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药大辞典
8531700000031

第31章 五画(2)

甘草见《神农本草经》。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 Fisch.的根及根状茎。分布于西北、华北、东北等地。

【异名】粉草、粉甘草、国老、生甘草、炙甘草、甜草。

【性味归经】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应用】补脾益气:用于脾胃虚弱,气短乏力,食少便溏,常配伍党参、白术、茯苓等,如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于气虚血亏所致心悸,自汗,脉结代者,可配伍人参、桂枝、生地、阿胶等,如炙甘草汤(《伤寒论》)。润肺止咳:用于各种咳嗽气喘。风寒咳喘,常配伍麻黄、杏仁,即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肺热咳喘,常配伍麻黄、杏仁、石膏,即麻杏石甘汤(《伤寒论》);阴虚干咳,常配伍沙参、麦冬、桑叶等,如沙参麦门冬汤(《温病条辨》);久咳不止,常配伍百部、白前、紫菀等,如止嗽散(《医学心悟》)。清热解毒:用于疮疡肿痛,咽喉肿痛,热淋尿痛。治疮肿,常配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赤芍等;治咽喉肿痛,常配伍桔梗、牛子、射干、玄参等;治尿淋刺痛,常配伍木通、车前子、大黄、萹蓄、滑石等。缓急止痛:用于脘腹及四肢挛急疼痛,常与芍药同用,即芍药甘草汤(《伤寒论》)。脾胃虚寒、脘腹挛急作痛者,可配桂枝、芍药、饴糖等,如小建中汤(《伤寒论》)。调和药性:与补益药同用,使之缓和持久;与泻下药同用,使之泄而不猛;与温热药同用,使之热而不伤阴;与寒凉药同用,使之寒不败胃。

现代常用于胃、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病毒性肝炎,癔症,心律不齐,上呼吸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胃痉挛痛,腓肠肌痉挛,疮疖脓肿,咽喉炎,尿道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1.5~10g(大剂量者可至30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清热解毒宜生用,补中缓急、润肺止咳多炙用。本品味甘,能助湿壅气,令人中满,凡湿盛胸腹胀满及呕吐浮肿者忌用。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现代研究】含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另外还含有甘草黄酮苷、异甘草黄酮苷等。所含甘草酸或其钙盐有较强的解毒作用,如对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蛇毒等。对于一些过敏性疾患,动物试验性肝炎等有较强解毒作用。所含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又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使多种动物的尿量及钠的排出减少,钾排出增加,血钠上升,血钙降低。甘草浸膏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有保护作用,不仅可抑制胃酸的分泌,还可促进溃疡愈合。甘草对动物试验性肝损伤,使其肝脏变性和坏死明显减轻,肝细胞内蓄积的肝糖元及核糖核酸含量大部分恢复或接近正常,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力显著下降,表明甘草具有抗肝损伤作用。甘草具有保泰松或轻化可的松样的抗炎作用。甘草浸膏及甘草合剂口服后,能覆盖发炎的咽部黏膜,缓和炎症对它的刺激,从而发挥镇咳作用。甘草有祛痰作用,能促进咽喉及支气管的分泌,使痰容易咳出。甘草次酸对于大白鼠实验性骨髓瘤具有抑制作用。甘草浸膏、煎剂对动物离体肠管均有抑制作用,对乙酰胆碱、氯化钡、组胺等引起的肠痉挛有解痉作用。甘草与芫花合用有相反作用,上者合浸组浸出液的毒性较分别浸出组浸液的毒性显著增高,且芫花的利尿与泻下作用受到抑制。

甘遂见《神农本草经》。为大戟科多年生肉质草本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 Liou的块根。分布于陕西、河南、甘肃、山西等地。

【异名】煨甘遂、制甘遂、炒甘遂、主田、甘泽、重泽、苦泽、肿手花根。

【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归脾、肺、肾经。

【功效应用】泻水逐饮: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二便不通及风痰癫痫。治周身水肿,可配伍牵牛子,即二气汤(《圣济总录》);治胸腹积水,与芫花、大戟等份研末,枣汤送服,即十枣汤(《伤寒论》),亦可与麝香或冰片少许,温开水调糊敷脐中及中极穴;治风痰癫痫,可以甘遂末纳猪心中,煨熟,与朱砂末制丸服,即遂心丹(《济生方》)。消肿散结:用于痈肿疮毒,单用研粉,水调外敷。

现代多用于肝硬化腹水,渗出性胸膜炎所致胸水,急、慢性肾炎水肿等。

【用法用量】煎服:0.5~3g;或入丸、散,0.3~1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孕妇及老年老体弱者慎用或忌用。反甘草。醋制或面裹煨可降低毒性。

