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魅力经济学
852100000073

第73章

第10章第7节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背后——跨国并购

如今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背景下,跨国生产经营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经营战略和资源配置模式。生产经营的跨国化是生产领域中最显著的国际现象,也是国际经济关系向紧密方向发展得更深刻的表现。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组织生产过程,民族、国家的市场障碍不断被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所冲破。

2010年3月28日晚9点,吉利正式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达成协议,以18亿美元收购福特旗下的沃尔沃轿车,获得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以及相关资产(包括知识产权)。专家指出,正处于往高端汽车转型时期的吉利抓住金融危机的机遇,成功收购沃尔沃,这是中国民营汽车企业走向国际化道路上取得成功的标志性事件,而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成为了人们眼中最幸福的中国人。

吉利收购沃尔沃是国内汽车企业首次完全收购一家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全球性著名汽车品牌,并首次实现了一家中国企业对一家外国企业的全股权收购、全品牌收购和全体系收购。

吉利收购沃尔沃并非一蹴而就。早在2002年,李书福就动了收购沃尔沃的念头,对其研究已有8年多,首次正式跟福特进行沟通也距今将近3年。在李书福看来,吉利对沃尔沃及汽车行业的理解,以及对于福特的理解等,都是福特选择吉利作为沃尔沃新东家非常重要的元素。

“并不是有钱就能买到全球三大名车之一的沃尔沃,反过来讲,也并不是说钱不多就买不到。”李书福认为,中国在采购与研发方面所蕴涵的成本优势,必将增强未来沃尔沃轿车的全球竞争力。

对这起并购事件,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李明光处长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国内整车制造企业去收购境外整车制造企业,吉利虽然不是第一例(2004年上汽收购韩国双龙),但影响却很大。在李明光看来,中国巨大的市场份额也是吸引沃尔沃的主要因素之一。

“尽管吉利的技术实力不如沃尔沃,但是我们有巨大的国内市场作为支撑,对重振沃尔沃品牌有好处。”李明光说。他认为,这起并购案对中国制造业振兴会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中国的民营企业已经具有开展跨国经营的视野和能力,我们不能忽视民营企业在‘走出去’当中的地位和作用。”

跨国并购是更多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包括管理、技术、信息和市场等等。——跨国并购在最终产品上减少了国际贸易,同时又在中间产品上通过市场内部化而增加了国际贸易。

在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部署下,产品及其零部件的生产选址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国家的差别正在日益淡化。在跨国公司的全球拓展中,产业分布越来越多地成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结果,而越来越少地继续作为本国产业政策的体现。在从本国经济条件上形成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产品的交换是基本的和首要的形式。要素的国际流动是比商品的国际流动更高级的形式,它可以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和更优化的资源配置,这就是跨国并购的经济意义。

【相关词语链接】

企业资源配置行为 就是通过资源的重新优化组合,以尽量少的资源耗费取得尽量大的增量资源。换言之,是一种追求资本增值的行为。降低成本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资源配置成本组成包括:前期的准备成本,如信息成本、决策咨询成本、资产评估及审计成本、对外项目的谈判成本;期间的直接成本,如取得成本、交易成本、人工安置成本、增量投入项目的投入成本、盘活项目的盘活成本;后期的整合运营成本以及风险成本和机会成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