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你最年轻的样子,是开始努力的时候
85134000000003

第3章 说出心中的感谢

珍惜拥有的

有位弟子向大师倾诉自己的苦恼:“我们兄弟姐妹六个人,都在同一个城市里工作和生活。最近,在农村生活的父母身体不好,要到城里来看病,打算在我家住一段时间。但是我家的房子太小,只有一个卧室,与有钱人几百平方米的大房子没法比。我和妻子、一个孩子住还可以,老人来了就显得很不够用。我在家排行老大,不同意父母来吧,说不出口;同意来吧,又觉得很不方便。”

大师说:“羡慕别人的大房子,不如珍惜自己的小房子。你小时候家里的居住条件好吗?”

弟子答:“不好。父母带着我们六个孩子同住在一个没有暖气和自来水的房子里。”

大师说:“以前父母能带六个孩子八个人同住一个房子里,现在你怎么就不能与妻子、孩子和父母五个人同住一个房子里呢?你现在的居住条件既有暖气又有自来水,还是比小时候的条件好多了。”

大师见弟子低头不语,就商量说:“我收养了两个在地震灾害中失去了父母的孤儿,想请你帮我抚养半个月,抚养费当然由我出。因为我最近就要外出讲学,等讲学回来后立刻将他们接回来。”

弟子也许是碍于情面,也许是别的什么原因,总之是同意了。

半个月之后,当大师去领回两个孤儿的时候,弟子高兴地说:“我想通了,马上接父母来家里治病、养病。”

大师问:“怎么想通了呢?”

弟子说:“这两个孤儿常对我说,他们最想念的就是自己的父母。他们说,如果真能与父母在一起,让他们吃什么苦都行。他们的话打动了我,我不应该不珍惜健在的父母啊实际上,如果不同意父母来,就总能找到借口;如果同意父母来,就总能找到理由。”

大师说:“人常常是这样,不是珍惜拥有的,而是珍惜失去的;拥有的时候不知道珍惜,失去了才觉得可贵。”

在生活中,只有学会珍惜拥有的,才能拥有珍惜的。

用原谅开辟未来

金大中是韩国民主斗士的象征,被誉为“亚洲的曼德拉”。在李承晚、朴正熙和全斗焕的独裁政权期间,他长期处于监控之下,要么遭到软禁,要么遭到流放,要么被关进监狱,甚至被判处死刑,但是从未放弃争取民主的斗争。

金大中在被独裁政权判处死刑之后,做好了被处决的准备,留下了这样的遗言:“依我的判断,在不远的20世纪80年代民主主义终将得以恢复,我坚信这一点。我想拜托各位,到了那时不论是为了先走的我,还是为了其他任何人,都不要在这片土地上进行政治报复。”

对于金大中的遗言,反对派不仅根本不信,而且不止一次地预言:“一旦金大中掌权,必将在这块土地上进行残酷的政治报复。”

1997年5月,大难不死的金大中被新政治国民会议推选为竞选韩国总统的候选人;12月18日,他竞选获胜。1998年2月25日,他就任韩国第15任总统。

完全出乎那些迫害过金大中的反对派的意料,在金大中当选总统后的第二天,就在记者招待会上声明:“绝不会进行任何政治报复。”在他当选总统后的第四天,因贪污渎职而坐监的前总统全斗焕和卢泰愚被特赦。他公开表示:“两位前总统当年毕竟对韩国的经济起飞有过重大贡献,而且在产业界有广泛而深厚的联系。让他们获得自由有助于整个国家集中力量挽救经济。”在他正式就任总统的典礼上,人们惊喜地看到:崔圭夏、全斗焕卢泰愚和金泳三这4位前总统都在主席台上就座,这在韩国是史无前例的。

英国广播公司(BBC)的记者采访金大中时问:“为什么您会原谅全斗焕前总统呢?他不是宣判您死刑的人吗?”他回答:“虽然我没有原谅他的罪行,但是作为一个自然人来讲我已经原谅了他。”“要憎恨的不是人,而是罪恶本身。”记者又问:“总统先生已经决定支持建设朴正熙纪念馆,据我们所知,他曾经三次企图杀害总统。”他回答:“虽然我和朴正熙是政治上的劲敌,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我觉得,通过建立纪念馆,把朴正熙的功过直接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也是历史的进步。”

后来,朴正熙的大女儿朴槿惠,曾代表父亲向金大中总统道歉:“在我父亲执政时期,您受到了许多迫害,吃了不少苦,作为他的女儿,对此我深表歉意。”她还对金大中总统着手建立朴正熙纪念馆表示了感谢。此刻的金大中感到很欣慰,好像复活了的朴正熙向自己伸出了和解的手。

2000年,在“诺贝尔和平奖”设立100周年之际,连续14年被提名为候选人的金大中,终于毫无争议地成为新千年第一个该奖的获奖者。诺贝尔委员会委员长冈纳登台发表讲话时,高度评价了他在韩国与东亚范围内为伸张民主主义与人权、与朝鲜达成和解与和平而作出的贡献,同时赞扬了他难能可贵的宽容、和解与原谅:“在通常情况下,当选者会对曾经迫害过他的人产生报复的想法。但是,同曼德拉总统一样,宽容与和解成为金大中先生的主要政治纲领和政策,指引着他前进的方向。‘金大中先生可以原谅所有的事情甚至包含不可原谅的事情。’”

金大中荣获“诺贝尔和平奖”之后,许多媒体赞扬说:“他的原谅,可以原谅一切,包括对政敌的原谅。他的原谅,是感动了世界的原谅。”

用原谅不能改变过去,但却能开辟未来。

爱的欢乐

特蕾莎修女是慈善家,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是美国和许多国家青少年最崇拜的人物之一。那年她在纽约为群众做的一次演讲中,讲了自己身边的两个小故事。

她讲的第一个故事是:我永远不会忘记,前段时间有两位印度年轻人来到我家,给了我一笔钱。我不禁问:“你们从哪儿来的这么多钱?”他们说:“这些钱是我们攒的,原本是准备结婚用的。两天前我们刚结婚,但婚前我们改变了主意。我们商量决定,不买婚服,不摆婚宴,也不搞婚庆,把省下的钱送给您,请您用于帮助更多的穷人。”我知道印度人的结婚风俗,如果不买婚服,不摆婚宴,也不搞婚庆,就很容易被人误解,甚至被人耻笑。于是,我又问:“为什么呢?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们愉快地回答:“我们彼此很相爱,所以我们想把我们爱的欢乐分享给您正在帮助的那些穷人。”他们是在让穷人分享爱的欢乐,同时也从中享受到了更多的爱的欢乐,因为他们是在心甘情愿、尽心尽力地去给予。

