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都曾有过艰辛的童年生活,甚至还备受命运的虐待,但强者总是善于找到生命的支点,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坚韧地随着生活的艰辛,安然地走过一贫如洗的岁月,并通过改正恒久的努力打破重重围困,在造就了卓越与伟大的同时,也脱离了贫困与平凡。
在最黑的土地上生长着最娇艳的花朵,那些最伟岸挺拔的树木总是在最陡峭的岩石中扎根,昂首向天。
——霍兰德
并不是每一次不幸都是灾难,早年的逆境通常是一种幸运。与困难作斗争不仅磨砺了我们的人生,也为日后更为激烈的竞争准备了丰富的经验。
——夏普
毫无疑问,在今日的工业社会中,能立于时代浪潮之巅的风云人物,肯定是那些从贫困的童年生活起步的人。
——塞思·洛尔
这是一个普通的常识:穷苦卑微是雄心勃勃的年轻人通往成功之路的阶梯。
——莎士比亚
“我是一个宫廷里的孩子,”在丹麦的一个儿童聚会上,一位漂亮的小姑娘这么说,“我的父亲是议院中的侍从官,这是一个很高级的职位。”她不屑地撇撇嘴说,“至于那些姓氏以‘森’结尾的人(在丹麦,姓氏以‘Sen’结尾是出身平民的标志。——译者注),他们永远都成不了大器。在他们面前,我们要两手叉腰,以便远远地跟他们保持距离。”
“但是,我的爸爸可以毫不心疼地花一百元去买糖果,并把它们分给孩子们,”富商彼得森的女儿愤怒地反驳道,“你爸爸能这样吗?”
“是的,”一个编辑的女儿插嘴道,“我爸爸可以把你们的爸爸和所有人的爸爸都登到报纸上。我爸爸说,各种各样的人都怕他,因为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决定把谁登到报纸上。”
“噢,要是我能成为他们中的一个该多好啊!”一个通过门缝往里面偷看的小男孩有些感慨地想,他是得到厨师的允许才能站在那里的,因为他平时经常为厨师做厨房的清洁工作。但事实上,他与这些人完全不一样,他的父母甚至连一个子儿都没有,并且,他的姓氏就是以“森”结尾的。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时光流转,当年聚会上的孩子如今已变成了风度翩翩的绅士和高贵典雅的淑女,他们中的一些人走进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厅堂,在那里面布置了各种各样精美绝伦、价值连城的艺术品。他们遇见了这些艺术品的主人——当年那个怯生生地从门缝里偷看他们的游戏并以此为一种莫大奢侈的男孩。现在,他已经成为了伟大的雕刻家,他就是伟大的丹麦艺术家、著名雕塑《耶稣及十二使徒》的作者托瓦尔森。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丹麦穷鞋匠的儿子的例子,这又是一个姓氏以“森”结尾的孩子——这意味着在他呱呱落地时幸运之神没有给予他任何特殊照顾。他就是丹麦作家、著名的童话大师汉斯·安徒生(如果直译,则为“安德森”。——译者注),贫苦的出身也没有阻碍他成功的道路。
“饥饿没有什么可怕的,爸爸,”耳聋的男孩基托苦苦地央求父亲把他从救济院领出去,让他去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资充足的社会中,并且,我知道怎么样来防止饥饿。不少霍屯督人不就曾经长期靠着一点点糖来维持生存吗?感到饿得难受时,他们就用一根带子把自己的肚子勒紧。为什么我不可以这样做呢?再说,灌木丛里长满了黑莓和坚果,而原野上到处都可以找到萝卜,它们都可以用来充饥;一个干草垛就是一张很好的床。”
这个可怜的耳聋男孩有着一个成日酗酒的酒鬼父亲,他也被人看成是一个只会做鞋子的小乞丐,除此之外,人们认为他一无是处。然而,正是这个孩子,最终成了有史以来最优秀的圣经学者之一,名扬世界。基托的第一本著作就是在贫民院里完成的。
根据一位作者在凯特·菲尔德编的《华盛顿报》中所撰写的文章记载,克莱恩是一个古希腊的奴隶,但是,他同时也是膜拜在神圣的艺术殿堂前的一个奴隶。美就是他的上帝,他的灵魂,他以一种狂热的心态崇拜着美。在他所生活的时代,由于那位手握大权的波斯入侵者对艺术的憎恶和反感,法律规定除了自由民之外,奴隶是不允许从事和追求艺术的,否则就要被宣判死刑。当这样的一部法律通过时,克莱恩正在一个由与他具有同样兴趣的爱好者组成的小团体中忘我地工作,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在某一天得到菲迪亚斯这位伟大雕刻家的肯定。他甚至想得到伯利克里本人的赞赏。
现在该何去何从呢?克莱恩的回答就是把他的头脑,把他的心灵,把他的全部精神和生命都投人到放在面前的冷冰冰的大理石块中。每天,他都要虔诚地下跪,祈祷太阳神赐予他源源不竭的灵感和崭新的技巧。他满怀感激并且自豪地相信,太阳神阿波罗真的听到了他的祷告,并一直在旁边守护着他,帮助着他,指引着他手的动作,为那些他所雕刻的物体赋予栩栩如生的生命活力。但是,现在统治者却制定了这样的一部法律,现在,似乎诸神都抛弃了他。
作为深爱他的姐姐,克莉恩跟弟弟一样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弟弟的痛苦仿佛就是她的痛苦,令她万分难受。“噢,美神阿佛洛狄特!”她祷告道,“不朽的阿佛洛狄特,主神宙斯最具怜悯心的孩子啊!你是我的女王,我的上帝,我的保护神,我日日夜夜在你的神龛前奉上献礼。现在请你成为我的朋友,成为我弟弟的朋友吧,我们需要你无所不能的帮助!”
然后,她转向弟弟说道:“噢,克莱恩,你到我们屋子下面的地下室去工作吧!那里很暗,但我会为你准备灯光和食物的。继续你的工作,上帝会保佑我们的。”克莱恩搬到了地下室,在他姐姐日日夜夜精心地守卫和照料下,他继续着自己那神圣而危险的创作。
时隔不久,所有的希腊人都被邀请到雅典参观一个艺术品的展览。这次展览在当地的大市场上举行,由伯利克里亲自主持。在他的旁边,站着他所宠爱的阿斯帕齐娅,以及雕刻家菲迪亚斯、哲学家苏格拉底、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知名人士。
所有伟大的艺术巨匠的作品都被陈列于此。但是,在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艺术珍品中,有一堆作品显得尤为出类拔萃、卓尔不群——它们是那么地精美绝伦,仿佛就是阿波罗本人凿刻出来的。这堆作品成了人们瞩目的中心,所有人都在其摄人心魄的艺术美之前心荡神移、赞叹不已,就连那些参与竞争的艺术家也一个个心悦诚服地甘拜下风。
“谁是这堆作品的雕刻者?”没有人知道答案。传令官重复了这个问题,人群中还是寂静无声。“那么,这就是一个谜!难道它们会是一个奴隶的作品吗?”
