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设备
为了将太阳能转化为热、电、化学能,人们做了各种试验。透镜和反射镜就是光转换成热的一种装置,叫集热器。可以将集热器做成箱子样式,由吸收本领强、反射能力差的材料构成,箱子内表面涂黑,阳光照射到玻璃上,90%可进到箱子里,使箱内的温度比箱外面高出100~200度,从而储存了大量的能量。
利用这些太阳能集热器,人们已经做出了很多相关的太阳能设备,如聚光式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干燥机等等。由于太阳能设备不用燃料,清洁卫生,没有污染,因此它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部门。
太阳能电池
太阳能电池是太阳能设备的一种。我们知道,在地球的周围,环绕着许多人造卫星,这些不同的人造卫星起着不同的作用,有的是气象卫星,有的是地质勘测卫星。从它们的外观上看,它们都有巨大的“翅膀”,这巨大的翅膀就是太阳能电池。卫星正是通过太阳能电池来完成各种操作的。
常用的太阳能电池是硅太阳电池。一块硅片像纸一样薄,一面掺进一些硼,另一面掺进一些磷,这就成了太阳能电池。由于硼和磷的不同的导电性,电荷聚集起来就形成了电场。当硅片受到太阳光照射时会发生电荷的移动,从而产生了电流。
太阳能发电
目前人们更为关心的是利用太阳能大规模地发电。太阳能发电可以分成太阳热发电和太阳光发电两类。美国和日本已分别建有集热功率5000千瓦和10000千瓦的大规模太阳热电站。1981年,利用太阳光转换成电能的太阳能电池的世界销售额已达到1.5亿美元,太阳能电池发电量已达2万千瓦。2000年可达到500~1000万千瓦。有人作过估算,如果我们能够利用照射到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全部太阳辐射能的1%来发电,就可以获得比现在全世界能源消耗量还要大的能量。
技术革命与自动化
技术革命
第一次技术革命
18世纪末期,英国机械师瓦特改进了老式的蒸汽机,这种全新的机械动力很快被运用到各个生产领域,使传统手工业向机械化大生产转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最终导致了欧洲农业社会的解体和工业社会的建立。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得以产生并巩固下来。从此,科学技术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次技术革命
第二次技术革命是以电力技术在各个生产领域的广泛运用为标志的。19世纪初,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及法国物理学家安培等人对一些电学现象进行研究,总结出电流的磁效应、安培定律及电磁感应定律,从而大大提高了人类在电学方面的认识,并促使人们将之运用于各个生产部门。
电的应用提供了比蒸汽机更为强大有力的生产动力,劳动效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化时代”。这是继蒸汽机之后科学技术的又一次飞跃。
第三次技术革命
第三次技术革命是指从20世纪电子技术的发展标志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到来。40年代开始,以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标志的技术革命。
19世纪末期以来自然科学的重大进展,从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到相对论、量子力学、控制论的创立,为这次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通过核物理的研究,使原子能的开发利用成为现实;通过对分子、原子和固体中电子运动规律的探索,以及对不同波段电磁辐射的研究,推动了电子技术的巨大发展;在机械的、电磁的计算工具的基础上,吸收了数理逻辑和电子学的成果,诞生了电子计算机;而空间技术则集中和物化了当代科学技术的一切尖端成就。
