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再现”
“他……他用床单堵住了我的嘴,把我绑到凳子上,用枪指着我,威胁我说如果敢叫人或者报警,就一枪崩了我。我不敢叫,眼看他就把所有现金都拿走了,还砸碎了家具。 ”
女人边哭泣边讲述昨晚在家中被匪徒打劫的一幕,语气和神态是那么逼真,但 FBI却觉着有些地方不对劲。“你说,他是蒙着脸的对吗?”“是的,我看不清他长什么样子。”“他长的大约有多高?”“大约……长的很矮,我不知道他有多高。”“你没有把他的蒙脸布扯下来吗?”“他头上套着黑色丝袜,我扯不下来。”“他不是带着鸭舌帽吗?怎么又套了丝袜?”“呃……没有帽子,我大概是记错了。”“打劫过程一共多长时间?”“二十几分钟……天哪,感觉像是两个世纪。”女人又哭了起来。
“真是痛心。不过,有些问题还要确认一下,你还记得当时他用那只手持枪吗?”
“好像……是右手,他长的太高了,我没有敢往上瞅他。”
FBI笑了:“女士,你确定吗?”
经过调查,这名女子家里很穷。她向朋友借款,在三个保险公司投买了巨额保险,试图伪造一起抢劫案骗取巨额保金。
“跟 FBI学读心术”
在上面的情景中,女人虽然一直试图用哭泣和恐惧来唤起别人的同情心。但是,这却没有迷惑住办案人员的双眼。FBI从许多小细节入手,反复提问,最终让她自露破绽。
“百密一疏”,一个人只要他造假,那么我们揪住细节不放,反复的提问,即使这些问题与主题无关,那么最后他还是会错漏百出的。案例中的 FBI就深知这一点,所以,他们从细节入手,一个问题以不同的方式反复的提起,最后让她自露马脚。
不过,有时候,撒谎的人记忆力会突然“好”起来,当你问他曾经做过什么的时候,他会准确无误非常详实的说出来,甚至是一些平时人们都不会留心的细节,他也能说得一清二楚,对此,很多人感到惊讶,认为他们的“能力”太强。其实事实并非如此,而是他早已想好了所有可能会被问及的问题,这样只要你提问到,他就会将准备好的答案一五一十的拿出来。面对这样的人,我们该怎样识破他们的谎言?
臆想远远比不上现实真实可靠。一千遍的脑补镜头也不如实实在在见到情景,对人的冲击深刻。所以,在探究事情真相时,我们揪住某些细节穷追不舍,对方的马脚自会露出来。
有心理学家说,当故事并没有真实存在的时候,一切所谓的细节都需要编造者在脑中自我组合。因此只要不是对方亲身经历的或真实的事实,而是随意编造的,那么纵使事先准备的再充分,也难免有疏忽之处。一旦细节不符,撒谎者想掩盖也掩盖不了。
王先生正在面试一个应聘者,他感觉对方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但总感觉对方在隐瞒一些事情。为了弄清楚事情真相,王先生刚便开始旁击侧敲的向这位问话。“我想听一下,在你做过的所有事中,哪件事是让你最引以为豪的?”王先生很自然的问道。
“最自豪的事情?应该是高考前一个月,当时我右手骨折了,为了更好的复习,我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最后没被伤痛影响,走进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 ”应聘者回答李刚。
“手骨折了还能写字?是左手骨折了吗?”
“是的,我恢复的比较好。”
“是全部骨折了吗?还是只是某个手指?,是哪个呢?”
“只是某个手指,至于哪个……我有些记不清了。”
“这么重要的事情都记不清了?”
“我记得好像是小拇指吧。”
“小拇指?但是你的简历上好像写的是食指吧?”王先生一边说着,一边有
意无意的去翻他的简历,“你大学学的是企业管理,对吧?”“是的,所以现在这个工作对我来说,比较对口。”“还记得都有哪些课程吗?”“这个呀?我刚才可能没说清楚,企业管理是辅修的,不是主专业。”“哦,那你的主专业都有哪些课程啊?你大学的学历有问题对吧?”听到这话,应聘者开始紧张起来,语无伦次起来,“我……学历是有点问题,不过,我……不是……我想得到这份工作……我……给我一次机会吧……”故事中,当求职者的破绽被王先生一一点出的时候,他的心理状态已经从最开始的胸有成竹转变为后来的忐忑不安了,在压力下,他自己透露出了真实情况。
人们在承受高度压力或高度紧张的时候,往往会前言不搭后语,所以,当想去判断一个人所说的是不是符合实际,只要通过对一些细节的不停追问,找到对方语言里的漏洞,就可看的明明白白的了。
“智慧锦囊”
与人交往相处时,尤其是陌生不熟悉的人,不管对方有着怎样的身份和地位,也不管他将自己说的多么悲惨,切不可偏听偏信,而是要留意对方话里的关键因素,用一种不得结果不罢休的态度问下去,多问几遍,或许真的能问出不一样的内心,而这些内容才真的可能带你走进对方的心。
多一点计谋便多一份胜算,多了解一些人性心理便多一份成功的机会, FBI在做事时之所以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他们了解人性,擅于攻心。爱默生说:“成功者并非比失败者有脑筋,只不过他们比失败者多了一点计谋。”每个人的心灵,都有其柔软的地方,再强势的人,也有他人不易察觉的弱点,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人性,看透人类身上存在的那些弱点,然后巧妙的加以利用,那么再难解决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