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
友善是人性的辉煌,是人类文明的无价珍宝。
友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友善不是捐献巨款,不是舍己救人,不是建立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而是善待父母、善待爱人、善待子女、善待兄弟姐妹、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刘备说得好:“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友善的机会比比皆是。看见别人伤心难过,如果无法安慰,默默地陪伴也是一种友善;看见别人有了不幸,如果不能挺身而出,反对幸灾乐祸也是一种友善;看见别人有了危难,如果不能见义勇为,及时报警也是一种友善;看到别人工作需要帮助,如果无力支援,积极做好本职工作也是一种友善;看到国难临头,如果无缘以身殉国,宁死不当汉奸也是一种友善。
友善是善待别人,也是善待自己。因为,我们对别人怎样,别人就会对我们怎样。善待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善待别人。正如姚明所说:“我做公益、做慈善的最终目的,是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净化自己,使自己升华。到最后,得到帮助的是我自己,让我感觉到我对这个社会有用。”
友善是最好的心态,是最好的补品,是最好的养生。善待别人,快乐无比;善待自己,幸福无比;善待生命,健康无比。据科学家研究发现,那些乐于助人的老人死亡率比那些不愿意帮助别人的老人低60%。
友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但日有所增。作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但日有所亏。友善即使无人见,也会有天知。这就是:人在做,天在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天地间的普遍规律。正如古语所说,善恶若不报,乾坤必有私。
友善即使不能得到更多的善报,但至少能得到良好的食欲、安稳的睡眠和如花的笑靥。友善即使未能得福,但祸已远离;作恶即使未能遭祸,但福已远离。
友善是人生成就的主要标志。一个人的成就,不能以金钱来衡量,也不是用权势来衡量,而是以一生中曾善待过多少人,被多少人怀念来衡量。生意人的账簿,记录收入与支出,两数相减,便是盈利。人生的账簿,记录爱与被爱,两数相加,就是成就。
走向伟大
梁耀艺是深圳市龙岗区金稻田学校四年级三班的学生,才11岁。
2014年4月,梁耀艺被医院确诊为脑瘤。病情发展得很快,到6月初,他连说话都感到了困难。他预感到自己快坚持不下去了,便说:“妈妈,如果我活不了了,就把我捐出去吧。”妈妈惊讶地问:“你说什么?”他又说:“把我的器官捐出去。我看到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在做好事,我觉得他们都很伟大,我也想做一个伟大的小孩。”
妈妈听后极其痛苦,但非常理智。后来,她对记者倾诉了自己的心声:“自己的孩子是宝贝,人家的孩子也是宝贝。把器官捐给别人,可以帮助别人,自己心里也好受一点,孩子也可以继续‘活下去’。”
2014年6月6日下午4点35分,梁耀艺在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手术室内平静地离开了人世。他实现了自己的遗愿:捐出了自己的肝脏、肾脏、眼角膜,连遗体也捐给了医学院。他捐出的器官,挽救了几个人的生命……共青团深圳市委教育工委追认他为“深圳好少年”。
哲学家帕斯卡尔说,有三种伟大:一种是帝王,首领的伟大;一种是精神,理智的伟大;还有一种是仁爱,心灵的伟大。这三种伟大一个比一个高,后者比前者高,最后者最高。
梁耀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做到了仁爱,心灵的伟大,是当之无愧的伟大的小孩。
无论是少年,还是青年、中年、老年,尽管很难做到帝王,首领的伟大;很难做到精神,理智的伟大;但却都可以做到仁爱,心灵的伟大,都可以走向伟大。
一个人影响一个国家
在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57届文化讲坛演讲时,外交学院原院长吴建民讲了一件令人深思的往事。
那是1994年,吴建民在荷兰当大使,他的夫人在卢森堡当大使。卢森堡这个国家不大,大使们之间的接触比较多。
有一天,吴建民的夫人跟丹麦大使聊天。丹麦大使由衷地赞叹道:“中国人真善良!”
吴建民夫人饶有兴趣地问:“您怎么会有这样的印象?”
丹麦大使娓娓道来:他对正在放暑假的儿子说,你不是要了解世界的变化吗?那去中国吧。他没给儿子订五星级酒店,没有安排接送人员,也没给儿子带很多的钱,他希望儿子的吃住行跟中国的普通老百姓一样。他儿子背上一个旅行包,就出发了。在中国,普通人坐什么车,他儿子也坐什么车。当时天气很热,他儿子坐的是绿皮火车,车上没有空调。他儿子在车上看到,不少中国乘客脱了鞋和袜子舒舒服服地睡着了。于是,他儿子也入乡随俗,照样睡了起来。一觉醒来,他儿子发现自己的袜子不见了。他儿子想,袜子已经几天没洗了,一定是臭味不小,不会有人拿。他儿子看了看四周,发现旁边拴起了一条绳子,不知谁把那双袜子洗得干干净净,晾在了绳子上。接下来他儿子又发现,对面有一个老大妈慈祥地看着自己,那眼神就像看着亲生儿子一样。彼此的点头和微笑,成了他们之间心领神会的语言。他儿子明白了,是这个善良老大妈洗的袜子……他儿子回到丹麦后,将这件小事津津有味地讲给了父母,这令丹麦大使夫妇非常感动。
丹麦大使最后感慨地说:“尽管我们不知道那位老大妈是谁,但却使我们对整个中国人形成了一种十分深刻的印象:中国人真善良!”
