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30岁前男人应该悟透的人生问题
852200000127

第127章 奋斗篇

奋斗篇

第十章人脉

第二节协同窗共扶持

从中学到大学,到进入社会后,经过七八年至十几年的历练,许多同学在社会上取得了一定的地位,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如果能够联手打天下,无疑是每个人都希望的。

在人的一生中,会认识许多人,其中,同学、校友、师兄弟的关系在人的社会关系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从中学到大学,到进入社会后,经过七八年至十几年的历练,许多同学在社会上取得了一定的地位,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如果能够联手打天下,无疑是每个人都希望的。

很多创业者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钱不如“有人”。

而在创业者的人际资源中,按其重要性来看,排在首位的就是同学资源。现在社会上同学会很盛行,仅

北京大学,各种各样的同学会就不下几十个,据说其中有一个由金融投资家进修班学员组成的同学会,仅有200余人,控制的资金却高达1200个亿,殊为惊人。据说中国最好的工商管理学院之一的上海中欧工商管理学院,除了在上海本部有一个学友俱乐部外,在北京还有个学友俱乐部分部。人大、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都有同学会或校友会分会,在这些地方,形形色色的同学会多如恒河之沙。

周末的时候,到北大、清华、人大等校园走走,会发现有很多看上去不像学生的人在里面穿梭。其中有许多人是花了大价钱从全国各地来进修的。学知识是一方面的原因,交朋友是更重要的原因。对于那些“成年人班”,如企业家班、金融家班、国际MBA班等班级的学生,交朋友可能比学知识更加重要,有些人唯一的目的就是交朋友。一些学校也看清了这一点,在招生简章上明白无误地告诉对方:拥有学校的同学资源,将是你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研究人员在研究了数千个创业者案例后发现,在许多成功者的身后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同学的身影,有的是少年时代的同学,有的是大学时代的同学,还有各种成人班级如进修班、研修班上的同学。赫赫有名的《福布斯》中国富豪南存辉和胡成中就是小学和中学时的同学,一个是班长,一个是体育委员,后来两人合伙创业,在企业做大以后才分了家,分别成立正泰集团和德力西集团。一位创业者曾说,他到中关村创立公司前,曾经花了半年时间到北大企业家特训班上学、交朋友。他开始的十几单生意,都是同学之间做的,或是由同学帮着做的。同学的帮助,在他创业的起步阶段起了很大的作用。

可见,目前盛行的教育培训所产生的“新同学关系”在人们事业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和创业者认可和重视。

的确,由教育培训而产生的同学关系网蕴含着惊人的能量。这种新同学关系,主要有三方面的特点:

(1)凡是MBA同学层次越高的,关系网的价值就越高,相应的学费也就越高。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只要能给人带来效用的都是人生的财富,都有价值。金钱能给人带来效用,但许许多多的东西,譬如爱情、友情、亲情都能带给人效用。而共同生活若干年的同学,同学之情,因为纯真,因为曾经倾注的激情,因为是理想种子最初萌芽的见证,因为是共同砥砺促进的知识的报酬递增,所以是弥足珍贵的财富。

但所谓“同学少年”,又远不止是橘子洲头的一段怀想,一张发黄的毕业合影,同学还是具有共同知识、共同文化、共同背景的一群人,是在这个相互竞争的世界上所十分稀缺、难得的人际网络,乃至于有可能成为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成为事业上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加油站和发动机。今天的“同学会”、“校会友”盛极一时,恰是因为商业时代、网络时代合作博弈呼唤出强大需求。

过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但现在,递个信息,介绍个关系,给个机会也许是更实惠的互相帮助。从哈佛商学院到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到林林总总的MBA、EMBA,这些学生每年交几万十几万的学费,最看重的当然不仅是几门功课、几十个学分,甚至最后到手的一张文凭,实际上,这些聪明学子削尖了脑袋往里冲,真正看重是那里面早已聚结成的强大的商界关系网。

不同商学院学费之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由不同关系网的价值来决定的。高价位的学费,令常人望而却步,这就是一种“市场区隔”。这非常符合经济规律中的价格杠杆作用:价格的变化,必然会使其目标顾客的结构产生变化。像上海中欧商学院每年数万美金的学费,正是对那部分不适合该定位的学生产生屏蔽作用,让他们望学兴叹。反过来说,商学院那些付得起高额学费的精英人群又未必满意和那些小打小闹的小工头待在一起:他们的目标是结交总裁。

“同学少年”的网络如此有威力,以至有的时候,这张网并不需要真的搬用,只是用一下“声誉”或者说“品牌”也就OK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成龙成凤的同学无形资产可免费使用,同学的神通就无意间呈几何级数增大了。

(2)对生活的满意度,与个人的生存状态成正比,与同学的生存状态成反比。

同学的另外一个效应是可彼此成为相对照的参照系,是彼此“机会成本”的一个直接表征。虽然都知道关键是发挥自己的潜力,但实际上,人们还是难免要跟人较长论短的。别人的成功是自己的机会成本,而人们需要通过掌握“机会成本”的信息来弄清楚自己的位置,以适时调整自己。同学之间,能够坐到一个教室里,智商大抵相差不大,起点基本相同,是最具有成本与收益的可比较性的群体,同学之间的比较往往也最能看清楚彼此的机会成本有多大。

