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44岁以前不可不做的59件事
8462300000025

第25章 知道如何避开办公室中的是是非非

办公室不仅是日常工作的场所,也往往是容易引起人际纠纷的是非场,一旦卷入办公室里的是非圈,你的工作必定会大受影响,因此,你一定要有点办公室生存智慧。

同事之间的矛盾一定要尽快消除

在职场中,同事之间常会发生争吵或产生隔膜,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你就应当赶快想办法修补,因为彼此处于一个办公室中,低头不见抬头见,关系太僵不但会影响心情,更会影响工作。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彼此尽快言归于好呢?

(1)先找到吵架的原因

要解决问题就要找到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假如你们的争辩十分滑稽可笑的话,它很可能自然而然地过去。例如:你朋友说话的语气使你浑身不舒服;或是你们俩在某个观点上意见不统一。其实这些问题都没什么大不了的。最严重的争吵是在某个人对朋友的所作所为真正感到伤心、失望,受到伤害,就在你泄露朋友的秘密、讲朋友的坏话的时候发生的。

假如你想言归于好,那么道歉与修好完全取决于你。假如你生气是因为你的朋友在他陷入困境时忽视了你,对待你如同“出气筒”,那么他应该改变他的这些做法。但是通常来说,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更多的时候,不是任何人的错,或是两个人都有错,或是没人能真正搞清是谁的错。这就是如何言归于好的奥妙所在。

(2)勇于尝试和解

吵架后,朋友彼此之间会直接出现一种心境——担心。大多数人最担心的是遭到拒绝。被人拒绝的确很残酷,但还不至于是致命的打击。如果你的朋友扔下你、嘲笑你,那么这种友谊可能不是最真挚的。如果做次深呼吸,让自己轻松一下,这偶然的行为会帮助你和朋友驱散紧张的气氛。

大胆迈出第一步

你一旦告别恐惧和担心,那么和朋友的交谈就会更容易些。别等朋友来找你,尽管他能迈出这第一步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谁先迈出第一步真的那么重要吗?如果你让争吵恶化,那么你们两个人会一起失去友谊。如果你们言归于好,你们就都是胜利者。不要等待他解决问题,你自己应负起责任。

时间不等人,你越快越好。

(4)态度要积极

不能假装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需主动去尝试,用积极的态度唤起彼此的信心。“不会吧,还生气呢?”“喂,有空咱聊聊。”假如你面对面地向他提问,不妨带着真诚的微笑。

(5)多为对方着想

假如你们双方都坚信自己是正确的话,那么很难听进对方的倾诉。但是你如何弄清朋友的感受呢?你可开诚布公地说:“我想听听你的意见,告诉我你是如何想的好吗?”而且当对方谈话时,不要打断他或是与其争辩,让他感到你尊重他,也许矛盾好解决一些。

人际交往中,遭人误解是常见的事。在遇到误解以后,很多人往往反应过于激烈,比如有的人感到委屈、悲伤;有的人情绪消沉,也有的人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感到别人太不理解自己了,打算采取以牙还牙的报复手段,想以此来消除遭人误解所带来的怨恨。这些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相反,还会使事情更加复杂,而损害团结,影响事业。正确的做法是,对误解要“解”不要“误”。所谓“解”,就是缓解、化解矛盾。

生活中的误解大部分是由于别人不了解情况而产生的。因此,当误解产生时,你应当寻找合适的机会,把事情向当事人解释清楚,让对方了解事情的真相。在申辩、解释时,态度要诚恳,要尽可能平心静气,采取谅解别人的宽宏态度,切不可因内心不满而使用过激的言辞。一旦情况清楚了,对方的误解自然便会烟消云散了。

对有的误解,应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寻对策,不要轻易地指责误解你的一方。应该说,只要对方不是故意找你的茬,与你闹别扭,他对你产生误解总是有原因的。因此,你首先要检查一下自己是否有被对方引起误解的言行,如果有,应“有则改之”,立即找到症结,并向对方解释清楚,保证今后多加注意;如果没有,你也不要随意责怪对方,而应采取积极适当的方法,以消除对方对你的误解。

对于那些难以申明或一时无法用行动来证明的误解,不必过于计较,也不必着急。因为时间是最好的澄清剂。坚信误解总要消除,是非总有定论,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至于因偏见所造成的误解,则不必过于重视、耿耿于怀。如果别人的说三道四可以左右你言行的轨迹,那么你就很难成为生活的强者。

同事之间发生了矛盾时,千万不要等闲视之,如果不及早“修补”,小矛盾也会引起大问题,等到那时再想恢复旧日情谊就很难了。

不妨表现得圆融大度一点

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后,44岁之前的男人发现一方小小的办公室才是“炮火”最密集的是非之地,要想在办公室中站稳脚跟,就要学会八面玲珑、圆滑世故的处世方法。

你对于办公室的印象如何?有人认为它是“人间地狱”,有人则视它为实现理想的地方,当然也有人把它当作一个社会的缩影。在办公室里,最让你头疼的,恐怕就是与同事的关系吧!如果你要认真计较的话,每天你随便都可以找到四五件生气的事情,如:被人诬陷、同事犯错连累他人、受人冷言讥讽、被同事排挤等等。有人不便即时发作,便暗自把这些事情记在心里,伺机报复。但这种仇恨心理,不单无法损害对方分毫,会影响自己的情绪,更重要的是会影响你与同事的人际关系,从而自食其果。

为此,我们总结出办公室里的几种典型矛盾,对症下药,提出一些解决矛盾的建议,仅供各位参考:

①你是个尴尬的中层领导,上司十分难缠,事事独断专行,下属又往往把你的话当作“耳边风”。每天,你都需要耗掉不少精力在这种人事纠纷上,但事情的效果却未必理想,令你产生极大的挫折感。你渴望息事宁人,大家合作愉快,消除各人的误解与隔阂。问题是,你应该怎么做呢?