她讲的第二个故事是:在我去埃塞俄比亚之前,一些加尔各答的小朋友来到我这里。因为他们听修女们说,埃塞俄比亚的许多孩子吃不饱、穿不暖,正在忍受着巨大的痛苦,而我正准备到那里,所以他们来了。在这些孩子中,有的手中拿着一点儿钱,有的手中拿着一点儿生活日用品……有一个小男孩走到我身边,愉快地说:“我家里不富裕。我没有钱,也没有像样的东西,几乎什么都没有,只有这块前几天我过生日时妈妈给我买的巧克力。请你把它带给埃塞俄比亚的小朋友。这样,就可以减轻一位小朋友的一点点痛苦。”这是小小的礼物,却是大大的爱。他是在让穷孩子分享爱的欢乐,同时也从中享受到了更多的爱的欢乐,因为他是在心甘情愿、尽心尽力地去给予。

讲完了两个故事,特蕾莎修女说,无论给予的是多,还是少,只要心甘情愿、尽心尽力地去给予,就一定可以让更多的人分享到爱的快乐,同时自己也一定可以享受到更多爱的欢乐。因为爱的欢乐,不仅是接受,而且更是给予;爱的欢乐,不是取决于我们给予了多少,而是取决于我们在给予的过程中投入了多少的爱。

被印在外币上的华人

1887年,朱梅麟的父亲从广东梅州到了毛里求斯,成为甘蔗劳工中的一员。后来,他父亲开了一家杂货店,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1911年,朱梅麟出生。他小学辍学后,在家中的杂货店当学徒。不过,他的学业并没有因此中止,一直通过私人讲习进行学习。他虽然在异国他乡,但一直接受传统中华文化的熏陶。

20岁时,朱梅麟开了一家名为ABC的零售商店,展现出了经商的天赋。他为客人提供最好的杂货、食品和酒,很快就有了良好的声誉。后来,ABC集团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旗下员工达1300名,名列毛里求斯25强企业之一。

二战期间,由于英国商船面临着德国潜艇的威胁,很多物质无法运到毛里求斯。因此,毛里求斯发生了食品危机。朱梅麟因善于经商,1942年被选为毛里求斯华商总会主席。面临食品危机,他发挥食品行业巨头的影响力,号召同行们配合政府供给食品,确保每一个毛里求斯人的食物供给。因此,他赢得了毛里求斯人民的衷心爱戴。同时,他没有忘记祖国的抗战,多次向国内捐款,还号召当地华人成立了中国自卫队抗击侵略者。

二战结束后,朱梅麟作为华人社区的代表,被任命为立法委员会委员,成为第一个进入立法委员会的华人。1968年,毛里求斯宣布独立,朱梅麟被任命为财政部长,对他的德才寄予了厚望。

20世纪70年代,全球爆发了经济危机,毛里求斯的经济一蹶不振。为了挽救每况愈下的经济,毛里求斯当局请朱梅麟亲自出马,吸引外资。于是,他一方面吸引了很多台湾和香港企业到毛里求斯投资,一方面建议毛里求斯政府发展多元化经济,改变仅仅依靠甘蔗和旅游业的被动局面。他成功设立的毛里求斯出口加工区,自1972年就成为毛里求斯经济的支柱,创造出6万多就业岗位。他创立的ABC集团,还以他的名义成立了基金会,将他在社会、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投入制度化、永久化。他为毛里求斯成功地度过经济危机,发展成以旅游、化工、纺织为主的多元化经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毛里求斯之所以成为非洲为数不多的富国之一,朱梅麟功不可没。

1991年,朱梅麟去世。但是,毛里求斯人民对他的贡献念念不忘。因为他的贡献,历届毛里求斯政府都把一个部长的职位,留给当地的华人。因为他的贡献,他任职国会议员时经常路过的一条街道,以他的名字命名。因为他的贡献,1998年毛里求斯发行了印有朱梅麟头像的25卢比纸币。因此,他在毛里求斯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人物。因为他的贡献,2011年在他诞辰100年之际,毛里求斯为其特意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钞票上的图案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各国都格外看重。世界各国发行的钞票,印的几乎都是本国领导人和各领域先驱人物的头像,或是本国的风景名胜。因此,朱梅麟被誉为“唯一印在外国纸币上的华人”!

一个橘子的爱

2013年3月6日,天虹在学校里忙得一塌糊涂。听到下班的铃声后,她赶紧整理好办公桌,匆匆地到幼儿园去接女儿——豆豆。如果她接晚了,就会耽误幼儿园老师的下班时间。

当天虹赶到豆豆班级门口的时候,李老师满面笑容地夸起了豆豆:

你这个女儿可真懂事。今天王园长看她心思重重的样子,就问:“你怎么不高兴啊?”她说:“我妈妈有病了,嘴都起泡了。”王园长说:“你才6岁就知道心疼妈妈了,真是好孩子,我奖励你一个大橘子吧。”豆豆说:“妈妈不让我要别人的东西。”王园长说:“我给的,你就放心吃吧,你妈妈一定会同意的。”可是豆豆问:“那我想留给妈妈吃,行不行?”王园长有点惊讶地说:“真是一个乖女儿!如果你非要留给妈妈吃,那你就和妈妈商量吧。”豆豆拿着这个橘子,谁劝也不吃,一直等到妈妈来接她。

听了李老师的介绍,天虹接过被豆豆小手捂热了的橘子,心里感到十分地温暖和满足。她谢过了李老师,领着豆豆走出了教室。她们刚走到操场上,就碰到豆豆的爸爸开车来接女儿了。

天虹把这个橘子的故事讲给了豆豆的爸爸。他抱起女儿,夸女儿有爱心。可豆豆却说:“我的爱心太少了,只是一个橘子的爱。”

豆豆的爸爸耐心地说:“一个橘子是不多,但用它表达的爱却不少。你把对妈妈的很多爱投入到了这个橘子里,这个橘子就有了你对妈妈的很多爱。”

天虹也对女儿说:“小事可以有大爱。这个橘子的爱,足够我们一家人三口人一起分享的了。”

豆豆点点头,似乎明白了:一个橘子也可以表达很多的爱。

天虹想,将来女儿一定会明白:一个人给出了多少爱,并不是由给出东西的多少决定,而是由给出东西时投入了多少爱决定。

用乘法的方式报恩

2005年9月21日,台湾著名学者李敖在北京大学作演讲时承诺,捐出150万新台币,约合346320元人民币,在北京大学给胡适先生立一座铜像。

为什么李敖要捐钱给胡适先生在北大立一座铜像呢?对于这个问题,李敖在凤凰卫视《李敖有话说》的节目中有过详细的说明。他说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因为胡适先生对李敖有过雪中送炭的帮助。那是1961年的夏天,李敖在部队服役期满后,考取了台大历史研究所,不久便担任姚从吾的“国家讲座研究助理”。由于薪金不能按时发放,他的生活十分困难。他在回忆自己的窘迫处境时说,当时住在台北市的郊区新店,穷得不得了,甚至连裤子都当了。一气之下,他写信给大名鼎鼎的胡适,表示抗议。10月7日,胡适亲笔给李敖回信表示关切,同时给他寄了一张1000元新台币的支票,相当于250元人民币。李敖收到这笔慷慨的帮助后,颇为感动。他用相机拍下了这张支票,留作纪念。他兑现了支票后,到当铺里把裤子赎了回来。10月10日,为了表示对胡适的感谢,他写了一封5000字的长信,信中还倾述了自己的家世和思想演变过程。

