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历程:
张小娴,生于香港。大学主修媒体学,曾任电视台行政人员。
1993年,在《明报》撰写“娴言娴语”(现改名为“贴身感觉”)专栏文章。
1995年6月,在《苹果日报》开专栏“禁果之味”,随后加盟皇冠出版社,并于当年出版《三个ACup的女人》,成功地打动了港台读者。
1997年5月,她出版的《荷包里的单人床》一书,除打进香港畅销书排行榜首之外,还持久走红新加坡及马来西亚。之后,她的作品相继问世。
1995年辞去电枧台工作,成为专业作家,目前则身兼作家、流行杂志总编辑,以及全球华人女性网站主持人。
作品年表:
1994年《贴身感觉》;
1995年《面包树上的女人》、《卖海豚的女孩》、《禁果之味》;
1996年《三个ACup的女人》、《是谁拿走了那一双雪靴》、《亲密心事》、《再见野鼬鼠》;
1997年《我微笑,是为了你微笑》、《荷包里的单人床》、《不如,你送我一场春雨》、《三月里的幸福饼》;
1998年《悬浮在空中的吻》、《雪地里的蜗牛系列》、《幸福鱼面颊》、《你爱我吗》、《凑仔夫妇》(1-8)、《366天花占卜》、《366天朱古力占卜》、《366天爱情配对手册》、《思念里的流浪狗》。
“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如果你问:是谁说出了这旬广为流传的爱情经典?是谁用如此淡然的语句道出千回百转的情感?是泰戈尔吗?
千千万万的人都会告诉你:不,是香港女作家——张小娴。
是她,那个披肩直发、轻笑羞涩的女孩子。
是她,那个对爱情有勇有谋的小女子。
是她,那个把自己的小日子安排得有声有色的小女人。
是她,那个酷爱锦衣华服的购物狂、最挑剔的美食家。
就是她,那个每年都要出上几本雄踞各地畅销排行榜前几名的书,销量数以十万计,风头席卷全球华文地区,直逼国际出版市场的女作家——张小娴!
新一代文坛天后
张小娴大学时代边工边读,在香港无线电视台当编剧,5年之后转去亚洲电视,1993年偶然为《明报》撰写两则专栏,得到赏识,开始在《明报》先以《娴言娴语》后用《贴心感觉》开设专栏。
1994年第一部小说《面包树上的女人》在《明报》上连载,一炮走红。张小娴间瞬即声名鹊起,备受读者爱戴,就连金庸大师都为之眼前一亮。
1995年结束10年编剧生涯正式成为专职作家。随着作品一部一部发表,撼动人心的文字俘虏了万千读者,配合出版社强大的宣传,催生了一位偶像级的作家,媒体称张小娴为新一代港台文坛天后。面对媒体这样的称呼,张小娴表现得谦虚而平静。她说:“1996年在皇冠出版社出书时,媒体说我是香港爱情天后。我起先也被皇冠的做法吓了一跳,这在出版界是前所未有的。我本人的态度是不敢当,但也尊重和配合出版社的推介活动。……这也许会对香港的出版业带来一定的刺激。但有两件事我得说一下:一,请别引用媒体所说的‘金庸每天打开自己创办的《明报》,第一篇就先看张小娴的专栏文章’;二是别用‘香港的琼瑶’来形容我。”
放弃电视台的编剧工作,成为专业作家。张小娴认为自己一路走来,只有得没有失,目前,张小娴为香港皇冠出版社签约作家,除了为《经济日报》等多份报章杂志撰写专栏,定期出版小说及散文集外,张小娴也主持电台节目,1998年她还创办了香港第一本本土女性杂志《AMY》,任总编辑。
虽常常被封为美女作家及偶像作家,但是张小娴对这些媒体的封号不以为然。
她说:“很多读者对言情小说家有特别的幻想,作家的包装对作品的促销也确实有一定的帮助,但这并不是决定性的,书有没有触动到读者才是最重要的,等于你看电影,演员美,但是没有内容,也不会受欢迎。作家能否长久是她的书写得好不好,不是她的相貌,如果你要看美女和偶像,有大把,不用期待作家。”
张小娴的每一部小说、每一篇散文都以丰富细腻的笔触打动了读者。读了她作品的人,无不为这个感性而又理性的女作家叫好。
让人叫绝的是,张小娴篇篇写爱情感悟,却篇篇有新意,绝无雷同。全书分5个部分,分别将“爱”、“忘记”、“痛苦”、“孤单”、“苍老”、“别离”等人生情感联系到一起阐发,境界独到,警句迭出。
张小娴在业界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个拿下《明报》头版做新书发布整版广告的小说家,第一个在地铁做广告的小说家,香港第一本本土女性时尚杂志《AMY》的创办人。在香港出版界将一个小说家当作明星来包装打造,度身定做,设计形象,也是从张小娴开始的。
虽然张小娴并不以“新一代文坛天后”自居,但是她美丽的作品、她巨大的影响力、她创造的诸多第一和读者的认同却都在无声中确定了她在文坛中至高的地位。
