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千家诗全解
8540300000013

第13章 程颢(12)

【评解】

这首咏梅诗,前两句从正面讲。梅花遗世独立,不沾染人间的灰尘浊气,心甘情愿地伴着竹篱茅舍,傲雪凌霜,默默开放。这两句,通过梅花所处的环境,高度赞扬了梅花的高标绝俗。后两句从侧面烘托。梅花甘于寂寞,不求人知,但误被林和靖所赏识,被他一宣扬,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惹得诗人纷纷作诗赞赏。这两句实质仍是赞梅,但用调侃诙谐的手法,加深了读者对梅的高雅品格的认识。诗用拟人化手法写梅,同时也是以梅来比拟隐士高人的清高品质,倾吐自己的志向,这样双向结合,使本诗在众多的咏梅诗中独居一格。

早春

白玉蟾

南枝才放两三花①,雪里吟香弄粉些②。淡淡著烟浓著月,深深笼水浅笼沙。

【作者简介】

白玉蟾,即葛长庚,字如晦,号海琼子,南宋道士,闽清(今属福建省)人。曾过继给白氏。工诗善画,著有《海琼集》。

【注释】

①南枝:向南的枝条。诗用《白孔六帖》九九“大庾*上梅,南枝落,北枝开”典,以南枝强调早梅。

②弄粉:欣赏花的颜色。些:语助。

【今译】

那朝南横斜的枝干,刚刚开放了两三朵梅花;我在雪中吟咏它的芬芳,欣赏它红色的花瓣。那淡淡的香气在烟雾中弥漫,那艳丽的花儿在月光中灿烂。月光把树影投在水中是那么深郁,投在沙滩上又显得朦胧浅淡。

【评解】

诗题是“早春”,而最能体现春天预兆的是梅花,所以诗人便通过咏梅来展现春的到来。诗前两句写“早”,朝南的枝条刚开了几朵花,在白雪中暗香袭人,容光焕然。这两句,活现了梅的神采,可媲美唐诗人齐己的《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支开”,提供了丰富的意象,给人以美的感受。三、四句以工整的当句对,用素描手法刻画梅花在月夜的神韵。“淡淡著烟”承“吟香”,说在烟雾中梅花散发着幽香;“浓著月”承“弄粉”,说梅花色彩鲜丽,在月光下清晰可见。末句又承第三句的“月”,写月光下的树影在水中与沙上的不同。诗分述烟、月、水、沙中所见之梅,生动逼真,细致工巧,构成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月夜早梅图。

雪梅(其一)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①,骚人阁笔费平章②。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作者简介】

卢梅坡,宋朝人,生平事迹不详。

【注释】

①降:降服,认输。②骚人:诗人。平章:品评。

【今译】

梅雪争春,谁也不肯认输退让;诗人我难下结论,放下笔反复思量。梅确实比雪少了三分洁白,雪却比梅少了一段清香。

【评解】

这是一首说理诗。诗首先揭出梅雪争春,提出问题,说要将二者定出优劣,十分困难。梅与雪都以自己各自的特点,迎接着春的到来,历来受到诗人的赞扬,因此诗人为之踌躇了许久。然后,诗人补足“费平章”的原因:梅与雪比,在洁白上输了一筹,但却比雪多了迷人的清香。这是客观的分析,也是对梅与雪的考评,既然它们各有所长,还争竞些什么?诗虽然全是议论,但能抓住雪、梅的同异,说得妙趣横溢,如将这意思引申到生活中去,想必也会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

雪梅(其二)

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①,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②。

【注释】

①精神:神采风韵。②十分春:完美无缺的春色。

【今译】

有梅花,没有飞雪,显不出梅的神采风韵;有飞雪,没有诗篇,也使人感到浅俗粗恶。傍晚时写好诗,天又下起了大雪,与盛开的梅花一起,凑成了十分的春色。

【评解】

这首诗是上首的继续。梅雪既然各有特色,都为春色增加了风采,诗人因此进一步思考:有梅无雪,固然不佳;有雪无梅,也难令人满意。而自然界一切景物都是以人为中心,受人的意志情调所支配,没有雅人的赏鉴,便失去了意义。于是他将自己融入诗中,以吟诗作为高洁傲岸的梅雪的陪伴,说自己作完了诗,天正好下起了大雪,梅花冲寒盛开,于是三美俱齐,合成了十分春意。诗不但说明好的事物和能相互配合陪衬便具有更高的价值,又进一步否定了上首所述的梅雪的相争,表达自己爱梅雪、具有梅雪般高雅纯洁的标格。诗仍以议论出之,但在风格上比上首更为跳脱快畅。

答钟弱翁①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②,笛弄晚风三四声③。归来饭饱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

①钟弱翁:钟傅,字弱翁,北宋饶州乐平(今属江西省)人。历官集贤修撰、龙图阁直学士。②横野:广阔的原野。六七里:约指,意为宽广。③弄:吹笛。

【今译】

茂盛的青草长满了原野,远远近近,绿意宜人;我吹奏着短笛,晚风中缭绕着悠扬的乐声。回到家中饱餐一顿,时间刚过了黄昏;就这样和着蓑衣躺下,明亮的月光照着我身。

【评解】

这首诗的作者不详,诗人以牧童自称,写的也是牧童的生活。诗要告诉别人自己是那么地悠闲自得、无忧无虑,便摄取了一天中最有韵味的傍晚时分的所作所为来说明。前两句说旷野草长,一片葱青,自己在晚风中吹着笛子回家。诗没写牛羊,自然令人想见《诗经》中“日既夕矣,羊牛下来”的场面,静穆清新,充满乡村气息。后两句写夜晚饭饱,无所事事,和衣卧月,在从容不迫、惬意自适中透出自己的隐趣。诗全从自己一方面写,但回照诗题所答的是一位朝廷大臣,便自然令人想到朝臣听鼓入朝,沉浮官场的局促,加深了诗人啸傲山林、自我满足的意趣。

