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长河风·文汇集
8533500000048

第48章 “和谐”的牢笼——纪录片《英和白》的解读

一只小鸟在树上向人类哀鸣:假如你真的爱我们,就应该给我们自由。这是一则电视播出的公益广告。还有一首诗:“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书高低。始知所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二者都谈到了同一个主题“自由”。这一个严肃但又平常的词。

《英与白》是一部纪录片。片中的“英”是一只失去“自由”的熊猫,是一只被关在牢笼里的熊猫,“白”是一位驯养师,两个人共同在一起生活了十几年。如果说鸟儿还能向人类哀鸣,那么“英”连哀鸣的自由恐怕都失去了。熊猫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是和平友爱的象征,然而“和平友爱”被装在了牢笼里。这是多么的悲凉?此外,编导通过片中的“电视机”这一载体把新闻报道的1999年我国和世界大事记和“英”和“白”的日常生活交织糅合在一起,并且镜头总是隔着栅栏拍摄,形成独特的栅栏世界,这些都使观众感到窒息和憋闷,就像是待在一间不透气的铁房子里,看到的只是漆黑一片,等待的只是最终的死亡。看似“英与白”在平静和谐的生活,但却始终存在着一个牢笼,这“和谐”是所谓的“和谐”,牢笼是人强加于“英”“和谐”的牢笼。

一、牢笼是什么?

《英与白》通过对比的手法暗示出“和谐”牢笼的实质。

片段一,“英”透过栅栏看电视、听报道,电视新闻报道了“联合国预测世界人口将达到60亿;美国总统克林顿由于做伪证和绯闻被弹劾”。接着片子中的电视被关掉了,“白”播放了一首意大利歌曲,安静平和,优美舒缓。如果新闻中的事件代表一种动荡不安,音乐则代表一种原本就应该属于人、动物和自然的和谐。

片段二,邻居娟的寂寞身影,配以“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的音乐;“英”看新闻报道“北约对南联盟发动了空袭”;一边是找朋友,一边是战争,二者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英”和“娟”的眼中世界是那样的单纯,而战争却打破了人类和谐的生活。编导张以庆通过片中“电视机”中的节目点出了问题的实质,“一座很美丽的城市,可是并不平静”。

片段三,早晨“电视机”中播放着“学做健美操”,“英”在手淫,紧接着“电视机”又传来了京剧《思春》的片段。编导巧妙地将这些看似无关联的镜头放在一起,似乎暗示着什么?人的性欲如果无法得到满足,或者得到的是不正常的、变异的满足,那么就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比如艾滋病。一些娱乐场所正是艾滋病产生的温床,社会所面临的不仅是禁娼的问题,而是如何疏导管理的问题,是对人性尊重的问题。

把“电视机”所报道的新闻串联起来就会发现,它实际上是20世纪最后一年对人类面临共同问题的总结。霸权主义(北约轰炸南联盟)、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后的发展(叶利钦任命普金为总理)、世界局部动荡(印巴战争)、人口问题、全球高温、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婚姻问题等。这是牢笼的实质。

二、是谁制造了牢笼?

正是人类自己制造了牢笼。庄子讲过一个故事:人认为西施是美女,鱼呢?鱼看了西施,可能就沉到水底去了。是说人用人的立场去创造知识,人就会被人所创造的“知识之环”套住。人站在人的立场,要发展经济,发展工业,而忽略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这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惩罚和报复。一些大国搞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就是把大国所认为的“民主自由”强加于别国,打着和平繁荣的旗帜侵略践踏他国!

片子告诉人们,“英”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作为演员的熊猫,十多年来“英”和“白”演出数千场,并出访很多国家,“英”还与许多外国电影公司合作拍摄了很多影片,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欢笑。他们并没有问“英”愿不愿意到世界各地去演出,就给他套上了镣铐与枷锁,把他装入了牢笼;他们过多地注意“英”给人们带来了欢笑,却忽略了“它”的快乐。

片中还告诉人们,训练解决了“英”因圈养而运动不足所带来的隐患,锻炼了“英”各个器官的能力,延缓了机体的衰老。尽管如此,“英”依然是在牢笼里,不能像鸟儿那样自由飞翔、翱翔蓝天。失去自由的生命,意义还有多大呢?

三、打开“牢笼”,让和谐充溢世间

《英与白》是20世纪末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的总结,它反映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矛盾,引发人们对文明与野蛮、人与自然的重新思考。

人类是为了摆脱粗粝的自然而走向文明的,文明的对立面是荒昧和野蛮。但是人类渐渐发现拥挤的闹市可能更加荒昧,密集的人群可能更加野蛮。

人不应总以自己的立场去看待世界,而应站在“天、地、人”和谐发展的角度看待世界。文明应与自然保持和谐,与人性保持和谐。打开“牢笼”,才能让和谐充溢世间。

写于2004年1月8日,改定于2010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