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年轻人成功的资本
8471000000020

第20章 热忱造就奇迹

美利坚合众国的崛起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普遍的个人理念:一个人如果想成功,他必须把自己全部的生命热忱都投入进去。正是热忱。在科学、艺术和商业领域造就了无数的奇迹。对个人而言,成功与拳败的分水岭往往在于:有的人凭着热忱全身心地投入而另外一些人却不够专心致志。

让身体劳累和痛苦的工作,会带来精神的愉悦和轻松。

——莎士比亚

惟一可以证明一个人正直品格的,是看他是否把自己献身于某项原则。口头上、钱财上等等方面的牺牲相对来说都比较容易做到,但如果一个人愿意牺牲他全部的日常生活,那么他显然已经完全受某种真理统治了——姑且不论这种真理代表什么。

——洛威尔

千万不能失去热忱。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有一些引以为荣的东西,对那些真正高贵的事物要保持一种景仰之情,对那些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充实美丽的东西,永远也不要失去兴趣。

——菲利普斯·布鲁克斯

在巴黎的一家美术馆里,陈列着一座美丽的雕像,它的作者是一个身无分文的贫穷艺术家。每天,他都到一间小阁楼上工作。就在作品模型快要完工的时候,城里的气温骤然下降,降到了零度以下。如果黏土模型缝隙中的水分凝固结冰的话,那么,整个雕像的线条都会扭曲变形。于是,艺术家就把自己身上的睡衣脱了下来。盖在了雕像身上。第二天清晨。人们发现艺术家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的艺术构思却保留了下来,在别人的帮助下,最终有了成形的大理石作品。

美国政治家亨利·克莱曾经说:“遇到重要的事情,我不知道别人会有什么反应,但我每次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根本不会去注意身外的世界。那一时刻,时问、环境、周围的人,我都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

一位著名的金融家也有一句名言:“一个银行要想赢得巨大的成功,惟一的可能就是,它雇了一个做梦都想把银行经营好的人作总裁。”原本是枯燥无味、毫无乐趣的职业,一旦投入了热情,立刻会呈现出新的意义。

一个陷入爱河的年轻人,往往会有更敏锐的感觉,会在他所爱的人身上,看到其他人都看不到的种种优点;同样,一个受热忱支配的年轻人,他的感觉也会因之变得敏锐,可以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发现动人的美丽,这样,即使再乏味的工作、再艰难的挑战,无论是贫穷还是迫害,都可以坚韧地承受下来。

狄更斯曾经说过,每次他构思小说情节时,几乎都寝食不安,他的心完全被他的故事所萦绕、所占据,这种情形一直要到他把故事都写在纸上才算结束。为了描写一个场景,他曾经一个月闭门不出;最后再来到户外时,他看起来形容憔悴,简直像一个重病人一样。笔下的那些人物让狄更斯成天魂牵梦萦,茶饭不思。

有一个年龄只有十二岁的小男孩钢琴弹得非常熟练。一次,他问伟大的作曲家莫扎特:“先生,我想自己写曲子,该怎么开始呢?”“哦,孩子,”莫扎特说道,“你还应该再等一等。”“可是,您作曲的时候比我现在的年龄还小啊?”小孩不甘心地继续问。“是啊是啊,”莫扎特回答说,“可我从来不问这类问题。你一旦到了那种境界,自然而然就会写出东西来的。”

英国政治家格莱斯顿曾经说过,最有意义的事情莫过于把一个孩子内心潜藏的热忱激发出来。事实上,每一个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将来可以成就大器的潜质,不仅那些反应敏捷、聪明伶俐的孩子是这样,那些相对木讷、甚至看起来有些愚钝的孩子也有这样的潜质。他们一旦产生了热忱,凭借这种热忱的力量,原先人们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愚钝”也会慢慢消失。

盖斯特原本只是一个无名小辈,但她第一次在舞台上露面时,立刻就让人感觉到她的前途不可限量。她演唱时所投入的热忱,使听众几乎都像被催眠了一样。结果,她登台演出不到一星期,就成为了众人喜爱的明星,开始了独立的发展。她有一种提高演唱技艺的强烈渴望,于是,她把自己全部的心智都用在了这一方面。