人群中突然出现了一股很大的骚动,一个清纯美丽的少女衣裳凌乱、头发蓬松、双唇紧闭、大大的眸子里满是坚毅的神色,被拖到了大市场里。“这个女人,”当地的行政官声嘶力竭地喊道,“就是这个女人知道雕刻者的底细;我们确信这一点,但是她死活都不肯说曲雕刻者的名字。”
克莉恩受到了严厉的盘问,但是,她的回答只是沉默。她被告知了自己的行为应当受到的惩罚,然而,这位勇敢的姑娘还是不作一声。“那么,”伯利克里说道,“法律是神圣不可违背的,而我恰恰是负责执法的大臣。把这位姑娘关到地牢里去。”
当他作出这番宣判的时候,一个有着一头飞扬长发的年轻人气喘吁吁地冲到了他的面前。这个年轻人尽管身材消瘦,满脸憔悴,但那黑黑的眼睛却闪烁着只有天才才有的那种耀眼光芒,就如夜空中的两颗明星一样。他高声地央求道:伯利克里,“噢,请饶恕和赦免那个女孩吧!她是我的姐姐,我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那堆雕塑出自我的双手,出自我这个奴隶的双手。”
愤怒的人群打断了他的话,人们群情激昂地喊道:“把他关到地牢里去,把这个奴隶关到地牢里去。”
但伯利克里站了起来,威严地说道:“只要我活着,就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看一看那堆雕塑吧!阿波罗以他的名义告诉我们,在希腊有某些东西要比一部不正义的法律更为重要。法律的最高目的应该是发展美的事物,扶植美的事物。如果说雅典会永远活在人们的记忆中,会名垂史册的话,那是因为她对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是这种贡献使得她永远不朽。不要把那个年轻人关到地牢里去,让他站到我的身边来。”
就这样,当着聚会的成千上万的公众的面,阿斯帕齐娅把拿在自己手中的用橄榄枝编成的花冠戴在了克莱恩的额头上。与此同时,在人群如雷般的掌声和喝彩声中,她温柔地吻了克莱恩深情挚爱的姐姐。
雅典人还专门为伊索塑了一座雕像,以纪念这位著名的寓言作家,而伊索的出身也是一位奴隶。由此我们不难知道,荣誉和成功之门是对所有人开放的。在古希腊,只要你能够在艺术、文学或战争中出类拔萃、卓尔不群,那么,你终将获得财富和不朽的名誉。没有任何其他国家能够在这方面做得这么好。能够这样地激励和鼓舞那些在不幸的境遇中苦苦挣扎、奋争前程的人们。
“我出生在贫困的家庭,”美国副总统亨利·威尔逊这样说道,“当我还在摇篮里牙牙学语时,贫穷就已经露出了它狰狞的面孔。我深深地体会到,当我向母亲要一片面包而她手中什么也没有时是什么滋味。我在十岁时就离开了家,当了十一年的学徒工,每年可以接受一个月的学校教育,最后,在十一年的艰辛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头牛和六只绵羊作为报酬。我把它们换成了八十四个美元。从出生一直到二十一岁那年为止,我从来没有在娱乐上花过一个美元,每个美分都是经过精心算计的。我完全知道拖着疲惫的脚步在漫无尽头的盘山路上行走是什么样的痛苦感觉,我不得不请求我的同伴们丢下我先走…在我二十一岁生日之后的第一个月,我带着一对人马进入了人迹罕至的大森林里,去采伐那里的大圆木。每天,我都是在天际的第一抹曙光出现之前起床,然后就一直辛勤地工作到天黑后星星探出头来为止。在一个月夜以继日的辛劳努力之后,我获得了六个美元作为报酬,当时在我看来这可真是一个大数目啊!每个美元在我眼里都跟今天晚上那又大又圆、银光四溢的月亮一样。”
在这样的穷途困境中,威尔逊先生下决心,不让任何一个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溜走。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深刻地理解闲暇时光的价值。他像抓住黄金一样紧紧地抓住了零星的时间,不让一分一秒无所作为地从指缝间流走。
在他二十一岁之前,他已经设法读了一千本好书——想一想看,对一个农场里的孩子,这是多么艰巨的任务啊!在离开农场之后,他徒步到一百英里之外的马萨诸塞州的内蒂克去学习皮匠手艺。他风尘仆仆地经过了波士顿,在那里他可以看见邦克·希尔纪念碑和其他历史名胜。整个旅行只花费了他一美元六美分。一年之后,他已经在内蒂克的一个辩论俱乐部脱颖而出,成为其中的佼佼者了。后来,他在马萨诸塞州的议会发表了著名的反对奴隶制度的演说,此时距他到这里尚不到八年。十二年之后,他与著名的查尔斯·萨姆纳平起平坐,进入了国会。
对于威尔逊来说,每一个微不足道的机会都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他牢牢地抓住了生命中的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机遇,以此作为通向成功之路的阶梯。
“以后再也不要穿着那套邋遢古怪的衣服进城了。让我到服装店为你定做一套吧。你应该打扮得整齐一点,贺拉斯。”斯德雷特先生说。贺拉斯·格里利自上而下地打量了自己的衣服,好像以前从来没有注意到它们是如此破烂不堪似的,他回答说:“你知道,斯德雷特先生,我的父亲正在一个新环境中开创新的事业,我希望我能够尽可能地帮助他。”
作为斯德雷特法官所办的伊利湖《政府公报》的代理人,他每月可以领到一百三十五美元的工资。然而,在过去的七个月里他却只花了六美元用于个人消费。他是跟着他的父亲从佛蒙特州迁移到西宾西法尼亚的,每月他只给自己留下十五美元,然后把余下的部分全部交给了父亲。为了给父亲看守羊群,免得它们遭到饿狼的袭击,许多个夜晚他都在野地里风餐露宿,以天为被以地为床的生活也是很平常的事情。
他已经快二十一岁了,长得高高瘦瘦,有着一张苍白的脸和一头亚麻色的头发,举止笨拙,声音嘶哑,但他还是毅然决定要到纽约去寻找机会和财富。把一堆破破烂烂的衣服卷成一团之后,他把它们系在一根挑在肩上的木棍上,就这样出发了。一路上他历尽了磨难和煎熬,长途跋涉了六十英里,穿越大森林来到了布法罗,然后乘着一只独木舟顺流而下到了奥尔巴尼,在哈得逊河他改坐了驳船。在1831年8月18日,恰好太阳刚升起的时候,他到达了纽约。
他在一个最廉价的旅店里找到了暂时的住所,价格是一星期两个半美元。而在漫长的六百英里的旅程中,他总共只花费了五美元。对他来说,当务之急就是找一份工作。他每天都在大街上逡巡游荡,看张贴在各个角落的招工广告,在一幢幢大楼里走进走出,逢人便问他们是否需要帮手。但是,每次得到的回答都是千篇一律的“不,不需要”。他那古怪的外表和衣衫槛褛的惨状使得许多人误认为他是一个逃跑的学徒。
在一个周末,他在寄宿的地方听到“西部印刷公司”正在招收印刷工。于是,星期一的凌晨五点钟,他就已经等候在西部印刷公司的门口了,七点钟时,他见到了工头并请求给他一份工作。但那个工头认为,这个来自乡下、没有任何经验的毛头小伙子不可能在公司需要增添人手的部门胜任任何工作,因为他们需要的是能为不同语言版本的《圣约书》排印铅字的熟练工人。尽管如此,那个工头还是说:“给他安排一件差使吧,让我们看看他是否能有什么用。”公司的经营者后来知道了这一事情后,当即表示反对。他告诉工头,等贺拉斯第一天的活干完之后就让他滚蛋。但是,到那天的晚上,贺拉斯提交了一份出色的答卷——他干的活是整个公司所有职员中最多的,并且是出错率最小的。
十年之后,贺拉斯·格里利成为了一家小型印刷公司的合伙人。他创办了《纽约人报》——这是当时全美国最好的周报,但它并没有带来巨额的赢利。当哈里森在1840年被提名为总统候选人时,贺拉斯·格里利开始了创办《小木屋》,这份报纸的发行数量达到了九万份,这在当时几乎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但是,由于价格低廉,每份报纸仅售一个便士,他还是没有赚到钱。
他下二步的冒险动作是创办《纽约论坛报》,每份定价一美分。为了打开局面,他从朋友那里借了一千美元,并在出版第一期时印刷了五千份。当然,开始肯定是非常困难的,要把五千份报纸都推销出去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但是,仅仅六周之后,他的订户已从原先的六百户激增到了一万一千户。读者对《纽约论坛报》的需求与日俱增,后来,所有的印刷机器都超负荷运转还是满足不了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跟这份报纸的立场和风格有关,尽管作为编辑的贺拉斯难免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是,他总是在想方设法地使自己保持一种捍卫正义的立场。
著名报人詹姆斯。贝内特1825年在经营《纽约信使报》时遭到了挫折,1832年他的《环球》又告破产,此后不久他的《宾西法尼亚人》又没有成功。到此为止,人们只知道贝内特是新闻界一个聪明多产的记者而已。
在十四年的辛苦劳动和勤俭节约之后,他大约积攒了几百美元。1835年,他找到贺拉斯·格里利,希望能够和他合作创办一份新的日报《纽约先驱报》。但贺拉斯·格里利拒绝了这个建议,但是给他推荐了两名年轻的印刷工。这两个人和贝内特组成了合伙关系。