在政府机关,有时你会发现,同样的工作和职位,有些人感觉良好,有些人却满腹牢骚。为什么会这样?了解一下,你会发现感觉良好的大抵是“出身”较差的人,他(她)的同学大都在工厂,看电梯的有之,下岗的有之,唯有他(她)抓住了某个偶然的机会,得以进入国家部委的大门,真是幸甚至哉,高兴还来不及呢,哪里还有抱怨。但是对另一些人可就不同了,这些人毕业于名校,本来有经商或出国的机会,却因为报国之志而进了政府机关。但“官场不论文”,怀才不遇是常有的事,几年下来可能只和当年开电梯的老兄打了个平手。然而,当年在校时那些与自己相当甚至不如自己的同学,经商的干上了总裁、董事长,留校的评上了教授、博导,心里自然会有老大的不顺。因此,心绪之差别,全在于“同学”之参照系不同,“机会成本”之不同也。

同学有这样的暗中较量,就难免不在某日从合作演变成竞争,从友谊演变成敌对。所以,我们有时会看到,同学之间还不如非同学之间,彼此并不一定就是良性的互相帮忙的关系,也会出现互相拆台的事情。这也就是为什么同学不可以一起做生意,不可以一起共事了。怕的就是合作不成,友谊也付之东流了!不过,同学之间的相害,犹如手足之间的相残,还是十分少见的。

(3)同学是维护成本最低的人际关系,但利用和使用价值与感情深浅无关,与维护成本也无关。

随便打开一个电子记事簿,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同学资源”。从某种层面来讲,这些往往都是潜在的“黄金客户”。

在这个缺乏诚信的年代,同学、朋友就成了人际关系中十分稀缺的人际网络了,同时,这也是维护成本最低的人际关系。尽管同学中能成为铁杆朋友的不多,但能在关键时刻互相帮忙的却不少。因为源于共同的经历或学历,很容易就产生信任感。即使平时不联系,必要时一样可以找同学帮忙,而不必非得打着草稿拐弯抹角。

由于特殊的诱因(同学),使得初步的信任开拓有了一定的基础,而且这种关系是一种长期合作互利的,所以,同学之间的交往已经不是普通的一维买卖式的营销,而是更注重过程、更注重满意度的三维立体模式。比如节假日的互致问候、同学聚会、参加婚礼等都是其中一些具体的表现。

经营同学关系就要不断培养认同感,否则就会“道不同不相为谋”。好在学生时代的共同生活经历节约了很多成本。但长期的在差异性中寻求共识也同样重要,这会让“交易”变得顺利、愉快。如果相隔几年不见,就到了“相问两不知”的地步,怎么能指望同学轻易地“该出手时就出手”呢?

经济学中朴素的等值观念恰恰是同学关系中的大忌。虽说同学是维护成本最低的人际关系,但利用和使用价值与感情深浅无关,与维护成本也无关。与一般的纯商业和纯感情交往不同,介乎两者之间的同学关系更适合运用的是倍增法则(双方都有受益的机会)。从“同学”含义由同窗、同班、同系扩展到同届、同校,甚至更广就可见一斑。或许,这就是同学关系较为玄妙的一面吧。

其实,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界,法律界同样存在着类似的“同学会”,只不过对外界而言不太彰显而已。

西南政法大学毕业生遍布中国司法实务界和学术界,这就是中国法律界有名的“西政现象”。翻开几所重点大学法学院的名录,西政血统的教授不在少数。现在的西政学生常经意或不经意地在闲聊时说上一句:“最高法院中一半人是西政出来的。”

有一个小故事:

一次法学研讨会上,中国政法大学江平教授端坐上席,以长辈口吻招呼大家。指点一人,问何校毕业?答曰:西南政法。又问一人,复曰:西南政法。此时有人开玩笑:江老不必再问,你已被西政包围。江老不信,指问:这位中央广播学院的女教授也是?女士一笑,答曰:是。

当然,这一现象的形成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但是,对于同一个学校出来的校友而言,相互提携的作用绝对不可以小觑。与美国存在的“法出耶鲁”相比较,中国的“法出西政”亦相去不远。

同学资源作为个人人脉资源中的重要一项,必须有效加以运用,使每个同学都成为你生命中的贵人。

杨新大学时表现平平,毕业后去了湖北一个偏远的小镇当副镇长,一待就是3年。在一次政府会议上,他结识了省委一位实权人物林某,林某新近丧偶,杨新于是介绍其在省城的女同学刘某与林某相识。半年后,林某与刘某结为伉俪。自此,杨新在林某与刘某的关照下,青云直上,几年的工夫,已成厅局级干部。

由此可见,得力于同学,一个机会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珍惜同学资源,让同学成为你生命中的贵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