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是掌管项目的一名组长。可是他的助手阿强似乎对他颇有不满,但是对于问题的起因,梁文并不了解。阿强所负责的是帮助协调梁文的会议和培训行程,但是梁文要阿强准备好发言材料时,阿强的态度并不是很好。在开会的时候,阿强没有积极配合,总是暗指梁文的工作能力不强,当梁文问他一个相关数据时,他说:“我跟你说好几遍了,难道你都不记得了吗?”重复出现几次这样的情形后,他俩的矛盾更是加深了。
小组里另一位同事生病了不能上班,他的工作必须要分给别的同事,那位同事负责的日常任务是由阿强安排的,梁文期望阿强告诉一下其他同事,但阿强却态度恶劣地说:“难道你没去参加会议吗?”
至此,两人的矛盾显然非常公开了,如果不把这个问题解决,以后相处也会有麻烦。梁文和阿强还要继续合作下去,但是将矛盾化解也并非是那么容易的。当面找他?阿强好似已对梁文有了防备,也并不会起好的效果。或者继续装聋作哑,希望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还是背地里和阿强对着干,找机会给他穿小鞋?但这均不是最佳策略,毕竟,面对的是隐蔽、间接的举止,就像是在播放的收音机里产生的静电噪音一样,伴着音量的增大,它很可能会受到人们的关注,如果你不采取行动,噪音声响就会与日俱增。更不幸的是,如果关系加速恶化,危害就会波及到所有的同事。
思考再三,梁文采用了一种解决的方式,那就是先装作没事的模样,但是暗暗地找另一位同事帮忙。李刚和他俩的关系都很好,请他出面,非常合适,至少阿强不会对李刚有抵触情绪。经过侧面了解,原来梁文时常在阿强面前说的一些无心言辞,有时不经意间给阿强带来了伤害,阿强又是个敏感的人,虽然嘴上没说,可心里总是有个结的。多亏有中间人李刚,之后梁文才能对症下药,改善了与阿强的关系。假如当时他与阿强起正面冲突,对谁都不好。中间人处理得不错,阿强对梁文的态度好转了,毕竟,还是工作重要。
当工作场合出现类似不和谐的音符时,为了避免事态恶化要迅速解决。同时,思考一下,假如亲力亲为不起作用,能请求他人帮助也是个好办法。切忌只注重自己的感受,有些时候受点委屈也没什么。毕竟,要和同事相处很长一段时间,只要工作环境好了,做点儿牺牲很值得。
当工作场合出现类似不和谐的音符时,为了避免事态恶化要迅速解决。同时,思考一下,假如亲力亲为不起作用,能请求他人帮助也是个好办法。
对排挤要素泰然处之
职场就像一个小社会,比学校或家里复杂得多。假如有一天,你发觉你的同事忽然不再对你抱有友好的态度,处处没有与你合作的意愿,凡事给你出难题故意刁难你,使你出丑,看你的笑话,这时你就应该当心了,这些信息向你传递了一个危险信号:同事在排挤你。
职场上的自知之明很重要,假如同事总是排挤你,那问题很可能出现在自己身上。特别要注意:首先是提高悟性。同事或上司嘱咐再三的事情,假如你还是不能很快了解并且适应的话,他们自然不想再和你多说,这时候,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自己的领悟和理解力。第二是加强沟通能力。多与同事们沟通,多向资格老的同事请教,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有些人遭到同事排挤自己,就立刻排斥对方,或斥责人家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或直接不搭理,拒同事于千里之外……诸如种种,都是不理智的。它只能使冲突进一步激化,使自己孤立无援。要认真分析自己遭同事排挤的原因,即便断定他们是嫉妒性的排斥,也不要气急败坏,多给予同事接受和承认的时间,或者事态缓和的过程。要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只要自己有真本事,有良好的品格,同事必定会愉快地接受自己。遭同事排斥时,你会觉得委屈,很正常,但你尽量不要刻意地解释,有些事情是越解释越说不清楚的,反而会使事情向更不好的方向发展。
姜女士是一家软件公司新上任的宣传部主任。公司经理领她来到一间很宽敞的办公室,对着所有在座的同事宣布姜女士正式上任,并指着一位四十多岁的女士说:“这是你的助理文小姐,有不了解的地方,请她告诉你。”
公司经理从办公室离开后,文小姐马上说道:“很抱歉,我今天要处理的事情还有很多,因此,没有太多时间和你好好聊!”说完话,文小姐就一心埋头工作,一整天没有理姜女士。
