很广,所有消极情绪几乎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的惰性行为。因此,仅从这一点来讲,你就应从生活中消除这些消极情绪。也许你认为某种消极情绪有时可以产生积极效果,例如对小孩子生气地叫喊几声,表示你不愿意让他们在街上玩耍。假如这种叫喊仅仅是一种强调的手段,而且奏效了,那说明你采取的是积极措施。然而,如果叫喊并不是要说明一个问题,而仅仅是因为你情绪不佳,那么你便陷入了惰性。这时,你应该做出新的选择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即在避免不愉快情感的情况下呵斥小孩子别在街上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