1835年5月6日,《纽约先驱报》正式创办,当时它所有的资本仅能支付十天的花费。贝内特在华尔街租借了一间狭小的地下室,在里面摆了一个椅子,再在两个圆桶上面架一块厚木板,就成了一张简陋的办公桌。除了印刷之外,他们在这问斗室里做所有的工作,就此开始了这份在美国新闻史上有着巨大影响的日报的创办历程。
当时,这样一种报纸的形式在美国还不为人知,属于首开先河,因为在此之前的报纸都是属于某个机构的。慢慢地,这些年轻人站稳了脚跟,开始一步一步地朝着理想迈进,他们的事业日益兴旺发达。他们的报纸以报道速度的迅速及时和报道内容的全面丰富及新颖独特而开始广为人知。与同类的竞争者相比,无论是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还是新闻采集的速度和方式,他们都要更胜一筹。为了获得能够引起大众兴趣的、及时可靠的信息,他们往往是不遗余力,不惜花费巨资。
正如任何事业在开创之初总是困难重重、历经波折一样,的起步之路也是坎坷崎岖,《纽约先驱报》但是,随着矗立在纽约百老汇与安街交汇处的那幢当时最为壮观威严的新闻办公大楼的落成,《纽约先驱报》也宣告了它在报界不可撼动的地位。
当你走进乔治·蔡尔德在费城的私人办公室时,首先吸引你注意力的是挂在墙上的一条格言——同时也是一条促使一个其他人看来毫无机会、不名一文的男孩最终出人头地的最高准则:
“在你一无所有之时,你唯一的选择就是努力拼搏。”从很小的时候起,蔡尔德就梦想着拥有《费城纵横》和出版这份报纸的办公大楼。
但是,一个每周只能挣两个美元的穷小子怎么能指望拥有这么著名。的一份报纸呢?这难道不是一种痴心幻想吗?然而,这个年纪轻轻的人决不轻言放弃,他有着坚定不移的意志、充沛旺盛的精力和年轻人特有的开拓事业的魄力。他在一家书店里干了一段时间,含辛茹苦地工作,积攒了几百美元。随后,他就准备要雄心勃勃地大展宏图了。他最初是从做图书出版起步的,他所出版的一些图书因视角独特、内容新颖而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诸如《凯恩的北极远征》等等图书都很畅销。对于什么样的图书能够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他有着高度的商业敏感性,这样,他的出版事业发展得很顺利,开始蒸蒸日上。
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下一步计划。但在当时,《费城纵横》这份报纸每天都在赔钱,而蔡尔德的朋友们也多次劝告他要谨慎行事,然而,他还是在1864年毅然买下了这份报纸。这样,童年时的美梦终于成真。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整顿这家经营不善的报纸,他的做法雷厉风行。他的第一步棋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竟然把征订价格提高了一倍,但同时减少了广告版面的比例。由此,《费城纵横》开始靠着新闻内容和评论重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这家濒临绝境的报纸很快起死回生,重新走上了繁荣兴盛的发展轨道。
有很多年,这份报纸的年利润居然高达四十万美元,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佼佼者。而且不管形势多么困难,经济状况多么窘迫,他从不削减雇员的工资。即便费城所有的同行都这样做时,他仍然坚守这一原则。
大约在一个半世纪以前,在法国里昂的一个盛大宴会上,来宾们就某幅绘画到底是表现了古希腊神话中的某些场景,还是描绘了古希腊真实的历史画面,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看到来宾们一个个面红耳赤,吵得不可开交,气氛越来越紧张,主人灵机一动,转身请旁边的一个侍者来解释一下画面的意境。
结果,这位侍者的解释令所有在座的客人都大为震惊,因为他对整个画面所表现的主题作了非常细致入微的描述,他的思路显得非常清晰,理解非常深刻,而且观点几乎无可辩驳。因而,这位侍者的解释立刻就解决了争端,所有在场的人无不心悦诚服。
“请问您是在哪所学校接受教育的,先生?”在座的一位客人带着极其尊敬的口吻询问这位侍者。“我在许多学校接受过教育,阁下,”年轻的侍者回答说,“但是,我在其中学习时间最长,并且学到东西最多的那所学校叫做‘逆境’。”这个侍者的名字就叫做让·雅克·卢梭。早年贫寒交迫的生活,使得卢梭有机会成为一个对完整的生活有着深刻认识的人,尽管他此时只是一个地位卑微的侍者,然而,那个时代和整个法国最伟大的天才——让雅克卢梭的名字,和他那闪烁着人类智慧火花的著作,将很快像暗夜里的闪电一样照亮整个欧洲。
是的,艰难困苦和人世沧桑是最为严厉而又最为崇高的老师。人要获得深邃的思想,或者要取得巨大的成功,要有一段穷困破落的记忆。幸福的城邦养育的人们往往轻浮浅薄,而不幸的土地造就的子孙才会深刻、严谨、坚韧而执著。
由于物质上的匮乏和生活上的困顿,一个名叫普拉特。斯宾塞的光脚男孩买不起练习书法的纸张。然而,凭着天性中的刚毅坚韧,他克服了艰难困苦,伊利湖四周光滑如镜的沙滩成了大自然赐予他的最好的书写纸。后来,他成了美国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正是在伊利湖畔,他奠定了成为著名书法家的基础。形成了斯宾塞书法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原则,而这种原则是人类有史以来对英文书法艺术最完美的表达和阐释。
整整八年时间,威廉姆·科贝特都是在家里跟着牛犁地,但年轻的心灵厌倦了这种沉闷单调的生活,他总想到外面更广阔的天地去闯荡一番。后来,他一个人跑到了纽约,干了八九个月抄写法院文件的活儿,随即便应征入伍,参加了一个步兵团。在他第一年的军旅生涯中,他成了查塔姆一个流动图书馆的常客,他如饥似渴地阅读里头能找到的每一本书,从此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对所有身处困境中的莘莘学子来说,威廉姆·科贝特对他当年如何学习英语语法的回忆一定有着极大的教益作用。他这样说:“当我还只是一个每天薪俸仅为六便士的士兵时,我就开始学语法了。我铺位的边上,或者是专门为军人提供的临时床铺的边上,成了我学习的地方;我的背包也就是我的书包;把一块木板往膝盖上一放,就成了我简易的写字台。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没有为学习而买过任何专门的用具。我没有钱来买蜡烛或者是灯油;在寒风凛冽的冬夜,除了火堆发出的微弱光线之外,我几乎没有任何光源;而且,即便是就着火堆的亮光看书的机会,也只有在轮到我值班时才能得到。为了买一只钢笔或者是一叠纸,我不得不节衣缩食,从牙缝里省钱,所以我经常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
“我没有任何可以自由支配的用来安静学习的时间,我不得不在室友和战友的高谈阔论、粗鲁的玩笑、尖利的口哨声、大声的叫骂等等各种各样的喧嚣声中努力定下心来读书写字。要知道,他们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是属于最没有思想和教养、最粗鲁野蛮、最没有文化的人。你们能够想象吗?”
“为了每一支笔、一瓶墨水或几张纸我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每次。揣在我手里的用来买笔、买墨水或买纸张的那枚小铜币似乎都有千钧之重。要知道,在我当时看来,那可是一笔大数目啊!当时我的个子已经长得像现在这般高了,我的身体很健壮,体力充沛,运动量很大。除了食宿免费之外,我们每个人每周还可以得到两个便士的零花钱。我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这样一个场面,回想起来简直就是恍如昨日。有一次,在市场上买了所有的必需品之后,我居然还剩下了半个便士,于是,我决定在第二天早上去买一条鲱鱼。当天晚上,我饥肠辘辘地上床了,肚子在不停地咕咕作响,我觉得自己快饿得晕过去了。但是,不幸的事情还在后头,当我脱下衣服时,我竟然发现那宝贵的半个便士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已经不翼而飞了!我一下子如五雷轰顶,绝望地把头埋进发霉的床单和毛毯里,就像一个孩子般伤心地嚎啕大哭起来。”
但是,即便是在这样贫困窘迫的不利环境下,科贝特还是坦然达观地面对生活,在逆境中卧薪尝胆、积蓄力量,坚持不懈地追求着卓越和成功。他说:
“如果说我在这样贫苦的现实中尚且能够征服艰难、出人头地的话,那么,在这世界上还有哪个年轻人可以为自己的庸庸碌碌、无所作为找到开脱的借口呢?”