有时候,即使是一个普通的老大妈,也能影响一个国家。因为,一个人的善良,能被视为一个国家的善良;一个人的形象,能被视为一个国家的形象。
海明威还钱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作家海明威作为加拿大多伦多《星报》的记者常驻巴黎。他常去丽兹酒吧,因为那里的老板厚道,美酒香醇,还可以看到老朋友,结识新朋友。
有一天,海明威独自一人在丽兹酒吧喝酒,无意中听到了老板的抱怨:“那家伙都已经到瑞士苏黎世定居了,可是欠我的50法郎还没有给呢。”他细心一听,老板说的“那家伙”,原来是自己的朋友——乔伊斯。他当即掏出钱,准备替朋友还上,但想了想,觉得欠稳妥,就结完自己的账离开了。
几天后,海明威又来到丽兹酒吧。他进门就把攥在手里的50法郎递给了老板,说:“我的朋友乔伊斯走得太急了,没有及时结清账款。他特意从苏黎世寄钱过来,让我替他还上。”老板接过钱,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后来,乔伊斯听说了这件事,在感激海明威的同时也觉得有些不理解:“为什么你要几天后才替我还钱呢?”海明威解释说:“如果我当时就把钱还上,老板很容易认为我是在做好事,不一定相信是你的钱。这样,老板对你还会有不好的印象。”乔伊斯听后,紧紧地拥抱着海明威说:“你不仅是在帮助我还钱,而且在维护我的人格和形象。你为我着想得太周全了!”
有句话说得好,人虽有一颗心,却有左右两个心室,所以不但要为自己着想,也要为别人着想。凡事为别人着想,是友善的人性光辉,是君子的一大特色。
人猫情
詹姆斯·鲍文是伦敦科芬园的街头流浪艺人,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他很消沉,经常以酒消愁,还被毒瘾困扰着。
2008年的一天晚上,詹姆斯结束了一天的卖艺,疲惫地返回简陋的住处。他到家时,发现一只受伤的姜黄色的猫咪蜷曲在门前。他被这只猫充满灵性的眼神所吸引,决定用仅有的钱为它疗伤,帮它恢复健康。
詹姆斯只有30英镑,当听到宠物医生说“要付22英镑的治疗费用”时,他感到窘迫,但还是毫不犹豫地掏出了钱。
经过一个星期的精心治疗,猫咪康复了。作为一个勉强度日的流浪艺人,詹姆斯从未想过收养任何宠物。于是,他将猫咪放回街头,就此分别。但猫咪依依不舍,不肯离开,一直追随着他。他的心软了,决定收养它,并给它起了名字——鲍勃。
从此,詹姆斯和鲍勃一起卖艺,一起散步,一起对抗生活的困苦,一起享受卖艺的成果与幸福,成了形影不离、相依为命的朋友。
詹姆斯一边演奏吉他一边唱歌,鲍勃则做出各种姿势。如果高兴,它会跳上吉他,与詹姆斯共唱一曲。表演完一个节目后,他们便击掌来庆祝……他们这个组合,越来越受到路人的喜爱。鲍勃成为助演“嘉宾”之后,詹姆斯的人气越来越高,一天的收入差不多是以前的3倍。
鲍勃以与生俱来的灵性和不可思议的魅力,为詹姆斯带来了许多快乐。在很多人的帮助下,詹姆斯结束了漂泊的卖艺生涯,成了伦敦《大志》杂志的销售员,有了自己的上岗证和岗位编号。鲍勃则成了网络上的明星,拥有超过百万的粉丝。
詹姆斯为了承担起照顾好鲍勃的责任,变得严格自律,还戒除了毒瘾,走出了近乎毁灭的人生,步入了正常的生活轨道。
2013年,詹姆斯用6个月的时间,写完了一本半自传体式的书——《流浪猫鲍勃》。该书荣登亚马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在英国销量35万册,全球总销量突破100万册,先后被译成25种文字。
《流浪猫鲍勃》讲述了一个流浪艺人和一只流浪猫,在走投无路时相遇,从此相依相伴,给予对方生存下去的勇气。在这只流浪猫不离不弃的陪伴下,这名吸毒艺人终于走向新生,成了当红的作家。
媒体评论说,《流浪猫鲍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却处处暖人心扉。这是一个让人倍感温馨的故事,一个让人爱不释手的故事。
美国好莱坞已经列入计划,即将拍一部讲述“人猫情”的电影,把伦敦街头艺人詹姆斯和流浪猫鲍勃的不寻常友谊搬上银幕。
流浪艺人詹姆斯·鲍文说:“我有今天,全拜鲍勃所赐,是它改变了我的人生。”假如流浪猫鲍勃会说话,也一定会对詹姆斯说出发自肺腑的感激。
其实,他们最想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友善和关爱能使一只流浪猫走出厄运,也能使一个流浪艺人走出厄运,甚至能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袁瓞与胡适
袁瓞在台北卖过豆腐,做过店员,后来靠卖麻饼为生。尽管他连高中都没有读完,但很爱学习,特别喜欢研究政治问题。
1959年10月23日,袁瓞冒昧地给大名鼎鼎的胡适先生写信,向其请教:“英国的内阁制与美国的总统制哪个更好些?”信虽发出了,他却不抱希望,觉得身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胡适是个大忙人,对一个陌生小字辈的信恐怕无暇打理。
10月25日夜,胡适认真地给袁瓞写了回信。他在信中十分欣赏地写道:“在我们这个国家里,有一个卖饼的,每天背着铅皮桶在街上叫卖芝麻饼,风雨无阻,烈日更不放在心上,但他还肯忙里偷闲,关心国家的大计,关心英美的政治制度,盼望国家能走上长治久安之路——单只这一件奇事,已够使我乐观,使我高兴了。”他还诚恳地表示:“如有我可以帮你小忙的事,如赠送你找不着的书之类,我一定很愿意做。”
袁瓞收到胡适的回信,兴奋得当即致信感谢。如此的书信往来,使显赫的大学者与卑微的小饼贩结成了忘年交。胡适多次热情邀请袁瓞到家里做客。
袁瓞第一次到胡适家,胡适慈祥地拉着其手说:“你这么年轻,出乎我的意料!”袁瓞送给胡适的见面礼是10块芝麻饼。胡适欣然接受,当即津津有味地尝了一块,连说:“好吃!好吃!”
他们在客厅畅谈,谈人生,谈哲学,天南地北,海阔天空。胡适鼓励袁瓞:“你身居茅屋而心怀天下,最难得是一片赤子之心!”