姜女士意识到,不仅是文小姐,办公室里的其他三个同事对她的态度也很冷漠,讨论工作时爱理不理,那副架势,好像姜女士不是他们的上司,而是给他们打杂的下手。
姜女士禁不住想摸清这股不明敌意的底细。事实上,这几位同事都在公司已经辛苦工作了两年,每个人都认为宣传部主任的职位非自己莫属,谁知到这个肥缺让姜女士给抢了。
姜女士清楚,几位同事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而故意刁难,而是不满公司的人事决策。因此,她在办公室里持之以恒地传递着自己的友善,历经几次以德报怨的相处后,大家都被姜女士的温和善良所折服,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个年轻的上司。
因此,遭到同事的排斥时,你的首要任务就是先问自己被排挤的原因是什么?假如你遭受到了其他同事的排斥,一定要找出“症结”所在,接着“对症下药”。你也可以参考下面几点,反省这些事是不是曾发生在自己身上。
首先,言辞过激令同事反感。如果是这种状况,你必须要认真地反省和检讨自己。要想让同事改变对你的印象看法,要先改善自己。和同事讲话尽量亲切些,态度温和些,不要乱发言论。要正确对待自己的才华,不要居功自傲,颐指气使。要清楚,你有你的才能,他有他的本事。即便你的确比别人更有能力,也不要把它当做骄傲的本钱。有些人会受到同事的排斥,就是因为尾巴翘得太高,完全不把同事放在眼里;有些人则是思想方式有问题,认为自己只要上司看中就行了;有的人自己身为下属,却把同事看轻一等,这都是不对的。
其次,与上司走得过近。如果是这种状况会比上面的情形变得更糟。你只有等待时机向同事们表明自己的心意:你与上司并无特殊关系,是因为喜欢这份工作才应聘的,我就是我,与上司只是单纯的工作关系而已。同事们知道了你不是老板派来的“探子”,自然愿意亲近你了。身为下属,不要总是靠近上司。因为过分的亲近或是过分的感激,很容易让人认为你是由于奉承而得到赏识的。自己有真才实学,并为公司努力地付出,得到上司的欣赏是理所当然的,但与上司走得太近是不太恰当的。这种正确的态度才是我们应当具备的,存有这种心态才能获得同事的认可。
最后,升职引来妒忌。假如属于这种情形,不必心急。这是很自然的。这时你要注意方式方法,对同事的态度表现得更亲切温和些。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就会乐意与你相处了。
在实际工作中,一个人才能出众又诚实肯干,理应得到上司的欣赏,那为什么会受到同事的排挤呢?这时候,嫉妒是很容易想到的原因。可作为当事人,不要只觉得嫉妒,而要冷静审视自己,反思自己的举止。当你遭到排挤的时候要泰然处之,继续有条不紊地做自己的事。同时,主动向排斥你的人展示自己的友好。他收到这种信号会觉得事出突然,会消除对你的敌意。并且,你做事的度也要把握好,必要之时要维护自己的利益。
面对排挤,懦弱不起作用。你能够忍耐,但前提是要有自己的原则。任何事都会不假思索地忍耐,结果只会让你自己变成办公室的出气筒和可怜虫。
小成本也能成功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懂得,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成本。用最少的钱去做大事,是很多人遥不可及的梦想。事实上,这是由于传统的思想限制了我们的思想。在现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那种只有敢下本钱才能做好大事的想法太过时了。只要对市场把握好,抓住机遇,堆积自己的诚信资本,这样,不用花费多少成本,事情照样可以做好。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一个年轻人,他最擅长利用小利来获取他人的信任,随之把自己的生意做大。
起初,这个青年在著名的妇女杂志上刊登了他的“一美元商品”广告,被刊登的供应商名气都很大,出售的商品经济耐用。其中20%商品高出上货价一美元,60%的上货价格刚好是一美元。因此,杂志广告一经刊登,订购单就如雪花般飞来。
他不用花费一分资金,实际这种方法也不用资金。收到客户的汇款后,去买货就行了,接着再把它发往客户那里。
自然,收到的汇款越多,他的损失越大,有人说这人实在太傻了。事实上,他一点也不傻,在他寄给顾客商品的同时,又附加了20种3到100美元不等的商品名称及其相应的商品说明,再加上一张空白汇款单。