二是因为胡适先生对李敖有过特殊的关照与鼓励。比如,胡适将自己写的书赠送给他。又如,胡适为他写过一个条幅,是宋朝朱熹的话。后来,他将此条幅拍卖了100万,捐给了那些曾备受蹂躏的台湾慰安妇。再如,胡适看过他写的《胡适评传》之后,认为李敖对自己的学术思想有很深的研究和理解,便毫不吝啬地夸奖和鼓励道:“你简直比我胡适之还了解胡适之!”

三是因为胡适先生是李敖的偶像。他认为,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是台湾民主思想的播种者。他说:“在我们近代中国的历史上面,现代中国的历史上面,曾经走过了很多优秀的个人。他们的表现,他们的才华,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独来独往,是很了不起的一些人,其中一个非常光芒四射的,就是胡适先生。由于政治原因,他这么多年来被打压,现在我们的国家已经开放了他的著作。我认为,我们还可以锦上添花地做一点,就是在他曾经成长的、有影响力的北京大学,给他立一个铜像,像给别人立铜像一样,给他立一个铜像,使北京大学的学生共同捡回对老校长胡适的记忆。”

总而言之,李敖认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44年前,胡适先生给了自己一张1000元新台币的支票,现在自己愿意捐出150万新台币,为其在北大立一座铜像,以报答他对自己的格外关爱之恩。

显而易见,李敖是在用值得称道的乘法方式报恩。因为,他捐出的150万新台币,是44年前收到的1000元新台币的1500倍。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同李敖一样,既是施恩者,又是受恩者。当我们施恩于人的时候,应该不图回报;当我们受人恩惠的时候,应该知恩图报。如果我们条件不好,至少要把感恩的心说出来;如果我们条件好,就应该像李敖那样,以乘法的方式报恩。

为一个“粉丝”的演唱

玛丽安·安德森是美国黑人女低音歌唱家。她的演艺生涯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也获得过许多殊荣。比如1939年4月9日,她在靠近林肯纪念堂的广场上举办免费的个人演唱会,吸引了75000人光临;1958年,她被提名为美国驻联合国的亲善大使;1963年,她获得了美国总统颁发的自由勋章;2005年1月27日,美国邮政总局设计的杰出黑人系列邮票,她被选中作为该系列第28枚邮票的主题人物。

有年夏天,玛丽安·安德森到一个小城市开个人演唱会。演唱会结束后,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找到她激动地说:“我们很多人都是你的忠实‘粉丝’,非常喜欢你的歌唱,也非常喜爱你的为人。我有一个朋友特别喜欢你,可惜她今天晚上在一个小旅馆里值班,无法请假,不能来听你的歌。错过了这次机会,她感到非常遗憾,托我请你给她签名留念。”

玛丽安·安德森爽快地答应了,一边热情地签名,一边顺便问清了那位忠实“粉丝”工作的小旅馆地址。

第二天,一件令人万万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玛丽安·安德森在离开这个小城市之前,带领乐队一起来到了那个小旅馆的门前。然后,她站在汽车旁边,特意为那位忠实“粉丝”和小旅馆的员工们高歌了一曲。

分别前,那位忠实的“粉丝”热泪盈眶地对玛丽安·安德森说:“你的这次演唱,我会铭记一生。你的这次演唱使我明白了,真正的大明星不仅能引人注目,而且更能令人难忘。”

后来,媒体记者问玛丽安·安德森:“你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大明星,为什么特意到那个小旅馆去专门为一个普通的‘粉丝’演唱呢?”

玛丽安·安德森回答:“我的天赋是上帝给的,应该谦虚;我的名声是歌迷给的,应该感恩。”

从玛丽安·安德森的故事,不禁想到了林肯的一段话:“人格像一棵树,而名声就像树影。我们往往以为树影就像树的样子,其实唯有树身才是真实的。”玛丽安·安德森之所以受到美国黑人与白人的共同爱戴,与其说是因为显赫的名声,不如说是因为高尚的人格。

替爱因斯坦签名

史怀哲是德国人,在医学、哲学、神学、音乐四个领域都表现出非凡的才华。他与爱因斯坦是朋友,曾一起为禁止核试验和核武器而斗争。1952年,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在非洲加蓬建立了丛林诊所,从事医疗援助工作。他竭尽全力地为穷困黑人服务了50年,直到去世。因此,他被誉为“非洲之子”。

史怀哲在非洲做医生的时候,有一天他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个非洲女孩子。女孩子见到他很高兴,很有礼貌地向他一鞠躬,说:“爱因斯坦先生,我想请您给我签名留念,不知道是不是可以?”显然,女孩子是认错人了,把史怀哲当成了爱因斯坦。

客观地说,他们两个人长得确实有些像,都留着大胡子,头发散散的。

史怀哲微笑地看了看女孩子,没有解释,更没有拒绝,愉快地给她签了名:“爱因斯坦”。但是,他在签名后面的一个括号里注明:代替爱因斯坦签名的是其朋友史怀哲。

女孩子双手捧起签名,恍然大悟,说:“我真幸运!我认错了人,您不仅没有感到丝毫的尴尬与难堪,而且还给了我令我终生难忘的签名。”

从史怀哲替爱因斯坦签名的故事,不禁想到了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的一句话:“一个能从细微处体谅和善待他人的人,一定是一个与人为善的人,必定有很好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就是他成功的基石。”

与下属共享荣誉

美国军队在指挥官交接的时候,一般都会举行盛大的指挥官交接仪式。在交接仪式上,长官们次第进场;前任和新任指挥官先后发表讲话;前任指挥官接受赞颂、获颁奖章;新任指挥官从前任手中接过军旗,象征着职责交接。这种交接仪式,可以说只是对指挥官的庆贺,而士兵们只能在操场上整齐地列好队,顶着烈日,静立聆听。

但是,美国的第一个黑人上将、第一个黑人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也是第一个黑人国务卿科林·卢瑟·鲍威尔,在军队服役的时候,经历过两次与众不同的指挥官交接仪式。这两次令他终生难忘的交接仪式,都是他最尊敬的指挥官汉克·埃莫森中将组织的。

