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成熟到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我们必须学习转变观念“少点怨恨、多点包容”“多洒香水、少吐苦水”,让负面的思绪远离,积极地面对美好的明天。
别找“后悔药”
阿茜是一位热爱文学的中年女士,但她仅有在一家电台当编辑助理的经验,从未做过涉及文学的工作。大学毕业后,她的工作和生活颇为不顺,在短短15年的时间里,她做过上百种工作,包括那些待遇不尽如人意的苦活。
一次,有人介绍阿茜到一位职业作家那里当编辑。阿茜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她对这项为作家编辑稿子的工作十分有兴趣。作家跟她讲好,每编辑一篇稿子,付给她1000美元。阿茜表示赞同。
在编辑的过程中,阿茜发现这项工作比预期中的要困难很多。她花费了10天的时间,努力到十分,却只编完一篇稿子。她觉得十分不划算,10天才赚到1000美元!作家如果将这篇稿子卖出去,兴许能赚上万美元,甚至更多。她认为自己是在充当廉价的劳动力。她对作家说:“先生,我这是第一次尝试这类工作,不知道它的难易程度。但我想你是知道的,您不觉得这个价格太低了吗?”
作家心里稍有不悦。他说:“我一直是按这个价钱来支付职员,如果你嫌弃不够多的话,那您觉得怎样才合适?”
“我认为按时间计酬比较合适。”
作家不愿为报酬的事而为写作分心,他答应每小时给工作人员25美元。阿茜对这个价钱甚是满意,因为她从未拿过这么高的工资。
但是,当她编写完第二篇小说时,又忽然意识到上当了,所得报酬还不足一千美元。她不解其因。原来,她编第一篇小说时,对这项工作感到十分不顺手,做起来十分盲目,所以花了许多时间。现在她有经验了,得心应手了,只花30个小时就完成了,所以酬劳只有750美元。她觉得自己干了一件特别蠢的事,心里极不愉悦。于是,她提出将报酬改为每篇1000美元。
作家不由地很厌烦,冷冷地说:“这是你自己提出的报酬方式,你为何仍有不满?如果你对每一件事情都不满意,别人也是无法满意你的。”
作家不再让阿茜工作,她又一次成为无业人士。
只考虑自己的得失,不考虑别人应该得到什么的人,往往是比较自私自利的人,他们可能在任何地方都过得十分不开心。人际关系归根到底是一种经济关系,保持这种关系便要遵循规则,片面考虑自己的感受,即使父子、兄弟、夫妻之间也会反目,更不用提那些与你毫无关系的人了。
此外,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极其不满意时,无论别人怎么对他好,都无法使他心满意足。因为他的意念执著于某一点,眼前便容不下其他,正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有的员工偏执地辞去一份很不错的工作,有的妻子或丈夫非要离开可以相伴终生的伴侣,可能就是这样导致的。他们似乎努力改善过关系,却不见效果,因为他们所见的是错觉。
不懂得知足常乐的人,经常干一些愚蠢的事,然后四处买“后悔药”,但却为时已晚。
摆脱绳结
古希腊佛里几亚国王葛第士以一种十分神奇的方法在战车的轭上打了一系列的结。他预言:谁能解开这串结,全世界便被谁称霸。一直到公元前334年,这串结还是没有被人打开过。
这时亚历山大率领军队攻打小亚细亚,当他来到葛第士绳结的车前时,没有一丝犹豫地拔剑砍断了绳结。后来,他果然创造了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在现实生活中,困扰我们的绳结同样存在,并且常常隐藏在我们的心中。
有一个年轻人从家里出门,在路上看到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正好经过一家寺院,便想考考老禅师。他问道:“什么是团团转?”
“皆因绳未断。”老禅师深思答道。
年轻人听了大为惊讶。
老禅师问道:“你为何如此惊讶?”
