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85133800000003

第3章 幸运青睐准备充分的人

做一个好的倾听者

不久前,有位老妇人来到一家心理诊所,坐在心理医生面前喋喋不休地说:“我很烦,简直烦死了。年轻的时候为了儿子,我吃尽了苦头。儿子结婚了,以为自己能够轻松些,可儿媳妇整天和我作对。儿子也不听我的话,老跟我怄气。”接着,老妇人又对心理医生讲起了几乎是每个人家都会遇到的鸡毛蒜皮的琐碎事。老妇人漫无边际地说着,说着,说着;心理医生面带微笑,静静地听着,听着,听着,偶尔还同情地点点头。最后,老妇人终于长吁了一口气,如释重负地站了起来,感激地说:“你真是一位好医生,经过你这一番开导,我的心里舒服多了。”事实上,心理医生几乎没说话。因为心理医生知道,此时老妇人最需要的并不是心理治疗,而是希望有人能耐心地听完自己一肚子的唠叨。心理医生之所以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比别人更善于倾听。

美国著名主持人林克莱特曾在采访一名小朋友时,问其长大后想要干什么,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要当飞机驾驶员!”他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突然发现燃料不够了,所有的发动机都将熄火,你会怎么办呢?”小朋友想了想说:“我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都系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降落伞跳出去。”孩子幼稚的回答,逗得现场的观众笑得前仰后合。许多人在想:“危难时刻,这个小家伙还真知道自己怎么先逃生。”随后,谁也没想到,小朋友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敏锐的林克莱特发现,大家可能是误解了。接下来,他微笑地注视着小朋友,和蔼地问:“你为什么要跳伞呢?”小朋友委屈地说:“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救大家!我还要回来救大家!”此刻,观众才恍然大悟,他不是扔下乘客不管啊。林克莱特深有感触地说:“即使是与孩子说话,也要虚心地听,用心地听。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或避免主观臆断的错误。”林克莱特主持节目之所以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比别人更善于倾听。

实际上,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并不容易。比如1977年7月,纽约有一篇题为《如果科恩听清楚》的新闻报道,讲了一个事故:纽约州电力网的值班人员对联合电力网的工人科恩说:“你们要减少一些负荷。”遗憾的是,科恩没有准确地领会这句话的含义,在回答了“你说得对”之后,就拉了电闸。结果,30分钟后,整个纽约市就陷入了一片漆黑。又比如新英格兰电话公司的第12分公司的调查发现:接线员在转接的电话中,20%是由于误听而延迟,每次延迟平均大约是15秒钟,每年该公司因此损失了87万多美元。在接受听力培训之后,公司估计每年可以挽回50万美元的损失。误听的恶果,不胜枚举。

斯蒂尔博士的研究结果表明:倾听是与人交流的主要手段,但很多人并不是一个好听众。他说,人们每天花在与人交流的时间中,9%靠写,16%靠阅读,30%靠说话,45%靠倾听。由此可见,倾听在与人交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试验证明,在听完一个10分钟的口头陈述后,一般人当时只能理解并记住其中一半的内容;48小时内,会从一半下降到25%;一周后,就只剩下10%或者更少。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善于听才能善于说,善于听比善于说更重要。这就如中国的两句俗话所说:“善于倾听,无声胜有声。”“聪明的人懂得说,智慧的人懂得听。”这也如西方的两句谚语所说:“再美好再动人的言辞,也不如无言之美的倾听。”“如果你喜欢倾听,就会获得知识;如果善于倾听,就会变得智慧。”

既然在与人交流中倾听是如此的重要,又是如此的薄弱,那么人人都应该尊重、理解和欣赏倾吐者,都应该用真诚、耐心和微笑等来呼应,力争做一个好的倾听者。

不以自己为标准

晚上10点了,一对年迈的夫妻上床休息。丈夫身体一直不是很好,有点悲观,爱自言自语。妻子清楚地听到了丈夫伤心的一句话:“这辈子真短。”就在妻子考虑怎么安慰的时候,丈夫又说:“这被子连脚面都盖不上,好冷。”妻子情不自禁地笑了,起身给他找了个大被子盖上。看来不能以自己为标准,因为亲耳听到的也不一定对。

有位中国游客在英国的跳蚤市场看好了一件商品,于是就开始讨价还价。英国人不会中文,伸出拇指、食指开价。中国游客不会英文,猜出是80英镑,马上伸出5个指头还价,即50英镑。英国人疑惑不解,中国游客坚持不变,最后愉快成交了。分别时,英国人兴奋地给了中国游客一个拥抱。中国游客回到宾馆对朋友吹自己的砍价绝技,有个懂英文的朋友听后笑得前仰后合,说:“英国人的手势与中国人的手势不同,伸出拇指、食指开价是20英镑的意思,不是中国人理解的80英镑。”看来不能以自己为标准,因为亲眼见到的也不一定对。

有位稳准狠的打假专家,在网络上看到一个多少有一点儿名气的作者简介,自我吹嘘得太离谱、太可恶,既是如何如何的高层人物,又获得了多少多少的大奖。打假专家见过许多不要脸的,但从来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实在看不过去,便将其恬不知耻、欺世盗名的丑恶铁证一一公布于天下,并组织力量捍卫起码的诚信、正义与善良。很快,口诛笔伐,群起而攻之,效果甚佳,使其成为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看来,讨伐者大获全胜,因为吹破牛皮者连个屁都不敢放。但是打假专家不知道,那作者简介根本不是本人所写,且本人早已向写简介的编辑如实地介绍了自己的卑微,请求编辑务必用文字予以更正。编辑表示道歉,并做出更正。看来不能以自己为标准,因为除了自己看到的之外,还有许多是自己没有看到的。