一次是鲍威尔在韩国凯瑟营基地任营长的时候,那时埃莫森是他们的师长。埃莫森决定,在营指挥官的交接仪式上,站在操场上列队的只有连级以上军官;邀请排长和士兵们坐在露天看台上观看交接仪式,见证老营长将营旗交到新营长手中;两位营长都不发表讲话。

另一次是鲍威尔在肯塔基州坎贝尔要塞第18空降军下辖101空降师任旅长的时候,那时埃莫森是第18空降军军长。埃莫森将在著名的第82空降师的基地——北卡罗来纳州布拉格堡,交出第18空降军军长的职务。埃莫森命令鲍威尔前往布拉格堡,负责指挥这次交接仪式及退役仪式上的方阵。按照部队规定和人们的期待,这应该是有数千名士兵参加的传统仪式。举行仪式那天,鲍威尔率领方阵站在烈日下等待命令。在仪式即将开始的时候埃莫森将鲍威尔叫到观察席,交代了别具一格的指令:回到方阵,命令所有的军官转过身面对自己的士兵敬礼。鲍威尔遵命执行,交接仪式就这样干净利落地完成了。鲍威尔说,这是多么人性化的一幕!这情景感人至深,所有军官从中都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所有的荣耀都应该属于手下的士兵。

后来,鲍威尔将这两次交接仪式作为案例写进了《我赢定了》一书中。他是这样总结的:“当取得成绩的时候,一定要和下属以及单位所有的人分享荣誉。要让每个人都相信成绩是他们的功劳,而且事实本来就是如此。要颁奖、打电话、发通知、写贺信、拍拍肩膀、微笑示意、加薪升职,尽一切可能分享荣誉。就像需要进食进水一样,人需要得到认可,需要体现个人价值。”

鲍威尔用一句话概括了自己的体会和经验:“与下属共享荣誉”。这条体会和经验,就是他多年以来一直所信奉和执行的13条个人守则中的第9条。

友善无敌

古时候,魏国边境有个与楚国相邻的小县。有个叫宋就的人,被魏国派往这个小县做县令。在两国交界的地方,分别住着两国的村民,都喜欢种瓜。

那年春天,两国的村民又都种了瓜。由于天气干旱,雨水不足,瓜苗长得很不好。魏国的村民担心这样旱下去会影响收成,就组织起来每天晚上挑水浇瓜。连续浇了半个月之后,瓜苗长势明显地好了起来,比楚国村民种的瓜苗要高了不少、壮了不少。

楚国的村民看到魏国村民的瓜苗长得又快又好,非常嫉妒,一些人竟趁夜深人静之时偷偷到魏国村民的瓜地里去踩瓜苗。

魏国的村民发现瓜苗死了不少之后,气呼呼地找到县令宋就告状,并且扬言一定要踩平楚国村民的瓜地。宋县令先请村民坐下来,消消气,然后劝道:“我看,你们还是不要去踩他们的瓜地为好。”

气愤的村民听不进去,纷纷嚷道:“难道我们怕他们不成?为什么要受他们的欺负?”

宋县令摇摇头,耐心地晓之以理:“如果你们一定要去报复,只不过是解解心头之恨,可是以后的事态呢?他们必定不会善罢甘休。如此互相破坏,恶性循环,双方都不会有好结果。长此下去,两败俱伤,必定会酿成极其严重的不良后果,甚至会导致两国的邦交恶化,引起战争。”

村民不解地问:“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宋县令胸有成竹地说:“友善可以化解怨恨,仇恨只能招来更大的仇恨。如果你们每天晚上去帮他们浇瓜地,你们就一定会看到好的结果。”出于信任和尊重,村民都按照宋县令的建议去做了。

楚国村民惊讶地看到,魏国村民不但没有报仇,反倒天天帮他们浇瓜地,感到非常惭愧。

楚国的县令很快就得知了此事,立即向楚王报告。楚王原本对魏国虎视眈眈,听了此事,深受触动,决心化干戈为玉帛。于是楚王主动向魏国表示友好,送去很多礼物,并对魏国有如此好的县令和村民赞不绝口。

魏王见宋就为两国的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立下了功劳,便下令重赏了宋就和村民。

威廉·麦金利是美国第25任总统。在一次国会选举期间,他经常被一个记者跟踪,并经常发表一些对其不利的报道。因为,此记者效力的报纸与麦金利的政见相左。尽管他对这个记者很是恼火,可内心却很佩服其攻击自己的那种执着。

一天,麦金利乘坐马车去一个小镇演讲。那天的天气异常阴冷,没走多远,他就听见后面传来熟悉的咳嗽声。他回头一看,原来是那个记者患了感冒且衣着单薄,坐着简陋的马车尾随而至。他吩咐车夫停下车,下车走到记者跟前,说:“年轻人,请你从座位上下来。”记者走下车心想,这个政敌报仇的时机到了。

麦金利脱下自己的大衣递给记者,诚恳地说:“拿着,你穿上,坐进我的马车里去。”

记者颇感意外地说:“可是,麦金利先生,我想你大概不知道我是谁。这次竞选我一直对你紧追不放,每次只要你一发表演说,我就会在报上骂你。我今天过来,就是要继续将你置于死地的。”

麦金利微笑着说:“我知道,不管怎么说,你穿上这件大衣,先坐进那辆车里暖和暖和,等会儿你好打个漂亮仗。”

从那以后,这个记者再也没有发表过一篇诋毁麦金利的文章。

古今中外的许多事情都一再证明,友善的人生活在友善的世界里,邪恶的人生活在邪恶的世界里。世界像一面镜子,每个人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影像。友善比起邪恶,具有无敌的力量。

学会欣赏别人

有位木匠师傅收了个徒弟。徒弟聪明、忠厚,学手艺既认真又刻苦。几个月之后,师傅就能放心地让他独立地制作椅子了。

徒弟做完了第一把椅子之后,客户来取时不大满意,抱怨说:“椅子做得大了点儿。”在旁边的师傅赶紧接话说:“椅子大点儿好,坐着宽敞,放在屋子里也显得大气。”客户听了觉得有道理,高兴地离去了。

徒弟做完了第二把椅子之后,客户来取时不大满意,抱怨说:“椅子做得小了点儿。”在旁边的师傅赶紧接话说:“椅子小点儿好,精致,价格也低一些。”客户听了觉得有道理,高兴地离去了。

徒弟做完了第三把椅子之后,客户来取时不大满意,抱怨说:“椅子做得慢了点儿,来了好几次才做完。”在旁边的师傅赶紧接话说:“慢了点儿好,因为慢功出细活儿,质量绝对有保证。”客户听了觉得有道理,高兴地离去了。

徒弟做完了第四把椅子之后,客户来取时不大满意,抱怨说:“椅子做得快了点儿。这么短的时间就做好了,质量会不会有问题?”在旁边的师傅赶紧接话说:“快了点儿好因为我们不愿意浪费您的宝贵时间啊。对您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嘛。”客户听了觉得有道理,高兴地离去了。

听了四次解释之后,徒弟满怀感激地问师傅:“您为什么总是替我辩解?”