爱海中沉浮的旁观者
张小娴的朋友开玩笑说:“在港台没有男人敢追求她,男人面对张小娴的文字后再没有勇气面对张小娴本人。”
很多读者因为看过了张小娴的许多爱情小说,因此就认定她是一个爱情咨询专家。因为张小娴的小说或散文,总是分析爱情,解剖两性对待爱情的不同,理直气壮得有点爱情顾问的语气。
很多读者在看书时,往往就是看自己的经历可不可以在里面找到印证,看自己的困惑能不能得到一个解答。因此,常常有很多人给张小娴发E-mail,询问各种各样的爱情问题该如何解决。
但是张小娴却认为自己并不了解爱情。
她说:我写爱情故事,但我不是一个爱情专家,这是两回事。没有人会完全了解爱情,每个人都在追求,我只在书里讲一些自己追求过程的经验及体会,但那仅仅是我自己的看法,不一定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一定对每个人都适合。
“读者也会时常写信来和我谈感情,我不是爱情专家,也不是心理学家,我只是一个写小说的,或许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能看得清楚点,我不想为别人的爱情提供什么决定或判断。”或许在神秘的爱情面前,没有人敢自称为专家。
对张小娴来说,爱情更像是一份功课,需要不断地学习,并且进步,而年轻人虽然容易在感情上犯错误,但是却有更多时间学习。
很多读者很好奇,为什么张小娴对爱情题材那么有兴趣,可以有那么多说不完的话?
张小娴认为其中一个理由应该是她性格的原因,她自己觉得这个问题很难解释,可能是与生俱来的偏向吧。但另一个理由更充足,张小娴认为,爱情虽然不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但是它能够反映人生的一部分。
比如说在爱情里面一个人可以更多地了解自己,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别人。人们也可以在爱情里面得到成长,不管是成功的爱情,还是失败的爱情。尤其经历了失败的爱情,会成长得更快一些,更多一些。
张小娴,这个自己也曾在爱海中几经沉浮的旁观者,总是在文字中透出一种悲观的爱情观。也许是她希望的那种爱情,像她自己说是文学的爱情,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找到的东西吧。
她可以说在知性上超过很多同龄的女子,可是,在感性上一个女子怎么可能超越自己的情感呢。她最害怕的事便是经常被人要求用一句话来总结自己的爱情观。张小娴的爱情观要是用她的所有的文字串在一起,也只能勉强说清楚三分而已。
她也是一个在爱海里浮沉的女子。甚至她比任何女子都更容易受到伤害,因为她不是一般的敏感。她最怕听到的一句话,也是她心仪的男友对她说,我不爱你了。
她的小说和散文中的情爱故事有的是她自己的,有的是她的朋友们的,有的是餐桌上酒吧里听来的,有的只是报刊上一个豆腐方块小信息,统统被她捕光掠影的搜罗到方格稿纸上,成为情长爱短的文字。
张小娴说:“文学中其实也有很完美的爱情。但是现实生活里面却因为有很多的限制而不能找到。我自己对爱情可能比较悲观一点。我觉得真的有天长地久的爱情,但是不容易,要看运气,因为人性有很多的缺点。”
但是自己的悲观,并不阻碍她鼓励和开导在爱情中迷惑的年轻读者:“年轻人容易在感情上冲动,喜欢一个人,却没有想到底适不适合自己,就不顾一切去投入,结果失败了。很多人失恋时都很伤心,但是你看看,全世界失恋的人很多,每个角落都有,最重要的是这段感情让你学习到了什么,自己有没有成长。”
1995年,张小娴刚涉足文坛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面包树上的女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张小娴在接下来的6年中,对这篇小说仍然念念不忘,不断在想故事里的主角会有什么际遇,这些很小就谈恋爱的情侣,6年后又会有怎样的命运。因此,2001年,张小娴出版了《面包树出走了》,和她6年前的作品遥相呼应。
从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作品里充溢着两性关系论的女作家,对爱情有了新的看法和改变。她说:“每一个女子,在不同阶段对爱情的体会及信念,都会有改变。6年前,爱情可能是我人生最重要的部分。6年后,我则把爱情看成是自我完善的过程,在爱情中学习及成长。”