袁瓞随口提到自己鼻子里有个瘤,担心是癌。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胡适马上挥笔给台大医院院长高天成写信,说:“我的好朋友袁瓞前往贵院诊断,一切治疗费用由我负担。”
临别时,胡适题赠了《中国古代哲学史》《四十自述》等五本著作,还对袁瓞说:“以后需要书,尽管来拿。”
当晚,胡适将袁瓞来访之事写进了日记。
袁瓞拿着胡适亲笔信找到高院长,检查结果为“良性”。他马上向胡适报告了喜讯。
1962年2月24日,胡适在台北主持“中央研究院”欢迎新院士的酒会上,因心脏病突发猝死。袁瓞闻讯后悲痛万分,第一时间赶制一副挽联赴殡仪馆吊唁恩师。他含泪说:“今生今世我很难遇到像胡适先生这样的人了!”
慈善的最高境界
2014年11月20日下午,江苏省张家港市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在银行办理汇款后突然晕倒。银行工作人员迅速报警,叫来急救车。
医生对赶来的城东派出所民警许栋超介绍说:“老人是突发脑梗塞,已经失去知觉,不能说话了。”
许警官将老人送往张家港市中医院,医院开通“绿色通道”,对老人进行紧急抢救。随后,许警官开始寻找老人身份的线索,以便联系家人。老人身上没有手机,也没有任何证件,只有三张汇款单据:一张是2012年向祝塘中心小学汇款1000元,另一张是2013年向四川芦山县民政局汇款500元,还有一张是2014年向鲁甸民政局汇款1000元。三张单据用的署名为:“炎黄”和“黄炎民”,汇款地址均不一样。许警官在公安数据库中查找发现,根本没有这两个名字,因此他断定都是化名。于是,许警官上网搜索“炎黄”的信息。没想到,网上跳出了一大串令人震惊的新闻。
1987年6月28日,“炎黄”第一次从无锡市汉昌路1439号汇款1000元资助祝塘镇敬老院。当时的1000元,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
镇政府立刻派人前往汇款地址去寻找“炎黄”,结果发现,“炎黄”用的是假地址。不久,镇政府收到了“炎黄”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说,我捐款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我不是很有钱的人,我只希望我的行动能有利于社会,所以请不要找我了。
此后27年来,每年“七一”前夕,“炎黄”都会从上海、无锡等不同的地方汇款,比如向敬老院汇款,向无锡革命陈列馆、烈士陵园汇款,向洪灾和地震灾区汇款,向中西部革命老区和希望小学汇款,累计已有数万元,但从来没有留下任何个人身份的真实信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炎黄”的事迹越来越让人感动,寻找“炎黄”的工作也越来越深入。1995年,《江阴日报》第一次刊发了寻找炎黄的系列报道,宣传了“炎黄”的事迹,征集了“炎黄”的线索。中央电视台专程前往,拍摄了专题片《谁是炎黄》……27年来,为了寻找这位做慈善不留名的“炎黄”,人们一直“大海捞针”似的寻找,但始终一无所获。
许警官想,“炎黄”每年都向祝塘镇敬老院汇款,于是便用电话与敬老院的吴军政院长联系,并发去了“炎黄”的照片。
吴院长看到许警官发来的照片,惊讶地发现,这个“炎黄”与自己的一个老熟人简直一模一样。于是,他第一时间就赶到了张家港市中医院。他惊呆了,这个以“炎黄”为名的好心人,竟然是74岁的老熟人张纪清。
“炎黄”找到了,一切都清楚了。吴院长介绍说,张纪清年轻的时候,是祝塘镇影剧院和工业公司的会计。改革开放初期,他下海搞了三年鳖虫养殖,成了镇上首个万元户。为此,他非常感激国家的好政策,也希望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他开始默默捐款。之后,他又干起了老本行——会计,拿的是死工资,可是捐款却没有中断。现在,他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当教师的老伴有些退休金,老两口的生活一直很简朴,至今依然住着老房子。张纪清常说,钱要用到别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用钱自己去挣。
由于抢救及时,张纪清老人很快就恢复了语言功能。他躺在病床上,面对来访者的提问,平静地说出了隐姓埋名的原因:“我是炎黄子孙,所以取名为‘炎黄’。我不愿意公开身份,主要是不想以恩人自居,也不想让被捐助人有心理负担。”
心灵的最高境界是慈善,慈善的最美形象是保护受助者的尊严,慈善的最高境界是大美不言、自在自为、不图回报。
周星驰最好的戏
2001年7月13日,周星驰和母亲凌宝儿做客凤凰卫视,一起回忆起了那段最艰难的日子。
那是1968年,周星驰的父母离婚了。不足7岁的周星驰,还有他的姐姐周文姬、妹妹周星霞,同时判给了母亲。在香港九龙穷人区,母亲为了维持起码的生活,一人打了两份工。一个单身母亲带着3个孩子讨生活,可谓困难重重,但让母亲感到欣慰的是,孩子们个个乖巧懂事,特别是周星驰,学习成绩十分优秀,最招人疼爱。
母亲为了3个孩子能健康成长,不管有多困难,每星期都会想方设法买些肉或鱼改善伙食。可是,最让母亲不理解的是,每当吃鱼或肉的时候,周星驰就一反常态,很不听话。他把菜端到自己的面前,专挑好的吃。姐姐妹妹都很懂事,从不和他争。其实他吃不了几块就不吃了,然后就开始胡闹。他总要挑两块好的鱼或肉,放到嘴里嚼两下,然后吐到碟子里。他嚼过了的,姐姐妹妹都不肯吃。为了不浪费,母亲只好自己吃。为此,母亲没少批评他,但是一点作用也没有。尽管如此,母亲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原谅了他。“小孩子嘛,哪有不顽皮的呢?”
