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再现”
约翰夫妇是农场的挤奶工,他们有一个八岁的儿子吉恩。一家三口虽过的不富裕,但也其乐融融。然而这种简单幸福的生活随着小儿子的出生永远的消失了。
像往常一样,清晨五点约翰来到吉恩的房间看望吉恩和出生不久的小儿子,然而约翰看到的确是终身难忘的一幕:小儿子满脸伤痕,没了心跳。后经法医生鉴定,小儿子属于他杀,窒息而死。
很快,联邦调查局介入了此案,经过现场调查、询问后,FBI特工确定他们的大儿子吉恩是作案者。
当被问及为什么要杀害自己的弟弟时,吉恩一脸的愤怒:“这个房间属于我,他(约翰的小儿子)侵占了我的空间。他每天晚上都哭闹,让我无法看连环画。 ”
事后,吉恩被送到一家心理治疗师做心理治疗。但约翰夫妇心理却永远的留下了伤疤,每次提到自己的儿子时他们都痛不欲生。据他们回忆说,“每次抱着小儿子进房间时,吉恩都一言不发,只是死死地盯着弟弟。对此我们也都没有在意,如果当时注意到这一点,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真是造孽啊。”
“跟 FBI学读心术”
每个人都需要空间,而当属于你的私人空间被他人介入,或者不必避免的受到他人侵犯时,你的身体会自然而然地进入防御状态。案例中的吉姆在自己的空间受到弟弟侵占时,就流露出了不满和愤怒的肢体语言 ——死死地盯着。如果当时约翰夫妇注意到这一点,及时的对其进行开导,那么这样的惨案可能就不会发生。
另外,还有一些人,当他们的私人空间被侵占介入时,他们会希望通过无视他人的存在来安抚自己的紧张和不适。比如在乘坐电梯时,很多人不喜欢跟任何人说话,并且保持身体一动不动,眼睛一直盯着电梯层数的变化。这也是在私人空间受到侵犯时的表现。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自己的空间、领地等受他人侵犯的情况,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身体都会做出那些反应呢?下面这则例子可让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这一点,大家不妨一起来看看。
阿峰一家邀请新认识的朋友大军共进晚餐。餐桌是一个很大的长方形桌子,大军礼貌地空出了主人的座位,而选择了侧面的一个位子坐下。这时,阿峰的大儿子小东皱了一下眉头,不情愿地坐在了另一边。大家开始就餐,席间也进行了一些谈话,大军觉得大家都很热情,唯独阿峰的大儿子很冷漠,还时不时的斜视他。
如果大军读懂了小东的表情,他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小东会对他冷淡了。他所选择的位置刚好是小东常坐的位置,而这个新来的客人什么也没说就占据了它。在小东的眼里,这位置属于自己,而大军无疑是侵略者了,所以,小东会通过皱眉、斜视、冷漠等一系列行为表情来表示自己的不满。
可能你会说这是小题大做,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思。比如你最喜欢的公园长凳被别人坐了,你会感到不满意,虽然实际上人人有权坐那个长凳;你对公司会议室的某个座位特别偏爱,如果它被人占了,你会不高兴;别人改变你所熟悉的环境可能会使你感到恼怒……同样,原本就属于你的物品、领地、房子、车子、女人等,别人觊觎你都会不高兴,就更别提占有了。
那么如果我们遇到大军这样的情况,不知道哪个位置属于对方时,该怎么办呢?
在落座前我们不妨先问问:“通常谁坐这儿?我坐哪里比较合适呢?”这样,等于承认了其他人对自己位置的所有权。出于礼貌,他人也许会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你。
当然,如果你是一个深谙肢体语言的人,那么你不用事先询问别人,也会避免像大军那样的尴尬。这是因为,人们通常都会用身体语言来流露出自己对某一事物的所有权。
一般来讲,当我们用身体语言表达对某物品的所有权时,通常会斜靠在那里,或者用手、脚等身体部位接触它们,从而告诉旁人——它属于我。
生活中,情人们会以牵手或者挽臂的方式告诉其他异性,自己才是这个人的伴侣。我们买了新的大物件拍照留念时,也会与它亲密接触。比如买了新车,我们习惯斜靠着它,甚至用脚踩着它的保险杠,这样的姿势就是对旁人宣告所有权了。而在办公室或不怎么严肃的场合里,老板们偶尔会把脚搭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或者靠在办公室的门框上。他们口头上不会说“我才是老板”,但他们的行为已经表达了这一含义,甚至让人觉得公司的一切他们都有所有权。
若在未经对方许可的情况下,你对对方的物品做出了这些动作或者擅自使用,就会让人感觉到被侵犯。还有些人习惯将身体靠在他人办公室的门框上,这样的细节动作者自己意识不到特殊含义,但对于办公室的所有人来说,会觉得对方野心勃勃,想要取而代之。所以,这些人最好改变站立习惯,尽量直立,同时把双手放在前面,让对方能看得到,这样的方式才比较容易赢得好感。
“智慧锦囊”
每个人都需要空间,这是一种心理需要,更是一种礼节。所以在社交场合我们要注意与他人保持距离,避免因过近或过远而冒犯别人。
通常情况下,“正中间法则”最能安抚人心。举例来讲,去电影院看电影时,如果有很多空座位,那么你应该选择正中间的。因为如果你离一些人特别近,而离另一些人特别远的话,前者会感觉到胁迫,而后者会敏感地觉得你是不是对他有什么意见。因此,坚持“正中间法则”这一礼仪,可以很好的维持人与人之间融洽的气氛。
穿着打扮、签名笔迹、人性心理、言语习惯……在我们常人看来,再微小不过的小事物都可以成为 FBI探员了解他人,识破谎言,侦破案件的关键。
见微知著识人心。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谨小慎微,并善于从微乎其微的小事物中挖掘其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那么我们也可以成为瞬间读懂他人,操纵他人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