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你我依然在红楼:白坤峰串讲《红楼梦》冬之卷
8465800000001

第1章 自序:轻松简单进“红楼”

正如我在拙著《身心品唐诗》中提出来“让不懂诗的人也能爱上唐诗”一样,我此次的写作目标是:让从未看过《红楼梦》的人尽快爱上《红楼梦》,让读者不必看原著直接看此书稿就可以入门。

这是一本入门书,主要想引导那些一时读不进去的人走进红楼之门。

中国绝大部分的“红学专著”——包括俞平伯、王朝闻、刘再复、十年砍柴等名家的——其阅读前提(对读者而言为“最大障碍”)是:必须先熟读原著。如果你还没有看透原作,一切就免谈;其书中的综合归纳、跳跃引用让初读者南北不分、头痛不已。

也许鉴于此,台湾作家蒋勋就注意到按章回顺序进行通俗性解释,但他的书的特点是:必须一手持《红楼梦》原著,一手看他的阐述。这又太麻烦。

我绝对不是说我比他们高明,我只是比他们更充分地考虑了初读者的习惯与难处,我更多地考虑了怎样为初读者提供近路与方便。

事实上,很多中国人是无力读进《红楼梦》的,虽然曹雪芹基本上是用白话文写的;于是,我尽可能照顾“初读者”,尽可能按章回顺序来写,尽可能深入浅出讲解其中魅力,包括字词句段、诗词文言、现实联系等。同时,我已为一些词语标出了现代汉语样式,并尽量为生僻字加上拼音,为文言化字词加上注释,为南北方言加上说明。一切为了方便读者。

曹雪芹多用北方土话(江南话也有一些)写作,这让南方人读起来总有一点文化隔阂,我恰是北方人,已在江南生活了八年,我加点必要的注释还算有条件、有资格、有感觉。

《悲惨世界》让人心灵生爱,《瓦尔登湖》让人生活简单;但《红楼梦》让人思想复杂,其实很不适合少年人看,少年人无法真正理解其中微妙复杂的情感纠纷、家族矛盾、政治纷争。(正如鲁迅说三十岁以上的人才可能理解他)我不惮才疏,也凑个热闹,写一写自己的“品红楼”系列,以便引导青少年也能读懂它。(对比《悲惨世界》、《瓦尔登湖》与《红楼梦》,你也能品味出鲁迅劝导青年“少读或不读中国书”的悲凉与苦涩)

《红楼梦》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与生活性,其中的人物可能都还在我们身边。我们的世界变化慢了一些,尤其在精神生活与法规制度方面还没有真正进入现代社会。而狄更斯的《雾都孤儿》、雨果的《悲惨世界》所描绘的人与事倒是在其本国过时了。

名著也许是有意拒绝一部分读者,所以《红楼梦》开头的几个章回一点也不吸引人。(《战争与和平》的开头也很平淡。托尔斯泰说,艺术打击力应该多在后边)

我最后提醒朋友们,读书有时也要读点方式:正如初读《瓦尔登湖》应该倒着读一样,《红楼梦》开头的神话故事、一僧一道的对话你当然可以不读,只知道里面“木石之盟”的来历就足可以了。别犯傻,直接读甄士隐与贾雨村的交往吧!许多年轻读者正是因为在开头碰了壁才无心深入的。书中的诗词曲赋你也可以先跳过去,尤其你初次自读时。

还有,看《红楼梦》读完前五回(初读最好跳读),以下就将势如破竹迎刃而解了。同样,你读我的此书,我也希望你坚持看完前五回的有关评论。

另有几个写作方面的问题特作以下说明:

1.版本依据: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5月北京第1版俞平伯校

(书中个别明显的错别字,已改)

2.节选初衷:

①让未读过原著的人能充分明白大致情节。

②尽量选取最具表现力的细节,力求“海明威式”的简洁。

③不回避难点,如诗、词、曲、赋、谜语、请柬等均有所(节)选,以利于读者深入阅读。

④标点符号因需要而有所变动。

3.注音释义范围:

①北方方言及江南方言。

②生僻的文言字词。

③易读错的多音字。

(为了体现原著语言韵味,少数字按方言注音,与普通话稍有差异)

4.成书设想:

贾府的历程,由兴旺,到全盛,到危机,到衰败,恰似一年之中的春、夏、秋、冬,故本书计划分为四册,本册为“冬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