有一天,主人出门去了,留下忠实的狗照顾孩子。他很晚才赶回家,狗闻声立即出来迎接主人归来。主人走进房门后惊呆了:地上是血!床上也是血!孩子却不见了!站在身边的狗,满嘴也是血!主人判断是狗的兽性发作,把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孩子吃掉了。盛怒之下,主人挥刀砍向狗头。忽然,主人听到床底下发出孩子的哭声。主人抱起孩子,孩子浑身是血,但却毫发无损。主人很奇怪,不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仔细观察后才发现:被砍死的狗受伤了,身上和腿上缺了几块肉;狗旁边还有一只死去的狼,狼口里还咬着狗的肉。原来是狗与狼拼死搏斗救了孩子的命,但却被主人误杀了!看来不能以自己为标准,因为自己的判断并不总是正确,甚至会导致恩将仇报的悲剧。

其实,不能以自己为标准,不仅凡人应该如此,就像孔子一样的圣人也应该如此。孔子被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时,7天没吃上饭了。趁孔子休息的时候,学生颜回外出讨米,讨回来后煮饭。饭快要熟了,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以为他偷吃。过了一会儿,饭盛好了,颜回请孔子吃饭。饭前,孔子含蓄地说出了对颜回偷吃的看法和批评。颜回只好解释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炭灰飘进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我就抓来吃了。”

孔子恍然大悟,叹息道:“按说是应该相信眼睛所看见的,但是眼睛所看见的也并不一定可信;按说是应该依靠自己的脑子,但是脑子想到的还是靠不住。你们要记住,要了解一个人不容易。”

无论是凡人还是圣人,都不能以自己为标准,因为对任何人来说,没听到的总比听到的多,没看到的总比看到的多,没理解的总比理解的多……

任何人,都不能视自己为真理的化身。因为,实践,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把话听完

弗拉茨是美国的小学老师,在南非支教时,因救一位黑人少年而意外摔进山沟,流血不止。身边的老师和同学争分夺秒地把弗拉茨送进了附近的医院。

医生决定给弗拉茨输血。验完了在医院里的老师和同学的血型后,只有黑人少年的血型与之相匹配。时间紧迫,医生立即准备抽血。黑人少年胆怯地问:“是要抽我的血吗?”医生说:“是的!因为只有你的血才能救弗拉茨老师的生命!”

尽管黑人少年犹豫了半分钟,但还是同意了。当时,老师和同学都不满意,因为弗拉茨老师正是为了救这个黑人少年才失血过多的。

抽完血后,黑人少年胆怯地问:“我想知道,我在什么时候死去?”此刻,医生和师生都明白了:他在输血前的犹豫,并不是在犹豫要不要输血,而是在犹豫要不要为弗拉茨老师献出生命。更加让人钦佩的是,他做出献出生命的决定,仅仅用了半分钟!

公园里有一对母子,孩子的手中拿着两个苹果。妈妈问:“宝贝,给我一个苹果吃好不好?”孩子看了看妈妈,把两个苹果各咬了一口,然后慢慢地品尝起来。妈妈的心里有一种莫名的失落,不禁皱起了眉头。过了片刻,孩子对妈妈说:“我要把这个最甜的苹果给妈妈吃!”这时,妈妈开心地笑了,眉头舒展了。

要成为一个善于了解真相的人,就要先做一个善于把别人话听完的人。如果心中装满自己的看法,不愿意把别人的话听完,就很难了解到真相,也就很难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幸运青睐准备充分的人

2006年,为了上春节晚会,冯巩、牛莉和朱军一起排练了相声剧——《跟着媳妇当保姆》。

《跟着媳妇当保姆》的故事梗概是:有一个农村的漂亮媳妇,为了给生病的婆婆筹措医疗费而到城里当保姆。她丈夫不放心,就跟着媳妇一块儿去应聘。牛莉扮演进城务工的媳妇,冯巩扮演媳妇的农民丈夫,朱军扮演准备跟随爱人出国的城市男人,正在出国前忙着给自己的母亲物色保姆。

有人觉得怎么看朱军都是主持人,不像找保姆的人;有人觉得牛莉是春晚的“熟脸”,应该换;还有人提出这么漂亮的媳妇出去当保姆,丈夫还跟着,这故事可信吗?尽管有这些意见和疑问,但《跟着媳妇当保姆》还是顺利地通过了第一轮审查。

第一轮审查之后,他们三人不敢掉以轻心,一起商定:务必精益求精,继续提高质量。无论是谁,一旦发现哪些台词不对劲,哪些表演不到位,就立即提出来,以便讨论、修改和完善。这一次又一次改稿工作,主要落到了冯巩的身上。

冯巩对改稿工作的负责,达到了一丝不苟的程度。特别是到了排练的后期,为了验证这个作品的演出效果,冯巩见缝插针,多次拉着牛莉和朱军外出试演,有机会就演,最多的时候一天演8场。每场演完冯巩都继续改,一个细节也不放过。改完了再试,不满意就再改。从这个相声剧的对白、包袱,到逗哏的设计,数易其稿。就这样,在反反复复地修改中,一点一点地磨出了许多有趣的段子。到正式演出的时候,这个剧本已经是第108稿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按照第108稿演出的《跟着媳妇当保姆》,荣获了2006年春晚最受欢迎的曲艺类节目一等奖。

朱军在《我的零点时刻》一书中曾这样回忆与评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冯巩是拿艺术作品尤其是春晚作品当命看的人,完全到了呕心沥血的地步。我和冯巩、牛莉合作表演的《跟着媳妇当保姆》,最后的演出稿是第108稿,真是千锤百炼磨出来的。也许就是凭着这种执着和较劲儿,冯巩才能在春晚的舞台上坚持20多年。早些年和他一起上春晚的人,一个个都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他依然像棵常青树,并且每年都能贡献出一个亮点节目。

1931年,著名电影大师卓别林拍了最后一部无声的经典电影——《城市之光》。在该片中,他是导演、主演、编剧、监制、作曲和剪辑。

在《城市之光》中有组被影迷们赞不绝口的镜头:卖花的盲女在听到重重的汽车关门声后,误以为是碰到了阔人,于是就向前兜售鲜花。被误以为是阔人的流浪汉不忍心拒绝,就用自己口袋里仅剩的两角五分钱买下了一束鲜花……

当卓别林听到影迷们的赞扬后十分平静,甚至脸上连一点儿喜悦的表情都没有。后来,有个影迷非得让卓别林讲讲是如何产生那个表演方案的。出于对影迷的尊重,卓别林就如实地说:“这没什么,我只不过为此设计了342个方案罢了,然后全都拍出来,最后选了你们看到的这样。”

