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魅力经济学
852100000086

第86章

第12章第4节看得见的手在行动——宏观调控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些领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有些领域不能依靠市场来调节。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包括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宏观调控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市场的弱点和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宏观调控就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经济学认为,宏观调控的手段和作用是通过制订计划(经济手段),指明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重点;通过制定法规(法律手段),规范经济活动参加者的行为;通过采取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措施(行政手段),直接、迅速地调整和管理经济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补救看不见的手在调节微观经济运行中的失效。如果政府的作用发挥不当,不遵循市场的规律,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

第二,增加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显得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

第三,稳定物价。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

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

法律手段,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主要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对经济进行调节,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主要方法有: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行政手段,指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有直接性、权威性、无偿性和速效性等特点。

【相关词语链接】

经济发展战略 是指关于经济发展中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总的构想,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想及其为此而实施的总体规划和方针政策。

产业政策 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在国际上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是各种指向产业的特定政策,即政府有关产业的一切政策的总和。其二是弥补市场缺陷的政策。即当市场调节发生障碍时,由政府采取的一系列补救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