在一般人的眼里,汉弗雷·戴维肯定算不上命运的宠儿。由于出身贫寒,他接受教育和获得科学知识的机会都很有限。然而,他是一个有着真正的坚定信心和持久毅力的小伙子。当他在药店工作时,他甚至把旧的平底锅、烧水壶和各种各样的瓶子都用来做实验,锲而不舍地追求着科学和真理。后来,戴维以电化学创始人的身份出任英国皇家学会的会长。
“有许多农民的儿子,”纽约著名政治活动家瑟罗·威德评论道,“是在紧张劳作的间隙中,找到了提高自己智力与精神状态的机会。至少就我个人经验而言,就是如此。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你只需守着开水壶并注意一下炉火,白天疲惫的身心慢慢地恢复了元气,你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大脑在高速地运转,智慧的光芒照亮了黑暗。有许多个夜晚,我都是在一个名叫‘大松树商店’的店铺里度过的,那里的老板待人温和,糖果柜里的灯光明亮耀眼,我就借着亮光惬意地看着书。我记得,一本讲述法国大革命历史的书我就是以这种方式看完的。这场轰轰烈烈的伟大革命中的所有重大事件,它的每一个风云变幻的时势,它那杀气腾腾的恐怖气氛和血腥味,还有成批在时代浪潮的峰顶上慷慨陈词的伟人领袖们,都深深地震撼了我。可以这么说,我从以后所有此类读物中得到的知识加起来还不如在这一本书中得到的多。这样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当我在买不起鞋穿的脚上裹上一团烂棉絮,在齐膝深的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了两英里,到达好心的凯斯先生家并借到书时,我真是欣喜若狂、手舞足蹈。”
“我明天可以休息一天吗,爸爸?”西奥多·帕克怯生生地问道,这是八月的一个下午。帕克的父亲是莱克星顿一位没多大出息的水车木匠,他很惊讶地看着他这个最小的儿子,因为这时候正是活儿最忙的时候。但是,他从帕克充满期盼的眼睛中看出了自己别无选择,于是,做父亲的爽快地答应了这个要求。
第二天凌晨,西奥多早早地就起来了,在泥泞的道路上风尘仆仆地走了十英里,赶到了哈佛学院,他在这天去参加一年一度的新生入学考试。他从八岁那年起,就没法正常地接受学校教育,但是,他还是想方设法地在每年冬天挤出三个月的时间上学。在其他的时间里,无论他在跟着牛犁田还是做其他的活儿,他都一遍一遍地在脑海里默默地回忆和背诵学过的课文,直至滚瓜烂熟为止。他还利用所有的空闲时间来读那些借来的有益书籍。但有一本书没法借到,然而,他又非常渴望拥有它。于是,在一个夏天的早上,天际的第一抹曙光还没有出现时,他就早早起床了,他先到原野里采摘了一大框的浆果,然后,把这些浆果送到波士顿去卖,用换来的钱买到了那本渴望已久的拉丁词典。
“好样的,孩子!”那天深夜当儿子回到家告诉父亲自己考试成功的消息时,水车木匠高兴地赞扬道,“但是,西奥多,我没有钱供你到哈佛读书啊!”“不要紧的,爸爸,”西奥多说,“我不会住到学校里去的;我会在家里利用空余的时间自学并准备期末考试,只要我通过了考试,我就可以获得一张学位证书了。”后来,他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当他长大成人以后,通过在学校里教课积攒了一笔学费,他又在哈佛学习了两年,并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岁月流逝,时光推移,当年读不起书的那个小男孩如今成为了一代风云人物。作为著名的废奴运动倡导者和社会改革家,作为国务卿西沃德、首席大法官蔡斯、著名参议员萨姆纳、加里森总统、著名教育家贺拉斯·曼、反奴协会主席温德尔。菲利普斯等人的密友和事业顾问,西奥多。帕克如今在整个美国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一直到现在,这位显赫人物回忆起童年在克莱星顿的岩石上和灌木丛中争分夺秒地努力学习、奋发拼搏的情景,仍然会感到无限的温馨和愉快。
“我一生中最自豪的时光,”埃利胡·布里特说,“是我第一次彻底地理解了荷马的《伊利亚特》最开始十五行的真正内涵时。”在埃利胡·布里特十六岁那年,他的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于是,他不得不到本村的一个铁匠铺当学徒。每天,他都得在炼炉边工作十到十二个小时;但是,这个勤奋的小伙子却一边拉着风箱,一边在脑海里紧张地进行着复杂的算术运算。他经常到伍斯特的图书馆阅览那里丰富的藏书。在他当时所记的l3记中,就有这样的一些条目——“6月18日,星期一,头痛难忍,坚持看了40页的居维叶的《土壤论》、64页法语、ll课时的冶金知识。6月19日,星期二,看了60行的希伯来语、30行的丹麦语、l0行的波希米亚语、9行的波兰语、15个星座的名字、10课时的冶金知识。6月20日,星期三,看了25行希伯来语、8行叙利亚语、ll课时的冶金知识。”
终其一生,布里特精通了18门语言,掌握了32种方言。他被人尊称为“学识最为渊博的铁匠”,并以其为人类文明作出的杰出贡献而名垂史册。当爱德华·埃弗雷特在谈及这个出身贫贱的男孩是怎样自学成才时,曾经不无感慨地说:“他的奋斗历程足以使那些有着优越条件和良好教育机会的人无地自容。”
总是赤着双脚的克里斯娜·尼尔森生活在瑞典一个偏僻的地方,她同样算不上命运宠儿,她既没有高贵的家世,也没有富有的双亲。然而,凭借着她那饱含了温情和优雅的歌声所产生的无穷魅力,她征服了整个世界,并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关于你们所面对的不利环境,我想谈一点看法。”塔尔梅吉博士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事实上,你们现在是和那些最终会超越芸芸众生的卓越人物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果你们记住我的话,并在三十年之后好好地回味咀嚼的话,你们将会发现,到那时,主宰着这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那些才智卓绝之士、那些位高权重之人——既包括实力雄厚的工业巨头,也包括家财万贯的亿万富翁;既包括口若悬河的雄辩之士,也包括才华横溢的诗人作家;既包括运筹帷幄、叱咤风云的政治家,也包括仗义疏财、散金如土的慈善家——他们现在都与你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会比你有丝毫的优越条件,跟你一样的捉襟见肘,甚至一样的穷困潦倒。”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自己没有任何条件、没有任何资本来创业。但是,年轻人,到图书馆去吧,借一些好书,看一看上帝赋予了我们每个人多么奇妙的财富。这些财富就在你的手中,在你的脚下,在你的眼睛里,在你的耳朵中。然后,让命运的医生带你到解剖室,听一听他对你所读的内容是如何解释的。永远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说自己没有创业的起步资本,这简直就是在亵渎上帝。至于说到条件,即便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年轻人,他的身上也具备所有上帝能够赐予他的礼物和财富。”
在常人眼里,一个报童是不太可能在任何一个领域有大的作为的。对于那些习惯于怨天尤人,不敢在生活中跨出最重要的第一步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比起那些敢于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同龄人,其成功的机会要远远小得多。托马斯·爱迪生——这位对美国大陆上的工业革命起到了历史性推动作用的大发明家——就曾经是大干线铁路上的一个报童。在十五岁时,爱迪生就已经开始涉猎化学领域,他还自己弄了一个流动的实验室。一天,当他正在从事一些秘密实验时,火车突然拐了一个大弯,结果,装有硫磺酸的瓶子破裂了。一股怪异的气味随即飘散了开来,同时还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深受其害并忍无可忍的列车长立即把这位年轻的科学爱好者驱逐了出去。