【现代研究】含三萜类及枸橼酸、棕榈酸、草酸、鞣质等。动物试验,有明显泻下作用,生甘遂作用较强。醋制后,泻下作用和毒性均减弱。

甘蔗见《名医别录》。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蔗Saccharumsinensis Roxb.的茎杆。广植于我国南部各省。

【异名】干蔗、竿蔗、糖梗。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清热生津:用于津伤烦渴,反胃呕吐,单用,或配合使用。治反胃呕吐,朝食暮吐者,可与生姜汁同用。润肺止咳:用于肺燥咳嗽,可与荸荠汁、蜂蜜加水少许煮服。

现代常用于热病烦渴等。

【用法用量】内服:甘蔗汁60~120g。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现代研究】含糖、多种氨基酸、枸橼酸、琥珀酸、延胡索酸、苹果酸及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和维生素C等,尚含多糖类。多糖类对小鼠艾氏癌和肉瘤-180有抑制作用。

石韦见《神农本草经》。为水龙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石韦Pyrrosialingua(Thunb.)Farw.、北京石韦Pyrrosia davidii(Gies.)Ching、毡毛石韦Pyrrosia drakeana(Franch.)Ching、有柄石韦Pyrrosia petiolosa(Christ)Ching、庐山石苇Pyrrosia sheareri(Bak.)Ching的叶片。各地多有野生,主要分布于湖南、湖北、浙江、河南、江西、江苏、安徽、河北等地。

【异名】石苇、石剑、石兰、金星草、金汤匙。

【性味归经】苦、甘,微寒。归肺、膀胱经。

【功效应用】利尿通淋:用于淋证,水肿,小便不利。治热淋,常配伍车前子、木通、瞿麦等,如石韦汤(《全生指迷方》),石韦散(《证治准绳》);治石淋,常配伍滑石、金钱草、海金沙等,如石韦散(《古今录验方》);治血淋尤为适宜,常配伍蒲黄、当归、芍药各等份,研粉,温酒冲服,即石韦散(《备急千金要方》);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可配伍茯苓、泽泻、车前子等。凉血止血:用于血热所致吐血,衄血,崩漏下血,单用,或与侧柏叶、栀子等同用。清肺化痰:用于痰热咳嗽,单用,或与槟榔各等份研末,姜汤送服。即石韦散(《圣济总录》);亦可配伍鱼腥草、百部等。

现代常用于尿路结石,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咯血。此外,与红枣、甘草等补气养血药同用,可治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有升高白细胞的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9~15g;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阴虚及无湿热者忌服。

【现代研究】含皂苷、蒽醌类、黄酮类等。动物试验,有明显镇咳祛痰作用。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变形杆菌有抑制作用。

石灰见《神农本草经》。为石灰岩Lime-stone经煅烧而成。未经风化潮解的块状物,为生石灰;吸湿潮解的粉末状物,为熟石灰。全国各地均产。

【异名】生石灰、陈石灰、熟石灰、矿灰、白灰。

【性味归经】辛、苦、涩,温。有毒。归肝、脾经。

【功效应用】解毒蚀腐:用于痈疽疔疮,可单用,以醋或蜜调敷患处,或与马齿苋共捣烂,鸡子白和敷;治瘰疬,可与杏仁、蓖麻子共捣为膏外用,瘰疬已溃者,可与菜油制成白玉膏外敷;治疣痣、鸡眼,可与浓碱水糯米同用,如水晶膏(《医宗金鉴》)。敛疮止血:用于水火烫伤,可将澄清熟石灰水与等量麻油,或桐油混合涂敷伤处,如清凉膏(《医宗金鉴》);治外伤出血,可用石灰与大黄同炒、去大黄研末外掺;如桃花散(《外科正宗》)。燥湿杀虫:用于疥癣,可用石灰加水溶化后取澄清液涂洗;治湿疹,可与大黄制成桃花散,用麻油调涂;治痱子,热毒,可与葛粉、甘草共研极细粉外扑。

现代常用于疮肿、烧烫伤、带状疱疹、疥癣、外伤出血、寻常疣等。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取澄清水溶液涂搽。内服:1~3g;入丸、散;或加水溶解取澄清液口服。

【使用注意】解毒蚀疮多用生石灰;收敛、燥湿多用熟石灰或陈石灰。

【现代研究】主要成分氧化钙,吸水后,生成氢氧化钙。

石花见《本草便方》。为梅花衣科植物藻纹梅花衣Parrnelia saxatilis Ach.的全体。着生于岩石上,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异名】乳花、地衣、石苔花、石衣。