无论是荣誉、经典,还是幸运,永远都青睐准备最充分的人。

高雅而平易的养生之道

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有益身心的健康,早已成为古今中外的共识。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便是孔子读书之乐的肺腑之言。在那战乱频繁、物资匮乏的春秋时期,孔子一生坎坷,颠沛流离,竟活到超过古稀之年的73岁。读书,显然是孔子自得其乐、受益匪浅的养生之道。

西汉的大儒刘向,把读书比作治愚的药,比作有益终身的光明。他说:“书如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他还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北宋的大诗人陆游,晚年穷居乡间,深感报国无门之痛,于是常靠读书陶冶情操,排遣忧愤。“病须书卷作良医”,这便是他的切身感受。

清代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明确提出,读书可以养生。他说:“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唯读书可以养之。闲适无事之人,镇日不看书,则起居出入,身心无所栖泊,耳目无所安顿,势必心意颠倒,妄想生嗔。”

作家罗兰把读书的乐趣讲得既通俗又深刻:“对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来说,读书是一种休息;对用脑力处理事务的人来说,读书是一种解脱。当我们烦闷的时候,读书可以解闷;当我们愁苦的时候,读书也可以使我们忘忧。”

培根谈读书的好处时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读书养生,永远不晚,因为人的大脑也遵循着用进废退的规律。英国神经生理学家科斯塞利斯和米勒,经研究得出结论:人的大脑受训练越少,衰老也就越快。他们认为,人脑开始工作得越早、持续的时间越长,脑细胞的老化过程也就越慢。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德格斯·坡厄尔选取了1600个25岁到92岁的人,测试他们的推理能力、记忆力、视力,以及对空间的判断力。他通过测试发现:经常读书的八九十岁老人,表现得几乎和年轻人一样良好,甚至接近任何年龄段的最高水平。

与书相伴的人生,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人生。只有身心健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读书吧,这是高雅而平易的养生之道。

多给自己一点儿安慰

2006年,美国哈佛大学附属医学院做了下面这个试验,并将其整理发表在著名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试验者将270位慢性上臂痛的病人,分成了两组。对第一组的病人用口服药治疗,药量为一天一粒,一共吃8周。治疗开始前,试验者详细地告诉这组病人,此药有很好的疗效,但有嗜睡、口干、失眠、头晕等副作用。对第二组的病人用针灸治疗,每周两次,一共6周。治疗开始前,试验者详细地告诉这组病人,针灸可能会引起疼痛、局部红肿,甚至拔针后还可能会持续疼痛。

试验进行两周之后,有近1/3的病人向医生反映,已经感到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吃药组的病人反映,有失眠、无力、恶心、起皮疹等副作用,甚至起不了床;被针灸的病人反映,有持续疼痛、局部红肿等副作用。两组反映的副作用,都与事前告知的基本吻合。尽管两组病人都说有或多或少的副作用,但令人振奋的是,几乎所有病人都确认上臂痛的症状已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比较而言,针灸组的治疗效果优于药物组。

但是,这些病人不知道的是:口服药其实是普通的玉米粉加工而成的,没有任何药物成分;针灸时用的是一种特殊的针,即一旦触到皮肤,针尖就会自动缩回去,根本不会扎进皮肤,自然也就不能按照穴位针灸治疗。

医学上将这种“假”治疗产生的积极疗效,称为安慰剂效应。医学研究还发现,医生对病人的关爱,病人对医生的信任等,都会对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影响,都会产生安慰剂效应。此外,就连诊室的环境、药物的颜色,甚至吃药本身都会产生安慰剂效应。

显然,在病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假”治疗会产生安慰剂效应。如果在病人知情的情况下,“假”治疗会不会产生安慰剂效应呢?

2010年,美国哈佛大学附属医学院又做了下面这个试验。试验者将80位患有肠激惹综合征的病人,分成两组。给第一组病人的药物外包装上明确写着:“此为安慰剂,没有任何药物成分,类似于糖果,但是临床试验显示,此安慰剂能通过思想和身体的自愈作用产生很好的疗效。”对第二组病人,则不给任何治疗。治疗一段时间后,明知道是安慰剂的第一组病人,仍然出现了很高比例的症状缓解;没得到治疗的第二组病人,则没有任何缓解。试验证明:在病人知情的情况下,“假”治疗同样会产生安慰剂效应。

无论是在病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还是在病人知情的情况下,为什么都会产生如此神奇的安慰剂效应呢?目前安慰剂效应的解释还有争议,但最为人们所能接受的解释是:主要是心理作用的结果。

实际上,关爱、信任、自信等不仅对战胜疾病有积极作用,而且在许多领域都有积极作用。这就是说,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并不是因为做不到所以才觉得不可能,反倒是因为觉得不可能所以才做不到。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别人给予安慰的机会毕竟不多,更多的时候需要自己多给自己一点儿安慰。

多给自己一点儿安慰,实质上就是多给自己一点儿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这样做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奇迹多发生在相信奇迹者的身上。

做一个快乐的人

国学大师启功先生曾说:“人生其实没那么复杂,就是找乐子啊。”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北师大校园,学生们总爱称他为“博导”。他则说:“老朽垂垂老矣,一拨就倒、一驳就倒,我是‘拨倒’,不拨‘自倒’矣!”

在他被任命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之后,有人祝贺说:“这是‘部级干部’啊!”他则说:“不急,我不急,真不急!”

他荣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时说:“书协主席这茅坑可不好蹲。”几年后,他卸任时说:“我这书协主席的帽子可以摘了。”有人问:“谁是接班人?”他先问人:“你蹲茅坑拉完了屎干什么呀?”在得到“擦屁股走人”的回答后,他笑着说:“这不结了?总不至于蹲完坑站在一边守着,看谁在这坑位蹲下后才走人吧?爱谁谁了,反正我不蹲了!”