一切伟大的艺术作品在创作成型的过程中,都会使艺术家沉浸在一种特殊的美感之中。为此,艺术家寝食不安,坐卧不宁,直到最后灵感完全在画布或大理石上表现出来为止。

一次,一位评论家向著名女歌唱家玛丽布兰表达钦佩之情,对她能够从低音D连升三个八度唱到高音D,大为折服。而歌唱家说:“嗯,那可是我费了很大的力气才做到的:开始我为了练这个音花了一星期的时间,那个时候,不论我在做什么,穿衣也好,梳头也好,我都在试图发这个音。最后,就在我穿鞋的时候,我终于找到了感觉。”

爱默生的一段话倒正可以做这一小事例的注解,他说:“人类历史上每一个伟大而不同凡响的时刻,都可以说是热忱造就的奇迹。穆罕默德就是一个例子,他带领阿拉伯人,在短短的几年内,从无到有,建立起了一个比罗马帝国的疆域还要辽阔的帝国。虽然他们的战士没有什么盔甲,却有一种崇高的理念在背后支撑着,所以其战斗力丝毫不亚于正规的骑兵部队;他们的妇女也和男子一样在战场上纵横驰骋,杀得罗马人溃不成军。他们武器虽然落后,粮草严重不足,但军纪严明,从来不去抢夺什么酒肉,而是靠着小米大麦最后征服了亚洲、非洲和欧洲的西班牙。他们的首领用手杖敲一敲地,人们简直比看到一个人拿着刀枪还要害怕。”

拿破仑发动一场战役只需要两周的准备时间,换成别人那会需要一年。这中间所以会有这样的差别,正是因为他那无与伦比的热忱。战败的奥地利人目瞪口呆之余,也不得不称赞这些跨越了阿尔卑斯山的对手:

“他们不是人,是会飞行的动物。”拿破仑在第一次远征意大利的行动中,只用了十五天时间就打了六场胜仗,缴获了二十一面军旗,五十五门大炮,俘虏一万五千人,并占领了皮德蒙特。

在拿破仑这场辉煌的胜利之后,敌军中的一位奥地利将领愤愤地说:

“这个年轻的指挥官对战争艺术简直一窍不通,用兵完全不合兵法,他什么都做得出来。”但拿破仑的士兵也正是以这么一种根本不知道失败为何物的热忱跟随着他们的长官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著名将军博伊德有一句名言:“我们发现,在很多重要的战役中,成败的关键在于:一方是全身心地投入而另一方却不够专心致志。”

英国著名海军将领纳尔逊曾经有一次身逢险境,他叹息道:你们一定会发现,“如果我现在告别人世,我的心头刻着四个字‘给我军舰’。”

法国英雄圣女贞德凭着一柄圣剑和一面圣旗,外加她对自己使命坚定不移的信念,为法国的部队注入了即使国王和大臣也无法提供的热忱。正是她的热忱,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阻碍。

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身上蕴藏着怎样的力量,那会创造何等的奇迹啊!然而,正如野马只有脱了疆奔跑时才能发挥出全部的潜力一样,人也只有在这种情形下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最大能量。

伦敦有一位著名的建筑师,在伦敦的许多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刻有他名字的纪念碑,上面写着:本教堂和本城的建造者,克利斯托夫·雷恩长眠于此。去世时他已年过九十,这么漫长的一生,他并非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公众利益而活着。

这些纪念碑所纪念的这位建筑天才,他一生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的教育,却总共为这个城市建造了五十五座教堂、三十五座大厅。一次,他为了修复伦敦的圣彼得大教堂,特意去法国观摩巴黎的建筑。在卢浮宫前,他感慨道:“要是能够设计出这样宏伟的建筑,即使粉身碎骨也心甘情愿。”他所设计的汉普顿官、肯星顿官、德鲁里兰剧院、皇家交易所和大纪念碑等等建筑物,都展现了他举世无双的才华。他把格林威治宫改造成了海员的休憩之地,并在牛津设计建造了许多教堂和学院。在伦敦大火之后,他又为城市重新提出了新的规划方案。而他最重要的一件作品就是圣彼得大教堂,他为这件工作倾注了三十五年的心血。

克利斯托夫·雷恩活到了九十多岁,晚年身体仍然非常健康,但其实他年幼之时却体弱多病,一直让父母很不放心。这样的身体条件,却能拥有那样不可思议的力量,正是由于他那无与伦比的热忱。