师傅回答:“我的确是在替你辩解,是在鼓励你,甚至是袒护你,但我说的也都是事实,都是对客户的提醒,也是因为你有值得欣赏之处。”

有位老教授在家宴客,共邀请了五位客人,都是自己当年的得意门生。每当客人到来时,他都热情欢迎,并问道:“是怎么来的?”

第一位客人说:“我是乘飞机来的。”

“哇!气派,气派!”

第二位客人说:“我是坐‘奔驰’来的。”

“噢!威风,威风!”

第三位客人说:“我是骑自行车来的。”

“啊!朴素,朴素!”

第四位客人说:“我是跑步来的。”

“好!健康,健康!”

第五位客人说:“我是步行来的。”

“嗯!悠哉,悠哉!”

席间学生们问老教授:“您为什么总能发现每个人身上的优点?”

老教授说:“尽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是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如果用傲慢的眼光看人,看到的就都是愚蠢的人;如果用挑剔的眼光看人,看到的就都是有缺点的人;如果用欣赏的眼光看人,看到的就都是值得自己学习和尊重的人。”

要学会欣赏别人,就不要用完美的眼光去寻找一个完美的人,而要用完美的眼光去欣赏一个并不完美的人。

做自己该做的事

2013年4月15日下午,美国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终点线附近热闹非凡,聚集了数千名选手和观众,就像欢乐的节日一样。谁也没有想到,此刻突然连续发生两起爆炸,造成3人死亡,其中有一人是中国留学生;百余人受伤,现场一片混乱。随后,临近的肯尼迪图书馆又发生了第3起爆炸,幸运的是没有伤亡。

警方很快将嫌疑犯锁定为兄弟两人:哥哥塔梅尔兰和弟弟焦哈尔。

18日,嫌疑犯塔梅尔兰和焦哈尔在逃亡途中枪杀了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警。晚11时,他们将驾驶的一辆老旧轿车停在了路边的一辆奔驰轿车的后面。

开奔驰车的是位26岁的中国青年,叫丹尼。他2009年进入美国西北大学攻读工科硕士,毕业后与两名同样来自中国的朋友一起创业,已经拿到了绿卡。

塔梅尔兰走下车,敲响了丹尼的车窗。丹尼正在用手机回复短信,没听清对方说什么,就将车窗摇下。出乎意料的是,塔梅尔兰伸出胳膊从里面打开车门。随后,兄弟俩迅速钻进车里。塔梅尔兰一边挥舞着手中的银色手枪,一边肆无忌惮地恐吓道:“爆炸案是我干的!我刚在剑桥镇杀了个警察!”丹尼很清楚,自己成了恐怖分子绑架的人质,因为他已经看到了警方通过各种媒体公布通缉他们的照片。

兄弟两人上了奔驰车后,一边控制丹尼,一边研究如何前往纽约时代广场继续作案。丹尼则在紧张地思考:如何才能逃离魔掌活下去,因为自己“还有很多梦想没实现”。

丹尼默默地观察他们的相貌,塔梅尔兰发现后吼道:“不要老盯着我看!你认不认得我的脸?”丹尼紧张地回答:“不,不,我什么都不认得。”塔梅尔兰自以为是地嘲笑道:“你就像白种人,他们看黑人时,会认为所有黑人都长得一样;你也许认为,所有白人都一个样。”丹尼迎合道:“完全正确。”

当塔梅尔兰得知丹尼是中国人后,态度稍有缓和,自称是穆斯林,作案动机是想报复美国人。丹尼立刻见机行事,说:“中国人对穆斯林很友善!”丹尼还故意用不流利的英文假称自己是个穷学生,一年前才到美国,并不断强调自己是外国人的身份。这些话,兄弟俩全都信以为真,甚至理解地说:“哦,这就是为什么你英语不太好的原因。”

丹尼在途中想到了暗恋的一个纽约女孩,担心自己可能永远不能与她见面了。突然,他的iPhone铃声响了,是室友用中文发信息问他在哪里。他按照塔梅尔兰的要求回复:“我不舒服,今晚在一个朋友家里睡觉。”

过了一会儿,室友又打来电话。塔梅尔兰威胁说:“如果你说出一句中文,我立即就杀了你。”当朋友用普通话询问时,丹尼就用英语答道:“我在一个朋友家里睡觉,我要挂电话了。”塔梅尔兰对他的回答表示满意,说:“做得好。”

奔驰车快没油了,在一个汽车加油站停了下来。弟弟焦哈尔拿着丹尼的信用卡去加油,但加油站“只收现金”,塔梅尔兰只得拿出50美元交给弟弟去加油。

丹尼看到逃跑的机会来了:焦哈尔正走向服务窗口,塔梅尔兰正操作GPS导航仪,把手枪放在了一旁。他趁机迅速解开安全带,打开车门,以最快速度逃离死亡,一口气跑到了邻近的一个加油站。让他松了一口气的是,两兄弟没有追上来,而是开着奔驰车跑掉了被挟持的90分钟结束了,他赶紧到一家小店拨打了911报警电话。

丹尼故意留在车上的iPhone不断发出的信号,使警方轻易地追查到了波士顿爆炸案嫌疑犯的行踪。后来,哥哥塔梅尔兰逃跑时在爆炸中重伤死亡,弟弟焦哈尔于次日在一条小船上被活捉。

波士顿爆炸案告破之后,不少媒体纷纷采访丹尼,称赞他有社会责任感,是帮助破案的英雄,也是临危不惧成功逃生的英雄。他在接受采访时出于人身安全的考虑,没有透露自己的中国姓名,只是诚恳而谦和地说:“我不想成为一个在电视上讲话的名人,我不认为自己是英雄,我只是试着救自己,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许世友八跪慈母

许世友是河南人,1905年2月28日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在土地革命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立下了赫赫战功,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许世友13岁那年,过度劳累的父亲因患痨病去世,母亲挑起了全家的生活重担。父亲临终前,把儿女们叫到床前叮嘱说:“你们记着,你们的娘为养大你们吃尽了苦,你们长大后一定要好好孝敬娘。如不这样做,九泉之下我也不会安宁的。”许世友将父亲的话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一天,他到山上挖野菜回家晚了,母亲迎着寒风站在村口等他。他望着面容憔悴的母亲,一阵心酸,流出了眼泪,跪在地上对母亲说:“娘,俺晓得你最疼俺,俺这一辈子不管有没有出息,一定尽心奉养您!”这是他第一次给慈母下跪。