央视有个节目叫《东方之子》,专门介绍社会名流,自然想到要去采访他。节目组与他联系时说:“我们这个节目的档次很高,采访的都是知名的专家学者和社会精英。”他听后说:“我不够你们的档次,我最多是个东方之孙。”

有一天,一个自称气功大师的人给他发功治病。气功大师在离他十几步的地方张开手掌问:“有感觉吗?”他摇摇头说:“没有。”气功大师往前走了几步,又问:“这回呢?”他还是说:“没有。”气功大师向前又走几步,他仍然说:“没有。”最后气功大师把手按着他的膝盖问:“这回呢?”他说:“有感觉了。”气功大师兴奋地问:“什么感觉?”他说:“我感觉你摸着我的腿了。”

1991年春节前夕,李先念同志的夫人林佳楣派人给他送去一只玩具熊猫。他见了立刻“哇”的一嗓子,老顽童似的惊喜,一把抓过来在脸上揉搓。

他在66岁时写下了《自撰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去世前,他把卖字画所得200多万元人民币全部捐给了学校,自己却居于陋室。去世后,他留下了满满一柜子遗物,人们以为柜子里装的一定是珍贵的字画等文物。等打开后,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竟是一柜子的儿童玩具。

启功先生的一生可谓饱经风霜,劫难多多。他幼年丧父,中年丧母,老年失去老伴儿,一生无儿女,还曾被打成右派。有人问他:“你经历了那么多的坎坷,那么多的不幸,为什么还这么开朗、乐观、快乐,有何秘诀?”他的回答是:“不温习烦恼。”

如果能像启功先生那样,既努力寻找乐子,又拒绝温习烦恼,也能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因为做一个快乐的人,并不需要拥有得多,只是需要计较得少。

炫耀是活靶子

在长江的沿岸有座猕猴山,山上有只极爱炫耀的猕猴,经常自以为是,与众不同。

有一天,吴王乘船到长江游玩,顺便登上了猕猴山。一群聚在一起玩耍的猕猴,看到吴王前呼后拥地来了,立即一哄而散,争先恐后地躲到树林和荆棘中去了。

唯有这只爱炫耀的猕猴没跑,因为它非常渴望在吴王面前卖弄自己的敏捷和灵巧。它先在地上得意地旋转,接着又纵身跳到树上,攀缘腾荡。

吴王看了很不舒服,就拉弓搭箭射向这只猕猴。出乎意料的是,它不仅能从容地把箭拨开,而且能敏捷地把箭抓住。

掌握生杀大权的吴王感到这是此猴对自己的羞辱,脸都气红了。于是,吴王命令随从一齐动手,数箭齐发。此猴防不胜防,当即被射死。

吴王对随从说,这只猕猴炫耀自己的本事,不把本王放在眼里,结果丢掉了性命。这完全是它咎由自取。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必要炫耀,对谁都不可以炫耀。因为炫耀的最可怕之处,就是能将自己变成众矢之的的活靶子。

郅恽拒关

东汉有个叫郅恽的人,学问和品德都很好。开国皇帝刘秀听说后,便急切地想予以重用。可见到郅恽后,刘秀大失所望,认为他年老体弱,不堪大用。于是,刘秀改变了主意,只让他做了个看管洛阳城门的小官。

有一次,刘秀带了一批人到洛阳郊外打猎,返回的时候已是深夜。刘秀的车驾到了上东门,城门早已关上了。刘秀的侍从在城外大喊:“快开城门!”

不料郅恽拒绝说:“按照国家的法令,夜间禁止出入城门。”

侍从急了,厉声喝道:“这是皇上的銮驾,谁敢拒入?!”

郅恽从容地说:“我不信。”

此时刘秀亲自来到城门下,让人点亮火把,让郅恽看看自己究竟是谁。

郅恽解释说:“天太黑,看不清。”

刘秀无奈,只好绕道从中东门进了城。

第二天,刘秀正想责问郅恽,不料郅恽的奏章已经送了上来。奏章中说:“昔日文王不敢贪恋游玩、打猎,而把天下万民放在心上。可皇上您跑到遥远的山林里去打猎,白天还不够,直到深夜才回来。这样下去,国家大事怎么办?如果不能以此为戒,小臣实在为皇上担忧啊!”

刘秀毕竟不糊涂,看了奏章,肚子里的火气没有了,情不自禁地说:“这个倔老头子果然有胆量,有见识!”随后,命人赏给郅恽一百匹布;后来,让他当了太子的老师;再后来,又让他出任长沙太守。

史书记载郅恽拒关时赞叹道:“光武猎还,拒关极谏,真强毅耿直之臣哉!”就这样,郅恽执法严明的故事千古流芳。

自律中藏着幸运

阿米尔·汗是印度演员、导演和制片人,是印度的“国宝级”人物。自1988年首次获得印度国家电影奖以来,他所参演的多部电影,都是印度的年度票房冠军。直到现在,他依然是宝莱坞最具票房号召力的明星。

2017年4月16日至4月23日,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展映了阿米尔·汗主演的新作——《摔跤吧!爸爸》。在这部电影里,主要讲述了他饰演的爸爸的人生3个年龄的故事,即19岁、29岁和55岁。角色的年龄跨度大,影片对他的形体要求自然大不相同。其实,他完全可以通过戴假体的方式来表演,但是他没有这么做。因为他认为,那样感受不到胖子的真实状态,也就演不好这出戏。于是,为了演出效果的真实,他从135斤的翩翩美男,在短期内增重56斤,变成一个近200斤的中年大叔;然后,通过5个月的魔鬼式训练,又暴减50斤,并练出了拥有8块腹肌的健美身材,看上去是那么地年轻和帅气。所有这些,无疑是极其痛苦的修炼,但51岁的他,令人叹服地做到了完美。

有媒体评论说,阿米尔·汗之所以具有超高人气和票房保障,不仅是因为他帅气的外貌和形神兼备的演技,更是因为他的严格自律。一个能掌控自己身材的人,必定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媒体的评论符合实际,恰到好处。阿米尔·汗演得了肌肉男,也演得了大胖子;演得了热血青年,也演得了颓废老年,以至于44岁“高龄”时在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里饰演大学生兰彻,也让观众完全没有违和感。他的自律精神,早已是各国演艺界广为流传的佳话。