一旦缺乏热忱,军队无法克敌制胜,艺术品无法流传后世;一旦缺乏热忱,人类不会创造出震撼人心的音乐,不会建造出令人难忘的宫殿,不能驯服自然界各种强悍的力量,不能用诗歌去打动心灵,不能用无私崇高的奉献去感动这个世界。也正是因为热忱,伽利略才举起了他的望远镜,最终让整个世界都拜倒在他的脚下;哥伦布才克服了艰难险阻,领略到了巴哈马群岛清新的晨风。凭借着热忱,自由才获得了胜利;凭借着热忱,林中的原始民族举起了手中的利斧,砍开了通往文明的道路;也是凭借着热忱,弥尔顿、莎士比亚才在纸上写下了他们不朽的诗篇。

美国著名社会活动家贺拉斯·格里利曾经说过,只有那些具有极高心智并对自己的工作有真正热忱的工作者,才有可能创造出人类最优秀的成果。

萨尔维尼也曾经说:“热忱是最有效的工作方式。如果你能够让人们相信,你所说的确实是你自己真实感觉到的,那么即便你有很多缺点别人也会原谅。最重要的是,要学习、学习、再学习。你一定要努力,否则,再有才华也会一事无成。我自己就是这样,有时为了彻底把握一个细小的环节不得不花E数年的时间。”

在美国人的天性和日常生活中,有一个特点非常明显,那就是一种对自己的理想与使命锲而不舍的信念,一种近乎狂热的执着。这种品质在赤道国家一般是看不到的,在伦敦交易所的大厅里你也看不到。甚至在五十年以前,这种品质甚至还没有出现。但是,由于美利坚和澳大利亚这两个民族的影响,这种在这两个国家非常普遍的心理——也就是这样一种信念:一个人如果想获得成功,他必须把自己全部的生命热忱都投入进去——现在在更多的民族当中传播开来了。从前,这种品质只是少数伟大人物才具有的禀赋,而现在它已经成为那些优秀民族的民族特性了。

热忱,就是一个人保持高度的自觉,就是把全身的每一个纽胞都调动起来,完成他内心渴望去完成的工作。正是出于这种热忱,维克多·雨果在写作《巴黎圣母院》的时候,才把自己的外衣都锁人柜中,一直到作品完成以后才拿出来。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全神贯注地投人工作。

著名演员加里克的话正是对这种热忱的绝妙注解。一次,当一位事业不太如意的牧师问他,是借助什么力量才把听众牢牢抓住的时候,加里克回答:“你跟我不一样。你虽然宣讲的是永恒的真理,你自己坚信不疑,但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你似乎并不怎么相信自己所说的话。而我呢,虽然我自己知道我说的是一些虚构的、不真实的东西,但我说的时候却像我从灵魂深处都相信它们一样。这就是我们之间的区别。”

一次,有三个人做了一个游戏,要在纸片上把他们曾经见过的性格最好的朋友的名字写下来,还要解释为什么选这个人。结果公布后,第一个人解释了他为什么会选择他所写下的那个人:

“每次他走进房间,给人的感觉都是容光焕发,好像生活又焕然一新。他人热忱活泼,乐观开朗,总是非常振奋人心。”

第二个人也解释了他的理由:“他不管是什么场合,做什么事情,都是尽其所能、全力以赴。”

第三个人说:“他对一切事情都尽心尽力。”

这三个人是英国几家大刊物的通讯记者,他们见多识广,几乎踏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结交过各种各类的朋友。他们互相看了对方纸片上的名字之后,发现大家竟然不约而同地写上了澳大利亚墨尔本_位著名律师的名字。

一切天才的作品,其中都会隐藏着一种和谐、神秘的气息,它让后世的读者在面对这些作品时,能够把他带人这些作品在最初创作时作者所处的那种情境。而所以能够如此,正是凭借了创作者的热忱。

贝多芬的传记作者记录过一件事情——

一个月色皎洁的冬夜,我们走在波恩一条窄窄的街道上。‘嘘——’在一间小屋前,伟大的音乐家突然喊住了我们,他停了下来,‘那是什么声音?是我的F大调奏鸣曲。啊,弹得多好啊!’