在爱迪生的发明生涯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他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危险场面,尝尽了人间世态的种种冷暖炎凉,但他每一次都是处变不惊、化险为夷,直到他最终成为世界科学园地里最辉煌璀璨的一颗明珠,成为人们交相称赞的发明大王。当被问及成功的秘诀时,爱迪生说,他始终过着一种完全自制的生活,除了工作之外,他在任何事情上的态度都是适可而止。
作为克利夫兰总统的首席竞选负责人和财政部长,丹尼尔·曼宁的事业生涯也是从报童开始的,报童出身的出色人物还包括瑟罗·威德、大卫·希尔等人。纽约似乎到处是这样一些雄心勃勃、从社会的最底层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爬的报童们。
很久以前,两个没有任何教育背景、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在波士顿一个条件很差的公寓里见了面,他们决心要对这个社会一种根深蒂固的制度——黑奴制度发起挑战。然而,对两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的想法无异于以卵击石。在世俗的眼光中,他们的行为是那么的愚蠢可笑。要知道,他们所面对的是多么强大的敌人——这种制度牢牢地根植于我们国家最深层的政治土壤中,而且还与所有其他的社会机制和既得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论是学者、政客、教会人士还是有权有势者,也不论他们各自的信条或政见有着多么大的分歧,都一致地拥护这一制度。
那么,这两个年轻人又能凭借什么来对抗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偏见和狭隘呢?尽管前进的路途中充满了艰难险阻,尽管目标是如此地遥不可及,但是,在他们的灵魂中却熊熊燃烧着神圣崇高的信仰之火,他们对于自己所追求的事业无比虔敬、无比执著。这两个年轻人中的一个——本杰明。伦迪——很早就在俄亥俄州创办了一份《普遍自由精神报》。
他每个月都要跋涉二十英里,从印刷所把所有的报纸驮回家。为了增加报纸的征订户数,他不辞辛苦地徒步穿越四百英里到田纳西州作宣传。这真是一个有着非凡毅力的年轻人。
在威廉姆·加里森的帮助下,他在巴尔的摩更积极地开展了工作。在当时,这个城市的主要街道上到处都是关押奴隶的围栏;那些被装在运奴船上的不幸者凄凉地离开家乡和亲人,被送往南方的港口;奴隶拍卖市场上的情景更是令人心碎、惨不忍睹;而且经常会发生暴力捕捉奴隶的事件,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所有这一切都给加里森留下了不可抹灭的印象。由于家庭贫困,加里森的母亲无法供他上学,但是,早在幼年时期,母亲就谆谆教导他要反对专制和压迫。这个年轻人决定要为争取这些可怜的不幸者的自由而进行不屈的斗争,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在他们的第一期报纸中,加里森大声疾呼应该立即解放奴隶,废除奴隶制度,结果招致了整个社会的反对与责骂,侮辱和谩骂排山倒海般地向他压过来。而后,他被逮捕并送进了监狱。他在北方的一位高尚正直的朋友约翰·惠蒂埃深深地被这个消息触动了,但是,由于他本人的经济状况无法为他交罚金。于是,惠蒂埃转而写信给亨利·克莱,请求后者为加里森交罚金,以便把他解救出来。在四十九天的牢狱生活后,加里森得以重见天日。
温德尔·菲利普斯在谈到加里森时说:“他在二十四岁时因为自己所持的观点而被监禁。他还是正当青春年华时就对整个国家的罪恶提出了挑战。”
在波士顿,加里森既没有朋友的支持,也得不到任何有影响的社会势力的帮助,于是,他长年累月地在那个城市孤军奋战。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他在一间狭小的阁楼上开始了《解放者》的创办。看一看这个饥寒交迫、“毫无机会”的年轻人在第一期报纸上的铮铮宣言吧:
“我将像真理一样严厉无情,像正义一样不屈不挠。我的情感发自肺腑。我既不会含糊其词、模棱两可,也不会为自己寻找托辞;我将坚守阵地,不退却半步;我相信,终有一天世界将听到我的声音并理解我。”噢,这是一个多么勇敢的年轻人啊!他孤军作战,凭着单个人的努力与那个时代最根深蒂固的偏见作战。
南卡罗莱纳州的霍恩·海恩给波士顿市长奥蒂斯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有人给他送来了一份《解放者》,并要求他核查一下出版者的名字。奥蒂斯回信说,他发现是一个贫困的年轻人“在一个光线昏暗的洞里印刷了这份不起眼的报纸,他唯一的助手是一个黑人男孩,支持他的是一些有着各种各样肤色的人,他们全都藉藉无名,不足挂虑”。
但是,这个贫困的年轻人,这个吃饭、睡觉和印刷都在那个“光线黑暗的洞里”的年轻人,却用他的努力、思想和文字,使得整个世界都开始思考。
但在当时的很多人看来,这样的危险分子必须被镇压!南卡罗莱纳州的警戒机构悬赏1500美元,要求对所有被发现传播《解放者》的人予以逮捕和定罪。有一个或两个州的行政长官也悬赏捉拿编辑者。乔治亚州的立法机构明文告示对捉拿加里森的人给予5000美元的巨额赏金。加里森和他的助手到处受到人们的攻击和指责,几乎没有人为他所从事的事业呐喊助威。
一个名叫洛弗乔尔的牧师因为支持加里森的事业,在保护加里森的印刷机时在伊利诺斯被一群暴民所杀。而在被称之为“美国自由传统的摇篮”的马萨诸塞州,所有的实业巨头、权威人物和文化名流都聚集到了一起,愤怒地要求严惩这位“废奴主义者”。在黑压压的人群中,只有一个人,一个名叫温德尔·菲利普斯的大有前途的年轻律师,要求走上高高的讲台发言,他发表了这样一篇在法纳尔厅闻所未闻的演说。
“当我听说绅士们确定了这样一种原则,即把在奥尔顿杀害了洛弗乔尔的凶手的名字与奥蒂斯、汉考克及亚当斯这些熠熠闪烁的名字相提并论时,”温德尔·菲利普斯一边说,一边指着那些挂在墙上的肖像,“我想这些画上原本紧闭的嘴唇一定会发出愤怒的声音,谴责那些胆小懦弱的美国人,谴责那些对死者进行造谣诽谤的无耻小人。在我们所生活的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到处都洒满了清教徒和先驱者的鲜血,根据那个逝去的灵魂的所作所为,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每一枚青翠的树叶,每一片沙滩,每一小片耕地,每一只呜叫的昆虫,甚至就连树木中流淌的树液,也将满载对他的记忆。”
整个国家都为一些火热的心灵所激动,所兴奋。
在北方的先驱者和南方的种植园主之间,一直存在着漫长而激烈的冲突,即便是在遥远的加里福尼亚,两种势力的对立也是那么的明显。随着内战的爆发,这种冲突也达到了最激烈的程度。在战争结束之后,历经三十五年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加里森以国家贵宾的身份,受到了林肯总统的接见。他看到了星条旗重新在萨姆特要塞上迎风招展。一位被解放了的奴隶向他致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而这个奴隶的两个女儿,这两个如今再也不是奴隶的姑娘,把一个美丽的花冠戴在了加里森的头上,以此来表示对他的无限感激。他的功绩将永载史册,他点燃的火炬照亮了其他人的心灵,并且这火炬代代相传,直至最后亮彻人心。
大约正是在这个时候,英国政治活动家理查德·科布登——被压迫者的又一位忠实正直的好朋友——正好在伦敦逝世了。