从阿米尔·汗的自律,不禁想到了棉花糖实验。该实验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从1962年起,在斯坦福大学附属的一所幼儿园进行的,坚持做了长达20年的一系列心理学经典实验。

参加棉花糖实验的,都是4岁的孩子。他们有两种选择:或者立刻拿到一个奖品,比如棉花糖、曲奇饼、巧克力等;或者等待一段时间之后,通常为等待15分钟,然后可以拿到两个奖品,也是棉花糖、曲奇饼、巧克力等。

1981年,沃尔特·米歇尔给所有参加过棉花糖实验的653名孩子的父母和老师发去了调查问卷。那时,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进入了高中和大学。调查问卷主要了解他们的近况,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同学相处的能力、制订计划的能力、做长期打算的能力,以及他们的SAT(美国大学标准入学考试)分数等。

沃尔特·米歇尔对调查问卷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那些缺乏自律精神的孩子,不擅长等待的孩子,立刻拿到一个奖品的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里,都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交不到朋友的毛病、不擅长应对压力的毛病,SAT的成绩也比较差,而那些拥有自律精神的孩子,能等待15分钟的孩子,能拿到两个奖品的孩子,毛病则较少,SAT成绩比自律差的孩子平均高出210分。

无论是阿米尔·汗成功的自律经验,还是沃尔特·米歇尔的棉花糖实验,都可以证明一个道理:在一个人的自律中,藏着一个人的幸运。萧伯纳说得对:“自我控制是最强的本能。”沈从文说得好:“征服自己的一切弱点,正是一个人伟大的起始。”

家训奇葩

最近,陆续看到了一些家训,值得分享。

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幼时贪玩,无心读书,其父罚他每天抄100遍下面的对联:“读书好练武好学好更好,创业难当权难知难不难。”他整整抄了100天,终于彻底领悟了父亲的一片苦心。此后,他将此联挂在书房里自勉。

明朝书画家徐渭晚年曾撰写一副对联:“好(hǎo)读书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不好(hǎo)读书。”大意是:少年正是读书的好时光,可惜因不知读书的重要而不喜欢读书;老年懂得读书的重要了,也想好好读点儿书了,可惜因老眼昏花而力不从心,已经不能好好地读书了。他以此告诫子孙:要珍惜好时光,趁早好好读书。

清代销毁鸦片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以写对联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家教思想:“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意思是说,如果子孙后代像我这样自强不息,留钱有什么用?留钱反而损害了他的斗志;如果子孙不如我,留钱有什么用?留钱反而会使他好逸恶劳,留的钱越多越是增加其过错。

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对子女有“四戒”“四宜”的严格要求。“四戒”是:一戒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四宜”是: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

晚清重臣曾国藩留下了十六字治家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文学大家鲁迅对孩子的叮嘱是:“不做空头文学家、美术家,做小事情普通工作谋生就好;即使生活中经济紧张,也不要做坏事。”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自立歌》中为孩子写道:“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真好汉!”

“人民艺术家”老舍给出嫁的女儿写了一副对联:“劳逸妥安排,健康多福;油盐休浪费,勤俭持家。”

家训,是先辈留与后人的关于为人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经过传承,家训便成为家族成员的行动准则,成为家风的重要部分。家训对于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值得珍惜的奇葩。

张大千立家规

张大千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书法家,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他27岁的时候,走了一段弯路:因经不起诱惑,他学会了赌博,起初是偶尔为之,后来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有一次,张大千参加赌博时因输得很惨,竟然用家里祖传的无价之宝——王羲之的《曹娥碑帖》抵了赌债。此碑帖曾由唐代的成亲王李道宗、明代的收藏家项子京等人先后收藏,上面有唐代名人崔护、韦皋等七人的题跋。

1936年,张大千的画家母亲曾友贞在安徽郎溪县病危。临终前,母亲把张大千叫到病榻前说,想看一看传家之宝——《曹娥碑帖》。张大千十分惶恐,手足无措,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因为碑帖早在10年前就被他抵了赌债,眼下根本不知已辗转落于谁之手。这时,张大千的哥哥张善仔只好说谎:“碑帖暂时存放在苏州的网师园内。”为了宽慰母亲,张大千表示,自己马上去网师园取回来。

非常巧的是,《曹娥碑帖》已被张大千的朋友叶恭绰花重金从他人手中购得。当叶恭绰听张大千讲了整个事情的经过后,二话没说,慷慨地将《曹娥碑帖》无条件地奉还。张大千感激得不知说什么好,立刻上前叩首相谢。

后来,张大千在为叶恭绰的书画集作序时,将自己年轻时的这件荒唐事公之于众。朋友们劝他说:“事过境迁,不必再自揭短处了。”他则坚持写进序文,说:“我之所以这样做,一是要让世人知道叶恭绰的高尚品德,二是要让世人引以为戒,万万不可陷入赌博的泥淖。”

张大千为了彻底改正赌博的恶习,不仅说出了“至死不进赌场”的誓言,而且立下了禁赌的家规。他特别严厉地告诫儿孙:“谁也不准进赌场,进了赌场就不是我张家的人!”

奥巴马会救普京吗

2014年4月17日,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参加了第12次与俄罗斯民众对话的电视节目。在这档“与普京连线直播”的节目中,民众可以与总统聊各种事情,无论是国计民生,还是家长里短。

这次连线直播活动持续了3小时55分,普京总共回答了81个问题,其中35个问题涉及克里米亚和乌克兰局势。

在直播节目快要结束的时候,有个6岁的小孩问普京:“如果你溺水了,奥巴马会救你吗?”

普京毫不犹豫地回答:“除了国家间的关系外,还存在私人关系。虽然我和奥巴马没有非常密切的私人关系,但我认为,奥巴马是一个正派和勇敢的人,他肯定会这样做。”

4月25日,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访问韩国,一名美国记者问了同样的问题:“如果普京溺水了,你会救他吗?”

