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在雨地里穿行
8530400000043

第43章 说多了不好

别看小说带一个说字,却是写的,不是说的,说多了不好。现在多种形式各个层次的媒体那么多,有千家万家,人家让你说吧说吧,你不说有点少,一开口便是多,得到的只能是不安和失落。

特别是短篇小说,似乎更说不得。比如一首诗,怎么说呢?你想了想,觉得离开诗不大好说,一说就失了韵味,不如直接把诗背一遍好一些。真的,一篇好的短篇小说就如同一首诗,离开短篇小说本身,再说一句就是多余。再比如一挂瀑布,我们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看到水流跌落时造成的断面,欣赏到飞珠溅玉、彩虹横跨等壮美景观,听到天地间压倒一切的轰鸣之声,感受到瀑布的爆发力和静止般的垂落速度,呼吸到水雾的清凉气息,还追寻到瀑布的结尾处留下的虽清澈却不见底的深潭,那些深潭通常被叫做黑龙潭或白龙潭。离开藏于山中的瀑布时,我们总是三步一回头,要把瀑布再看一眼,再看一眼。因为我们知道,天下的水是很多的,瀑布却是很少的,一旦离开了瀑布,我们就找不到那种感觉了。当然,我们可以闭目回忆。但人们的记忆是有限的,能说出的记忆更是少得可怜。我愿意拿短篇小说与瀑布相比照,除了觉得短篇小说的开头、中段和结尾与瀑布有许多对应之处,还因为觉得好的短篇小说是自然的造化,是神来之笔,不可多得。它的美像瀑布一样,只可体会,不可言传。

最不可言传的是短篇小说的味道。每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都有其味道,有的是水味、草味、雨味、月光味,有的是土味、铁味、血味、石头味,但又不完全是。有前辈作家把优秀短篇小说的味道说成是人生味,应该说有一定的概括性。细想这种概括也不能尽意。人世间有多种味道,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到香臭,我们的味觉可以尝出苦辣酸甜咸,可这些味道都是物质性的,而小说的味道是精神性的,在判定小说的味道时,那些物质性的标准几乎一点都用不上。可是,好小说的味道的确存在着,我们明明感到一篇小说的美好味道萦绕于心,却说不清道不明它的味道究竟是什么。我想,好的短篇小说大概好就好在这里,难写也正是难在这里。

对于优秀的短篇小说作家来说,他的每一篇短篇小说都有一种味道。合在一起,又有一种总的味道。那种味道独特,深长,持久,芳馥,如永远开不败的花朵散发出的幽香。鲁迅和沈从文就是这样的作家,他们的小说各有各的味道。我们读他们的小说,不必看他们的署名,一接触到他们的语言文字,我们马上就觉出来了,这是鲁味,或者说是绍兴味。那是沈味,或者说是湘西味。我们吟咏再三,品味再三,想找出他们的小说味道究竟在哪里,找来找去,原来味道就在字里行间。打个比方,如果一篇小说是一块十月的稻田,那么每一个字就是一棵成熟的稻谷。一棵稻谷香一点,众多的稻谷集合起来就香成了一片。

问题是,我们对汉字也不陌生,也时常把那些有限的文字用来用去,我们写出的小说怎么就不够有味道呢?这是因为我们用心还不够。这个心包括慧心和匠心。慧心是指一个作者的灵气、悟性和真诚之气,匠心大约是指作者不与人同的独特追求,以及创作技巧与恒久的耐心。慧心与匠心相辅相成,两相结合得好,才有可能成就一件有味道的作品。因作者以不同的心性和气质赋予语言文字,所产生的作品味道就不一样了。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过一件我国的传世珍宝,玉白菜。那棵玉白菜是用一整块上乘的翡翠雕成,白菜碧帮绿叶,已够水灵。更让人惊喜的是,翻卷的白菜叶上还爬着一只蝈蝈。那只蝈蝈全须全尾,连小腿上的毛刺都看得见。蝈蝈欲跳欲舞,欲歌欲唱,生动极了。过去我们老是说雕虫小技,看了玉白菜上的玉蝈蝈,我一下子改变了看法,觉得雕虫不易。作为一件赏心悦目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工艺品,它称得上是慧心和匠心相结合的典范之作,值得我们写小说的好好学习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