可有一次,母亲真的生气了,并狠狠地教训了周星驰。那一次,母亲在两个月没发工资的情况下,好不容易从娘家弄来点钱,买了几只鸡腿,烧得金黄喷香。鸡腿刚上桌,他就小猴似的爬上桌,一边用手抓起一只鸡腿啃,一边冲着姐姐妹妹做鬼脸。一不小心,手一滑,鸡腿掉落在了地上的一摊鸡屎旁,沾满了尘土。母亲既生气又心疼,买这几只鸡腿容易吗?想到他以往的顽皮表现,母亲拿起一根树枝,狠狠地抽了他十几下:“让你顽皮,让你不知珍惜!”直到姐姐和妹妹扑过来把他护在身体下面,母亲才放下树枝,搂着3个孩子抱头痛哭。哭了好一会儿,一家人才开始吃饭。母亲把鸡腿捡了起来,舍不得扔,用开水冲洗一下,自己吃了。
那天晚上,母亲抚着周星驰身上的伤痕问:“还疼吗?”“不疼了。”“下次还调皮吗?”黑暗中,他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嘻嘻”地笑着说:“睡吧,妈,明天我还要上课呢。”
回忆到这里,母亲慈祥地说:“是的,那时他可真顽皮啊!全不知道,这饭菜来得多不容易,一点也不珍惜。”
周星驰接过话,声音有些哽咽地说:“不,妈妈,我懂得珍惜。您想想,我要不是把鸡腿弄到地上,您会舍得吃吗?那几年,无论有什么好吃的,您全给了我们,您成天就吃咸菜啊!于是,我们才想出这个办法,把几块鱼或肉嚼得不像样,就故意不吃了。只有这样,您才会吃啊!”
听着这话,母亲恍然大悟,情绪变得激动起来,情不自禁地说:“其实,我早该想到。你样样乖巧懂事,怎么偏偏吃饭这么顽皮呢?”母亲哽咽着掏出手绢擦眼睛,周星驰含泪微笑。在亿万电视观众面前,他们母子抱在了一起。此刻,无数的观众也流下泪来。
周星驰总结似的说:“虽然我演戏无数,但是我要说,我最好的戏,是在7岁那年,演绎的是一份血浓于水、骨肉连心的挚爱亲情,唯一的观众,是我的母亲。”
百善孝为先。如果说人生如戏,那么最先应该演好的戏,就是孝。因为,人生给父母最温馨的礼物就是孝。
爬过死亡钢索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是纳粹于1937年7月在魏玛镇附近建立的,是德国最臭名昭著的集中营之一,曾囚禁过25万人,残杀了5.6万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20多年后,历史学家在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纳粹残存的文件资料中发现,看守们曾创造了一种虐杀囚犯的娱乐: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把要处死的囚犯押解到集中营附近的埃特斯山悬崖边,逼迫他们徒手攀爬固定在峡谷两端的一条钢索。看守们许诺:“谁能够成功攀爬到对岸,谁就能够获得自由。”
实际上,看守们的许诺只不过是空头支票而已。这条钢索的长度近两公里,即使是身强力壮的人也几乎没有爬到尽头的可能,何况这些被折磨得筋疲力尽甚至是奄奄一息的囚犯了。这些被逼上钢索的囚犯,往往爬不了多长时间,就因体力不支而坠入万丈深渊,摔得粉身碎骨。于是,纳粹得意洋洋地把这条钢索称为“死亡钢索”,把这条峡谷称为“死亡峡谷”,把这种虐杀囚犯的娱乐称为“死亡游戏”。
但是,历史学家在文件资料中意外地发现了唯一的例外:有个女囚犯在“死亡游戏”中成功地死里逃生。
那一天,这个名叫艾米丽的女人,被裹挟在参加“死亡游戏”的队伍中。纳粹的命令下达后,囚犯一个接一个地爬上了钢索。大家互相鼓励着,竭尽全力地向前爬。十几分钟后,艾米丽前面的人开始断断续续地惨叫着坠落下去。不久,艾米丽已经成了这支“死亡游戏”队伍的领队。又过了几分钟,艾米丽后面的人也接二连三地惨叫着坠落下去。但是,艾米丽依然用鲜血淋漓的双手,拼命地牢牢抓住钢索,缓慢地向前移动……
大约一个小时后,幸灾乐祸的看守们听不到囚犯坠落时的惨叫了,以为可以凯旋而归了。突然,有个看守发现,钢索的另一头仍然有一个悬挂在钢索上的黑点。于是,他们纷纷开枪射击。但是,呼啸的子弹已经射不到黑点的位置了……艾米丽神奇地爬出了死亡钢索。
为什么艾米丽能创造出连男人都没能创造出来的奇迹?难道她受过攀爬钢索的专门训练?或者她天生就是有特异功能的超人?历史学家决心解开这个谜团。
经过苦苦地寻找,历史学家意外地在魏玛小镇南部的一个小村落里,发现了艾米丽孩子们保留下来的一本日记。在这本日记中,艾米丽写下了那天发生的一切。
艾米丽写道:被押到了埃特斯山的那道峡谷前,我的眼前一亮。我熟悉那里的地理环境,因为我的家乡就在峡谷对面的魏玛小镇,我就是在那儿被捕的。我家中还有两个孩子,一个三岁,一个两岁……在钢索上,每当死神逼近的时刻,我真的想放弃了,真的几乎绝望了,因为我实在没有一点力气了,那种鬼门关的感觉生不如死。但是,每到最危急的关头,我都会听到被捕时两个孩子声嘶力竭地哭喊,那呼唤“妈妈”的声音强烈地刺激着我的神经,支撑着我不能崩溃。无论如何,我必须坚持,坚持,再坚持……
看到这里,历史学家的眼睛湿润了,心中的谜团解开了:是母爱的支撑,让柔弱的女子艾米丽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艾米丽又一次证明了一个真理:母爱可以拯救一切。
清廉的境界
三国与西晋初期的胡质、胡威父子,都因为官清廉而名垂青史、流芳千古。
胡质在曹操当政时还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吏,靠着自己的勤勉政绩和清正廉洁,逐渐走上了重要的职位。