奥巴马非常肯定地回答:“如果普京溺水,我绝对会救他。任何人溺水,我都会施救。我从前是个游泳好手,我在夏威夷长大,但有点疏于练习了。”

地球人都知道,普京和奥巴马代表着不同的国家利益,存在着重大的分歧,特别是当前的克里米亚危机,使两国关系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似乎陷入了新的冷战泥潭。可是在这种紧张的形势下,为什么他们对这个假设问题的回答会完全一致、如此默契呢?

原因可能很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他们比大多数人更懂得:一个见死不救、幸灾乐祸的人,肯定不是一个好人,也肯定不是一个好领袖。或者说,一个好人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好领袖,但是,一个好领袖必须首先做一个好人。

其实,无论要做好什么工作,首先都必须做一个好人。从长远看,如果做人成功了,即使遭遇了失败,那也是暂时的;如果做人不成功,即使得到了成功,那也是暂时的。

与岁月同行的青春

在日本的宇都宫市,有位叫柴田丰的老人。她生于1911年6月26日,33岁结婚,育有一子。

2003年,柴田丰92岁,老伴儿不幸过世了。她不断地激励自己,要从无比的悲痛中走出来,要过好余生的每一天。她接受了儿子的建议,开始尝试写诗。她的诗歌以情爱、梦想和希望为题材,一般在14行内,一行约10个字。

每当看到《产经新闻》开设的诗歌专栏发表了自己的诗作时,柴田丰就“非常非常地开心”。她愈写愈多,成了专栏的常客。专栏编辑评论说:“她使用的诗歌语言极为通俗,有如手机短信一般简短易读,却又不失优雅,非常能感动忧郁的日本人。”

2009年秋天,98岁的柴田丰自费出版了诗集《永不气馁》。诗集收录了一首名为《秘密》的小诗,她写道:“就算98岁,也要恋爱呀。看似像在做梦,我的心已经飞上云端。”显而易见,如果没有一颗年轻的心,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怎么能将诗写得如此纯真、浪漫?

独具慧眼的出版商非常看好语言浅白、温暖人心的《永不气馁》,积极重编出版,并加印了20多次,销量突破了100万册。《永不气馁》不仅成为2010年的日本十大畅销书之一,而且在新加坡、韩国、英国、美国也广为流传。

有的日本媒体认为,眼下忧郁的情绪正弥漫整个日本。柴田丰那些朗朗上口、催人奋进的诗歌,恰恰给人的心灵补充了正能量。

柴田丰收到了近两千封读者来信。她感到特别欣慰,就像“一棵百年老树开出了花”。

有读者说:“当我气馁时,就会拿出你的诗来念,不经意地就流下感动的眼泪。”

有读者说:“你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和梦想。”

有读者说:“青春,与其说是年轻,不如说是心态;与其说是粉颊、朱唇、柔肢,不如说是毅力、激情、创意。”

有读者说:“无论是18岁,还是80岁,只要不断地接受和释放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息,就能风华常存,永葆青春。”

谁都无法抗拒岁月的流逝,但却都可以像柴田丰那样,保持与岁月同行的青春。

抚平心灵皱纹,便会青春永驻。

赞美是嘴唇间照出的阳光

戴尔·卡耐基是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被誉为“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和“成功学大师”。

有一天,卡耐基到纽约33号街第8大道的邮局里寄一封挂号信。在他排队等候的时候,看到柜台后面的那位服务员在称重、递出邮票、找零钱、分发收据的过程中,待人冷漠,没有好脸色。

当服务员为卡耐基的信件称重时,他由衷地赞美说:“真希望能有你这样的一头好发。”

服务员抬起头,惊讶地看着卡耐基,随即泛出笑容,很客气地说:“啊,它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好了。”

卡耐基又说:“或许没有过去的光泽,不过现在看起来,你的头发仍然极佳。”

服务员非常高兴地说:“许多人赞美过我的头发。”

他们谈得很投机,就像老朋友一样。分手的时候,卡耐基看到,服务员面带微笑、满腔热情地接待着后面的顾客。

后来,卡耐基在演讲中多次讲过这件事。有人问他:“您想从那服务员身上得到什么吗?”

卡耐基回答说:“我确实想从服务员身上得到些什么,那东西是无价的,而且我已经得到了,那就是: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虽然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但依然会在我的记忆中闪耀出光芒。”

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在《生活的哲学》里讲述了这样的一则故事。

一个将被执行死刑的青年在赴刑场时,围观的人群中有个老太太突然冒出了一句:“看,他金色的头发多么漂亮迷人啊!”

那个即将告别人世的青年闻听此言,朝着老人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一个躬,含着泪大声地说:“如果周围多一些这样的人,我也许不会有今天。”

赞美是从我们嘴唇间照出的阳光。赞美能使冷漠者变得热情,赞美能使痴迷者变得清醒。应该多一点儿恰如其分的赞美,少一点儿自以为是的责骂。因为,赞美能使白痴变天才,责骂则能使天才变为白痴。

品德与才能

后羿是箭坛上的英雄。他爱才,发现猎手逄蒙很聪明之后,就收其为徒,尽心尽力地教其射箭。后来,师徒二人的射箭水平就差不多了。这时,作为老师的后羿,为带出一个高徒而感到高兴;可作为学生的逄蒙,却妒火中烧,企图伺机谋杀恩师,独霸箭坛。

有一日,后羿在林中打猎,逄蒙躲在暗处向后羿放箭。后羿听到了弓弦响,急忙拉弓放箭,两支箭在空中交会,成为“人”字后一齐落地。如此重复十次之后,只带十支箭的后羿箭囊已空。此时,逄蒙又将一支箭搭在弓弦上,对准后羿的咽喉射出。后羿应声倒地,逄蒙为自己的阴谋得逞而兴奋,得意地走向倒地的后羿,准备去拔出那致命的一箭。不料后羿突然将箭从嘴里吐了出来,笑着说:“你连‘啮镞法’都不知道啊,还得好好学啊!”逄蒙不敢相信,老师竟然咬住了自己射出的箭,吓得面如土色,跪地求饶。宽厚的后羿饶恕了逄蒙,然而逄蒙不思悔过。在后来的一次打猎时,逄蒙趁后羿不备,一棍将其打死。因此,恩将仇报的逄蒙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与逄蒙截然相反,庾公之斯是个知恩图报的射箭高徒。