你要首先搞清楚究竟自己对什么事情感到不满?你能否准确地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假如你发觉那只是自己一时的偏见或自以为是的弱点作怪,就应该马上阻止这种负面情绪的发展。

无论何时何地,也不管你对着什么人说话,千万别抱着“说也没有用”的消极思想,或乱讲一些晦气的话。你应该坚定地把自己的看法简明道出。

在你未肯定自己的意见必定会对以前,为人为己要留一点余地。换言之,当你将自己的抗议说出来后,切勿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度。你应该停止说话,大家好好冷静一下,让真相自己显露出来。

②你偶然发现某位对你关心备至的同事,竟然在你背后议论你的不是和缺点,这时你才发觉,原来平日的亲亲热热,完全是对方的表面文章!

这时,你会痛心地想,跟这种小人一刀两断吧!然而大家是同事关系,你若公然摆出敌视态度,一定会吃亏。一则外人以为你主动跟他反目成仇,问题必然出在你身上。这无形中给对方又多了一个借口去伤害你,这样做太不理智了。更何况你俩还有合作机会,加上老板最不喜欢下属因私事交恶而影响工作。所以,你应该冷静地面对。暗中将自己跟对方的距离拉远,因为你知道这是一个不可信任的人,但表面上最好保持以往跟他的关系。

③你发现自己竟然被某些同事孤立起来,处于一个十分不利的地位。他们凡事一起行动,对公司的各项政策,全采取相同的反应,只剩下你不知所措。

“双拳难敌四手”,和他们公然做对吃亏的只会是你。所谓当局者迷,你应该尝试去找一个走中间路线的同事,恳切地或旁敲侧击地向他探问,究竟同事们对你有什么不满。然后努力将他们看着不顺眼的地方,加以改善或改变。这样不是懦弱,也不是妥协,而是有诚意。而诚意在与同事间相处是十分重要的,大家相处融洽,合作起来才能事半功倍。当知道了问题所在,请冷静地检讨,认定自己可以做出哪些改变。然后首先让步,努力显示自己的改变。

当然,工作上仍要坚守原则,公事公办。同时,切莫将此事向上司或老板告状,因为他们只会认为你太小家子气,这对你一点好处也没有。

④你十分注重在办公室里的人际关系,自以为在同事间颇有人缘。然而一位同事来向你告密,指出原来有不少人其实是不喜欢你的,甚至仇视你。

你愤怒不已,甚至想找他问个明白,但这样于事无补。请保持冷静,并告诉对方:“多谢你的提醒,可我受不住刺激,就此打住吧,我不想多知道了。”这样,对方唯有告别。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少知一点为妙。一来以免自己失去控制,二来以免对方控制你的情绪。

冷静想想对方的来意,“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如果此人是你的心腹,有可能是受别人利用;与你的交情泛泛,有可能不怀好意。总之,别完全相信就是。最好离开一下,使情绪平静下来,再反省自己平日的行事为人,有过则改之,无过则勉之。虽然没有人能够讨好全世界的人,但作为一个成功的强人,深谙处理人事之道是必须的本领。记着,这亦是青云路上的必然路障。要做到遇事不怒,避免情绪化是很重要的。

不管同事怎样冒犯你、得罪你,或者你们之间产生什么矛盾,总之“得饶人处且饶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你也许认为,这样畏畏缩缩,活得未免太累。以为完成份内工作,尽量避免卷入同事之间的是非圈子里,便能明哲保身,最终有飞黄腾达的一天,这是一相情愿的想法。聪明人不会把自己孤立起来,他很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身为公司里的成员之一,你要想办法与每个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气氛,成为这个小圈子里的一分子。

若要真正在单位里获得好人缘,你要注意自己的表现,千万不要盛气凌人,恃宠而骄,做出令人憎恶的事情。

①你要学习与每一个你喜欢或不喜欢的人融洽相处,表现出你的随和与合作精神。面对同事的时候,不要忘记你的微笑与热忱的招呼,还有要多与对方眼神接触,在适当的时机赞美一下他们的长处。

②假如你不得不对某位同事的表现予以批评,你也要小心你的措词。先把对方的优点说出来,令他对你产生好感后,他才会接受你的建议,还会视你如他的知己良朋。

③当你情绪低落的时候,要努力控制自己的脾气,切勿把心中的闷气发泄到同事的身上,这是自找麻烦的愚蠢行为。没有人会愿意跟一个情绪化的人相处,上司更不会对他期望过高。所以,替自己建立一个随和而善解人意的形象,这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明的办公室人士知道,与同事之间的摩擦是不可避免的。但他们会聪明地将自己的棱角削平,把这种摩擦降到最低限度,因为他们知道,与同事处好关系,也就是在为自己的前途奠定基础。