魏文帝曹丕在位时,胡质出任荆州刺史,未带家眷前去赴任。胡质忙于公务,很长时间没有回家。夫人十分惦念,就让儿子胡威去探望父亲。由于家中贫穷,胡威没有车马童仆,只身从洛阳赶往荆州。
父子相聚十多天,分手时胡质送给儿子一匹丝绢,当作盘缠。胡威惊讶地问:“父亲历来清廉,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丝绢?千万别因为给我凑盘缠而玷污了父亲的清廉。”在得知丝绢是父亲从俸禄中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之后,胡威才放心大胆地带着这匹丝绢回家了。
胡质帐下的一位都督听说胡威踏上了回家之路,连忙请假,拿了粮食和肉,追随而至。这位都督谎称去京城洛阳办事,与胡威结伴同行。一路上,都督给胡威送饭送肉,尽心尽力,很是殷勤。过了几日,胡威终于明白了,都督之所以如此,是想通过自己之口帮其讨好父亲,达到早日晋升之目的。于是,胡威将父亲给的那匹丝绢赠予都督,谢过后就打发其回去了。
回到京城后,胡威给父亲写信,建议革除这位都督的官职,以警示其他官员严守清廉。父亲却回信说,此人虽有行贿行为,但情节并不严重,革除的惩罚偏重,影响过大,也等于向外人宣扬自己的清廉,有自吹自擂之嫌。父亲还说,已对其进行了推心置腹的诫勉谈话。这样做,影响小,于人于己都较妥当。胡威看后,对父亲为人处事的周到与分寸十分钦佩。
后来,胡威也做了官,官至太守、刺史、尚书等。朝廷给的俸禄,他年年都会拿出不少救济灾民。人们纷纷称赞,胡威的清正廉洁不亚于其父。
晋武帝司马炎得到胡质、胡威父子为官清廉的禀报后,就召见了胡威,对其父子的廉洁奉公行为大加赞赏。其间司马炎问:“你和你父亲相比,谁更清廉?”胡威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不如我父亲。”晋武帝又问:“为什么?”胡威回答说:“我父亲的清廉不愿意让人知道,我是恐怕别人不知道,所以我比我父亲差远了!”
胡威以对清廉之名的态度来区分清廉者的境界,很符合实际。《颜氏家训》中说:“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我们可以借鉴此说,将清廉者的境界分为三种:上等清廉者的境界,是将清廉之名彻底淡忘,视清廉为本分与习惯,不值得宣扬;中等清廉者的境界,是靠自己的成就把清廉之名立起来,虽然赶不上忘名的境界,但也名副其实,可尊可敬;下等清廉者的境界,是把腐败伪装成清廉,甚至不惜采取沽名钓誉、欺世盗名、巧取豪夺的手段,其最终结果,只能是原形毕露、身败名裂。
友善门
我们的99岁父亲和91岁母亲,住在和平区常德街市公安局宿舍楼的2层,是1989年竣工入住的。
由于时间长了,楼道里的门和窗户都比较破旧,四处漏风。每到冬季,我就用塑料布把楼道里的窗户封好,以抵御严寒的北风,但对破门却束手无策。由于室内外的温差太大,在父母家防盗铁门的里面,总是凝结很多水珠。水珠积少成多,流到门槛上就结成冰,结果门被冻得既不好开,又关不严,家里几乎天天都得开门砸冰。
2015年新年前10多天,社区安排把楼道里的破木窗换成了崭新的塑钢窗,把破木门换成了崭新的铁门,虽然不能自动关门,但看到这个变化,我打心眼儿里高兴,冬季再也不用为父母家的门发愁了。
可是,我每天晚上到父母家帮老人洗脚、陪老人睡觉的时候,总是看到楼道的门依旧大敞四开。即使我多关几次,也无济于事。这么冷的天,这么好的门,依旧不关,真是太可惜了!
新年时我看到父亲正在写毛笔字,就说:“写两张‘请出入带门’,我贴到楼道的门上去。”父亲写好后,我就用透明胶带结结实实地在门里贴了一张,又在门外贴了一张。我一边贴一边心想:“不知道能不能起作用?”
几天过去了,我很感动,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楼道的门总是关得严严的。我特意多看了几次相邻的另一个楼道门,由于没有“请出入带门”,那门依旧是大敞四开。
原来,每个人都心存友善的种子,只要有所提示,有所唤醒,就会开出灿烂的友爱之花。
我把贴上“请出入带门”的效果告诉了父亲:“那关不上的楼门,已经变成了人人负责的友善门了。”父亲笑着说:“这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啊!”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没有能力做轰轰烈烈的伟大事业,却都可以用伟大的爱心做好身边的小事。只要坚持用伟大的爱心做好身边的小事,我们的社会风气就会变得越来越好,我们的民族素质就会变得越来越高。
最高的智慧是善良
善良的智慧像水一样,滋养万物,而自己却甘居其下,为而不争。
可有些人所谓的智慧,只不过是耍小聪明、弄小算计、设小陷阱、搞小阴谋,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为自己争名夺利而已。
一切背离了善良的智慧,其实质是伎俩、是狡诈,并不是真正的智慧。智慧的真假优劣,取决于是否善良,可以用是否善良来检验。
一个人的善良比智慧更重要,因为善良是智慧的统帅,智慧是善良的能力;善良常常能弥补智慧上的不足,而智慧却难以弥补善良上的不足。
一个人的善良比智慧更能决定人品的档次。一个有善良有智慧的人,是正品;一个有善良无智慧的人,是次品;一个无善良无智慧的人,是废品;一个无善良有智慧的人,是危险品。