泊秦淮①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②。商女不知亡国恨③,隔江犹唱后庭花④。

【注释】

①秦淮:河名。发源于江苏溧水县东北,西流经南京入长江。②酒家:秦淮河为当时游览胜地,两岸酒楼妓馆林立。③商女:歌女。④江:即指秦淮河。后庭花:《玉树后庭花》的简称。陈后主荒于声色,日与狎客、妃嫔饮酒取乐,导致亡国。《玉树后庭花》为陈后主所作,词甚哀怨,有“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人以为失国之谶。后世均以此曲为亡国之音。

【今译】

淡淡的烟雾,朦胧的月光,笼罩着凄冷的河水,寂寥的沙滩。晚上我的小船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那一座座酒楼娼馆。歌女们不知道六朝亡国遗恨,只知道卖笑追欢;隔江传来了阵阵歌声,正在把《玉树后庭花》演唱。

【评解】

金陵为六朝旧都,历代繁华之地;秦淮河又是著名的歌舞欢场。诗人晚上泊舟此地,怀古悠思,油然而生,即事寓意,写了这首深婉含蓄的名作。六朝豪华,已成云烟,配合伤悼思绪,诗首句便勾勒了一个朦胧迷离的境界。“烟笼寒水月笼沙”,烟、月是互文,诗用两个“笼”字,生动地将水、沙在轻烟冷月笼罩下的景色融合在一起,然后点出时、地,以“近酒家”逗起下文。三、四句即事生感。酒家中卖唱的女子,不知六朝亡国之恨,还在唱着《玉树后庭花》这亡国之音,写实事。“亡国恨”是诗中主脑,既点明上两句写景实寓怀古,又寄托对今事的忧虑。唐朝当时已走向没落,诗人表面上是说商女,实质上斥责纵情声色的达官贵人。言外有意,象外有旨,表达了他深沉的哀痛。全诗音节流利,韵味深至,所以被沈德潜叹为绝唱。

归雁

钱起

潇湘何事等闲回①?水碧沙明两岸苔②。二十五弦弹夜月③,不胜清怨却飞来④。

【作者简介】

钱起(722—780),字仲文,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唐玄宗天宝十载(751)进士,历官校书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诗讲究锤炼,洗练清丽,饶有韵味。著有《钱仲文集》。

【注释】

①潇湘:潇水与湘水。都在今湖南省境内,此即代指湖南一带。传湖南衡阳有回雁峰,北雁南飞,至此即返。等闲:随便,无端。②水碧沙明:指潇湘在夜间水清沙白。《湘中记》载:“湘水至清,虽深五六丈,见底了了然……白沙如雪。”③二十五弦:指瑟。传说舜南巡不归,其妃娥皇、女英追寻到潇湘,投水而死,成为湘水之神,称湘妃、湘灵。每到月白风清之夜,便在湘水上鼓瑟,声音凄凉哀怨。④不胜:不堪,受不了。

【今译】

北归的大雁啊,你们为什么轻易从潇湘离开?那儿的水是那么地清,沙是那么地白,还有两岸可爱的青苔。哦,是因为湘妃在朦朦月光下,不停地把瑟鼓弄;我们再也忍受不了那清怨的曲调,只好飞回你这里来。

【评解】

这首诗写见到归雁后引起的联想,写得清新俊逸,珠圆玉润。前两句是发问,通过雁北归,联想到雁所处的潇湘幽静美丽的景色,加深疑惑。后两句是回答,即在潇湘上注目,引入湘灵鼓瑟的典故,突出清幽环境中的凄迷哀怨的气氛,说明雁北飞的原因。全诗以奇特的构思与丰富的想象,组合出哀丽凄凉的境界,加上空灵清致的笔墨,表现自己见归雁的感受。诗避开了历来写归雁直接抒发思乡情感的写法,把羁旅情怀在环境的衬托下婉转地在言外予以暗露,所以分外蕴藉感人。

题壁

无名氏

一团茅草乱蓬蓬①,蓦地烧天蓦地空②。争似满炉煨榾柮③,漫腾腾地暖烘烘。

【注释】

①乱蓬蓬:杂乱蓬松。②蓦地:一下子,突然。③煨:用小火烧烤。榾柮(ɡǔ犱狌ò):树根。

【今译】

一团茅草又乱又松,一下子烧得很旺,一下子又熄灭成空。怎么比得上满炉里煨烧榾柮,火苗慢腾腾,满屋暖烘烘。

【评解】

这首诗见宋张端义《贵耳集》,原题在嵩山极峻法堂的墙壁上。诗以中空蓬乱的茅草与坚实的榾柮在燃烧时不同的情况作对比,暗喻势焰熏天的权贵往往转眼摧败成空,不如安贫乐道、不求闻达的人能得长久。诗的作者不详,看来是个修行隐者,见惯了世间的翻云覆雨、变幻如棋,作为一个翻过筋斗来的人,即事设譬,用通俗的口语,写下了这首寓意深刻的小诗,用以警醒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