【性味归经】甘,寒。归肝、肾、脾经。

【功效应用】补肾强腰:用于肾虚腰膝疼痛,可配伍杜仲、补骨脂、牛膝等;治疗肾虚牙痛,可与猪肉共煮食。养肝明目:用于肝虚视物模糊,可与枸杞、菊花等同用。清热利尿:用于小便热痛,可单味煎服。此外,尚可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吐血,血崩,可与山茶花、杜鹃花同用;若研粉外用,又可解毒,治疗小儿口疮、带状疱疹等。

现代常用于高血压、动脉硬化、早期老年白内障等。

【用法用量】煎服:6~12g;或研末浸酒服。外用:研粉掺敷;或香油调涂。

【现代研究】主含藻纹苔酸等。

石蚕见《本草拾遗》。为骨碎补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圆盖阴石蕨Humata tyermanni Moore的根茎或全草。产于浙江、江苏、广东、江西等地。

【异名】阴石厥、草石蚕、石奇蛇、石祁蛇、白伸筋、岩蚕、老鼠尾、骨蛇药、白毛蛇、白毛骨碎补、毛石蚕。

【性味归经】甘、淡,凉。归肝、胆、肺、肾经。

【功效应用】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腰腿酸痛,手脚拘挛,中风瘫痪,单用浸酒,或水煎服。清利湿热:用于湿热黄疸,淋证,带下,单用水煎加冰糖服。清热解毒:用于热毒壅滞之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单用,或配伍连翘、蒲公英、板蓝根等;治疗乳痈,捣烂外敷;治带状疱疹,捣汁涂。

现代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病毒性黄疸型肝炎、泌尿道感染、肺脓肿、乳腺炎、扁桃体炎、荨麻疹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研末或浸酒。外用:捣敷或捣汁涂。

【现代研究】全草含黄酮苷、有机酸、氨基酸、酚类、糖类。

石斛见《神农本草经》。为兰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 Lindl.及其多种同属植物的茎。主要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台湾及长江流域各地。

【异名】金钗石斛、黄草石斛、小黄草石斛、耳环石斛、鲜石斛、金石斛、川石斛、霍山石斛。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胃、肺、肾经。

【功效应用】养胃生津:用于热病津伤,胃阴不足,口干燥渴,常与鲜生地、麦冬、天花粉等同用;消渴多饮,食多消瘦者,可以鲜石斛配伍花粉、沙参、石膏、玉竹等;胃阴亏损,食人即吐,或时作干呕,舌光苔少者,可配伍鲜竹茹、沙参、麦冬等。养阴清热:用于热病后期,余热未清,虚热不退者,可配伍白薇、知母、白芍等。此外,还可明目强腰,用治肝肾阴虚所致视物昏花、翳障遮目,可与菊花、菟丝子、枸杞子、生熟地等同用,如石斛夜光丸(《审视瑶函》);下肢痿痹,步履无力者,可配伍熟地、牛膝、杜仲、虎骨等。

现代常用于慢性胃炎、糖尿病、白内障等。

【用法用量】煎服:6~12g(鲜品15~30g);熬膏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温热病不可用之过早,以免滋补恋邪。热病津伤宜鲜用;阴虚舌干宜生用。

【现代研究】含石斛碱,石斛胺,石斛次碱,石斛星碱,石斛因碱等生物碱及黏液质、淀粉等。石斛碱有一定退热止痛作用,对呼吸和血压也有抑制作用。石斛煎剂口服,促进胃液分泌,帮助消化,其浸膏能刺激试验动物小肠平滑肌的收缩,提高其紧张性。

石蒜见《本草图经》。为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石蒜Lyoris radiata(L’Her.)Herb.的鳞茎。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于我国中部及西南各地。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胃经。

【功效应用】解毒消肿:用于痈疽肿毒,疔疮,瘰疬,适量捣烂敷患处;用于咽喉肿痛,可捣汁以白酒调服。祛痰催吐:用于食物中毒,痰涎壅塞,可以鲜石蒜煎汤服用。此外,以鲜石蒜捣烂敷涌泉穴或脐部,又可利水消肿;以10%的石蒜浸出液喷洒,可以灭蛆;以石蒜粉与食物制成毒饵,可以灭鼠。

现代常用于痈疖、扁桃体炎、腮腺炎、肾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绞汁;或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因有较强的催吐作用,故较少内服使用。素体虚弱,无实邪及素有呕恶者忌服。

【现代研究】含多种生物碱、淀粉、石蒜西定醇等。具有镇静,解热,镇痛,降压,抗炎,催吐,抗肿瘤,抗病毒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