这次技术革命,使美国、日本等国以及前苏联、东欧一些国家先后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实现了生产自动化;出现了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高分子化学工业、空间技术工业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部门,导致国民经济部门结构的变化;在物质生产领域内,工业的比重进一步增长,农业的比重大大下降,促使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缩小了工农业的差别;在国民经济领域内,物质生产领域的比重下降,而商业、银行、保险业、科学、教育、卫生、服务业等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重大大增加。
自动化的发展
数控机床
在现代化的工厂车间里,自动化器械十分普遍。它们为生产的自动化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数控机床便是这样一种先进的自动化器械。用它来加工复杂的零件,不需工人直接操作机器,只要零件设计人员事先把要加工的零件的各个数据输入到机床的控制台中,并对加工的步骤和次序以及采用的工具、工件的旋转速度等都作好明确的安排,用计算机能识别的语言输入到机床的控制电脑中,机床就会自动加工出所需的零件。
中国于1958年起开始了数控机床的研制。现在已有了数控铣床、数控镗床、数控旋床、数控冲床等多种类型的数控机床。它们是我们在实现工业现代化上所取得的令人振奋的成就。
流水生产线
数控机床的出现为生产的自动化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流水生产线是一种生产系统。它通过传送装置带动传送带在装配车间缓慢移动,工人站在传送带两旁,每个工人负责管理一个零件的安装,比如第一个工人只负责将汽车轮胎安装上去,第二个工人负责上紧螺帽。传送带不断向前,每个工人只完成自己的那部分工作,这样一边前进,一边装配,直到一辆汽车装配完成。这种传动式的生产方式,让产品像流水似地一个个向前流动,我们就称之为流水生产线。
现在不仅汽车有流水生产线,服装、电视机、电脑、钟表、玩具、饮料等都有各自固定的流水生产线,它们为我们今天丰富的物质生活及生产提供了保证。
自动生产线
自动生产线就是原本需要工人去完成的工作,现在都被机械装置所替代了。它是由工件传送装置、工件加工装置、检测装置、装卸装置、存储设备和控制装置组成的。它们按照产品生产的工艺顺序连接起来,自动地完成部分或全部生产过程。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不需要工人直接参与,从而促使生产由人工化向机械自动化转变。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只需对产品牛产讲行榨制和监督管理,处理一些紧急问题等等。自动生产线是工厂生产自动化最典型的形式,它在当今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自动售贷机
自动售货机的品种很多,常见的有自动售饮料机、自动售香烟机等等,它们的构成大都相同。首先,它们得有一个识别货币的装置,并且这一装置还能辨别真币和假币。其次,它们还必须具有能够自动找零的装置。这些装置都必须由自动控制系统来操作。一旦使用者投入合适的货币后,控制系统便发出售货指令,送出顾客需要的商品。
工厂自动化
工厂自动化是指微电子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之中,在工作机器、传动装置、能量供给、原料输入、工艺制作、成品检验、包装运输、产品设计等方面,采用计算机进行自动控制和设计。整个工厂的生产产品工作的直接部分全部由机器人、自动化装置来做,只需少量的人在车间或总厂控制室发送信息指令,通过显示器监督全部生产过程的运行状况。
银行业务自动化是利用计算机、文字处理机、传真机及通信系统等设备组成的自动化网络系统来自动处理银行的日常业务工作,诸如开户、存款、取款、记账、计息、结算、复核等。它可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及货币流通率,消除差错,促进银行工作现代化。
银行业务自动化
图书馆自动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文字处理机、条型码阅读器等设备组成的自动化系统来自动处理图书馆中诸如采购、编目、流通、索引编制、查曰、情报检索及国际情报检索、咨询服务等日常业务工作。它是图书馆学、目录学、计算机科学、现代缩微和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信件自动分拣机