许世友16岁那年,武功在当地已小有名气。一次,当地恶霸的儿子和几个狗腿子把他大哥按在地上乱打。他得知后,挥拳打跑了几个狗腿子,又给了恶霸儿子两拳。不料恶霸儿子不堪一击,摔在地上,头正巧碰到石头上,险些丧命。这下可惹下了大祸,恶霸勾结官府到处追捕他。他只好四处躲藏,流浪度日。一年后的一个晚上,他悄悄地回到家中。母亲见到自己最疼爱的三儿子,热泪滚滚。他“扑通”一声跪在母亲面前:“娘,俺走后让您老人家受苦了!”母亲抚摸着他乱蓬蓬的头发说:“儿啊,只要你能活着回来,娘吃多大的苦也心甘……”这是他第二次给慈母下跪。

许世友21岁那年,即192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率领农民自卫队参加了著名的黄(安)麻(城)起义,参与组建了大别山第一支工农红军。“清乡团”对他恨之入骨,抓了他的母亲。他听说母亲被抓,怒火中烧,唰唰写了几行字,令人送给“清乡团”头目。“清乡团”头目看完这封落款为“炮队队长许世友”的短信,深知其厉害,顿时吓得脸色苍白,立刻放了他母亲。他惦念母亲,连夜回家探望。当他见到衣衫褴褛、遍体鳞伤的母亲,情不自禁地跪下说:“娘,孩儿不孝,连累您老人家受苦了……”说完,他失声痛哭起来。母亲抚摸着儿子的头,平静地说:“孩子,娘知道你干的是救穷人的好事,娘不拦你。”这是他第三次给慈母下跪。

那是一次战斗胜利后,部队在离许世友家乡不远处休整。王树声对许世友说:“你该回家看看大娘和媳妇,还有你那未见面的小伢子了。”他兴奋地踏上回家的路,可走到自己家门口时却惊呆了:房屋已被烧光,只有两座低矮的草棚。他百感交集,忍不住流下泪来。当见到从远处走来的母亲时,他急切地迎上去说:“娘,您老人家受苦了。”随后,他便跪在了母亲脚下。这是他第四次给慈母下跪。

1931年8月,许世友从部队回家探亲。归队前,母亲把几个鸡蛋塞给儿子:“带着路上吃。”他把鸡蛋塞回母亲手里:“娘,我年轻力壮的,您留着补补身子吧!”母亲不由分说,硬把鸡蛋塞进儿子怀里。他望着满头白发的母亲,忍不住流下热泪。母亲安慰道:“孩子,忠孝难两全。娘愿意让你去尽忠,尽孝只为我一个人,尽忠是为咱普天下的穷人哪!”他说:“娘啊,儿这一走,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看您,您老受儿一拜吧!我活着不能伺候娘,死后一定要埋在娘的身边,日日夜夜陪伴娘。”说着,他跪在了地上。这是他第五次给慈母下跪。母子俩自此一别,竟是18年。

1949年,许世友含泪给母亲写了一封信,信中说:“等全国解放后,我头一件事就是回去看娘。”然而,当新中国开国大典的礼炮刚刚响过,他又接受了新的任务。于是,他让大儿子许光回家把年迈的母亲接到部队上住一段时间。当母亲来到眼前时,他看到母亲的白发都快掉光了,腰身也直不起来了,连走路都颤巍巍的了……他当着一百多名部下的面,“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母亲拉着他的手说:“快起来,怎么能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跪我一个老太婆!”他泣不成声地说:“我当再大的官,也是娘的儿,就让我多跪一会儿吧,这样我心里好受些!”母子二人,一个俯着身子,一个跪着,就像“慈母与孝子”的雕塑,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这是他第六次给慈母下跪。母亲在泉城住了不到一个月天天喊不习惯,要回老家。无奈,他只好让大儿子许光把母亲送回老家。母子俩这一别,又是8年。

1959年秋,许世友思母心切,请了假匆匆启程。当他回到老家时,看到母亲家的大门上挂着一把锁。乡亲们告诉他,母亲到山上砍柴去了。正说着,他看到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对面的山坡上慢慢地走过来。他跑着迎上前,接过柴草,当即跪倒在母亲面前:“娘,您这么大年纪了还上山砍柴,儿心里实在难过啊!”母亲说:“快起来,快起来,这么多乡亲都看着你呢,现在是新社会了,谁家还兴跪?孩子,你能出息成今天这个模样,不光是娘的功劳,还有打仗时掩护你的乡亲、部队的领导、你手下那些士兵。要是那些士兵不冒死往前冲,你能打胜仗吗?往后不要再给我下跪了,需要你感恩的人多着呢!”这是他第七次给慈母下跪。

许世友在家住了三天,临走时,央求母亲一起去城里住。母亲还是那句老话:“清闲的日子我过不惯,我在家挺好。”此后,他除给母亲寄钱外,还委托当地大队党支部找了一名女孩照顾母亲。尽管如此,他还不放心,又把在部队工作的大儿子许光调回新县老家服侍奶奶。

1965年秋,许世友在海防前线视察时接到了“母亲病重”的电报。由于重任在身无法脱身,他电告大儿子许光,要及时护送奶奶到南京治疗,自己完成公务后马上返回。可还未等他回到南京,母亲已与世长辞。后来,大儿子许光告诉他,奶奶临终前不停地呼唤着许世友的乳名。他泪如泉涌,跪在了母亲的遗像前。这是他第八次给慈母下跪。

1979年10月,许世友给大儿子许光写信说,邮去现金伍拾元整,用这笔钱给我买一口棺材。我死后不火化,要埋到家乡去,埋到父母身边,活着精忠报国,死了要孝敬父母。

1985年元旦过后,许世友交代秘书给党中央写了报告,说自己来日不多,对组织别无他求,只求同意他死后棺葬。因为自幼参加革命,报效生母不足,死后葬在老母坟边以尽孝道。

邓小平最了解许世友,他在60年的戎马生涯中,战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于是在报告上批示:照此办理,下不为例。

1985年10月22日黄昏,许世友因病去世,享年80岁。遵照许世友的遗愿,南京军区把他安葬在大别山父母墓地的旁边,满足了他生前的愿望——活着尽忠,死后尽孝。著名画家范曾为其墓碑写了7个大字:“许世友同志之墓”。

魏书生妙说“人”字

魏书生老师在工作中非常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认为这是干事业、干成事业的基础。他提倡,人与人之间应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关系。

那次魏书生老师应邀到贵阳市给教师队伍作报告,我有幸陪同前往。作报告时,他用一个“人”字,深入浅出地讲出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互助、少互斗的道理。

魏书生在作报告时问:大家看一看,想一想,“人”字的结构像什么呀?停顿片刻,他朴实无华地娓娓道来。

“人”字的结构有一笔长,一笔短。这一长一短是在说,所有的活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千万别总盯着人家的那点儿毛病不放,越盯着自己越累,越盯着人家也越不痛快。