“我惊讶你是如何知道的呢?”年轻人说,“我今天在来的路上,看到了一头牛被绳子穿了鼻子,拴在树上,但是这头牛想离开那棵树,到草场上去吃草,怎知它转来转去,就是离不开那绳子。我以为师父没看见,肯定不知道,却没想到你一口就说中了。”
老禅师微笑道:“你问的是事,我答的却是理;你问的是牛被绳缚而不得脱,我答的是心被俗事所纠缠而得不到解脱,一理通百事啊。”
年轻人恍然大悟。
仔细思考,我们的人生,不也常被那些无形的绳子牵着吗?某一阶段情绪不太好,是不是因为自己存在某种心结?这则故事是不是可以给你带来一些感悟呢?
其实,人生中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随缘而定吧,不要过分强求什么,不要一味地去过分要求些什么。世间万事转头空,一场名利一场空,想通了,想透了,梦也就醒了,人也就透明了,心也就豁然了。
名利是绳,欲念是绳,愤恨、嫉妒也是绳,还有一些过分的苛求也是绳。牵绊我们的绳子太多,一个人,只有摆脱这些心的绳索,才会拥有到真正的幸福,最终明白做人的道理。
§§§第9节 舍弃浮华的诱惑
放下浮躁心
“非宁静而无以致远。”诸葛亮如是说。那么什么是静?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是大胸襟,也是大觉悟,非丝非竹而自恬愉,非烟非茗而自清芬。
现代人品味过生活的紧张与焦虑,已很难品味到静的清芬与恬愉,渐渐都变得浮躁起来,可是浮躁的心情往往不利于事情的发展。因此,与其让浮躁的心情影响我们正常的思维,还不如放开胸怀,静下心来,默享生活的原味。毕竟唯有淡然的心境,才不眼热权势显赫,不奢求金银成堆,不期盼声名鹊起,不羡慕豪宅庭第,因为所有的欲念、奢望、乞求和羡慕,都是一厢情愿,只能加重生命的负荷,加速心灵的浮躁,而与豁达康乐无缘。
老街上有一位老打铁匠,因为早已没人需要打制铁器,因此改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
他的营业模式古老而守旧。人坐在门内,商品摆在门外,不吆喝,不讨价还价,晚上也不收摊。不论你什么时候从这儿走过,都会看到他在竹椅上倚着,手里是一个收音机,身旁是一把紫砂壶。
他的生意也没有好坏之分,每天所赚的足够他养活自己了。他老了,已不再需要额外的东西,所以他感到十分满足。
一天,一个文物商从这条街经过,偶然看到老铁匠手里把玩的那把紫砂壶。由于那把壶古朴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作风,于是他便走过去,将壶拿起来仔细端详。
壶嘴内有一记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商人感觉淘到了宝贝。因为戴振公有捏泥成金的美名,传闻他的作品现在仅存3件,一件在美国纽约州立博物馆里;一件在中国台湾博物院;还有一件在泰国某位华侨手里,是1993年在伦敦拍卖市场上以高价拥有的此宝。
商人手中把玩着壶,想以10万元的价格买下它。当他说出这个数字时,老铁匠大吃一惊,而后又拒绝了,因为这把壶是他爷爷留的传家之宝,他们祖孙三代打铁时都用它喝水。
壶虽没卖,但商人走后,老铁匠夜里难得地失眠了。这把壶他用了近60年,并且一直以为这只是把普普通通的壶,现在竟有人要以巨额的价钱买下它,他一时回不过神。
以前他倚在椅上喝水,都是合着眼把壶放在小桌上,现在他总要坐起来再看一眼,这让他非常不舒服。特别让他不能忍受的是,当人们知道他有一把价格不菲的茶壶后,相拥而来,有的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宝物,有的开始向他借钱,更有过分的人,晚上来推他的门。他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他不知该怎样处理这把壶。
当那位商人带着当初2倍的价格,第二次登门的时候,老铁匠再也按捺不住了。他招来左右店铺的人和前后邻居,在众人面前把紫砂壶砸了个粉碎。
后来,老铁匠一直经营着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据说他活过了百岁。
就这样,老铁匠冲出了名利对心的束缚,重获宁静。宁静可以沉淀出生活中许多杂乱无章的浮躁,过滤出浅薄无知等人性的杂质,可以避免许多鲁莽、无聊、荒谬的事情的发展。宁静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充满内涵的悠久。安之若素,沉默从容,往往要比愤怒不堪、声嘶力竭更显涵养和理性。
因此,人生真的不必太急功近利,与其这样如此躁动,不如让心情平静,随青山绿水而舞,见鱼跃鸢飞而动。
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如果心绪能一直如此平静,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人生常在静中,纷扰红尘,悟得禅心必得惬意人生。
远离名利的烈焰
古今中外,为了生命的自由、洒脱,不少智者都懂得远离名利的烈焰。
惠子在梁国做了宰相,庄子想去拜访这位友人。有人急忙禀告惠子:“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听后十分惊恐,想阻挠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凤凰,您可听说过?这凤凰振翅欲飞,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清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开心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逢凤凰从头顶飞过。猫头鹰赶快护住美食,仰头视之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威胁我吗?”惠子听后感到十分惭愧。