为人处世,应该坚持善良与智慧兼备、以善良为主的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最高的智慧是善良。
海水不能淹没的爱
1912年4月14日,号称世上最大的客轮——泰坦尼克号误撞冰山,发生了历史上最大的海难,1502人罹难,705人获救。
当时38岁的查尔斯·莱特勒是这艘豪华客轮的二副,是最后一个从冰冷海水中被拖上救生船的生还者,也是泰坦尼克号船员中职位最高的生还者。
查尔斯·莱特勒被救后,详细写下了自己在指挥救生时所看到的一切:人们的沉着与惊慌,英勇与恐惧,崇高与卑劣,真善美与假恶丑……其中,他写下了两位可敬的老人——67岁的斯特劳斯和63岁的罗莎莉夫妇。
斯特劳斯是当时世界第二富有的人,是美国“梅西百货公司”的创始人。海难发生的时候,他和太太罗莎莉都在泰坦尼克号上。
在越来越危险的时刻,斯特劳斯无论用什么办法说服,罗莎莉太太就是拒绝独自登上8号救生艇。她说:“多年来,一直是你去哪,我就去哪。现在,我还是要同你在一起。”她把逃生的机会让给了自己的女佣,并脱下毛皮大衣说:“我用不着它了,给你留下做个纪念吧。”
此刻,8号艇的救生员急切地对斯特劳斯劝道:“先生,您也赶快上救生艇吧!只有这样,罗莎莉夫人才能同您一起上艇。我向您保证,大家对您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上艇,是绝对不会有任何反对意见的。”
斯特劳斯坚定地回答:“还是把位置留给妇女和孩子吧,我绝不会在妇女和孩子之前上救生艇。”说完,他挽着罗莎莉的手臂,坚定地走到甲板的藤椅前坐下,像一对安详的鸳鸯,无畏地等待着最后的时刻……
斯特劳斯和罗莎莉夫妇,就是《泰坦尼克号》影片中的那对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后来被海水吞没的老夫妇原型。
人们为了记住斯特劳斯和罗莎莉夫妇,在纽约市布朗区为他们修建了一座纪念碑,上面刻下了这样的文字:
“再多再多的海水都不能淹没的爱。”
每天说好两个字
马歇尔·古德史密斯是美国杰出的教育家和演说家。他被美国管理协会评为“管理领域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领袖”;被《华尔街日报》评为“顶级执行官的教育者”;被《福布斯》评为“世界上最受尊重的五位执行官教练之一”。
由于工作的关系,马歇尔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出差到外地演讲,可无论有多忙,他周末总是坚持回家团聚。正因为如此,几乎每个星期天下午或星期一早晨,他都会驾车去机场。在不知不觉中,他养成了卡着时间去机场的习惯,几乎每次登机都显得很匆忙。
有一次,由于时间紧迫,马歇尔又驾车飞快地冲向机场。当时,他的妻子丽达坐在前排副驾驶的座位,两个孩子凯莉和布莱恩坐在后排座。为了赶上飞机,他一路狂奔,全然不顾周围的一切。
突然,妻子丽达大叫了一声:“小心!红灯!”虽然马歇尔是一位极有教养的人,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告诉别人应当如何与人相处,可此刻却一反常态,冲着妻子气急败坏地说:“我知道是红灯!难道我瞎眼了吗?别以为只有你一个人会开车!”到达机场之后,妻子丽达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和他吻别,甚至连声告别的话都没有说,就径直走下车,坐到方向盘前,发动了汽车,扬长而去。他意识到:“她一定是生气了!”
在飞往纽约的航班上,马歇尔想了很多,不禁问自己:“妻子一句能避免车祸的警告,可以挽救全家人的性命,也可以挽救一些其他无辜者的性命,可对如此深切的关爱,我为什么大发雷霆,竟然没有说出‘谢谢’这两个字呢?”
当飞机着陆的时候,马歇尔的心里充满了悔恨、惭愧和自责。他拨通了妻子丽达的电话,诚恳地说:“下次再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一定会说‘谢谢’。请相信我,一定会改正的!”
几个月过去,那件不愉快的事情早已经被马歇尔忘得一干二净了。有一天,他再次驾车冲向机场。途中,妻子丽达突然大声叫道:“小心!红灯!”他的脸顿时红得发紫,开始喘起粗气,可最终还是对妻子说出了两个字:“谢谢!”
马歇尔·古德史密斯多次在演讲中说了自己的这个故事,以此告诫听众:对任何给自己警告、提醒、建议或帮助的人,即使是自己最亲近的人,无论当时自己的心情如何,都必须毫不犹豫地说出两个字:“谢谢!”因为从人际关系的角度说,世界上只有两个字最重要、最动听,那就是:“谢谢!”
其实,“谢谢”这两个字不仅对处理好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整个人生都是至关重要的。日本著名实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曾深有感触地说:“本来像我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最终我却成功了,这一切都源于我每天都说的两个字——‘谢谢’。”
是的,人活着的每一天都要感谢,都要说好最重要、最动听的两个字:“谢谢!”
