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读了几年的书,就能写出很好的作品;有人念了一辈子的书,仍然毫无自己的见解。产生差别的原因在哪里?就在于读书过程中自己是被动接受人家的观点,还是不断打开局面主动思考。同样,课堂上有的同学能举一反三,思维敏捷,有的却毫无创意,人云亦云,这也在于课堂上的主动与被动之别。
新学期伊始,同学们看到教室黑板的右边挂了一张人体解剖图,可上课后,老师并没有提到它,也没讲到任何与它相关的东西,同学们也就懒得去注意它了,久而久之,也就对它熟视无睹了。这样一直持续了一个月。一个月刚过,老师通知第二天上午考试。老师发下了试卷,学生们打开一看,上面只有一道题:请默写出人体各部分骨骼与肌肉的名称。学生们忙抬头看那张解剖图,发现它已在考试前被老师取走了。“我们从没学过这个!”他们纷纷抗议。老师收上试卷,一字一句地说:“请大家记住:学习永远都不只是被动接受人家教给你的东西,我们还要具有自己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其实这次考试的真正用意是告诉学生们:“被动接受”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学习”。课堂上的单向传递模式并不足取,学生不只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他们应是有活力有思维的主体。
物理学家霍金曾讲过他自己大学期间的一件事。有一位老师口才极佳,课堂上旁征博引。但可惜的是,他讲得太深奥了,很多东西已超出当时同学们的接受能力。有同学抱怨说,自己一堂课能听懂一半就已不简单了,那位老师听说后,微微一笑道:“如果我所讲的你们都明白,那我还上这堂课干什么呢?你们想让你们的大脑干些什么呢?”霍金深受启发。
学生只会被动接受而缺乏创造性思维是与当代素质教育的精神相违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应该注意:老师所讲的、所灌输进你的大脑里的东西,永远都不是你自己的东西,只有当你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把这些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时,你才算真正弄懂弄通了它们。并且在你独立思考的过程中,也定能“无心插柳柳成荫”,得到额外收获,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时,你就会有成就感、自信心,从而更能激活你的思维。如此这般,做到良性循环。
被动接受,记得再多,也只能是一块吸水的海绵,外力一压,水就外流,抑或是一个两脚书橱,学而无用。
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我们自己根据自身经验与自我分析去获取有关知识的能力,而不取决于我们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的内容以及书本上传递的内容的能力。
美国一所大学里,上午一位教授走进实验室时,发现一位学生在看资料,他没说什么,走了出去。下午,教授又走进实验室,发现那位同学还在看资料,于是问道:“晚上你打算干什么呢?”“继续看书,教授先生。”学生面露喜色,正等着教授表扬他勤奋用功。谁知,教授发问了:“那你打算拿什么时候用于思考呢?”学生愣住了。
以教师为主体,强调“教”的传统教学方式,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已渐渐让位于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的教学方式。一味被动接受的学生很难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永远不要怀疑主动思考问题的“意义”。相信自己的思维能力,相信“尽信书,不如无书”。在审查中考试卷时,专家们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试卷中现代文阅读历来包括课内课文阅读与课外选文阅读。可老师讲过的课文阅读的得分率远远低于课外选文阅读的得分率,有时相差竞达20个百分点。通过向学生调查得知,他们做课内课文阅读时,绞尽脑汁地回想老师当时是怎么讲的,而无法展开自己的思考;而做课外选文阅读时,他们无所顾忌,放胆发挥。原来,被动接受只会为成功关上大门,而独立思考则会给你开启另一扇成功之窗。
为此,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重视孩子的想法
向孩子讲述问题或故事时,要时时注意询问孩子的观点和想法,不要把大人的观点强加到孩子的头上。摒弃被动接受,而愿独立思考,是孩子最可贵的品质。
2.鼓励孩子有“协作学习”的精神
鼓励他们多与同学交流,因为创新的火花通常在讨论交流中产生,不同观点的交锋能加深孩子对当前所学问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