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你我依然在红楼:白坤峰串讲《红楼梦》冬之卷
8465800000044

第44章 王熙凤第一次想到了死亡

(第一百零一回大观园月夜警幽魂散sàn花寺神签惊异兆)

(注幽魂:此为秦可卿的魂灵。散花寺:寺名)

王熙凤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怕贾母、王夫人除外),是一个从不相信鬼神与报应的人,是一个“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更其乐无穷”的人,但是,自有鬼神来找她:

凤姐回至房中……便分派那管办探春行李妆奁lián(嫁妆箱子)事的一干人……忽然想起探春来,要瞧瞧他(她)去……走出门来,见月光已上,照耀如水……满地下重重树影,杳无人声,甚是凄凉寂静……

恍恍忽忽的似乎背后有人说道:“婶娘连我也不认得了?”凤姐忙回头一看,只见那人形容俊俏、衣履风流,十分眼熟……方想起来是贾蓉的先(死去的)妻秦氏……汗如雨下……毛发悚然……急急忙忙回到家中。

从文学角度说,以上一段很好,与第十三回中秦氏临死前托梦给王熙凤、让她早早想到自己的后路形成前后照应。秦可卿有名言:“三春(代春天)去后诸芳尽,各人须寻各自门”。现在,贾府的“三春”将尽——元春已永逝,迎春将惨死,探春将远嫁。而王凤姐也应该想想自己何去何从了。(不管读者怎么想,反正我是盼望有鬼神的;我不是故意与王凤姐过不去)

此时,贾琏也到家了,但脸色不好看,书中有一句话说得好“又知他素日性格,不敢突然相问”,此语让读者解气,这说明贾琏近来常常与凤姐吵架,而凤姐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贾琏近来很忙,为王熙凤的不争气的哥哥忙。

凤姐尚未起来……那边大姐儿(小女孩,此为贾巧)哭了,凤姐又将眼睁开。平儿连向那边叫道:“李妈,你到底是怎么着?姐儿哭了……”那边李妈从梦中惊醒……心中没好气……狠命的拍了几下,口里嘟嘟囔囔的骂道:“真真的小短命鬼儿,放着尸不挺(放着觉却不睡。南京方言),三更半夜嚎你娘的丧!”……向那孩子身上拧了一把。那孩子“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这段描写未必真实,奶妈再贪睡,也不敢在王凤姐面前打骂其女儿贾巧,哪怕是轻声骂、悄无声息拧。李妈这样的人在现实中不少,他们因为恨主人,便把矛头或怒火指向或烧向其子、其仆。鲁迅先生强烈反对这样的弱者行为。

作为母亲,王熙凤是称职的,她久病不愈,自感不支,于是想到了:一旦我死了,女儿巧姐怎么办?

凤姐……半日不言语,长叹一声,说道:“……我要是死了,撂liào下这小孽障,还不知怎么样呢。”平儿笑道:“奶奶这是怎么说。大五更gēng的,何苦来呢。”

凤姐冷笑道:“……我是早已明白了,我也不久了。虽然活了二十五岁,人家没见的也见了,没吃的也吃了,也算全了;所有世上有的也都有了,气也赌尽了,强也算争足了;就是‘寿’字儿上头缺一点儿也罢了。”平儿听说,由不的眼圈儿红了。

本章回也写得很出色。这是王凤姐第一次长叹,二十五岁,风风光光多年,值了。王凤姐的自述很实在,与《张学良口述历史》有得一比。她自己一死了之简单,但是,女儿怎么办?托付给谁才能放心?

毛泽东亲口说过:红楼人物中,他最爱王熙凤。读者们如果有兴趣,可查查他最后几年的表现,其不放心之状,真与凤姐有相通之处。

平儿虽长年受其苦,但良心还是有的,一听凤姐此言,自己先落泪了,她知道凤姐有时也很不容易;但这种不容易相当于领导们喝不下太多茅台的不容易。我们小百姓不必为她同情过多。

凤姐笑道:“你这会子不用假慈悲,我死了,你们只有喜欢的。你们一心一计和和气气的过日子,省的我是你们眼里的刺似的。只有一件,你们知好歹,只疼我那孩子就是了。”平儿听了,越发掉下泪来。

凤姐笑道:“别扯你娘的臊!那(哪)里就死了呢,哭的那么痛!我不死还叫你哭死了呢!”平儿……连忙止住哭,道:“奶奶说的这么叫人伤心。”

王凤姐毕竟是个要强的人,平儿一哭,她反而笑了。当然,王凤姐是个聪明的人,她知道没有几个人喜欢她,她知道如果自己死了,无论是丈夫贾琏,还是平儿,还是仆人们,他们的日子一定好过得多,必定一个比一个高兴。

既然明白这些,按理应该多做些好事啊。然而,她习惯了干恶事,一时还改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