“人”字的结构有一撇一捺。别小看这一撇一捺,阴阳、明暗、好坏、利弊、恩怨、得失、假恶丑、真善美,都共存于这个一撇一捺之中,所有的活人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一个人,如果这么想事儿,就会把所有的事情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人家生气了,骂咱两句人家高兴了,想利用咱了,恭维咱两句,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呢,挨骂的时候无须生气,被恭维的时候也别飘飘然。于是,咱能帮人家忙,就帮人家忙;不能帮人家忙,也决不跟人家不痛快。

“人”字的结构又是什么?是互相帮助呀。你看,一撇一捺,你帮着我,我帮着你,一块儿组成一个人。女人帮助男人组成一个家庭,领导帮助同志们组成一个集体。千万别想哼,我在这儿帮着你,让你像个人儿似的;我一定给你拆台,让你倒下,让你不是人。于是,咱走了,人家倒下了。人家不是人了,难道咱就是人了吗?“人”字形结构互相支撑着,人与人互相搀扶着、互相支撑着活着,大家就会和谐地生活;反过来,互相拆台,互相斗争,咬个你死我活,打个鼻青脸肿,这也是活着,最后双方都受到了伤害,让人瞧不起。千万不能这样活!其实,细细想来,人世间的好多事都是这种互助关系,帮助别人的同时,你已经得到了帮助。

“人”字的结构还是什么呢?还是上坡与下坡。把这点儿事想通了,就会发现,所有的活人一辈子都是这样,有上坡的时候,也有下坡那一天;有成功的时刻,也有失败的时候有强壮的年龄,也有衰弱的阶段,这都是必然的法则。把这点想通了呢,咱成功的时候,无须飘飘然,是那么多人帮着咱做成事的,光咱自己能成吗?等失败的时候,也很坦然,咱不就是倒霉嘛。要是不倒霉,咱也不会失败呀。有时候,你想不失败,比如岳飞是不想失败,能行吗?赶上那段儿了。所以,如果把这些想通了,失败的时候,也无须过分地沮丧。

接下来,魏书生老师言简意赅地总结道:说穿了,帮助他人做事,实际上正是为自己做事。因为只有经常想着帮助他人的人,才能随时得到他人的帮助;只有常常谅解他人的人,才能容易得到他人的谅解。

奇缘

2013年5月20日,英国的《每日邮报》刊登了两张照片。

一张是1999年照的,地点是在英国肯特郡坦布里奇韦尔斯的“草莓园渔场”,垂钓者是蒂姆·科曾斯,他抱着一条刚钓到的大鲤鱼。大鲤鱼重为26磅,约合12公斤。他爱不释手,因为这条大鲤鱼长得太健壮、太漂亮了,腹部侧下长有一些斑点。

怎么处理这条大鲤鱼呢?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放生。这条约6岁的大鲤鱼摇摆着尾巴,似乎在道别,恋恋不舍地游走了。

一起垂钓的朋友问蒂姆·科曾斯:“这么大的鲤鱼,完全符合垂钓允许的标准,放生了,你不觉得太可惜了吗?”他微笑说:“鲤鱼是动物世界中的‘寿星’,能活过百岁。让它回到水中去生儿育女吧,说不定会为这个渔场做出很大的贡献呢。”

另一张是2013年照的,地点也是在英国肯特郡坦布里奇韦尔斯的“草莓园渔场”,垂钓者也是蒂姆·科曾斯,也是抱着一条刚钓到的大鲤鱼,也是同样的姿态。大鲤鱼重为54磅12盎司,约合25公斤。他惊喜地发现:大鲤鱼的腹部侧下也长有一些斑点。他仔细端详后自言自语地说:“这条大鲤鱼,就是我14年前钓到的那条鱼。它们一模一样,绝对不会搞错,只是体重增加了一倍多。”他就像见到了分别多年的老朋友一样,特别兴奋。他觉得,钓了3个小时,小心翼翼地用了40分钟收线,竟然又看到了这个老朋友,实在是太幸运了!

怎么处理这条大鲤鱼呢?他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放生。这条约20岁的大鲤鱼又摇摆着尾巴,似乎在道别,恋恋不舍地游走了。

一起垂钓的朋友又问蒂姆·科曾斯:“这么大的鲤鱼,完全符合垂钓的标准,放生了,你不觉得太可惜了吗?”他又微笑着说:“鲤鱼是动物世界中的‘寿星’,能活过百岁。让它回到水中去生儿育女吧,说不定会为这个渔场做出更大的贡献呢。”

蒂姆·科曾斯与大鲤鱼两度相逢、两度相拥、两度放生、两度相别的温馨故事,可以说是人与鱼的一种奇缘。

在我国,鲤鱼是流传最广的吉祥物之一。在古诗文中,鲤鱼是友情、爱情的象征。在民间艺术中,“娃娃抱鱼”“连年有余(鱼)”“吉庆有余(鱼)”“富贵有余(鱼)”等等,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鲤鱼跃龙门”的美好传说,寄托了天下父母望子成龙的殷切期盼。但愿我们有更多的人,能够像蒂姆·科曾斯那样充满爱心,与自然和谐相处,再也不要用“绝户网”做竭泽而渔的蠢事了。

说出心中的感谢

哈尔滨市有位叫张金旺的老人,今年81岁。

2004年,张金旺老人在公交车上目睹了这样一件事:有位年轻人给一位刚上车的老人让出了自己的座位,可是那位老人却倚老卖老,毫不客气地坐了下来。年轻人在车上站了很长时间,那位老人直到下车也没有说半句感激的话,就连最简单的“谢谢”两个字也没有说。

张金旺老人认为,如果把给自己让座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就等于是在用冷漠扼杀爱心。每个接受让座的人,都应心怀感激之心。只有这样,才能将爱心传递下去。

回到家后,张金旺老人专门为在公交车上让座的人设计了“感谢卡”,上面写着这样的话:

赠给让座的人

感谢您,朋友!今天您让座,将来让您坐。您让出了一个座位,奉献了一片爱心。您是传统美德的表率,您是高尚品格的好人!祝好人一路安宁!