林肯的唯一依靠
1860年,亚伯拉罕·林肯作为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参加竞选,对手是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史蒂芬·道格拉斯。
道格拉斯依靠雄厚的财力竞选,租用了豪华专列,每到一站,鸣礼炮三十二响,还组织了规模可观的乐队助阵。他以为,这样做一定能赢得选民的选票,还十分得意地说:“我就是要让林肯这个乡巴佬闻闻我的贵族气味。”
尽管道格拉斯的竞选声势浩大,很有排场,但选民却感到与他有很大的距离。
相比之下,林肯则显得十分寒酸。他没有专车,只好买票乘车到各地发表竞选演讲。每到一处,他总是幽默地同选民推心置腹地交流。他说:“有人写信问我:到底有多少财产?我有一个妻子和三个儿子,都是无价之宝。此外,还租了一间办公室,室内有一张桌子、三把椅子,墙角还有一个大书架,架上的书值得每个人一看。我本人既穷又瘦,脸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依靠的,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们。因为只有依靠你们,才能更好地为了你们而奋斗。”
尽管林肯运用自我解嘲的方法,调侃了自己的短处和窘迫处境,但却显示了自己宽广的胸襟和幽默的风格。更重要的是,他亮出了自己的执政理念: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因而,他缩短了与选民的心理距离,赢得了选民的尊敬与信任。
这次竞选的结果是:依靠财力、炫耀财力的道格拉斯失败了,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林肯胜出了。1860年11月,林肯当选为第16任美国总统,且连任两届,成为美国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
革命导师马克思与林肯是同时代的人,他对这位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林肯评价是:“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人物。这位出类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样谦虚,以致只有在他成为殉道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
140多年过去了,人民依然怀念与铭记着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林肯。2005年,美国举办票选“最伟大的美国人”活动,林肯名列第二。2006年,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选了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林肯名列第一。2008年,英国《泰晤士报》组织专家委员会对43位美国总统分别以不同标准进行“最伟大总统”的排名,林肯名列第二。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林肯,能够永远地活在人民的心中。
张籍婉拒李师道
张籍是唐代中后期的著名诗人。那时的唐朝就像一个体弱多病的老人,已经由蒸蒸日上的青壮年走向气息奄奄的暮年,昔日的辉煌已烟消云散。
张籍出身贫寒,少小离家,游历求学,有近20年的时光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尽管他仕途失意,一生坎坷,但却深知社会底层的辛酸和疾苦。苦难出诗人,他写出了许多闪烁着现实主义光芒的不朽诗篇。
当时的文坛领袖韩愈和白居易,对张籍的诗篇毫不吝啬地大加赞赏;“苦吟派”诗人贾岛,也对张籍的诗篇发出了“千古流传”的赞美;他甚至被誉为乐府诗人的魁首。
与张籍同时代的李师道,是山东地区的节度使。他同许多各自为政的节度使一样,不再尊奉和服从中央的权威,割据一方,称王称霸,让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让江山社稷濒于倒悬。他为了一己私利,搜刮民脂民膏,是不折不扣的土皇帝。
为了粉饰自己的罪恶行径,李师道不惜放下自己的尊严,降低自己的身价,采用软硬兼施的各种手段,威逼利诱文化名士和中央官吏为自己卖命。他久闻张籍的大名,于是以重金厚礼聘请张籍出任幕僚,以达到为自己效力、添彩之目的。
张籍不可能像那些患了软骨症的文人名士那样,因经不起诱惑而加入狗头军师的队伍。因为他从骨子里反对分裂国家,绝不肯与臭名昭著的李师道同流合污。
但是,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拒绝呢?自己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李师道是握有生杀予夺大权的军阀,强辞拒绝,势必难免一死。思来想去,张籍决定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婉言谢绝李师道的“美意”。于是,就有了这首名篇——《节妇吟》:“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即使将《节妇吟》说成如今的大白话,也依然耐人寻味:“你明知我已经有了丈夫,还偏要送给我一对明珠。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缠绵,把明珠系在我红罗短衫上。我家的高楼就连着皇家的花园,我丈夫拿着长戟在皇宫里值班。虽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无遮掩,我侍奉丈夫发誓要同生死共患难。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遗憾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
在《节妇吟》中,张籍把自己与李师道的关系比喻为妾与君,用委婉、含蓄的笔触娓娓道来。真是词浅意深,情理真挚,细致入微,曲折动人,言在意外,回味无穷。
从文字层面上看,《节妇吟》完全是一首抒发男情女爱的言情诗,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
从喻义层面上看,《节妇吟》则完全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拒绝军阀的拉拢、收买,毅然放弃了许多人求之不得的富贵荣华,就像一个节妇守住了贞操一样,守住了自己的严正立场。
古往今来,忠义之人,人人敬仰。就连李师道本人看过《节妇吟》之后也只好作罢,不再为难,不再勉强。
《节妇吟》之所以流传千古,除了表现出可贵的君子风骨之外,高超艺术手法也是重要原因。正如明代文学家在《唐诗归》中评价此诗时所说:“节义肝肠,以情款语出之,妙!妙!”
苏轼为官五日
公元1085年,59岁的苏轼被宋神宗恢复名誉,升任登州(山东蓬莱)知州,统管一方军政。
10月15日,苏轼从被贬的黄州(湖北黄冈)如期到达登州。他到任后在深入调查研究时发现,有两个重点问题值得关注:一个是盐业政策,一个是边防建设。他决心集中精力拿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建议,尽快上报朝廷。
苏轼万万没有想到,才上任5天,即10月20日,朝廷的信使就来到了登州,传达了召其升任礼部郎中的任命,并说:“皇上等着您早日进京呢!”
正在农田里与老农一边劳作、一边交谈的苏轼,毫无准备,难免有些愕然。心系天下的赤诚之心,使他略加思考就决心提出暂缓进京的请求。他歉意地对信使说:“请禀告皇上,我虽干了五天知州就离任了,但请准许我将没办完的事情办完,然后一定迅速进京。”
虽然苏轼进京的消息不胫而走,但登州人看到:知州不仅没有离去,反而更加忙碌。
在煮盐为生的灶户家中,主人哭着说:煮出的盐只能低价卖给官府,所得无几。许多人不堪忍受这种盘剥,只得逃亡。
在百姓的餐桌上,他尝一口水煮蔬菜,惊诧其寡淡无味。主人无奈地说:官府专卖的盐价是从灶户那里征收价格的三倍,百姓根本吃不起。
在屯盐的官仓,官吏向他诉苦:官府囤积的盐卖不出去,时间一长就要融化或变质,只能自己掏腰包赔偿国家的损失,许多人为此而破产。
上述情况促使他要建议朝廷:这种不准晒盐百姓自食其盐、一律官收官买的榷盐制度,官无一毫之利,百姓更是负担沉重,受害无穷,必须取消。
在兵营,他看到海防空虚,兵马缺乏,军容不整。这怎么行,万一外敌从北方海上进犯,登州之兵必败无疑!