在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曾分立着许多小国,彼此经常发生战争。有一次,郑国派子濯孺子率军攻打卫国。不久,郑国的军队惨败。子濯孺子被迫率军撤退,卫国的军队穷追不舍。郑军的处境已经相当危险,祸不单行的是,子濯孺子偏偏在此时旧病突然加剧。眼看卫军越来越近,子濯孺子坐在车上忧虑地说:“真是不幸,我现在手脚发软,连箭都拿不动了,看来是必死无疑了。”随后问车夫:“你能看清是谁在追杀我们吗?”车夫答:“是庾公之斯。”子濯孺子听后转忧为喜道:“我们能活了!”车夫不理解地说:“庾公之斯是卫国百发百中的箭坛英雄,难道您不知道吗?为什么还说‘我们能活了’?”子濯孺子胸有成竹地说:“庾公之斯是跟尹公之他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跟我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尊师敬友知恩图报的人,他的学生也一定是尊师敬友知恩图报的人。”果然,庾公之斯追上后说:“先生为什么不拿弓抵抗?”子濯孺子说:“我病了,已无力拿弓。”庾公之斯说:“我是向尹公之他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向您学的射箭,我不忍心用您传授的本领反过来伤害您。可是今天这事,是国君交付的事,我不能不办。”说完,庾公之斯把箭头卸了下来,向子濯孺子射了四支没有箭头的箭,然后便领兵回去了。子濯孺子毫发无损,平安地回到了郑国。因此,庾公之斯卸下箭头的故事流传青史。

这两个射箭高徒的故事,至少有两点启示。从培养人才的角度说,不仅要传授才能,更要传授品德。从学习成才的角度说,不仅要学好才能,更要学好品德。因为古往今来的历史早已证明,有德有才的人是正品,有德无才的人是次品,无德有才的人是危险品,无德无才的人是废品。

做一个优雅的人

做一个优雅的人,需要保持良好的仪表。比如注意衣着。佛靠金装,人靠衣装,但好的衣着并不意味着穿金戴银,名牌满身。在人们的印象中,周恩来总是那样风度翩翩。其实,他穿的中山装,大多都穿了几十年。如果破损了,就精心织补后继续穿。他的衣服尽管旧,但总是干干净净、平平整整,线条笔挺。他穿了多年的旧皮鞋,总是擦得锃亮锃亮。他浓密的头发,总是向后梳理得一丝不乱。他若会见外宾,总是先刮胡子。他的仪表特点是:朴素、美观、整洁、卫生、得体。

做一个优雅的人,需要保持良好的言谈。比如说话时,要看着别人的眼睛;对视时,要面带微笑;在公共场所时,要防止自己说话的声音影响他人;挂电话时,要等对方先挂断;对任何人的帮助,哪怕是微小的帮助,也不忘说声“谢谢”;在马路边即使不能接下陌生人分发的广告,也要给以解释,略表歉意;不随便评论别人,尊重别人的不同;不说脏话,不开过度的玩笑,不打听他人的私事,等等。

做一个优雅的人,需要保持良好的举止。比如吃饭时,不翻菜、不吧唧嘴、不剩米粒,即使是热汤也不会喝出声来;咳嗽、打喷嚏时,捂起嘴;递剪刀、刀子等物品给别人时,把尖锐的一边朝向自己;敲门时,只敲两三下,然后停十几秒再敲下一次;遛狗时,及时清理宠物的粪便;乘扶梯时,除非忙着赶时间,否则自觉地站在右侧;乘地铁人多时,把双肩包取下来;雨天开车时,适时减慢车速,避免脏水溅到行人的身上;离开图书馆时,把椅子轻轻地放回原位;不乱动别人的东西,尊重别人的隐私,等等。

做一个优雅的人,最根本的是需要保持友善的心灵。因为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有什么样的仪表、言谈和举止。奥黛丽·赫本是以电影《罗马假日》而一举成名的英国演员。她因为清新可爱的形象而受到全球影迷的爱戴,也因为出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的贡献而受到各国人们的尊敬。她被誉为“天使的化身”,被视为“优雅的同义语”。她向希望拥有美丽和优雅的朋友提出了下面的忠告:“如果你想红唇诱人,请说善意的话;如果你想明眸善睐,请看别人的优点;如果你想身材苗条,请与人分享食物;如果你想秀发飘飘,请让孩子每天用手指梳理一次;如果你想仪态优雅,走路时要时刻想着你不是一个人,有一群朋友在关心着你。”

总之,做一个优雅的人,不仅需要有得体而精致的外在美,而且更需要有丰富而强大的内在美;不仅需要优美,而且更需要高雅。

快乐与幸福

法国皇帝拿破仑曾率军占领过西欧和中欧的广大领土,使法国变得强大无比,使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广为传播,被称作奇迹的缔造者。他是法国人民的骄傲,一直受到法国人民的尊敬与热爱。他拥有常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权力、财富和荣耀。然而,他却说:“我这一生从来没有过一天快乐的日子。”

已经79岁的法国著名影星阿兰·德龙,2010年曾以上海世博会法国馆形象大使的身份来到了上海。他拥有遍布世界的影迷,拥有常人没有的财富、荣誉和声望。然而,他在参加世博会期间接受媒体记者采访中却说:“现在我什么都有了,唯独没有幸福。”晚年,他与狗相伴。他的花园里已经埋葬了35条狗。他说,自己将来也要埋葬在它们中间。因为他认为,世界上没有比狗更值得亲近的了。

19世纪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海伦·凯勒,在出生19个月时,因患猩红热而被夺去了视力和听力,成了盲聋哑人。她在无光、无声的世界中生活了87年,全心致力于建立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并完成了一系列著作。她于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1965年被评为“世界十大杰出妇女”。她的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等,均被选入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尽管她又瞎又聋又哑,但却多次由衷地写道:“我发现生命是这样的美好。”