中国·哈尔滨一位年逾耄耋的张先生

接下来,张金旺老人到打印社,按名片规格制作,花7元钱,制作了100张。第一盒让座“感谢卡”,就这样诞生了。此后,他不仅把“感谢卡”赠送给每位为自己让座的人而且还送给自己身边的老人,让他们在遇到让座时也将卡赠出。

有位朋友把“感谢卡”上的感谢词译成了英文,建议张金旺老人印在卡的背面。因为哈尔滨的外国友人很多,他们也经常给老人让座。还有位朋友,建议他把自己的手机号码也印上,以便同让座的人交朋友。对于朋友们的建议,他都采纳了。时至今日,他已经发出了近万张“感谢卡”。

虽然张金旺老人的感谢卡很小,但是作用却不小。有位得到“感谢卡”的中年人说:“我以前也常给老年人让座,并不是为了听到老年人的感谢之辞,但当我拿到‘感谢卡’的时候,心里感到很温暖,愿意继续这样做下去。”有位得到“感谢卡”的姑娘说:“太好了!我太高兴、太幸福了!今后还要多给老人让座。”有位得到“感谢卡”的小伙子给他打电话说:“当时自己情绪极度低落,但这张卡片使我感到了一种特殊的温暖,让我振作起精神。”有3位得到“感谢卡”的少先队员说:“谢谢您的鼓励,以后我们会做得更好。”

我不知道张金旺老人的“感谢卡”是不是全国的首创,但我相信,小小的“感谢卡”一定温暖了无数人的心。它像美丽的蝴蝶,扇动的翅膀产生了强大的“蝴蝶效应”。在上海、重庆、广州、沈阳、郑州、西安、唐山、南宁、黄石、石家庄、呼和浩特等许多城市都陆续有了类似的“感谢卡”。

要传递爱心,就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就要说出心中的感谢。这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无疑更有意义。因为一个很小的善行,乘以13亿,就会变成爱的海洋;一个很大的困难,除以13亿,就会变得微不足道。

付出爱比获得爱更幸福

很久以前,相邻的两座城市爆发了战争。这两座城市,一个地势高,一个地势低。高地城市的将军为了夺取胜利,决定打开水库,让汹涌的库水击溃敌军,冲毁城市。

洼地城市的居民无处可藏,无处安身,哭声一片,求救声不断。后来,高地的将军发了慈悲,下令派兵用有限的船只去救人,但只准营救那些没有战斗力、没有威胁的妇女和儿童,并限制上船的妇女只能带一样自己最喜欢、最珍爱的东西。于是,有的妇女带上了自己的金银首饰,有的妇女带上了自己的珠宝玉器,有的妇女带上了自己的传家之宝……唯有一位妇女,吃力地背着自己的丈夫上船。士兵阻拦说:“成年男人不准上船!”这个妇女说:“不是允许带一样自己最喜欢、最珍爱的东西吗?尽管他已经瘫痪在床多年,几乎成了个植物人,但依然是我最喜欢、最珍爱的!”

在这场灾难中,这位妇女的丈夫是洼地城市中唯一活下来的成年男人。

其实,生活中的故事与传说中的故事相比,可以说毫不逊色。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震惊世界的8.0级大地震。这是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国内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总伤亡人数最多的地震。

王正兴的母亲在地震中左腿受伤,鲜血如注。弟媳找来一块布条把母亲的伤口紧紧绑住后,王正兴背起母亲就往县医院跑。弟弟紧跟其后,看到哥哥体力不支时,就背起母亲接着跑。母亲对他们说:“放下我,你们快跑,跑到安全的地方,一定要活下去。”他们一边拒绝,一边轮流背着母亲继续跑。兄弟俩在途中听说,县医院已全部坍塌掉了,变成了一片废墟。于是,他们背着母亲改往县防疫站跑。在防疫站,医生无奈地对他们说,请你们原谅,现在等待救命的人太多,只能先救那些生命垂危的人。他们决定不再等,背起母亲跑向县政府广场。在广场,大家都害怕震后会有洪水来袭。为了确保安全,他们背起母亲奔向县里最高、最平的地方——任家坪。母亲恳求地说:“快放下我,你们必须抓紧时间逃命!”他们则说:“死也要把你背到最安全的地方!”然而,他们背出约2000米后,发现因山路滑坡而无法前行,只得被迫返回县政府广场。兄弟俩背着断腿母亲回到县政府广场的时候,已花了整整13个小时,轮换背了上千次。

13日清晨,解放军的救援部队把他们的母亲送到了绵阳404医院救治。母亲上手术台前,微笑地对大家说:“有了你们,我什么都不怕。”

爱,不怕负重,反倒以负重为荣,以付出为幸。因为,比获得爱更幸福的,就是付出爱。

钱锺书的淡泊

1946年,36岁的钱锺书任《书林季刊》的主编,每个月都要到南京汇报工作。有一次去汇报时,请他参加一个晚宴。这个晚宴很特别,即蒋介石要莅临。因此,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要去参加。他拒绝了,老早就溜回家了。

“文革”期间的一天,上面忽然大发慈悲,派人去通知已过知天命之年的钱锺书:“参加国宴。”他说:“我不去,哈!我很忙,我不去,哈!”派去的人说:“这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他说:“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哈!”“那么,我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不!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哈!我很忙,我不去,哈!”他拒绝了“女皇”江青的国宴之请。

1981年,普林斯顿大学欲授予71岁的钱锺书博士头衔,他拒绝了。几年后,哈佛大学寄来通知,请他赴美接受博士头衔,他没有理睬。哈佛大学误以为他没有路费,便给他寄了3000美金,他原封不动地退了回去。尽管他只有学士学位,但却跟陈寅恪一样,只求学问,不求学历。

1990年,钱锺书已经80岁。他37岁时出版的小说《围城》,被改编成电视剧热播后电视台要付给他万余元稿费,他执意不收;很多媒体记者千方百计地要采访他,他坚持闭门谢客。因此,他多次说过的一句话,成了广为流传的名言:“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同年,有关部门要给钱锺书举行盛大的80寿辰庆典。对此,他谢绝了。事后,有人问他为何谢绝此庆典,他说:“不愿花不明不白的钱,不愿见不三不四的人,不愿听不痛不痒的话。”

1991年,全国18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录》,81岁的钱锺书为首批的36人之一,每个“受拍名人”会得到一大笔钱。对这次拍摄,他拒绝了。他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东西吗?”

1996年,无锡欲为86岁的钱锺书筹建纪念馆,他拒绝了。同年,钱锺书被中国文联授予景泰蓝装金质证章,当时他正缠绵于病榻。奖章送到后,他一言不发,只将双目一闭表示拒绝。

1998年12月19日,钱锺书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按照他的遗愿,后事一切从简,不举行悼念仪式,不保留骨灰。火化当天,在现场送行的只有20多个人,包括他的女婿、外孙、外孙女,他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一些朋友,还有一些是听说后赶到的人钱锺书的遗孀、著名学者杨绛,眼睛里含着泪花,把一小朵紫色的勿忘我和白玫瑰放在了钱锺书的身上。

2000年,享有“名人堂”之誉的中国现代文学馆,欲将钱锺书纳入其中,被杨绛拒绝了。她解释道:“锺书说过,他不愿进中国现代文学馆,也不想置身大师之林。”

钱锺书用一辈子的淡泊,将欲望的灌木修剪成一道远离喧嚣、不求名利、荣辱不惊、超凡脱俗的高雅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