如此,一美元商品虽然会受到损失,可他以小金额的商品亏损却换回了顾客的信赖。一个人有了信誉,办事就会容易很多,顾客对他也会更加信赖,因此也乐意买他的商品了。这样做就弥补了先前的亏损,同时,也得到了丰厚的利润。
就这样,他的生意越做越好,一年之后,他建立了一家通信销售公司。三年之后,他的公司已有所规模。他雇用了五十多个员工,1974年的销售额高达5000万美元。那时,他只是一个年仅29岁的小伙子。
当今世界,市场竞争非常残酷,许多企业经营者受资金、设备、人才、技术等客观因素的局限,所以不能很快达到预想的目标。然而,上面的事例告诉我们,不用为自己没本钱而发愁,可以先借助别人的钱建立自己的信誉,接着买空卖空,这样同样也能成功。
不用为自己没本钱而发愁,可以先借助别人的钱建立自己的信誉,接着买空卖空,这样同样也能成功。
以最小的损失获得最大的利益
只懂前进不懂后退,其胆识和精神自然令别人佩服和赞赏,可大部分都只是莽夫才会做的。龙潭虎穴自然要闯,但假如能略施小计以最小的损失获得最大的利益,这不是更好吗!因此,为人处世,在必要时退一步,必要的妥协退让,对自己也许有益。
只知进不知退的人,即便碰到钉子,他们也永不回头,这种“认死理”的精神固然令人钦佩,可这也是不恰当的做法。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必要时的退是为了更好地进,懂得退的人,在待人处世方面更容易取得成功。
日本著名电器经销商铃木太郎,就是一位深谙退一步的大人物,总结自己的成功之道时他提到,在陷入进退两难的处境时,不但要小心谨慎,更要高瞻远瞩,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获得最大的成功。
发生在1960年的一件事情,让铃木太郎印象很深。那时,日本铃木电器公司与德国西门子公司针对技术合作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商务洽谈。双方正处于谈判的境地:一方面,西门子公司坚持技术使用费的提成率要占销售总额的9%,而铃木太郎不赞同这提案,最后经过艰难地斗争,提成率最终压低到5%。虽然西门子公司做出了退让,但又提出新的要求:身为提成率优惠的条件是专利转让费要支付60万美元,而且须一次性支付。这又让铃木太郎坠入了两难抉择。答应还是不答应?他陷入犹豫之中。一旦答应,则公司必将陷入财务危机,一场灾难无可避免;不答应,则公司又会丧失利于发展的重要机会。
铃木太郎在两种抉择之间不断地权衡着利与弊。那时,铃木电器公司的资本总额才4亿日元,可60万美元等价于2亿日元!这笔技术转让费对于刚起步不久的铃木公司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对方的请求、条件能不能接受呢?妥协和退让值不值得做呢?铃木太郎感觉很困惑。此时的情况极其不利于铃木公司。由于合同文本是由西门子公司单方面拟就的,因此,就有很多条款是有利于西门子公司的。
自己处于不利形势下,铃木太郎放眼全局地提出,退一步海阔天空,懂得退才能进,他下定决心实行“假人之手,从中渔利”的经营手段:自己后退一步,接纳对方的条件和请求,支付了这笔费用。先吃了亏,后赚钱。这样为大局着想,对铃木公司的日后发展,对日本电子工业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因为答应了对方的条件和请求,可以应用他们的技术专利,使自己扩宽财路,这叫“借脑生财”,他将这一招灵活地运用到了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铃木太郎并非毫无原则地一味退让,事实上,他的每一分退都包含着进。为了确保技术合作项目效益的平稳,他又对西门子公司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通过调查,他发现西门子公司拥有一个有30多名研究人员的研究所。这个研究所实际是西门子公司的大脑。他们有十分先进的设备,人员都是精英,天天都在研究世界高新技术和高新产品。这也是西门子引领世界时尚潮流的最关键原因。
铃木太郎暗自揣测,如果他建造一个同等水平、相同规模的研究所,毋庸置疑要花上几十亿日元和几年的时间。可目前,用2亿日元作为交换筹码,西门子公司研究所的人员和设备都可以为自己所用。因此,拿2亿日元和几十亿日元交换,这可是一本万利的交易。只可惜大多数的人都忽略了这一点,光顾着在乎表面上花的那些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