科布登的父亲很早就离开了人世,留下了九个嗷嗷待哺、一贫如洗的孩子。科布登在孩提时期就为一个邻居放羊,以此来自谋生计。一直到他十岁那年,他都没有机会来接受学校教育。后来,他被送到了一所寄宿学校,在那里,小男孩倍受虐待,每天都是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要经过漫长的三个月才能给家里写一封信。十五岁时,他到了伦敦,在叔叔的店铺里做小职员。在这期间,靠着起早贪黑,他挤出了时间,争分夺秒地自学了法语。很快,他坐着一辆马车以商业人士的身份开始到各地工作。
科布登拜访了约翰·布莱特,希望能够得到后者的帮助,联手反对残酷的《谷物法》。因为他认为,这部不正义的法律是劫贫济富的,其作用就是把面包从穷人的口中夺走,并把它喂到富人的嘴里。但他发现布莱特先生正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因为他的妻子刚刚离开人世。
“在英国,有成千上万的家庭跟您遭受了同样的不幸,”理查德·科布登劝说道,“有多少妻子、母亲和活泼可爱的孩子因为饥饿而濒临死亡。现在,在最初的巨大哀痛过去之后,请您擦干自己的泪水,跟我一起并肩作战。我们永不妥协,永不松懈,直到《谷物法》被废止为止。”
科布登看到穷人那可怜巴巴的面包被迫在海关接受检查并被课以重税,而这些税收全部被富裕的大地主和农场主所占有,他再也难以忍受,他感到全身的热血都沸腾起来了,浑身都充满了战斗的力量,怒不可遏地要对这种不公正的法律发起攻击。“这并不单纯是某一部分人的问题,”科布登说道,“社会各界都应该联合起来进行抵抗。这是一个关系到我们衣食生存的问题——是涉及到成千上万的普通劳动人民与工人阶层同少数贵族之间关系的问题。”
于是,他们组成了一个“反谷物法同盟”,这一同盟的行动得到了爱尔兰饥民的大力拥护——正是饥饿本身冲破了原有法律规定的层层壁垒并击败了顽固势力——1846年英国的《谷物法》被宣布废除。布莱特先生曾经不无感慨地说:
“英国所有的贫苦人可以吃上更大、更好、更便宜的面包,这要归功于理查德·科布登的努力和贡献。”
约翰·布莱特本人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工人的儿子,在他所生活的年代,高等教育的大门对穷人是紧闭着的。但是,当看到英国和爱尔兰无数的饥民在《谷物法》的压榨下不得不忍饥挨饿、苦苦挣扎在死亡线上时,这个贵格会教徒那坚毅而高贵的心灵被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内心中奔涌着对穷苦人无比深切的同情。
在爱尔兰发生的可怕的大饥荒中,有200万爱尔兰人在一年内失去了他们的生命。目睹这样惨绝人寰的悲剧,约翰。布莱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积极地投入了战斗,他的名字比英格兰任何社会名流和政治精英的名字都更要有影响力。在他那不可辩驳的言辞、滔滔不绝的雄辩和坚韧不拔的品格面前,所有的贵族都为之颤栗。或许除了科布登之外,与他相比,没有人在为劳动者争取更短的工作时间、更便宜的面包和更多的工资方面作出过更大的努力。
在伦敦一个破败不堪的马房里,住着一个名叫迈克尔。法拉第的穷孩子。他每日里背着一大捆报纸到街上叫卖,以一便士一份的价格将它们出售给路上的行人,以此来维持生计。他还曾在装订商和图书出版商那里当过七年的学徒。有一次,在装订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时,他的眼睛无意间看到了一篇介绍电的文章,这篇文章像磁铁一样吸引了他,直到他一口气读完为止。他找到了一个玻璃药水瓶、一个旧的平底锅,再加上几样简单的工具,就开始做起了实验。
一位顾客被这个小男孩的求知欲深深地感动了,他把法拉第带去听著名化学家汉弗莱·戴维先生的精彩讲座。迈克尔法拉第鼓足了勇气,给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写了一封信,并把自己作的讲座笔记送给戴维先生本人审阅。
此后不久的一个夜晚,正在迈克尔即将上床休息时,汉弗菜。戴维先生的马车停在了他那简陋的住处前,一位仆人下了车并递给他一封亲笔书写的邀请信——汉弗莱·戴维先生请法拉第在第二天早上去拜访他。迈克尔读着信上的内容,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
次日早上,他如约拜访了汉弗莱·戴维先生,戴维先生想请他做一些清洗实验仪器和搬运设备的工作。戴维先生在用些危险的爆炸性试剂做实验时,脸上戴了一副用玻璃制作的安全面具,而法拉第则全神贯注地观察着他的一举一动,他那充满了求知欲的眼睛始终没有离开这位大科学家。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学习,迈克尔自己也做起了实验。很快,因为法拉第超凡脱俗的悟性和突飞猛进的成绩,许多一流的科学研究人员邀请这位当初没有任何“机会”的穷孩子为他们做讲座。这个自强不息的男孩终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上了科学的巅峰。
由于其卓越的成就,迈克尔·法拉第被任命为伍尔韦奇皇家学院的教授,成为了他所在时代科学园地中最瑰丽的一棵奇葩。英国物理学家廷德尔对法拉第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
“他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实验哲学家。”法拉第的导师汉弗莱·戴维先生更是以他为荣,当被问及他一生中最大的发现是什么时,戴维自豪地说:“我一生中最大的发现就是迈克尔·法拉第。”
“前人能做到的我照样也能做到,”在常人眼里没有机会的男孩迪斯累利这样说,他后来成了英国首相,“我不是一个奴隶,我也不是一个俘虏,凭着我的精力,我可以战胜和跨越一切障碍。”作为一个犹太人的子孙,迪斯累利的血管里流淌着犹太人那顽强不屈的血液。尽管整个世界似乎都在和他作对,他却牢牢地记住了那些不朽名字的光辉业绩:约瑟,他在四千多年前是埃及的最高主宰;丹尼尔,他在基督诞生前的五世纪是世界上最伟大帝国的元首。
少年壮志犹如燎原之火,梦想成为一种激情,深深扎根于迪斯累利的现实生活之中。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抗争,迪斯累利从社会的最底层跨入了中产阶层的行列,接着又雄心勃勃地杀人了上流社会,直到最终登上了权力金字塔的顶峰,成为身居庙堂之上的主宰者。
当然,在他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遍布荆棘和坎坷,世人的指责、白眼、蔑视、嘲讽以及众议院里的嘘声,他都一一领教了。然而,什么都阻挡不了他前进的脚步。面对所有的挑战,他只是冷静地回答:“总有一天你们会认识我的价值,这样的一刻终会到来。”是的,这样的一刻真的到来了,这位世人眼里根本没有机会的人终于出人头地。在整整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他主宰了英国政治的沉浮。
亨利·克莱的母亲是一个寡妇,除了他之外,家里还有六个兄弟姊妹。由于家境贫寒,克莱无法到较好的学校去读书,只能在一个普通的乡下小学接受教育,在那里他学到的只是一些最简单枯燥的拼写知识。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止步不前;相反,他利用了所有课余的时间,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进行了自学。
这样,多年以后,他最终成为了自学成才的佼佼者,自力成功的典范。当年那个在畜棚里练习演说,只有一头奶牛和一匹马作为听众的男孩,如今已变成了美国最伟大的演说家和政治家之一,成千上万的听众一边听着他的演说,一边给予如雷的掌声和喝彩。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开普勒的故事吧。终其一生,他都在不停地与贫困挫折作斗争。由于当局的命令,他的著作在公共场所被焚烧,他的图书馆被耶稣会人士查封,他本人则为公众舆论所谴责。在整整十七年的时间里,他孜孜不倦地终日伏案,进行着紧张地思索和运算。他最终得出了著名的开普勒行星运行定律。这个没有什么机会的男孩最终成为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天文学家之一。