“就在乐曲快要结束的时候,忽然,琴声嘎然而止,一个声音在叹息、哭泣,‘我弹不了了。多好的音乐啊,可是,我好像没有办法把它弹好。唉,要是我们能去科隆听音乐会,该有多好啊。’这时,又有另一个声音说道:‘妹妹,不要叹气了,懊恼也没有用啊。我们现在连房租都付不起。’‘说得对,前面的声音又说道,’可我心里还是在想,如果这一生有机会去听一听那些真正的音乐,那该多好。不过,也就是想想罢了。”

“‘走,我们进去看看。’贝多芬对大家说。‘进去?’我提醒他,‘进去干什么?’‘我要给她弹几支曲子’,贝多芬抑制不住他的激动,‘这是真正的理解,真正的爱。我要为她弹奏,她一定会理解的。’说话的时候,他已经推开门,走了进去。屋里,一个年轻小伙子坐在桌边,拿着针线正在缝补鞋子,还有一个年轻的姑娘,靠在一架很老式的钢琴上,脸上带着忧伤的表情。贝多芬吞吞吐吐地说说,请原谅,我是听见你们的琴声,忍不住走进来的。我自己是个乐师。嗯,还有…我…不小心听到了…你们的聊天,听到你说你希望…你想…嗯,我的意思是,我想为你弹奏几首曲子。”

“谢谢”正在补鞋的年轻人说,‘我们的钢琴非常糟糕,而且,我们也不懂音乐。’‘不懂音乐?’音乐家惊讶地叫道,‘那,那,这位小姐…请原谅…’他突然注意到那位姑娘是个盲人,一下子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对不起,刚才我没注意。您是凭听觉来演奏的吗?那您是从哪里听到这些音乐的呢?刚才好像您说过,你没有机会听音乐会。’

“我们在布鲁尔居住过两年。那时候,离我们住的房子不远,有一位夫人经常练琴。到了夏天的时候,晚上她的窗户一般都会打开,我就走到她窗底下听她弹琴。姑娘回答。”

“贝多芬走到钢琴前,坐了下来。我从来没有听到过贝多芬弹得像今天那么投入,那么好,从来没有。那台钢琴是很陈旧,但突然好像有了生命,那对年轻的兄妹,似乎已经完全被这温柔神秘的琴声迷住了。琴声悠扬,在空气中流动着。突然,桌上仅有的一根蜡烛熄灭了。于是,窗子打开了,月光如水银一般泻在屋子里。但此时此刻,贝多芬停住了,他陷入了沉思。”

“太了不起了”年轻人低低地说道,“您是谁?”

“再听”大师回答,他又开始弹奏F大调奏鸣曲开头的几个小节。‘啊,你一定是贝多芬,’年轻人又惊又喜,大声喊了出来,他看到贝多芬站起身来似乎要走,忍不住说,“再给我们弹一曲吧。”

“‘我现在就要写一首关于月光的奏鸣曲。’音乐家回答。他的目光若有所思,凝望着群星。冬天的夜空,没有一片云彩。十分深邃辽远,只有星星发出柔和的亮光。随后,音乐家又回到钢琴上,一段略带忧伤、充满无尽关爱的乐章,从钢琴上缓缓流淌出来,犹如那静谧地倾洒在地面的月光。接下来是一段野性的、精灵般的过门,三拍子,类似于一种奇异的间奏,宛如仙女在草地上舞蹈。然后是尾声,急速的、激荡人心的尾声,一段惊心动魄、让人战栗的乐章,好像是在飞行,好像一切都不确定,一种模模糊糊的恐惧,似乎在用它扑扇的翅膀带我们远远地离去,让我们完全沉浸在激情和奇想中。‘再见,’音乐家起身向门口走去。‘您还来吗?’兄妹俩异口同声地问。‘会的,会的,’贝多芬匆忙地回答道,会给这位小姐做一些辅导。‘我会再来的,但现在我要走了。’然后又对我说了一句,‘赶快回去,曲子现在我还记得住,要赶紧写下来。’我们匆忙往回赶。就在天亮的时候,贝多芬从桌边站起身子,手里举着完整的《月光奏鸣曲》的曲谱。”

著名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用了十二年的时间研究解剖学。几乎把自己的身体搞垮,但这一阶段的训练,对他的风格、他的雕塑技法乃至他的崇高地位,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后他雕塑人体,总是先考虑骨架,再依次考虑肌肉、脂肪和皮肤,最后考虑服饰。雕塑的时候,他会用上了全部的雕刻工具,锉刀、凿子、钳子,都会用上;而且,他的颜料也都是自己亲手准备,甚至调色的工作都不让仆人或弟子插手。

在意大利,没有一位艺术家不曾受到拉斐尔的启发。他谦逊的态度、迷人的举止,足以消释来自别人的一切嫉妒。他可以算得上是古往今来的一切伟人中惟一一个生前没有树过敌的人。