信件分拣机只是分选机的一种。我们知道,对信封进行标准化和对邮政编码的书写规范,就是为了能够让分拣机对信件进行自动的分拣。中国从1990年开始采用邮政编码和使用高速分拣机分拣邮件,这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现在用机器进行分拣信件时,先从邮袋倒出杂乱信件,堆在一个大圆盘上。随着圆盘的旋转,信件会平摊开,通过传送带,用精密的光学仪器对每一封信进行“审核”,将不标准的信件和夹杂异物的信件剔除,其余的则顺着坡道滑下,分离成一封封直立排列的信叠。这相当于分拣员用手把信件分开,排列整齐。机器上的光电扫描装置快速地扫描信封上的邮政编码,将得到的信息迅速传给入格控制器件。当信件到了相应的格口时,格门打开,信件入格。如果遇到涂写不清的信件,机器无法辨认时,就只好将它剔除了。
农产品分析选机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所食用的瓜果蔬菜是否成熟,或是已经腐烂变质而不能食用,这些或许单凭肉眼很难判断,那么可不可以运用计算机来为我们完成这种工作呢?答案是肯定的。
银行自动系统——ATM自动取款机。20世纪80年代,国外的科研机构相继研制出来了性能好、效率高的土豆自动挑选机、苹果自动分选机、黄瓜自动分选机。用这些机器对这些农产品进行分类,出错率很少,大大节省了劳动力,在这一方面实现了自动化。
仿生科学
尽管人类在文明进化中不断从生物界受到新的启示,但仿生学的诞生,一般以1960年全美第一届仿生学讨论会的召开为标志。仿生学一词是在1960年由美国斯蒂尔根据拉丁文“bios”(生命方式的意思)和字尾“nlc”(“具有……的性质”的意思)构成的。他认为“仿生学是研究以模仿生物系统的方式、或是以具有生物系统特征的方式、或是以类似于生物系统方式工作的系统的科学”。
动物与仿生
蜂类与仿生
蜂巢由一个个排列整齐的六棱柱形小蜂房组成,每个小蜂房的底部由3个相同的菱形组成。这些结构与近代数学家精确计算出来的——菱形钝角109°28’、锐角70°32’完全相同,是最节省材料的结构,且容量大、极坚固,令许多专家赞叹不已。人们仿其构造用各种材料制成蜂巢式夹层结构板,强度大、重量轻、不易传导声和热,是建筑及制造航天飞机、宇宙飞船、人造卫星等的理想材料。蜜蜂复眼的每个单眼中相邻地排列着对偏振光方向十分敏感的偏振片,可利用太阳准确定位。科学家据此原理研制成功了偏振光导航仪,早已广泛用于航海事业中。
蝴蝶与仿生
五彩的蝴蝶锦色粲然,如重月纹风蝶、褐脉金斑蝶等,尤其是萤光翼凤蝶,其后翅在阳光下时而金黄,时而翠绿,有时还由紫变蓝。科学家通过对蝴蝶色彩的研究,为军事防御带来了极大的裨益。在二战期间,德军包围了列宁格勒,企图用轰炸机摧毁其军事目标和其他防御设施。前苏联昆虫学家施万维奇根据当时人们对伪我国研制的第一块仿生晶片。装缺乏认识的情况,提出利用蝴蝶的色彩在花丛中不易被发现的道理,在军事设施上覆盖蝴蝶花纹般的伪装。因此,尽管德军费尽心机,但列宁格勒的军事基地仍安然无恙,为赢得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同样的原理,后来人们还生产出了迷彩服,大大减少了战斗中的伤亡。
人造卫星在太空中由十位置的不断变化可引起温度骤然变化,有时温差可高达两、三百度,严重影响许多仪器的正常工作。科学家们受蝴蝶身上的鳞片会随阳光的照射方向自动变换角度而调节体温的启发,将人造卫星的控温系统制成了叶片正反两面辐射、散热能力相差很大的百叶窗样式,在每扇窗的转动位置安装有对温度敏感的金属丝,随温度变化可调节窗的开合,从而保持了人造卫星内部温度的恒定,解决了航天事业中的一大难题。
蜻蜓与仿生
蜻蜒通过翅膀振动可产生不同于周围大气的局部不稳定气流,并利用气流产生的涡流来使自己上升。蜻蜓能在很小的推力下翱翔,不但可向前飞行,还能向后和左右两侧飞行,其向前飞行速度可达72千米/小时。此外,晴蜓的飞行行为简单,仅靠两对翅膀不停地拍打。科学家据此结构基础研制成功了直升飞机。飞机在高速制造仿生竹节虫机器人。飞行时,常会引起剧烈振动,甚至有时会折断机翼而引起飞机失事。蜻蜓依靠加重的翅痣在高速飞行时安然无恙。于是人们仿效蜻蜓在飞机的两翼加上了平衡重锤,解决了因高速飞行而引起振动这个令人棘手的问题。
为了研究滑翔飞行和碰撞的空气动力学以及其飞行的效率,一个四叶驱动,用远程水平仪控制的机动机翼(翅膀)模型被研制出来,并第一次在风洞内测试了各项飞行参数。
第二个模型试图安装一个以更快频率飞行的翅膀,达到每秒18次震动的速度。有特色的是,这个模型采用了可变可调节前后两对机翼之间相差的装置。
研究的中心和长远目标,是要研究使用“翅膀”驱动的飞机,以及与传统的螺旋推动器驱动的飞机效率的比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