“当我认识到自己是一个黑人时,”亚历山大·杜马这样说,“我就下决心要像白人一样生活,并迫使那些人不是看重我的肤色,而是我的格调和内涵。”
无独有偶,詹姆士·夏普勒斯同样也是一个在世人眼里成功机会微乎其微的人。这位家喻户晓的英国艺术家出生时家徒四壁,但贫苦并没有把他吓倒。在寂静无人的凌晨三点,他就起来抄写没钱购买的书本。为了购买到便宜的艺术品,他常常是不辞辛劳地徒步跋涉十八英里到曼彻斯特,经过一天的劳累后,买到价值一先令的艺术品。而且,他还主动请求承担铁匠铺里最繁重的工作,因为在于那个工作时,生铁需要在炼炉里多加热一段时间,而他则可以因此获得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知识——他把书靠在烟囱上,边工作边看。
在时间方面,他绝对是一个惜时如金的守财奴,任何一点时间在他看来都珍贵无比,因为他知道光阴易逝、一去不复返。在整整五年的时间里,他都是一个人在寂寞中苦斗,把所有的闲暇时光都用来“锻造”自己的著作——如今,他那部著名的作品在我们许多人的家里都可以找到。
在科学上从来没有什么平坦的大道,只有那些不畏艰辛朝上攀登的人,才有可能达到科学的巅峰。伽利略是又一个典型的例子。出于对世俗的金钱地位的追求,他的父母从小逼迫他上医学院。因此,在一般人的眼里,这个热爱自然科学的孩子想要在物理学或天文学方面有所作为是多么的困难啊!然而,有多少个月明星稀的晚上,当整个威尼斯都在沉睡之中时,他一个人伫立在圣马克教堂的塔楼上,通过自制的望远镜观察着木星和金星的相位。
后来,他终于有了伟大的发现,但他提出的地球围绕着太阳运转的理论在当时被认为是异端邪说,因此,他被迫弯曲双膝在公众面前接受指责,然而,宗教裁判所任何令人发指的折磨都无法使这位达七十岁高龄、身体虚弱的老人低下高贵的头。这位决不屈服的垂暮老人只是不停地喃喃自语:
“不管怎么样。它的确是绕着太阳转的。”在被投进监狱之后,他那颗搏动的心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还是那么浓厚,利用单人牢房里的一根麦杆,他证实了一个中间空的管子比一根实心的棒子要更为坚固。即便是在晚年双目失明之后,他仍然没有放下手中的工作。
我们再试想一下这个画面吧,当出身贫寒、名不见经传的赫歇耳把有关天王星运行轨道、运行速率以及土星的运行状况的发现写成报告,并递交给英国皇家协会时,这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引起了多么大的震撼啊!赫歇耳也是一个没有得到幸运之神垂青的人。为了维持朝不保夕的生活,他不得不到街头演奏双簧管,然而,他却用自制的望远镜发现了同时代那些设备最为精良的天文学家都没有发现的科学事实。据说,为了能够得到一块理想的反射镜,他最多一次竟然磨碎了两百多块镜片。
乔治·史蒂芬森也出生在一个窘迫困顿的家庭里,除了他之外,家里还有七个孩子。由于贫困,他们全家不得不挤在一间简陋的土房里。从很小的时候起,乔治就为邻居家放养母牛,这个聪明倔强的孩子一有机会就制作泥制的机械模型。十七岁那年起,他开上了真正的火车机车,由他的父亲做司炉工。他既不会读书也不会写字,但是,机车就是他最好的老师,而他则是忠实的学生。当别人在节假日里轻松地玩着纸牌或者是游荡在酒铺饭馆时,乔治却在认真地拆卸他的机器,把它们清洗干净,仔细地研究它们的作用机制,并一次又一次地做试验。当他对火车机车作了重大的改进,并以贡献巨大的发明者的身份远近闻名时,那些在他埋头苦干时却在优游度日的家伙却说史蒂芬森只是交了好运。
虽然没有娇美的容颜和动人的身材,夏洛蒂·库什曼却下决心要成为第一流的女演员,她甚至梦想着自己能够饰演罗莎琳德或凯瑟琳女王这样的重要角色。机会总是降I瞄于那些有所准备的人。一天,一位明星级女演员因故不能上场,作为候补演员的库什曼,代替了那个人的位置。在那个夜晚,她以其对饰演角色深刻的理解和炉火纯青的表演艺术,迷倒了在座所有的观众,人们完全忽略了她平凡的容貌。在他们眼里,她就像天使一样美丽动人。尽管在此之前她一直穷困潦倒、知音寥寥、藉藉无名,然而,当她在伦敦剧院第一场演出的大幕拉下时,她已经奠定了自己在演艺界的地位。在此后的岁月里,当医生告诉她患有严重的、不可救药的绝症时,她一点都没有因为命运多舛而陷于抱怨、伤感和消沉之中,她也没有因此而退缩半步。她只是镇定地说:“我早就习惯了在逆境中生活。”
一个贫穷的有色人种的妇女拉扯着三个男孩在一间小木屋里艰难地度日,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使得做母亲的只能为三个孩子买一条裤子。另一方面,她又是如此地渴望能使孩子接受教育,因此,她就轮流把他们送到学校。孩子们的老师是一位北方的女孩,她注意到了,这家人家的每个孩子每隔三天上一天学。并且他们穿着同一条裤子。这位贫穷而伟大的母亲竭尽所能让孩子们接受教育,而这三个孩子也都没有辜负她的期望。后来,其中的一个成了南方一所大学的教授,另一个成了医生,还有一个则成了教会的牧师。对于那些动辄以“没有机会”作为借口,整日里无所事事、浪费生命的年轻人来说,还有比这更好的教训吗?
萨姆。库纳德是一个住在格拉斯哥的以削木头为生的苏格兰小伙孚。尽管他运用充满智慧的大脑和那把折叠刀完成了无数不寻常的小发明,但是,这些都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名誉或报酬,他还是在穷困的泥潭之中苦苦挣扎。直到有一天,伯麦公司来人找到了他,他们希望库纳德能够改进运送外国邮件的运输船装置。这样,令库纳德日后声誉鹊起的机会终于来了。萨姆。库纳德为他们精心制作了一艘汽船的模型,而此后在著名的库纳德航线中投入使用的第一艘船只就是完全照他的模型建造的,而且,这一模型也成为了所有同类船只的参照标准。
《新约全书》和《拼字课本》是科尼里斯·范德比尔特上学时唯一的两本书,但他还是学会了阅读、拼写和简单地翻译密码。他希望能够买一只小船,可惜囊中空空如也。为了打消他过海上生涯的念头,他的母亲故意出了一个难题来为难他,说只要他能够在本月二十七日前把农场上十英亩条件恶劣、满是沙石的土地整平,并把它们耙松,种上玉米的话,她就可以给他买船所需要的钱。
结果,在约定的时间到来之前,他已经提前完成了任务,而且干得非常不错。在他十七岁生日的那天,他终于拥有了梦寐以求的船只。但是,美丽的梦并没有持续多久。在回家的路上,小船撞到了某艘沉船的残骸,在他刚刚驶到稍为水浅一点的地方时,船儿便整只沉到了水底。
但范德比尔特绝不是轻言放弃的人,他没有就此放弃,而是更加精神抖擞地准备东山再起。三年之后,他积攒了三千美元。他经常是彻夜不眠、通宵达旦地工作,很快就获得了港口所有船夫的大力支持。在1812年的战争中,他跟政府订立了协议,负责把军事物资运送到大都市附近的军事基地。他通常在晚上进行这项工作,因为这样的话,他还可以在白天的时间里在纽约和布鲁克林之间驾驶他的渡船。
他把白天所得全部收入和晚上收入的一半都交给了父母,即使这样,当他三十五岁时,他已经拥有三万美元的财产了。最后,当他在高龄离开人世时,他给自己的十三个孩子们留下了美国最庞大的遗产之一。
在世俗之辈的眼中,英国的著名人物埃尔登勋爵可谓名副其实的“没有机会”。在他还是一个小男孩时,饥寒交迫的现实使得他根本没有机会上学,甚至连一本书都买不起。但他并不认为自己真的就没有机会了,因为他有着坚韧不拔的意志,有着顽强抗争的勇气,他注定要高过芸芸众生,要出人头地。每天凌晨四点,他就起床,就着一盏孤灯抄写他借来的大部头的法律书。他如饥似渴地追求着知识,很多时候都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大脑拒绝运转为止。即便是在这样的时候,他还要往头上戴一个湿帽子,以便自己能够继续保持清醒的头脑来学习。他在第一年的实习工作中只赚到了九个先令,然而,他灵魂中的理想之火却烧得越来越旺了。
当埃尔登即将离开法院时,司法官拍着他的肩膀说:“年轻人,你的面包和黄油从此有着落了。”这个“没有机会”的男孩凭借自己的顽强意志、渊博的知识、过人的才能与良好的修养,一步一步地走上了成功之路,他的事业扶摇直上,最终成为了英国的大法官和他所处时代最杰出的律师之一。