以香港人特有的眼明手快,张小娴的《面包树出走了》也是她推出的第一本电子书。对待网络图书,张小娴说:“电子书现在很流行,互联网传递速度很快,也更环保,各地读者可以在同一时间内看到我的新作品。互联网结合多媒体视像音效,能和文学撞击出独特火花,对作家来说,多点尝试总是好的。”
就像她在一篇散文里写着:爱情是自我完善的一个阶段,我们经历自己的人生,你爱过别人,被别人爱过,受过伤害,也伤害过别人,欢欣、沮丧、失望、思念、等待、煎熬,然后豁然明白,得失并不重要,最重要是你长大了,变聪明了,你变得精彩,你的人生从此不一样了。
把一段段的爱情当成人生道路上的指引者,一次失败,也是一次成长。这样来看,失败的爱情或许不再可怕。
新女性代言人
有人说张小娴的书,任何一个男人看了都会出汗。能让男人出汗的书,会出自一个怎么女子的手笔?她必定是健壮如马,机警似鹿,飘逸如鸟,美艳如蛇吧。
真实的张小娴却是让你意想不到的瘦小,娇柔。恍如邻家小妹,或者就是同桌的女孩。常常的打扮就是休闲的软底鞋,淡淡茶绿小毛衣,小短裙。丝绸般柔顺的直发垂肩。细鼻子细眼,精致雅洁,是不加修饰的一种自然。
已是公众人物的张小娴在聚会场合中依然不善于巧言令色,安静乖巧似猫,不胜莲花的娇羞。
然而就是这个双肩瘦削,背影清寂,似乎风一吹就会把她吹倒的小女子,却有着透彻的观察力、平实的语言、精辟的分析。
张小娴是聪明的,她的聪明是一种小狡猾,又充满了日常生活的实惠。看她的小说《荷包里的单人床》,她在里面写的一些场景——阁楼、云吞店,使用的一些道具-3年前的安眠药、深蓝色的抱枕,这些细节让小说像一个精心策划过的剧本,而张小娴就是掌握了最佳配方的最好编剧。
提起张小娴,可能还会想起很多人,像李碧华、三毛、琼瑶和亦舒。亦舒的作品是不打扮的,她不会精心设置那么多场景,没有精致的语言,她的小说就像一个女人举着大刀杀将过来,干脆,而其中也有白色的脆弱。
但是张小娴的小说不这样,它精致,有少女式的粉红色,像个长不大的洋娃娃。有可能和长期的爱情生活教练的角色有关,张小娴写小说不会把自己摆进去。可能也是市场接受她这样的写法,她就一直写下去了。张小娴也不同于三毛,她不会用命来写东西;也不像琼瑶,绕来绕去总把自己绕进去。
或许港台女作家中,聪明当数张小娴。没有琼瑶的缠绵,没有三毛的风情,没有亦舒的犀利,也没有李碧华的豁达。但可以成为女作家的张小娴,是因为她直接,她通透,她聪明,她狡黠,她不虚情,也绝不假仁假义。
就像她笔下勇敢追求真爱的女子一样,张小娴对梦想也一样锲而不舍地追求,所以有时候也得忍痛挥别“旧爱”。
当张小娴放弃写了7年的《明报》及《明报周刊》上的专栏时,心中也是万分不舍得,而且编辑也一直挽留,但是,她已经做好了“割爱”的准备,就是为了能花多点时间来写出更多、更好、更新颖的小说。
张小娴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追求,除了写小说,她还创办了香港第一家本土女性杂志,以她的英文名命名的《AMY》。
过去香港没有一本专为香港女人而出版的女性杂志,杂志都用外国翻译文章及模特儿。《A》nY》的出现让香港的女孩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杂志。
现代女性追求爱情,也追求一种独立的精神,《AMY》除了教女孩子扮美外,也有不少关于健康及环保的内容,因为张小娴相信真正的美丽来自健康,并不是化妆品,而世界漂亮,人也会变得漂亮。
忙忙忙,现代女性为爱情忙,为事业忙,为理想忙。10年走过来,这个女子为大家编织了那么多美丽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把自己的事业开展得红红火火。
张小娴当然还有许多其他梦想,但是却不准备把它们说出来。她认为梦想要实现了,说出来才有意义,就如办杂志,也曾是她的梦想。
现在的张小娴也正往另一个梦想的路上前进。如果不写爱情小说,张小娴想尝试写侦探小说,理由很简单,因为她喜欢看侦探小说,就如她生命中的很多决定一样,因为喜欢,所以选择,就这样简单。
张小娴,站在潮流与文化的最前线,不仅她的作品受注目,她过人的品味、混合着敏锐干练与灵巧细致的慑人气质、独立自主的生活态度等,都令人目眩神迷。
对生命永远充满着积极向上的要求,不屈不挠,不断丰富自己,让自己活得更精彩,活得更快乐,正是张小娴带给21世纪新女性的生活哲学。
张小娴带给我们的启示:
1.对写作者:写作的过程就是体验生活的过程,看书也是写作资源的很大补充,旅行很长见识。张小娴的习惯是动笔前先旅行,旅行的过程中构思,回来就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