英国作家班扬一生穷困潦倒。他曾有很多次机会可以让自己获得自由:他曾不得不和双目失明的女儿玛丽分别,按他自己的说法,这就像从他的骨头上撕下一块肉一样;他接济了一户穷苦人家,他们依赖他才能够生存;他热爱自由,也有很多抱负,但所有这一切并没有使他放弃布道的工作。他在幼年时期曾经受过一些教育,但长大后几乎忘得一千二净了,于是就在妻手的指导下又重新学习,开始阅读、写作。最终,这位来自贝德福德的补锅匠,虽然自己无知无识,不名一文,受人歧视,却凭着信仰的热忱,写出了一部吸引了全世界读者的不朽寓言《天路历程》。

只有用真正的热忱、用有生命力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思想,才可能点燃另一个人心中潜藏的烛光。

已故的著名历史学家弗兰西斯·帕克曼早在哈佛读书时就下了决心,要把在北美的英国和法国人的历史写成文字。后来,他以一种罕见的献身精神和坚定信念,把自己一生的时间、财富,以及他所拥有的一切,都献给了这一项伟大的事业。他曾深入达科他的印第安人中搜集各类资料,为此他的健康受到了严重损害,甚至于在他以后的五十年时间里,他每次阅读都不能超过五分钟,时间一长眼睛就支持不住。尽管这样,他依然一丝不苟地完成了自己年轻时候定下的目标,最终向世人奉上了这一领域有史以来最好的一部历史著作。

吉尔伯特·贝克特是一位英国十字军战士,在征途上成了穆斯林人的阶下囚,沦为了奴隶。然而,就在这样的处境下,他不仅赢得了主人的信任,也赢得了主人那位漂亮的女儿对他的爱情。他一次次尝试逃跑,最终返回了英国。

而那位姑娘对他十分痴情,决心要追随自己的如意郎君。她不懂英语,全部的英语单词她只会说两个词,一个是“伦敦”,一个是“吉尔伯特”。她靠着第一个词,一遍一遍逢人就说“伦敦”,最终登上了一艘开往这个大城市的轮船,到达了目的地。随后,她就在街头一遍一遍说着她所知道的第二个词“吉尔伯特”,最终来到了已经发家的吉尔伯特居住的那条街。屋里的人听到外面有叫唤的声音,都走到窗口张望。吉尔伯特认出了那个姑娘,他冲出去,挽起姑娘的手臂,带着这位远道而来的公主进了家门。

一个年轻人最让人无法抵御的魅力,就在于他满腔的热忱。在年轻人的眼里,未来只有光明,没有黑暗,即使会遇到险境,最终也可以转危为安。他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失败”这两个字;他相信,人类历史过程中所有的劳作,都是为了等待他的出现,等待他成为真善美的使者。

家人为了不让少年韩德尔接受知识与音乐的熏陶,就禁止他触摸乐器,也不给他提供上学的机会。可是,这一切终究是徒劳的。每次在半夜他就偷偷爬上一间秘密的阁楼,那里有一架已经废弃的古钢琴,他就在那里练习。少年巴赫为了抄录他所看的书籍的内容,向周围的人要一支蜡烛也被粗暴地拒绝,但这不能使他气馁,他就借着月光抄录;后来他亲手抄录的笔记被人搜走,但他仍然不泄气。大画家魏斯特最早练习绘画也是在一间阁楼上,他为了做支画笔,就把家里的小猫偷偷骗出来,拔了猫身上的一些毛做画笔。

传说中弗利基亚国王戈尔迪专为未来亚洲的征服者打的那个难解的结,多年来一直没有人能解开,直到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凭借他青春的热忱,一剑斩断。

英国教士、作家查尔斯·金斯利写道:人们总是面带微笑。看着青年人表现出的热忱。每次他们自己暗地里回顾自己当初的这种热忱,未尝不带有一丝遗憾和惋惜,但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这种热忱之所以离他们而去,至少部分原因在于他们要知道,但丁的热忱给世界带来了怎样的财富啊!

