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糖尿病吃对不吃错
8482500000030

第30章 病情自我监测

需要监测哪些内容

自我监测

1 血糖

每天测空腹、三餐后2小时血糖,或者更多次数,例如餐前或睡前的血糖等。当病情稳定后监测频率可以减少,但至少每周1~2次。

2 血压

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应坚持每天在家里测量血压,可测定不同时间段的血压,以摸清血压波动规律。血压高且不稳定的患者要及时就医。

3 体重

体重(千克)/身高(米)2大于28者为肥胖。肥胖者应该每天在固定状态下测量体重,如晨起空腹且排便后。减重有助于控制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4 糖尿病足

每天应有意识地观察双足皮肤的颜色,检查脚趾间是否有溃烂、过于潮湿、生老茧、起水泡等症状,如发现异常,及时到医院就诊。每半年至一年,做一次糖尿病足筛查。

借助仪器监测

1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血糖控制好坏的重要指标,建议每三个月查一次。

2 血脂

血脂正常者,一般每年监测1~2次即可。血脂异常患者,在治疗期间应1~3个月复查一次血脂。当血脂降到正常后,可三个月至半年复查一次。

3 表浅动脉B超

至少一年做一次。如果颈动脉、下肢动脉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往往影射心脏、脑血管出现了问题。

4 眼底检查

糖尿病人应在半年至一年检查一次眼底,糖尿病主要损害视网膜的微小血管。早期表现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所以眼底检查就可以看出微血管的变化。

5 尿常规

对于女性糖尿病患者尤为重要,可以帮助了解是否有尿路感染,是否有糖尿病酮症。建议1~3个月检查一次。

6 尿微量白蛋白

反映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指标,建议3~6个月检查一次。

7 心电图

许多糖尿病患者有心血管并发症而无症状,因此,定期检查心电图显得特别重要。一般1~3个月查一次,若病情稳定,宜半年查一次。以往有心肌梗死,最近频发心前区不适、疼痛、或心律不齐,都需要随时检查心电图,有的患者甚至需要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或超声心动图。

餐后血糖监测不可少

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血糖,能及时掌握病情的“风向标”,调整用药方案。然而,很多糖友往往只重视测空腹血糖,忽视对餐后血糖的监测,结果导致提前出现并发症。因此,餐后血糖监测一定要引起重视。

1 检测餐后血糖的意义

1.它反映了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即进餐后对胰岛β细胞刺激的能力,若储备良好,周围组织对作用敏感,无抵抗现象,则餐后2小时血糖值应下降到接近于空腹水平,一般应小于7.8毫摩尔/升。但若储备功能虽好,甚至一些糖尿病患者分泌水平高于正常人,却对周围组织抵抗,或抵抗虽不明显,但胰岛β细胞功能已较差,则餐后2小时血糖可明显上升。

2.餐后2小时血糖如果大于11.1毫摩尔/升,则易发生糖尿病眼、肾等慢性并发症,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或并发症较重者尚可,但对中年以下及病情不重者,由于轻度高血糖对血压、心血管有不利影响,要尽可能把餐后血糖控制在7.8毫摩尔/升以下,这也有利于减轻胰岛β细胞负荷,保护β细胞功能。

3.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可发现可能存在的餐后高血糖。很多1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不高,而餐后血糖却很高,只查空腹血糖,糖尿病患者往往会自以为血糖控制良好而贻误病情。

4.餐后2小时血糖能较好地反应进食及使用降糖药是否合适,这也是空腹血糖不能反应的。

2 餐后血糖监测须注意

1.测定餐后2小时血糖前必须和平时一样吃药或打针,吃饭的质与量也要和平时一样,否则就不能了解平时血糖控制的具体情况。

2.餐后2小时血糖应该从进第一口餐开始计算,因为吃上一口,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就已经开始。有人从进餐中开始计算时间,也有人从吃完饭开始计算时间,这些计时方法都是不正确的,有可能影响测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