上述情况促使他建议朝廷:加强登州的海防武备,停止抽调兵力派往别处屯驻的麻痹轻敌之举。
夜里,苏轼伏身于昏暗的油灯下,字斟句酌地起草和修改两道奏折:《乞罢登州榷盐状》和《登州召还议水军状》。这两道奏折,无疑是利民利国的切实之议。特别是为民请命的前者,影响深远,一直实行到清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尽管苏轼在登州只为官五日,却在安民保国两方面都有所建树。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苏轼这两道奏折,都是在得知离任升迁后写完的。这既反映出他对登州的特殊感情,又表现了他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在其位,谋其政的名臣风范。大诗人陆游对他的评价很客观:“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
11月8日,苏轼带着满意的两道奏折,轻车简从地离开了登州。他的目光,流露出难舍和遗憾。登州百姓一如既往,全然不知这位值得永远铭记的知州,已经踏上了进京之路。
新的一年到来了,朝廷下达了在登州废止食盐官卖的章程:灶户可以把盐直接卖给百姓了,官府只对灶户收税。
听到这项造福百姓的政策后,登州鞭炮齐鸣,所辖的蓬莱、牟平、文登和黄县等各县,纷纷立起《罢榷盐状》的刻石,以表达对苏轼的感激之情。
苏轼去世后,登州人为世代纪念这位为官五日却造福一方的知州,在蓬莱阁旁建成苏公祠和卧碑亭。苏公祠内,供奉着苏轼的像。在卧碑上,刻着苏轼手书的《登州海市》和《题吴道子画后》。
《登州府志》记载:“(苏轼)在郡虽未久,然士薰其化,民安其政,恨其去之速。”
金杯银杯,抵不上老百姓的口碑。“登州五日为官,留泽万世芳华。”“五天登州府,千年苏公祠。”这千古流传的口碑,是对苏轼为官五天的政绩发自内心的最高评价。其力度,丝毫不逊于对这位大文豪诗文的赞美。
永不落井下石
1899年,19岁的麦克阿瑟考入了梦寐以求的西点军校。当时的西点军校里各年级学员之间的等级森严,新学员无论尊卑,一律被称作“新兵蛋子”,侮辱新学员的事情也时有发生。麦克阿瑟到军校报到时,几个高年级学员傲慢地看着他,其中一个还轻蔑地尖叫道:“瞧,又来了一只老鼠!”
穿上军服后,麦克阿瑟像所有的新学员一样,走进了“野兽营”,开始了为期三周的入学训练。尽管他严格要求自己,但还是遇到了麻烦:几个知道他父亲是陆军三星中将的高年级学员,故意拿他开涮,叫道:“嘿!站住!听说你父亲是个大英雄,我们想看看你是不是草包儿子!”
出于对老学员的敬畏,麦克阿瑟停下了脚步。接下来,他们开始强迫他在碎玻璃上做一小时的“老鹰展翅”,中间还把他吊在单杠上很长时间。直到他瘫倒在地,昏迷过去,他们才慌张逃离。
麦克阿瑟被同学背回宿舍苏醒后,阻止了要去报告的同学。他说:“我没什么了不起的大伤,很快就会好的,不值得去惊动校领导。”
第二天早晨,麦克阿瑟浑身无力地倒在床上。室友见状说:“你不能出操了,我代你请个病假吧!”可他却说:“放心,我还可以坚持。”在操场上,一位侮辱麦克阿瑟的高年级学员主动上前向他道歉:“对不起!你表现得很勇敢,很够朋友。我们尊敬你,为有你这样的同学感到骄傲。”这件事情,使他在军校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此后,再也没有人敢欺负他了。
但是,有个别新学员因不堪忍受高年级学员的侮辱而愤然退学了,有一个甚至选择了自杀。这种情况引起了媒体的关注,《纽约太阳报》率先发表了一篇批评西点军校侮辱新学员的文章,随后其他媒体也纷纷予以谴责。舆论使美国当局坐不住了,麦克阿瑟入学的第二年,麦利金总统下令组成一个调查委员会,专门负责调查受辱学员的自杀案件。
由于麦克阿瑟的父亲地位显赫,一些人便把其受辱的情况也向调查委员会做了汇报。调查人员立即向麦克阿瑟询问有关情况,他轻描淡写地说:“我所受的侮辱,并不比发生在其他新学员身上的更严重,也不能肯定他们是有预谋地伤害我。事实上,我也没受到太重的伤害。”当调查人员要他说出那些侮辱他的高年级学员的名字时,他委婉地拒绝了。
当然,麦克阿瑟这样做也是有风险的。因为如果调查组坚持命令他说出那些人的姓名,而他又拒绝服从命令,就很可能受到处分,甚至被开除,使自己的希望和梦想化为泡影。
就在此时,麦克阿瑟的母亲知道了儿子的两难处境。于是,母亲给儿子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你可知道,你的心和我的心息息相通,仿佛你就是我的心灵!没有人能像你这样使我焦虑苦痛,也没有人能像你这样使我荣耀高兴。要记住,如果阴影或羞耻抹黑你的名字,世界很快就会涌起责备声。有其母必有其子,这是至理名言,天下人将以你来判断母亲的品行。使这个傲慢的世界对我尊敬,将是你的任务,就是你尽了为子之情。毫无疑问,当你受到历史的裁决,她将自食其果:‘这个儿子是她所生!’”在信的最后,母亲还特意叮嘱道:“永不说谎,永不搬弄是非,永不落井下石。”
麦克阿瑟明白母亲的期望,尽管在法庭上说明了被侮辱的全部实情,但是始终没有说出那些侮辱自己的高年级学员的姓名。他坚持认为,自己被侮辱的事情,没有达到需要动用法律手段的程度,也不应该被纳入这次调查的范围之内。他的宽容、豁达与友善,赢得了军校学员的普遍尊敬,他被公认是一位有远大前程的人。
1903年,麦克阿瑟以西点军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总平均成绩超过98分,是西点军校创办一百年以来的最好成绩。因此,他被破格任命为上尉。后来,他成为最年轻的准将,成为西点军校最年轻的校长,成为美国陆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成为美国陆海空三军获得勋章最多的将军,直至从陆军五星上将的岗位上卸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