丁尼生十八岁就写出了他的处女作,十九岁就赢得了剑桥大学的金质奖章。英国作家罗斯金说:“不管是哪一种艺术,最杰出、最优美的作品都是出自年轻人之手。”“几乎一切英雄壮举都出自年轻人。”“世上的一切。这是英国政治家迪斯雷利的话。都在上帝的统治之下,都在年轻人的手上。”美国政治家特朗布尔博士如是说。

是年轻的赫拉克勒斯完成了十二项艰苦的使命。年轻人总是热情洋溢,他面对朝阳,影子留在了身后。年轻人听任心灵的支配,而成年人则受大脑的控制。当初,欧洲文明正在萌芽,亚洲人大兵压境,是年轻的亚历山大把他们赶走。拿破仑征服意大利时,年纪也只有二十五岁。尽管拜伦和拉斐尔三十七岁早逝,济慈二十五岁离开人世,雪莱二十九岁离开人世,但他们生前都已声名斐然。罗穆卢斯二十岁就缔造了罗马;皮特与博林布鲁克都在没有成年的时候就出任政府大臣;牛顿在二十五岁前,就已经向世人贡献了多项伟大的发现;马丁·路德二十五岁成为了成功的改革家。有人说,没有一个英国诗人的诗才能够比得上二十一岁时的查特顿。怀特菲尔德和卫斯理还在牛津求学的时候,就发起了伟大的宗教复兴运动,而前者不到二十四岁就已经扬名海内,影响了整个英国。维克多·雨果十五岁就开始创作悲剧,二十岁还不到就已经赢得了法兰西学院的三项大奖,获得了“大师”的称誉。

历史上,很多经天纬地的天才人物都没有活过四十岁。而在我们这个时代,一个满怀热忱的青年,他的机会远远比以前的青年要更多——这是一个属于年轻人的时代。他们的热忱就是他们的王冠,一切庸碌无为之辈,都应该在他们面前俯首称臣。

年轻人固然应该把自己全部交给热忱来支配,但人到了老年,难道不是更应该如此吗?八十高龄的格莱斯顿,他的影响力。他所掌握的权势,相比一个二十五岁的、抱有同样理想的青年,无疑要强过十倍、百倍。老年人的光荣只能来源于他的热忱;人们所以向老年人表示敬意,不是因为他的满头白发,而是因为他那已显虚弱的身体下依然灼热的心。《奥德赛》正是一部由一个双目失明的老者奉献的传世之作,这位老者就是荷马正是因为一位老人——隐居者彼得,由于他热忱的感染,英国的骑士才压倒了伊斯兰大军。

威尼斯总督当多罗九十五岁还上战场杀敌,而且赢得了胜利,他九十六岁高龄被推举为国王——但他拒绝了。威灵顿八十高龄,还亲自规划和视察军事要塞。英国哲学家培根和德国学者洪堡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然热心向学。智者蒙田晚年虽然身患痛风,须发皆白的他依然才思敏捷,对生活充满着热爱。

约翰逊博士最杰出的作品《诗人列传》写于七十五岁高龄;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成书于他五十八岁的时候;牛顿八十三岁还为他的《原理》撰写了新的提要;柏拉图一生笔耕不辍。一直到他八十一岁去世;汤姆·斯科特八十六岁开始学习希伯莱语;伽利略把他对运动定律的研究写成文字时,已经年近七旬;詹姆士·瓦特八十五岁还学习德文;萨默维尔夫人八十九岁写出了《分子和微观科学》;洪堡九十高龄,就在他去世前的一个月,完成了著名的《宇宙论》;柏克大器晚成,三十五岁才成为国会议员,但这并不妨碍后来整个世界都受到了他的影响;格兰特四十岁之前还默默无闻,但四十二岁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代名将;埃里·惠特尼二十三岁才决定到大学念书。三十岁从耶鲁毕业,但他发明的轧棉机却使整个南方有了广阔的工业前景。再看看俾斯麦,八十岁的他大权在握;帕默斯顿勋爵是英国政坛的常青树,七十五岁时第二次出任首相,八十一岁死于任上。伽利略七十七岁时虽然接近失明,身体也极度虚弱,但仍然每天坚持工作,把他的钟摆原理应用到了时钟上。乔治·史蒂芬森直到成年后才开始学习书写;朗费罗、惠蒂埃、丁尼生的一些巨作,都是写于七十岁以后的。

英国诗人德莱顿六十三岁才开始翻译维吉尔《埃涅伊特》的工作;罗伯特·霍尔为了阅读但丁原作,虽然已经年过六十,却开始学习意大利语;词典编纂家诺亚·韦伯斯特五十岁以后还学会了十七门语言。

西塞罗说得好:做人如同制酒,坏酒禁不住时间的考验,容易变酸发臭,而好酒却会更显芳香。

一旦拥有了热忱,我们能够在满头银发时依然保持心灵上的年轻,正如墨西哥湾过来的北大西洋暖流滋润了北欧的土地一样。

“你的心已经有多老?它是否还依旧年轻?如果不是,你怎么可能做好你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