庄子不慕名利,不贪图名利,为自由而活,可谓真正领悟幸福真谛的达人。
淡泊名利是一种境界,追逐名利是一种私念。放眼古今中外,能够看淡名利的人少之又少,追逐名利的人实在很多。今天的社会是五彩斑斓的花花世界,充斥着各种各样眩人耳目的名利诱惑,要做到淡泊名利实属不易。
旷世巨作《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说过:“等你褪尽奢华,你才能体会到这玩意儿有多累赘,才会知道真正的自由是什么。”盛名之下,我们的心处于负荷状态,因为它只是在为别人而活。我们常仰慕那些名人的风光,可我们是否了解他们幕后的艰辛?其实大家都一样,希望能活出自我,完成自身的价值。
世间有许多诱惑:桂冠、金钱,此乃身外之物,生命诚可贵,而快乐价更高。我们要想活得洒脱自由,要想过得幸福快乐,就必须铭记:淡泊名利享受、割断权与利的联系,尽量与世无争,有官不去斗;位高不自傲,位低不自卑,让我们享受清新自在的美好时光,我们便会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惬意。如果过分看重权力地位,让一生的快乐都毁在争权夺利中,这样做就太得不偿失了。
当然,放弃荣誉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它是经历磨难、挫折后的一种心灵上的顿悟,一种精神上的升华。“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着容易做着难。红尘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动,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做到心中不起一丝波澜呢?那么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穷尽一生追名逐利,也不会有人那么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才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才能达观进取,笑眼看待人生。
放弃荣誉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它是经历磨难、挫折后的一种心灵上的顿悟,一种精神上的升华。
寂寞是一种享受
不少现代人惧怕孤独,其实,它可使浅薄的人躁动,使空虚的人苦闷,也可使睿智的人深沉,使淡泊的人沉着冷静。
北宋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4年后,写下一篇短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透过寂寞,我们品味了几分释然,几分洒脱。
古今中外,智者们往往耐得住这份寂寞,因为他们深知,只有寂寞才能获得最好的,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能够独自守望这份寂寞。
其实,寂寞是一种无法言喻的感觉,在感到寂寞时轻轻地关上门和窗,远离外面喧闹的世界,默默地坐在书架前,用粗糙的手掌轻柔地擦拭去书本上的灰尘,翻着书页,嗅觉立刻又进了久违的书香世界。
关于寂寞,梁实秋先生曾说:
“寂寞是一种难得的清静。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看着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静止的,我的呼吸都没有晃动出一点波澜似的。我只身看着远处那条烟线发愣。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许多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才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荡台阶上的拍打声。在这种时节里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一种片刻的孤立的存在。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但是更与心境有关。显然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即便在市场里、陋巷里,都可以领悟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正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在这种境界,我们可以在想象中自在的飞翔,跳出尘世的污垢,与古人同游。正因为这样,寂寞是一种清福。
“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在肃穆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迷茫的光线,低沉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突然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这渺小的感觉却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依据。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是不曾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