著名金融家与慈善家斯蒂芬·吉拉德也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他在十岁那年远离了自己的故乡法国来到了美国,他一开始在船上当侍者为生。他远大的抱负就是要为自己开辟一片天地。并不惜一切代价来获得成功。任何工作,不管它们是多么地繁重劳累,或者是肮脏卑微,他都愿意去干。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点石成金的迈达斯一样,他干一行赚一行,很快由一个穷小子一跃成为费城富可敌国的大商人之一。
举他的例子,我们并不是要赞美他对金钱非同寻常的热爱,但是,毫无疑问,他对生活目标的全身心投入,他在国家需要时表现出来的公益精神,以及他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冒险妄抢救垂死的黄热病人的义举,都是值得我们推崇和仿效的品质。
年轻的约翰·沃纳梅克每天都要徒步四英里到费城,在那里的一家书店里打工,每周的报酬是1美元25美分。后来,他又转到一家制衣店工作,每周多加了25美分的工资。从这样的一个起点开始,他不断地向上攀登,最终成为了美国最伟大的商人之一。1889年,他被哈里森总统任命为邮政总局局长。在这个职位上,他又充分展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杰出的行政能力。
种族和性别的歧视并没能阻挡有色人种女孩埃德莫尼·刘易斯前进的步伐,这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女孩最终为自己闯出了一片天空。作为著名的雕刻家,她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和属于自己的那份荣耀。
弗雷德·道格拉斯的成功之路更是荆棘密布、困难重重。他的起点甚至比一无所有还要恶劣,因为他甚至不拥有自己的身体——在他出世之前,他就已经被作为抵押品抵偿给奴隶主还债。即便是和最贫困的白人孩子相比,为了和他们获得同样的起点,弗雷德·道格拉斯也必须付出艰辛百倍的努力。一年当中,他看到母亲的机会甚至只有两三次,每一次都是在夜晚,妈妈经过十二英里的长途跋涉后和他呆上短短一个小时,然后就必须匆匆地赶回家,以便在拂晓时分可以照常下地劳动。他没有机会学习,因为没有老师可以教他,况且根据种植园里的规定,奴隶是不允许阅读和写字的。但是,什么都挡不住一颗求知上进的心。趁着主人没有发现,他暗地里从一些碎纸片和历书上学习了字母表。而知识的大门一旦开启,就再也关不上了。他的所作所为完全可以令成千上万的白人孩子羞愧得无地自容。
二十一岁那年,他只身逃往北方,由此摆脱了被奴役的命运。为了谋生,他就在纽约和新贝德福德干起了搬运工的工作。在麻萨诸塞州的楠塔基特,他获得了一次在一个反奴隶制会议上发言的机会,由于他的表现非常出色,结果语惊四座,他被推选为马萨诸塞州反奴隶制协会的成员。在他繁忙地到各地演讲的过程中,他抓住了一切机会进行学习和提高自己。后来他被派到欧洲进行废奴宣传,在那里他赢得了几个英国人的友谊,他们赠给他750美元。然后,他用这笔钱赎回了自己的自由。他在纽约的罗彻斯特创办了一份报纸,此后在华盛顿又从事《新世纪报》的编辑工作。后来,他还当过几年哥伦比亚特区的执法官。
亨利。迪克西是家喻户晓的著名演员,然而,他的舞台生涯最初却是从最卑微、最无足轻重的小角色开始的。
游艺节目的著名经理人巴纳姆曾经出于生计做过马术表演,每天所得仅为十美分。
出身卑贱的人和家境贫寒的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执著追求,终于成为功成名就、出人头地的风云人物,这种极富教育意义的例子我们已多有论述。下面的这个例子则更有说服力:一个出生在小木屋里的男孩,既没有上过学,也没有书本或老师,更没有任何幸运的机会,然而,作为美国内战期间的总统,他却解放了四百万奴隶,以其朴素的智慧和崇高的人格赢得了整个人类的衷心钦佩。这个人就是亚伯拉罕·林肯。
看一看这个身材瘦削、举止笨拙的高个子青年吧,他自己动手把树木砍倒,修造了既没有地板也没有窗户的简陋小木屋。就在这个小木屋里,每一个深夜他都就着壁炉的火光静静地自学算术和语法。为了能弄懂《布莱克斯通评论》的内容,他不辞辛劳地徒步跋涉四十四英里,买到了珍贵的资料,而在回家的路上,他已经迫不及待地看完了一百页。的确,有无数的事例可以证明:上帝对于亚伯拉罕·林肯可谓吝啬,没有赋予他任何有利的机会,而他的每一个成功都不是侥幸所得。如果要研究促使他成功的因素的话,毫无疑问,那是由于持之以恒的努力、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正直无私的心灵。正是这些因素促使他从逆境中、从生命的低谷里、从心理的低潮中,突然崛起,并屹立于人间。
在俄亥俄州丛林中的又一间小木屋里,一个可怜的寡妇抱着她十八个月大的孩子,祈求着上帝能够保佑她把孩子拉扯成人。时光流逝,岁月如梭,当年抱在手中的婴儿慢慢地长大了,为了给母亲分忧,小小年纪的他也劈起了木材,并在森林中开垦出了一片荒地。除了干活以外,他把每一分钟都用来学习他借来的书本。十六岁时,他高兴地接受了把一群骡子沿着蜿蜒曲折的小路赶到目的地的任务。很快,他在一个学校获得了一份擦洗地板和打铃的差使,以此来支付在那里的学习费用。
他在第一个学期只花了十七美元。当下一个学期开始,他回到学校时,口袋里只剩下了六个便士了。第二天,他把这六个便士都扔进了教堂的捐献箱中。然后,他又在一户木匠那里找到了工作,负责为木匠刨平木板、清洗、加燃料和管理灯火,每周的工资是一美元六美分;而且,他只需在晚上和周末不必上课的时间来工作。他在某个星期六开始到木匠那里工作,那一天他就刨了五十一块木板,得到了一美元两美分的报酬。当学期结束时,他不仅付清了所有的费用,而且还有三个美元的结余。接下来的那个冬天,他以每月十二美元的报酬当起了老师,并且继续在各地刨木板。等到来年春天时,他已经积攒了四十八个美元,回到学校后,他按照每周三十一美分的标准给自己预定了膳宿。
很快地,我们又在威廉斯学院发现了他的身影。两年之后,他以优异的成绩从那里毕业。在二十六岁那年,他成功地进入了州议会。而到三十三岁时,他已经成为了年轻的国会议员。当年那个因为在海勒姆学校获得一份打铃工作而欣喜不已的男孩,在二十七年之后,成为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总统,他就是詹姆士·加菲尔德。对生活在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这样一个例子的激励作用要远远比阿斯特、范德比尔特、古尔德等人所有财富加起来的力量更为强大。
纵观人类历史上的伟人和杰出人物,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曾经有过艰辛的童年生活,甚至还备受命运的虐待,但强者总是善于找到生命的支点。他们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坚韧地承受着生活的艰辛,在一贫如洗的岁月里安然走过,并用恒久的努力打破了重重的围困,在脱离了贫穷困苦的同时也脱离了平凡,造就了卓越与伟大。
“似乎美国所有的伟大人物都诞生在狭小简陋的木屋中。”一个英国作家在看了一本美国杰出人物的传记之后发出这样的感慨。
是的,只要上帝赐予了我们健全的大脑和身体,再加上一个坚定不移的目标,那么任何人就不必悲观绝望,不管你是如何地穷困潦倒。对那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善于抓住和捕获每一个机会的年轻人来说,财富之门和成功之门是永远向他们敞开的。重要的并不在于你是出生在肮脏阴暗的贫民窟,还是出生于金碧辉煌的豪华住所中,只要你有向上的愿望,有探索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那么,任何东西都无法阻挡你奋勇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