从拿破仑、阿兰·德龙和海伦·凯勒的感慨,不禁想到了杨绛在《百岁感言》中的一段话:“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其实,许多人的不快乐与不幸福,并不是因为拥有的太少,而是不知足的太多;许多人的快乐与幸福,并不是因为拥有的太多,而是不知足的太少。

忠义传千古

唐代文史资料集《唐语林》,是宋代王谠编撰的。其中记载了李勉和李约父子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两个故事。

父亲的故事是“李勉葬金”。唐朝天宝年间,有一书生携两百两金子离家求官,途中在宋州住店。当时李勉年少穷困,恰好与这个书生住在同一个店里。谁都没想到的是,书生突发重病,生命垂危。书生临死前告诉李勉说:“我家住在洪州,本打算到北都(今太原)谋求官职。现在看来,我是要病死在这里了。这也许是我的命吧。”随后,书生从口袋里拿出两百两金子给李勉,说:“我的仆人不知道这笔金子的事。拜托您帮我料理好后事,余下的钱就送给你了。”后来,李勉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为其办好了丧事,但剩下的金子则秘密地放在了棺木里,同书生一起埋葬了。几年以后,李勉做了开封县尉。书生的兄弟带着洪州官府开的证明,沿路打听书生的消息。书生的兄弟到了宋州,得知是李勉帮办的丧事,就专程到开封询问了金子的下落。李勉向上级请假后到了墓地,将挖出的金子全都交给了书生的兄弟。

儿子的故事是“李约殓珠”。李约有一次在长江上行船,与一波斯商人的船并排停泊。波斯商人突发重病,感到危在旦夕,就邀请李约相见。商人把自己的后事和两个女儿都托付给了李约,同时拿出了一颗极其贵重的夜明珠赠给了李约,以表谢意。波斯商人死后,李约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为其办好了丧事,变卖了商人的财产,把商人的两个女儿体面地嫁给了可靠的人家,但在安葬商人入殓时,把那颗夜明珠悄悄地放到了商人的嘴里。后来,商人的亲属找到了李约。李约报官后发掘了墓葬,将完好无损的夜明珠交给了商人的亲属。

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李勉葬金”和“李约殓珠”的故事之所以流传千古,因为他们父子俩都是忠肝义胆、一身正气的忠义之人,因为忠义是古往今来举世公认的一等人品,因为忠义比黄金和夜明珠更珍贵。

“刘柳”之交

公元793年,21岁的刘禹锡和20岁的柳宗元一起进京赶考,结果同榜登进士第。此后,他们同朝为官,一起共事。他们有共同的志向,共同的情趣,共同的遭遇。他们不仅在顺境时相互支持,相互砥砺,而且在沦落天涯的逆境中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两位唐代的杰出文学家、哲学家的深厚友情,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

805年,在唐顺宗的支持下,王叔文、王伾实行了变革运动——“永贞革新”。“革新”触犯了宦官与藩镇的利益,因而遭到一批宦官的切齿痛恨,也遭到不少大臣的极力反对。

唐宪宗即位后,仅仅维持了半年的“革新”便惨遭失败。王叔文、王伾被逼身亡,支持“革新”的8个官员被视为同党,逐出了长安,贬职到边远的地方当司马。历史上把这10个人,合称为“二王八司马”。刘禹锡和柳宗元是“八司马”中的两位,是“革新”中的骨干力量,是人人皆知的挚友,因而被称为“刘柳”。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刘禹锡与柳宗元被贬10年之后,也就是815年,又同时被召回京城,不但未被起用,反而再度遭贬。当柳宗元得知自己被贬至柳州,刘禹锡被贬至播州时,不禁失声痛哭。他说:“播州太荒凉、太贫困了,根本不适合人居住。刘禹锡的80岁老母离不开他伺候,我实在不忍心他们母子分离,也没有让他老母一起受苦的道理。”于是,柳宗元不顾个人安危上书朝廷:“请准许臣用柳州来调换刘禹锡的播州,即使我因此而获重罪被处死,也在所不惜。”幸亏有名相裴度的帮助,刘禹锡才被改贬到条件好些的连州。柳宗元这种为朋友两肋插刀、仗义执言的千秋义气,让刘禹锡刻骨铭心。他们之间,虽然总是聚少离多,但却书信不断,心心相印。

在长期贬谪生活的打击和艰苦环境的摧残下,柳宗元的身心受到很大的伤害。他心力交瘁,感到一天不如一天。他自知将不久于人世,难以完成对自己书稿的整理。于是,他写下遗嘱,要仆人在他死后将书稿交给刘禹锡,并在信中说:“我不幸卒以谪死,以遗草累故人。”819年11月8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客死在柳州任上。他的生命之灯熄灭了,年仅47岁。

此时的刘禹锡,正扶着老母的灵柩行走在衡阳的路上。当他获知柳宗元病故的噩耗后,悲痛万分,泪如雨下。他立刻做了两件事:一是派人前去帮助料理柳宗元的后事,二是含泪给韩愈写信,希望其为柳宗元撰写墓志铭,以昭其冤。韩愈敬佩“刘柳”胜似兄弟的莫逆之交,在墓志铭中赞颂了他们的生死可托的情谊。

后来,刘禹锡花费毕生之力,整理好柳宗元的遗作,并筹资刊印,以此告慰黄泉之下的密友。此外,他还收养了柳宗元的一个儿子,将其培养成人。

如果没有刘禹锡的帮助,《柳宗元文集》就不能面世。即使像《江雪》《渔翁》《三戒》《天对》《封建论》《捕蛇者说》这样的绝妙诗文,也只能如流星一般消失在历史的夜空,无法成为后人吟咏的文学范本。

明代苏竣在《鸡鸣偶记》中将朋友分为4种: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生死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这就是说:在道义上互相砥砺,有了过错互相规劝,这是畏友;不论在平时还是在情况危急的时候,都可以很好相处,生死关头,也可以作为依靠,这是密友;甜言蜜语像糖一样可口,东游西逛形影不离,这是昵友;见利益互相争夺,遇到祸患互相倾轧,这是贼友。

“刘柳”不仅是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的畏友,而且是缓急可共、生死可托的密友。他们如夜空中两颗明亮的星星,千百年来一直照亮着中国文坛的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